自动检测过程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跳频信号频谱检测的定频干扰抑制研究》范文

《跳频信号频谱检测的定频干扰抑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跳频信号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在军事、安全、无线局域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跳频信号的频谱检测面临着各种复杂干扰的影响,其中定频干扰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跳频信号频谱检测中的定频干扰抑制问题,提出有效的抑制方法,以提高跳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可靠性。
二、定频干扰的特点与影响定频干扰是指固定频率的信号对跳频信号产生的干扰。
这种干扰具有固定频率特性,往往与跳频信号的频率重叠,导致接收端难以准确检测和识别跳频信号。
定频干扰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甚至导致通信中断。
因此,研究定频干扰的抑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跳频信号频谱检测技术跳频信号的频谱检测是抗干扰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对跳频信号的频谱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出信号的频率变化规律和传输状态。
目前,常用的跳频信号频谱检测方法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时频联合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跳频信号,但受到定频干扰的影响时,其性能会受到影响。
四、定频干扰抑制方法为了有效地抑制定频干扰,提高跳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可靠性,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定频干扰抑制方法:1. 预处理技术: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预处理,如滤波、去噪等操作,以消除或降低定频干扰的影响。
2. 频率域干扰抑制算法:通过分析定频干扰的频率特性,在频率域上对干扰进行抑制。
如采用基于频域匹配滤波的方法,对跳频信号和定频干扰进行分离和抑制。
3. 联合时频域分析方法:结合时域和频域的信息,对跳频信号和定频干扰进行联合分析。
通过提取跳频信号的特征信息,实现与定频干扰的有效区分和抑制。
4. 智能抗干扰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对跳频信号和定频干扰进行智能识别和分类。
通过训练模型,实现对定频干扰的有效抑制。
五、实验与分析为了验证上述定频干扰抑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实验分析。
免疫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排除方法

二、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抗原,彼此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表位,由此表 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可分别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还 可与另外一种抗原的相同表位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待检标本中存在类地高辛、类AFP样物质等,是一些与检测的靶抗原有交 叉反应的物质。在用多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 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 ,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 应的靶决定簇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激素、小分子半抗原等易受到交叉反应影响。
二、内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异嗜性抗体
异嗜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含有抗啮齿类动物(如鼠、马、羊等)的免疫球蛋白 的抗体,即天然的异嗜性抗体。 可分为两类: • 一类(85%的假阳性或假性增高由其引)可结合于山羊、小鼠、大鼠、马和
牛IgG的Fab区域,但不与兔IgG的Fab区结合。 • 另一类(15%的假阳性或假性增高由其引起)可结合小鼠、马、牛和兔IgG
一、概述
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临 床疾病的诊断、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临床 免疫检测工作中精密度是通过室内质控监控,准确性是通过 室间质评进行比较验证。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由干扰物质引起 的误差,这种干扰还不容易被检测到。这就需要我们实际操 作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对试验每一个环节的影响因素 都能掌控。本次主要针对免疫检测标本中,有可能会含有干 扰免疫测定导致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干扰物质。
三、外源性干扰因素及对策——溶血
溶血: 要注意避免严重溶血,血红蛋白中含有血红素基团,其有类似过氧化物的 活性,因此,在以HRP为标记酶的ELISA测定中,如血清标本中血红蛋白 浓度高,则其就很容易在温育过程中吸附于固相,从而与后面加入的HRP 底物反应显色。另外,机械强力震荡、突然反复冻融、低渗溶液、过酸、 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以起溶血。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干扰检测和抑制技术的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干扰检测和抑制技术的研究一、引言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便利的信号传输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干扰的挑战。
干扰的存在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数据传输错误率增加等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和抑制干扰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干扰检测技术的研究1. 信号特征检测干扰信号常常具有特定的频率、幅度或时域特征,通过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波形识别等方法,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干扰信号。
2. 自相关与互相关分析通过计算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可以检测信号中的周期性干扰,并进一步分析干扰信号的特征。
3. 盲源分离干扰信号与正常信号通常具有不同的统计特性,通过对信号进行盲源分离,可以将干扰信号与正常信号分离开来,从而实现干扰的检测。
三、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1. 多天线技术在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通过对不同天线上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减小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2. 自适应滤波器自适应滤波器是一种根据输入信号动态调整的滤波器,它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的特征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从而抑制干扰。
3. 频谱分割技术通过将信号频谱分割成不同的子频带,将干扰信号与正常信号分开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干扰。
4. 信号处理算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如小波变换、时频分析等,对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减小信号中的干扰成分,提高信号质量。
四、干扰检测与抑制的应用1. 移动通信网络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干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应用干扰检测和抑制技术,可以提高通信质量,减少通信中断的现象。
2. 物联网物联网是由大量智能设备组成的网络,干扰会对其通信造成较大的影响。
干扰检测和抑制技术可以提高物联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网络安全干扰不仅会影响通信质量,还可能被恶意利用进行网络攻击。
通过干扰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并防范网络安全威胁。
五、总结干扰是无线通信网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检测和抑制干扰的技术是提高通信质量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心脑电图机使用中常见干扰及排除对策

维修工程205①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陕西 西安 710061作者简介:王惟,男,(1985- ),本科学历,主管技师,从医疗设备维护维修、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0)12-0205-03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BCommon interference and elimin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CG-EEG/WANG Wei, ZHANG Yong, ZHOU Hang-xu//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0,17(12):205-207.[Abstract] Electrocardiogram-electroencephalogram (ECG-EEG) can objectively and completely record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that generated on the body surface by the heart or brain activity, and provid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diseases. And the changes that didn’t come from the heart or brain activity in ECG-EEG were called as “false difference” (Interference), and the quality of wave figuration of ECG-EEG could directly affect the judgment of doctors on the body mass parameters of patient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signal source that interfered the usage of ECG-EEG from two aspects included the intra and external of machine and the summary of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eliminated interference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increasing the accuracy of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disease and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ECG-EEG in clinical work.[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electroencephalogram (ECG-EEG); Interference; Elimination measure[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Offic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tate-owned Assets Management Office, Xi'an 710061, China.[摘要] 心脑电图机(ECG-EEG)可客观完整地记录心脏或大脑活动时所产生在身体表面的电位差,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而临床将并非由心脏或大脑活动而引发心脑电图上的改变称之为“伪差”(即干扰),心脑电图波形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体质参数等的判断。
极谱分析过程中的干扰电流及抑制办法

极谱分析过程中的干扰电流及抑制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谱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中,并且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极谱分析是一种检测和测量电子设备中电磁兼容性(EMC)以及相关参数的可靠技术,其实质是对电磁辐射的检测,可用于研究电磁辐射的特性。
然而,在极谱分析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发出的各种电磁干扰及系统自身的电磁源,干扰电流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影响了极谱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因此,抑制干扰电流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就极谱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干扰电流及其抑制办法进行探讨。
一、极谱分析过程中干扰电流的存在在极谱分析过程中,外部环境发出的各种电磁干扰及系统自身的电磁源,都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从而使检测仪器读取偏移,引入大量的噪声。
因此,在极谱分析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干扰电流,它不仅会影响极谱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还会对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二、抑制干扰电流的办法为了抑制干扰电流的产生,可采用以下办法:(1)采用屏蔽壳或屏蔽罩:为了减弱外部电磁干扰,可采用外部屏蔽或者屏蔽罩,使其受到保护,以有效减少外部环境发出的电磁干扰,进而减少极谱分析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电流。
(2)采用屏蔽技术:在极谱分析过程中,还可采用相应的屏蔽技术,如采用自定义屏蔽技术,利用特定的物理规则来抑制其他电磁源带来的干扰,从而有效地抑制外部环境发出的电磁干扰,减少极谱分析过程中的干扰电流。
(3)采用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是抑制外部电磁干扰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外部环境发出的电磁干扰,减少极谱分析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电流。
三、结论极谱分析过程中的干扰电流可能会影响极谱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抑制措施,如采用外部屏蔽壳或屏蔽罩,采用屏蔽技术,以及采用电磁兼容技术,有效杜绝外部电磁干扰,减少极谱分析过程中的干扰电流,使极谱分析测量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保证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测量系统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测量系统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在实际测量中,人们常发现即使所选用的测量系统是由高精度、高稳定度、高质量的仪器所组成的,并且频率响应特性也很好,但在实际现场使用时,仍难免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各种噪声的干扰。
在测量系统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干扰的影响,会在测量信号上叠加干扰电压或电流,通常把这种干扰信号称为噪声,噪声是电路中的一些非所期望的无用电信号。
当所测信号很微弱时,难免会出现噪声淹没信号的现象。
例如,在火箭或飞机发动机实验现场中,测试系统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很复杂的,各种电气系统交织在一起同时工作,通过各种传输渠道将噪声耦合到测量电路。
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测量结果。
因此,解决干扰问题是关系到测试工作的成败和测量结果精度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也是测试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但干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篇幅所限,这里只作简要介绍,详细内容可参看有关书籍。
1、干扰源为了抑制和减弱干扰,首先要弄清噪声的来源及其传播方式和途径。
干扰源即产生噪声的来源。
从来源上讲一般可分为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
外部噪声一般是指测试系统外部的电气设备在接通与断开时产生的瞬变电火花或辐射电磁波。
内部噪声是指系统内部固有的噪声,系统内信号间的串扰等。
若按噪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分类,可分为静电噪声、磁噪声、电磁辐射噪声、公共阻抗噪声等。
一般常见干扰(噪声)源有以下几种。
(1)外部干扰外部干扰又可分为来自自然界的干扰和来自电器设备的干扰。
例如,大气层发生的雷电、电离层的变化、太阳黑子的电磁辐射、来自宇宙的电磁辐射等。
对于长期存在的自然干扰,由于能量微弱,可以忽略。
但对于强烈的干扰,如雷电等,则不能忽略其影响,此时最好设法回避或屏蔽。
来自电器设备的干扰主要有大电流及电压变化率引起的噪声。
当大型感性负载通断时,在开关接点处会产生电弧,还有高压输电线引起的电晕放电,金属电焊引起的弧光放电等,这种瞬变过程形成的噪声通过公用电源线传入信号电路,或通过相邻导线耦合到信号电路中。
表面肌电检测中消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AFT [s ( n)],将源自s(士。。)处的幅值用器:
1一 2cos(mo)z H(z)二 1一2reos(ma)z
(2)
其中 。。是相应于噪声干扰中心频率处的角频率。 T扰是 50H:时,ma= 1 00/SR,其中 SR (sampling
rate)为采样频率。 工 频 干 扰 稳定在 50Hz不变时 ,应用 50Hz陷波
器是 消除工频+扰最简单的方法 ,但是工频干扰 的
大 ;非固定零极 点的 IIR陷波器 ,可以跟踪 干扰噪 通过 p (roc+ da), p (。。一dw) ,内插得到 p
声 频率 的变化 消除噪声 ,同时其带宽小 ,附近信号 几乎不受影响 ,可 以取得较好 的效果
〔。。),其中 d- 是频率分辨率。 (3)对整个 信 号 s (n)进 行 离散 傅立 叶 变换 ,s
电磁波隔离 于测试 系统之外 ,在肌电测量中没有条
件也没有必要对人体进行屏蔽 ,但可以对导联线与
前置放大器采取适 当的屏蔽措 施,将 前置放大单独
做成一个电路板 ,放到金属盒 内进行屏 蔽处理。
前 置 放 大器应该尽可能靠 近电极 ,最好将前置 放大和电极做在 一起构成 电极单 元 ,提 高信噪 比。 由于测量时 电极之 间距离较 近,工频 干扰一般表现 为共模电压信号 ,可 以通过 采用差分结构提高放大 系统的共模抑制 能力加 以抑 制 ,如图 1所 示电路结
干扰,FIR陷波器可以消除工频干扰,但是由于其 信号 , (n)进行傅 里叶变换 ,计算 出 ;(n)的平
带宽 大 ,同时衰 减 了周围有 用信 号 ;固定零 点 的 均功 率谱 尸 (。),。〔 (一二,rr)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检测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与创新案例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检测与干扰抑制技术研究与创新案例无线通信网络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和传输信息。
然而,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由于各种原因,信号的检测和干扰抑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和创新领域。
信号检测是指在无线通信中,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确定信号的存在和相关参数的过程。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由于信道条件、相邻信号和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信号往往会受到衰落和失真。
因此,准确地检测信号的存在和相关参数对于保证通信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干扰抑制是指在无线通信中,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减小或消除干扰,以提高通信性能和信号质量的过程。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由于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同用户之间的竞争,干扰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研究和创新干扰抑制技术对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现今,有许多研究和创新案例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号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案例。
首先,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信号检测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压缩感知理论是指在信号采样过程中,通过对信号进行压缩采样,并利用稀疏表示和重建算法来重建信号的过程。
这种方法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信号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利用压缩感知理论,对低功耗传感器网络和行星探测任务等不同场景下的信号检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其次,自适应滤波器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干扰抑制技术。
自适应滤波器是一种根据实时信号来调整滤波器参数的滤波器。
它可以根据实时的信号环境和干扰信号的特征,自适应地调整滤波器参数,以消除或减小干扰信号。
这种技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干扰抑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移动通信中,自适应滤波器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多径干扰和其他用户的干扰,提高通信质量和系统容量。
另外,智能天线技术也是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智能天线是指具有可调节辐射模式和波束形成能力的天线。
通过控制智能天线的辐射模式和波束方向,可以实现对特定信号的增强或干扰信号的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检测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常会有一些与被测信号无关的电压、电流存在,这样就影响了测量结果,产生测量误差。
这些信号就是干扰,它可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内部干扰是测量系统内部各部件间的互相干扰。
这种干扰可通过测量装置的正确设计及零部件的合理布局或采取隔离措施,加以消除或减弱。
如仪表中放大器的输入线与输出线、交流电源线,分开走线,不要平行走线,且输入走线尽可能短;又如触发可控硅的脉冲变压器用磁屏蔽,即利用高导磁率材料做成磁屏蔽罩。
外部干扰是测量系统外部的因素对仪器、仪表或系统产生的干扰。
在这里就自动化仪表检测工作中常会遇到的一些干扰及抑制方法归纳如下。
1 机械干扰
机械干扰最为严重,也很广泛。
由于振动,会使导线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
抑制这类干扰用减振措施即可,如采用减振弹簧或减振橡胶等。
在有振动的环境中,仪器、仪表信号导线常因松动而影响测量,应定期加以紧固。
在此种环境中,少用动圈仪表。
2 温度干扰
由于温度过高,波动且不均匀,在检测中常导致电子元件参数变化或产生热电势,从而对测量结果造成严重干扰。
在工程上,一般采用热屏蔽方法抑制热干扰,而把敏感元件装入恒温箱中。
在电子测量装置中,常采用温度补偿措施,以补偿温度变化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如:在实际现场使用热电偶时,自由端离热源很近,并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所以必须对自由端温度加以补偿。
无论是采用补偿导线还是补偿电桥等,都是为了抑制此种干扰。
又如:本人在修理天津仪表七厂生产的电动执行器位置反馈板时发现,不同的环境温度反应出不同的信号值。
采取的办法是:把反馈回路原有的电阻用普通电阻串联或并联一只热敏电阻代换,在实际应用中,效果相当不错。
再如,热电阻三线制接法,其中两根导线在不同的桥臂上,另一根接电源端,使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导线阻值的变化。
在不同的桥臂上同时增加或减小,而相互抵消。
四线制接法既可消除连接导线电阻的影响,又可消除线路中寄生电势引起的测量误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温度过低也会造成仪表误差或失灵。
北方冬季寒冷,自动化仪表的光电耦合器件及红外探测元件常会因环境温度太低而无法正常工作。
如我厂采用台湾产的工业电视系统摄像器件CCD、美国产的筒体扫描仪器、德国西门子的比色高温计等,冬天都曾出现过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加装了相应的伴热装置后,工作恢复正常。
3 电气干扰
由于厂矿中发电机、电动机及气体放电器件等杂散电磁场的存在,电场或磁场的变化,会使电或磁的干扰进入电子测量装置中,引起干扰信号。
(1)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通过磁耦合的方式在测量电路中形成干扰。
如信号源与仪表之间的连接导线,仪表内部的配线通过磁耦合在电路中形成干扰。
当两条平行导线有电流通过时,它们彼此之间会通过磁交链产生电磁耦合干扰。
再如:各种开关设备在产生弧光火花放电的过程中,会向周围幅射出低频到高频的电磁波,这种无线电干扰信号以电磁场辐射的形式进入到测量仪器、仪表中,造成瞬时干扰信号。
这种干扰信号直接影响微机检测系统的正常工作,有时甚至会冲乱程序。
为了降低电磁感应所产生的干扰,将导线远离那些强电设备及动力网,调整走线方向,减小导线回路面积以及采用绞线或屏蔽导线,强电电源线不与弱电信号线平行布线,不使用同一根电缆,分开布线且距离要尽量远些。
对微机检测系统而言,其扩展接口片与主机之间连接导
线要短。
为防止强电的感应干扰,对较长的弱电信号控制线采用金属管屏蔽。
(2)静电感应
静电感应是一种电耦合现象,干扰源是通过电容性耦合在测量回路中形成干扰。
在相对的两个物体之间,由于存在着寄生电容,使其一的电场影响到另一个电场。
如果其一的电位发生变化,则另一物体的电位也发生变化。
如当把两根信号线与电源线平行敷设时,由于电源线到两信号线的距离不相等,分布电容也不相等,从而在两根信号导线上可以产生较大的电位差,这两根导线上的感应电势差就成了干扰电压信号。
为了减少由于静电耦合带来的干扰,敷设两根信号线时,把信号线绞合扭在一起,或采用屏蔽导线,会使电场在两信号线上产生的电位差大为减小。
(3)不同地电位引入的干扰
在大地中,各不同点之间往往存在有电位差,尤其在大功率的用电设备附近。
当这些设备的绝缘性能较差时,此电位差更大。
而在仪表的使用中,往往又会有意或无意地使输入回路存在两个以上的接地点,这样就必须正确接地,即获得一个等电位点或面,但并不一定为大地电位而应是电路或系统的基准电位。
出于安全防护的目的,仪表和信号源的外壳通常都接大地,以保持零电位。
然而,接地的方式处理不好,不同地点的电位差将形成回路。
为了提高仪表的可靠性及抗干扰能力,通常使信号源或者测量仪表与地绝缘,即“浮地”,以切断干扰电压进入测量系统的通路。
如我厂有一台DBZ—1型智能称重仪,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连。
称重时,此表数码管显示的重量值和端子4~20mA输出值都很正常,但工控机无显示值,而工控机通道也正常。
经查找发现,4~20mA输出对地为10V左右的负电压,把荷重传感器的仪表浮地后,工控机显示值正常。
为了减小外界电场的影响,往往需要把屏蔽和接地正确地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加有效地解决干扰问题。
如:我厂有一台工业电视机的电源线与其它强电设备同在一个电缆桥架上敷设,电视屏幕常出现横的“白纹”和“黑纹”的干扰,把此电源线换成屏蔽电缆,并把屏蔽接地后,工业电视显示正常。
当采用仪表浮地法来减小干扰时,即使信号源接的不是大地,信号导线的屏蔽层也应该接到信号源的公共端。
但是,当信号浮地而仪表放大器接地时,信号导线的屏蔽层应接至放大器的公共端。
由于两个电路回路共有阻抗,会使一个电路的电流在另一个电路上产生干扰电压,所以必须抑制此种干扰,消除两个或几个电路之间的共阻抗。
例如:在微机及智能化仪表检测系统中,可以采用专用电源对计算机供电。
在计算机与外部电路接口的地方,可采用光电耦合器等隔离措施。
此外,对电气干扰滤波也是重要手段。
利用RC型、LC型、双T型等形式的滤波器及网络接到仪表输入端或放大器输入端,可阻止干扰信号进入放大器,使干扰信号被衰减。
如我厂一台西安仪表厂产的直流毫伏转换器,安装在5号窑主电机直流整流柜内,总是工作不正常。
经查发现,仪表24VDC工作电源中含有很大的交流成分和杂波,加装滤波电路(如图)后,仪表工作正常。
仪表前加装滤波电路
总之,为了抑制干扰信号对测量过程的影响,减小由于干扰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可采用多种手段。
抑制干扰的基本出发点应是:切断或隔离开干扰信号进入测量回路和仪器、仪表的通道,而人为的为干扰信号制造一个切实可行的通道,使其不致进入仪器、仪表或线路的关键部件或部分;降低放大器对干扰的响应和灵敏度;使干扰信号产生的方向相反,相互抵消;采取补偿措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得以补偿等等。
事实上,对一些略复杂的仪器仪表,用一种方法难以抑制到允许误差范围内,所以最好把几种不同的抑制方法组合起来使用,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