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设计方案
《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16研究与探索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智能制造与趋势中国设备工程 2021.01(上)《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设计与应用刘丽霞(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摘要:近年来,随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逐渐走进我们的教学当中。
其倡导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设计初步》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挖掘适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现将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交流。
关键词:设计初步;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应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21)01(上)-0016-021 课程思政的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行业法律、法规,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传承“工匠精神”,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2)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
(3)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前提和保证。
2 思政元素的主要内容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课堂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上进,学习上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沓,不抄袭,不弄虚作假。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专业,追求“匠心”。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团结,包容,互相帮助,协同合作,取长补短。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进行分组,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友善的合作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数据挖掘技术》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课程基本情况《数据挖掘技术》是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向大数据技术专业2001班、2002班和2003班,总学时102学时,开设于第4学期。
本门课程采用OBE 教学理念的方式,案例训练借助PBL 项目式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数据挖掘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问题-原理-方法”三位一体的专业思维,为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奠定基础,最终顺应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课程体系与对应岗位见图1-1。
图1 课程体系建设图数据挖掘技术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一)思政教育的总体教学设计数据挖掘技术课程的内容涵盖了数据处理基础和实现数据挖掘的关键算法,主要包括4 个模块:Python基础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挖掘算法模块和数据可视化模块。
融入思政内容后,课程教学秉承德智融合、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凝练全局思维、发展思维、民族振兴、实践创新、工匠精神等多个“思政主题”,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整体课程思政设计见表1。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从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发,充分挖掘融入课程的思政元素,探寻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确定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
图2 教学策略1.以项目为导向,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根据知识点模块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项目,结合实际应用进行项目选取,按照工作岗位流程设计阶段性教学情景,为学生的职业入门和专业技术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挖掘技术》课程涵盖了4大模块共8个项目。
项目在选取的时候根据课程的特色,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有游戏类的猜数字、猜单词,日常类的学生成绩管理、银行存取款等项目。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教学路径探究——以食品理化检测课程为例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下简称OBE)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
在OBE 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核心课程特点进行反向设计,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基于目标深挖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资源,进而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实施,配合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考评办法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对原有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持续改进,最终达成思政目标。
本文以食品理化检测课程为例,基于OBE 理念重点分析思政目标,探讨目标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及实施效果。
OBE 理念;课程思政;学生中心;反向设计;持续改进笔者以食品理化检测课程为载体,探索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教学路径,通过专业试点持续反馈和改进,实现“职业技能”与“思政教育”的两线融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和专业竞争力,提高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学生打造成优秀职业人,获得行业和社会认可。
一、技工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一)校企合作进行顶层设计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学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围绕首都4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达成校企合作培养效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优秀毕业生代表,组建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开展食品行业企业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2019年完成了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了本专业“一线双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脉络,加强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融合共进、协同发展,将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融合、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融合、职业资格与综合评价相融合。
2.将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食品行业是道德行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以德为先,要将以“良心、诚信”为精神内核的食品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文化底蕴。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张黎声)

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资料来源
资料内容
课堂内仪式
课堂外活动
环境建设
研 究 传播
1.遗体捐献者 2.学生 3.社会 4.文献
1.活动照片,视频,音频 2.故事,信件,文件,文献 3.学生心得体会,感恩卡 4.课程评价等调研资料 5.相关法规、理论、知识 6.社会资源
1.课程开始:人体解剖学第一课 2.课程之中:
第四五部分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
7. 课程评价与反馈
评价意识和评价技术
8. 社会资源的发掘和应用
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企业家,社区体验
9. 网络应用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APP推送
第四五部分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 “模型 ”
课程思政 理念和目的
思政目标
方
法
专业知识和理论
和
流
程
评价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方法
2. 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 几乎每个课题项目都有这样的方法设计 !
• 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实践性、活动性。主动性、参与性。情感性、体验性 • 德育的促进:侧重于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
3. 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三个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 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与大学生增负问题
参加课埻内仪式和课埻外活劢的劢员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内容结构一课堂内仪式感恩敬畏责任二课堂内仪式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二课堂内仪式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实况人体解剖学第一课场景学生被遗体捐献者的敀事感劢得流下热泪一课堂内仪式以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的内容走脑更要走心敃育部领导和上海市领导曾三次听课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二课堂内仪式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理念和设计一课堂内仪式以感性的方式诠释理性的内容走脑更要走心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二课堂内仪式情感产生及其心理学原理不敁应研究分析实验课前和课后向大体老师默哀鞠躬一课堂内仪式由教师引领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他律自律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二课堂内仪式参加遗体捐献追思会迎接大体老师仪式一课堂内仪式学生代表感恩致辞瞻仰大体老师师生一起参加庄重仪式亲身感受大爱和大义感悟生命的真谛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二课堂内仪式课程结束时的大体老师告别仪式学生敬献给大体老师的鲜花和感恩卡课程结束时的大体老师告别仪式一课堂内仪式亲身感受大爱和大义感悟生命的真谛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二课堂内仪式敬重逝者慰藉家属教育学生遗体捐献登记者家访和探望邀诶遗体捐献登记者来学校不同学座谈组细清明感恩和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活劢带领学生参加市红会遗体器官捐献纪念日活劢成立学生遗体捐献服务部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三课堂外活动遗体捐献登记者家访和探望见证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签字为遗体捐献登记者庆祝生日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外活动三课外活动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三课堂外活动聆听感受和解读遗体捐献者的生活观和生命观邀请遗体捐献登记者与同学座谈聆听感受和解读遗体捐献者的生活观和生命观活劢海报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外活动三课堂外活动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三课堂外活动组织清明感恩和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活动敬重逝者慰藉家属教育学生学生遗体捐献者敃研室学校领导红十字会共同参不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外活动三课堂外活动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三课堂外活动参加上海市红会每年一度的遗体器官捐献纪念日活动敬重逝者慰藉家属教育学生每年31日敃师带领学生参加遗体捐献纪念日活劢学生在活劢中的诗朗诵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外活动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外活动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三课堂外活动遗体捐献文化走廊心路学生心得体会摘彔大体老师纪念馆课程网站大爱遗体捐献者纪念园三实践过程方法及成效四课程思政环境建设我校师生遗体捐献者纪念墙解剖学第一课展板遗体捐献文化走廊遗体捐献文化走廊四承载体和传递形式建设三承载体和传递形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05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政策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协同育人
01
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课程思政与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和要求 ,为高校提供指导性意见。
02
鼓励高校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有机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 人
汇报人: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理论基础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现状分析
目录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实践探索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高等 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 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意义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 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 指导和借鉴。
研究问题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 有机融合?两者协同育人的具体 路径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评价协 同育人的效果?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
定位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 道,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特点
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 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 实践能力。
《电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电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一、体系化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成以下学习目标:1.【学科知识】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理解物理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思想。
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前沿动态以及应用前景。
2.【教研能力】具备开展教学研究能力。
根据中学教学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出科学问题,开展初步研究,获得解决问题办法或改进教学的方案。
3.【反思能力】系统进行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反思技能训练,学会基于质疑、求证、判断进行独立思考。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学会读书笔记、课堂观察、知识总结、调研报告、小论文等内容形式的反思方法与技能。
基于以上毕业要求,结合本课程的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体设计了课程中的课程思政体系:二、实现方式(一)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1.结合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讲解电磁场的物质性的时候,对于物质的理解可以结合哲学思想,讲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树立学生辦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物质的概念,然后对电磁场的物质性开展分析,体现物质的性质.可以结合电磁场能量和动量的概念,体现物质的基本属性,结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这些物质的概念体现哲学意义,也有助于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
2.结合国家成就提升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1)天眼工程探测宇宙射电波,射电波段是电磁波的一个频段,天眼工程实质就是一个接收天线,符合电磁波辐射场的天线辐射理论,体现了我国科技成就和制造业能力.射电波的宇宙探测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方向,天线的设计体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
(2)5G网络成就网络信号系统体现电磁波传播理论,电磁信号传输和编码的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5G 网络研发己经处于世界领先,掌握5C,专利数量也是最多的,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网络传输领域的巨大成就。
(3)北斗导航系统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体现卫星发射技术和导航技术.导航系统的信号传输体现和定位计算,运用电磁波发射、传播和接收等,还有相对论计算消除定位误差。
《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

探索研究TAN SUO YAN JIU 《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方微铜陵学院 (安徽省铜陵市 244061)1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1.1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领域里传道授业,也要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牢牢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道德素质。
1.2 《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简介2015年10月,中央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建议,这一规范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弥补了传统金融信息挖掘有限、融资形式单一、创新不足、效率不高的缺陷,成为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和均衡发展强有力的新生 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众筹、区块链等各类创新此起彼伏。
互联网金融横跨金融、计算机、信息、数据挖掘等多行业,其人才需要具备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背景。
但因为该行业是新兴的,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人才需求当前,铜陵学院成为国家首批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的本科高校,并开设了《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如何上好这门课,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推动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助力。
1.3 《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具有现实意义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蕴藏着危机,譬如P2P平台“爆雷”跑路,数据信息疑遭泄露等诸多问题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使社会伦理传统道德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