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之马头琴篇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2021年5月,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 录”。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3年3月23日、24日,包括马头琴传承人齐·宝力高在内的135位演奏家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音乐会―― 《聆听草原》。
2017年11月13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专场文艺演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马头琴传承 人齐·宝力高为观众带来《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布林,男,1940年2月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对于马头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并没有制定专门的保护方案,只是总体上规定每年的9月6号为草 原文化遗产日,以此来达到保护和宣传包括马头琴音乐在内的草原文化遗产的目的。
2014年,鄂伦春自治旗、科右中旗、阿巴嘎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重点旗县开展普及试点工作,抢录近百 首长调和马头琴曲谱,举办传承人培训班,培训150名传承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工作,召开全区蒙 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音乐保护工作汇报会和全区马文化及其相关文化学术研讨会。
4
保护措施
5
入选非遗
马头琴在蒙古民众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蒙古族文化史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 究价值。
马头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既可为歌伴奏, 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
马头琴为二弦拉奏乐器,一般为纯四度定弦,其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洪阔而醇美,富有草原风味。传统 的马头琴乐器的琴箱正反面蒙有皮膜,因而其音量小,表现力差。而改良后的马头琴,琴箱一般由色木、榆木、 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呈正梯形,音色不仅保持了原有的风格,且音量增大,表现力很丰富。
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乐器

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常用乐器,是琴头雕刻着马头的一种拉弦乐器,琴体为梯形,长度一米左右,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是蒙古人所说的“潮尔”。
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被蒙古族视为圣物的传统乐器马头琴苍凉悠扬的琴声,就响彻在辽阔草原的上空,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金戈铁马的爱恨情怀,也传达着蒙古民族心灵深处的喜悦忧伤。
在内蒙古,如果一提起做马头琴的人,人们首先都会想到段廷俊,可以说,老段在内蒙古马头琴制作业里是个领军人物,也是一位制琴名家。
凭着对马头琴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多年来段廷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成就了一段马头琴创新改革的佳话。
马头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传说中,有一个位牧民十分想念已经去世的幼马,于是就将幼马的腿骨做成琴的柱子,头颅做成琴的圆筒,尾巴做成琴弦,再将木头雕刻成幼马头的模样,将它固定在琴柄上,这就是马头琴最初模型的由来,马头琴的琴声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弹奏出来的声音与蒙古人广阔的生活环境相互呼应,也形成了蒙古大草原上十分独特的音乐特点。
蒙古人民用马头琴演奏过很多著名的曲目,《我要醉在草原上》,《鸿雁》,《天边》等都是草原人民经常弹奏的曲目,从曲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马头琴所弹奏的都是一些宽广辽阔的曲目,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了蒙古人民豪爽的性格特点,其中马是蒙古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物,牧民们将这些生活元素融入到马头琴的创作中,也反映出
了蒙古人民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之情。
蒙古族的马头琴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蒙古族的马头琴民间故事主要内容蒙古族的马头琴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头琴是一种弓弦乐器,外形独特,琴弦由马尾发制成。
马头琴在蒙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象征。
蒙古族的马头琴民间故事传承自古代,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白狗和黑狗”。
故事讲述了一个爱好音乐的蒙古族牧民,他养了一只白狗和一只黑狗。
每当主人在马头琴上演奏时,白狗总是会跑来陪伴他,而黑狗却总是远远地躲开。
主人不解,于是请教了一位老师傅。
老师傅告诉主人,白狗之所以喜欢马头琴的声音,是因为它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温暖。
而黑狗之所以害怕马头琴的声音,是因为它的耳朵对音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这个共鸣是黑狗无法忍受的,所以它躲开了马头琴的声音。
主人听后感到十分惊讶,他决定使用自己对马头琴音乐的热爱,尝试改变黑狗对音乐的感受。
于是,他每天都在黑狗周围演奏马头琴,希望能够逐渐让黑狗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黑狗终于不再害怕马头琴的声音,而是开始慢慢地靠近主人,和白狗一起陪伴他弹奏音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能够跨越种族、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它们都可以通过音乐感受到内心的情感和美好。
蒙古族的马头琴民间故事以其独特的音乐和感人的情节,向人们传递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力量的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蒙古族文化的鲜活体现。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蒙古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
它是由蒙古族人民创造和演奏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蒙古族马头琴的起源、结构、演奏技巧以及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马头琴起源于古代蒙古草原,据传始于公元前13世纪的蒙古国。
马头琴得名于其琴颈上的马头形状,琴身由一个卵圆形的共鸣箱和一根长约1米的琴颈组成。
琴颈上有两根弦,分别代表阳和阴的意义,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马头琴的共鸣箱由马皮贴合而成,使得琴音具有独特的韵味。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
演奏者使用马毛制成的弓拨动琴弦,通过手指的按弦和琴身的共鸣来发出音响。
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弓法,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马头琴的音域宽广,可以演奏出高音、中音和低音,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
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被视为神圣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歌舞和仪式。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以其深沉、激昂的情感和独特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用于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还用于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
马头琴音乐经常出现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婚礼和宗教仪式中,成为连接蒙古族人民感情的纽带。
蒙古族马头琴在近年来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许多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他们的演奏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蒙古族马头琴的音乐也被用于电影配乐和音乐创作中,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蒙古族马头琴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的象征。
马头琴的独特音色和精湛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的瑰宝,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蒙古族马头琴将继续在未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发扬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马头琴的来历

马头琴的来历2篇马头琴的来历(一)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马头琴是一种弓弦乐器,其形状独特,琴身呈马头状,因此得名。
马头琴在蒙古族民间被广泛使用,既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蒙古族人民情感的重要媒介。
马头琴最早出现在公元15世纪的元代,而在蒙古族民间的历史中,马头琴有着更为悠久的传统。
蒙古族民间传说中,马头琴是神灵赐予人类的礼物,被视为联系人类和神灵之间的纽带。
因此,马头琴在蒙古族民俗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用于祭祀仪式、婚嫁、狩猎等多种场合。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
首先,制作马头琴的琴身需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如松木、柏木等,然后经过数月的晾晒和雕刻,琴身逐渐形成,并最终以马头的形状呈现。
其次,制作马头琴的琴弦需要使用牛筋或马筋,并经过特殊的处理,以使琴弦具有良好的音质和寿命。
最后,制作马头琴的琴杆需要使用专业的木材制作,并经过多轮打磨和涂漆,使得琴杆光滑细腻,便于演奏。
在演奏方面,马头琴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
演奏者使用琴弓拉动琴弦,同时用手指在琴弦上按弦,产生不同的音调。
演奏时,马头琴能够模仿动物的叫声、风声、雷声等自然音响,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妙。
同时,马头琴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演奏者可以通过琴声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产生共鸣。
马头琴作为中国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独具特色,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和传承马头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蒙古族的音乐艺术,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马头琴的来历(二)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卓越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然而,马头琴并非只存在于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它还在中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并成为了这些族群自豪的标志之一。
马头琴最早出现在中国蒙古族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乐器。
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

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马头琴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在蒙古、满洲等地区也有广泛的使用。
随着历史的演变,马头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并融入到了各种文艺表现中。
本文将介绍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包括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
一、起源马头琴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民间乐器。
马头琴的形状像马头,因此得名。
马头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广雅》中有“马头琴”一词,但当时的马头琴和现在的马头琴差别很大。
当时的马头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弦数较少,只有两根或三根弦。
唐朝时期,马头琴逐渐离开了汉族流传至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异形的马头琴。
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灵活多变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元朝时期,马头琴成为了蒙古的国乐。
蒙古的马头琴属于弦乐器类,由头、颈、柄、柱、音箱和马毛弦六部分组成。
蒙古马头琴的发展史上,马头琴演奏技巧便表现出比较完善的面貌,创作水平极高。
然而,蒙古马头琴和中国传统马头琴的区别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在清代之后,马头琴在中国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马头琴已经成为当地文艺表现的常用乐器。
随着马头琴的崛起,国家各级文艺团体和音乐家也加强了对马头琴艺术的研究和探索。
三、现状近年来,马头琴艺术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许多音乐家和爱好者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头琴技艺。
在很多城市,马头琴艺术已成为当地文艺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马头琴感兴趣。
许多外国音乐家和演奏家也积极地学习和演奏马头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总的来说,马头琴艺术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又多样化的音乐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马头琴艺术还会继续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华文化的耀眼光芒中继续闪耀。
民族音乐的灵魂蒙古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介绍

民族音乐的灵魂蒙古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介绍民族音乐的灵魂——蒙古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介绍蒙古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成为了世界音乐舞台上的明星。
它不仅传递着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灵魂,更展现了蒙古族人民豪迈而奔放的性格特点。
本文将介绍蒙古马头琴的演奏技巧,带您领略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一、乐器简介蒙古马头琴,又称为胡琴或马奶胡,是蒙古族传统的拉弦乐器。
其外形独特,上部呈马头状,下部为琴筒,琴弦过桥与琴杆相接。
蒙古马头琴主要由弓、弦和琴身三部分组成。
琴杆由玛尼托尔、玛尼艾小能(即手棍)和手柄构成,琴筒则由马奶皮紧密包裹。
二、演奏姿势演奏蒙古马头琴需要采用特殊的姿势。
演奏者通常以坐姿为主,将双腿抬起交叉,保持身体平衡。
左手持弓,右手掌托马头琴琴杆,用食指托住琴弦。
三、演奏技巧1. 指法蒙古马头琴通常采用竖琴式指法。
演奏者用左手按住琴弦,降低或升高音高,并运用滚动、颤音等技巧增添表现力。
这种指法让演奏者能够灵活地控制音高和音色,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2. 弓法演奏蒙古马头琴的弓法主要有两种:上弓法和下弓法。
上弓法是指演奏者使用弓的上方弧线,使弓毛与琴弦发生摩擦产生声音。
下弓法则是指演奏者使用弓的下方弧线,同样摩擦琴弦产生声音。
这两种弓法结合运用,使演奏者能够丰富演奏的音色和节奏。
3. 音效演奏蒙古马头琴的同时,演奏者还会通过一些特殊技巧创造出独特的音效。
比如使用右手拨弦、击打马奶皮等技巧,以及运用喉音和吐字等声音效果,使演奏更具魅力。
四、演奏风格蒙古马头琴的演奏风格独特多样,表现出蒙古族民族音乐的豪迈与热情。
在传统演奏中,常见的曲调包括马头琴独奏、与人声伴奏的合奏和与其他乐器的对奏等形式。
演奏者通过琴音的变化、音色的运用和节奏的掌握,让音乐充满激情与动感。
五、演奏技巧的传承和发展蒙古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传承渊源,几乎所有的演奏者都是通过师父传授学习的。
蒙古马头琴也在现代音乐中不断发展,吸收了一些西方音乐元素,并与现代乐器进行融合。
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

三一文库()〔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篇一: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
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与蒙古族的成长、发展、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其文化外延,意义尤为深远。
本文就其传说、形制、构造、演奏技法及马头琴音乐与所处草原文化脉络的关系作如下初步探讨。
一、马头琴的传说、形制、构造与草原文化在远古的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段美丽哀婉的传说:勤劳善良的老牧人奥其尔,全家三口人就靠牧羊来维持生活。
家里唯一的心爱之物是一匹英俊而高大的枣骝马,每天与牧人一起牧羊、劳动,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一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消息,说蒙古部落首领要举行“赛马”大会,谁的马跑了第一名,就将他的女儿嫁给这名勇敢的骑手……比赛中,老牧人奥其尔的小儿子贡嘎因枣骝马获得第一骑手的荣誉……但是,授奖时,部落首领竟然不谈许配他女儿的事情,却示意手下差人把枣骝马给他牵来……部落首领跨上枣骝马后,箭一般地飞奔起来。
老牧人奥其尔非常气愤,他吹了一声口哨,枣骝马听到主人的口哨声后不停地打转、尥蹶子,一下子就把首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首领忙让差人把枣骝马抓住,可枣骝马已冲出人群跑向远方。
首领立即命令弓箭手发箭,一霎那,枣骝马身中很多箭向家乡的方向跑去……当它用尽最后的力气于一天的午夜时分回到了老牧人的帐篷前时,它就倒了下来,随即便死去了……老牧人奥其尔悲痛欲绝,和小儿子贡嘎在枣骝马身旁整整守护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夜里,他梦见枣骝马和他说话了,并让老牧人用它的骨头和皮做成琴,每天带在身边。
于是,老牧人奥其尔用枣骝马的骨头做成共鸣箱、琴杆和琴轴,用枣骝马的皮蒙在共鸣箱上,用枣骝马的细尾做成琴弦和琴弓,最后用枣骝马的腿骨刻成一个马头装在琴杆上,自此,在辽阔无垠的蒙古高原上就诞生了第一把马头琴 (1)·在内蒙古草原民间,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牧人就开始举行马头琴试奏音乐会,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段古老文化遗风,同时也说明了马头琴在草原上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乐器之马头琴篇词语解释马头琴mǎtóuqín[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乐器概述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
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历史追溯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
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问世传奇传说,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
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
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
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
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
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
不但奶奶心里着急,连邻近的牧民们也都有点着慌了。
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
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
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在我回来的道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
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管下长大了。
它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见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
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
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
苏和赶走了大灰狼,一看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
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因为王爷的女儿要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
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朋友便鼓动他,让他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
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
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
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最前面。
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
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无理地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
”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
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
“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
”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
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看台底下。
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
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
问了一声:“谁?”但没有人回答。
门还是碰碰地直响。
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使苏和忙着跑了出来。
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
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
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
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
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
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
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
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
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
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
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
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几夜不能入睡。
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
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同时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骨头、筋和尾做成了一只琴。
每当他拉起琴来,他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
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独特造型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
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
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
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
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
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
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
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
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
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
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
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演奏方法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
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
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a、e,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A、d,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a,用于伴奏时音域仅一个八度。
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