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的故事

马头琴的故事马头琴,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乐器,起源于蒙古族,被誉为草原上的歌唱之魂。
本文将带您走进马头琴的世界,从其历史背景、传说、艺术魅力到传承与发展,共同聆听这把神奇的乐器所诉说的故事。
马头琴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蒙古草原上有一位名叫苏和的年轻人,他热爱音乐,尤其钟爱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
然而,草原上有个习俗,只有贵族才能学习演奏马头琴。
苏和不甘心,他辛苦劳作,终于买到了一个马头琴,并秘密跟随一位老牧人学习演奏技巧。
某天,苏和被王爷发现他在偷学马头琴,恼羞成怒的王爷没收了他的马头琴。
失去心爱的马头琴,苏和茶饭不思,日夜思念。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离开草原,去寻找制作马头琴的材料。
经过千辛万苦,苏和找到了制作马头琴的最佳材料——千年松木和一张顶级狼皮。
回到草原,苏和用新制的马头琴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音乐如泣如诉,感动了所有的人。
王爷也被这动人的音乐所打动,他不仅归还了苏和的马头琴,还宣布马头琴成为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
马头琴的艺术魅力马头琴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地域和国界,其音色深沉、悠扬,如泣如诉,宛如蒙古族人民的英勇与坚毅。
在演奏技巧上,马头琴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指法的变化和弓法的组合,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
在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中,马头琴代表着蒙古族人民的信仰与图腾,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寄托。
马头琴的音乐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爱情的向往,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马头琴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社会,马头琴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马头琴,许多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通过举办音乐会、开设大师班以及编写专业教材等方式,他们积极推动马头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马头琴也正在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从而衍生出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
一些艺术家将电子科技与马头琴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体验,使马头琴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展现出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艺术魅力。
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乐器

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常用乐器,是琴头雕刻着马头的一种拉弦乐器,琴体为梯形,长度一米左右,非常具有民族特色,是蒙古人所说的“潮尔”。
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被蒙古族视为圣物的传统乐器马头琴苍凉悠扬的琴声,就响彻在辽阔草原的上空,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金戈铁马的爱恨情怀,也传达着蒙古民族心灵深处的喜悦忧伤。
在内蒙古,如果一提起做马头琴的人,人们首先都会想到段廷俊,可以说,老段在内蒙古马头琴制作业里是个领军人物,也是一位制琴名家。
凭着对马头琴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多年来段廷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成就了一段马头琴创新改革的佳话。
马头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传说中,有一个位牧民十分想念已经去世的幼马,于是就将幼马的腿骨做成琴的柱子,头颅做成琴的圆筒,尾巴做成琴弦,再将木头雕刻成幼马头的模样,将它固定在琴柄上,这就是马头琴最初模型的由来,马头琴的琴声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弹奏出来的声音与蒙古人广阔的生活环境相互呼应,也形成了蒙古大草原上十分独特的音乐特点。
蒙古人民用马头琴演奏过很多著名的曲目,《我要醉在草原上》,《鸿雁》,《天边》等都是草原人民经常弹奏的曲目,从曲目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马头琴所弹奏的都是一些宽广辽阔的曲目,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了蒙古人民豪爽的性格特点,其中马是蒙古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物,牧民们将这些生活元素融入到马头琴的创作中,也反映出
了蒙古人民对草原生活的热爱之情。
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

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关于马头琴乐器的基本知识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下面是介绍马头琴乐器的知识,欢迎阅读参考!一、马头琴简介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二、马头琴名称由来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
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三、马头琴的历史起源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蒙古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
它是由蒙古族人民创造和演奏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蒙古族马头琴的起源、结构、演奏技巧以及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马头琴起源于古代蒙古草原,据传始于公元前13世纪的蒙古国。
马头琴得名于其琴颈上的马头形状,琴身由一个卵圆形的共鸣箱和一根长约1米的琴颈组成。
琴颈上有两根弦,分别代表阳和阴的意义,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马头琴的共鸣箱由马皮贴合而成,使得琴音具有独特的韵味。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
演奏者使用马毛制成的弓拨动琴弦,通过手指的按弦和琴身的共鸣来发出音响。
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弓法,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马头琴的音域宽广,可以演奏出高音、中音和低音,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
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被视为神圣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歌舞和仪式。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以其深沉、激昂的情感和独特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用于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还用于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
马头琴音乐经常出现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婚礼和宗教仪式中,成为连接蒙古族人民感情的纽带。
蒙古族马头琴在近年来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许多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他们的演奏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蒙古族马头琴的音乐也被用于电影配乐和音乐创作中,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蒙古族马头琴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的象征。
马头琴的独特音色和精湛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的瑰宝,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蒙古族马头琴将继续在未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发扬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马头琴的起源是什么

马头琴的起源是什么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琴身木制,长约一米,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那么你知道马头琴的起源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马头琴的起源和地位,希望能帮到你。
马头琴的起源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的地位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神话故事】马头琴的故事_中国神话

【神话故事】马头琴的故事_中国神话马头琴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乐器,也被称为“蒙古琴”或“马头琴”。
它的琴身呈马头形状,有一个马头雕刻在琴身的上方。
马头琴起源于蒙古,后来传入中国,成为了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主要民族音乐器。
在很久以前的北方草原上,有一群勇敢而善良的蒙古牧民。
他们和平地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过着幸福的生活。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放羊和饲养马匹,他们的生活也和这些动物息息相关。
有一天,草原上突然出现了一种邪恶的怪兽,它生性凶猛,喜欢袭击人们放养的羊和马。
它的身体强壮,背上带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嘴里还拥有锋利的利齿。
它出没的地方人们都不敢去,怪兽的威胁让大家无助而恐惧。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家人,勇敢的蒙古牧民决定前往寻找强大的武器,以对抗这个邪恶的怪兽。
他们四处寻觅,寄望于能够找到一个能制服这个怪兽的武器。
在一天的黄昏时分,一位老人出现在了牧民的面前。
老人穿着一袭白袍,背着一个背篓。
他把自己的背篓打开,里面装满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乐器。
他告诉牧民,其中有一把特别的乐器,能够制服怪兽。
这把乐器他称之为“马头琴”。
牧民们对于这把新奇的乐器非常感兴趣,他们请求老人教他们如何使用它。
老人笑着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他抚摩着琴身,竟然发出了美妙而悦耳的音乐。
这声音犹如天籁,充满了力量和怨念。
老人告诉牧民们,只有在夜晚的一刻,怪兽才会出现。
他们需要用马头琴奏响一段具有能量和背景的曲子,来征服怪兽。
并且,在奏琴的过程中,牧民们还必须唱出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怪兽的愤怒。
他们按照老人所教,每晚一同奏琴唱歌。
瞬间,琴音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传遍了整个大地。
怪兽听到了这美妙的琴音,它腾起双翼,朝着声音的来源飞去。
当它飞到面前时,它被美妙的琴音所深深吸引。
琴声激起了怪兽内心的恐惧和痛苦,它开始后退并发出可怕的叫声。
最终,它被至善至美的音乐所震慑,崩溃了。
从此以后,马头琴成为了蒙古牧民的特殊标志和宝贵的财富。
人们将它奉为圣物,每年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盛大的祭典,以纪念它对人们的保护和贡献。
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

三一文库()〔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篇一: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
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与蒙古族的成长、发展、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其文化外延,意义尤为深远。
本文就其传说、形制、构造、演奏技法及马头琴音乐与所处草原文化脉络的关系作如下初步探讨。
一、马头琴的传说、形制、构造与草原文化在远古的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段美丽哀婉的传说:勤劳善良的老牧人奥其尔,全家三口人就靠牧羊来维持生活。
家里唯一的心爱之物是一匹英俊而高大的枣骝马,每天与牧人一起牧羊、劳动,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一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消息,说蒙古部落首领要举行“赛马”大会,谁的马跑了第一名,就将他的女儿嫁给这名勇敢的骑手……比赛中,老牧人奥其尔的小儿子贡嘎因枣骝马获得第一骑手的荣誉……但是,授奖时,部落首领竟然不谈许配他女儿的事情,却示意手下差人把枣骝马给他牵来……部落首领跨上枣骝马后,箭一般地飞奔起来。
老牧人奥其尔非常气愤,他吹了一声口哨,枣骝马听到主人的口哨声后不停地打转、尥蹶子,一下子就把首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首领忙让差人把枣骝马抓住,可枣骝马已冲出人群跑向远方。
首领立即命令弓箭手发箭,一霎那,枣骝马身中很多箭向家乡的方向跑去……当它用尽最后的力气于一天的午夜时分回到了老牧人的帐篷前时,它就倒了下来,随即便死去了……老牧人奥其尔悲痛欲绝,和小儿子贡嘎在枣骝马身旁整整守护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夜里,他梦见枣骝马和他说话了,并让老牧人用它的骨头和皮做成琴,每天带在身边。
于是,老牧人奥其尔用枣骝马的骨头做成共鸣箱、琴杆和琴轴,用枣骝马的皮蒙在共鸣箱上,用枣骝马的细尾做成琴弦和琴弓,最后用枣骝马的腿骨刻成一个马头装在琴杆上,自此,在辽阔无垠的蒙古高原上就诞生了第一把马头琴 (1)·在内蒙古草原民间,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牧人就开始举行马头琴试奏音乐会,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段古老文化遗风,同时也说明了马头琴在草原上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
寒假素养提升马头琴的传说阅读理解

寒假素养提升马头琴的传说阅读理解一、概述在寒假期间,学生们有着充裕的时间用于素养提升,而阅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阅读理解这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而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重要传统乐器,其背后也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通过介绍马头琴的传说,并结合相关阅读理解,来帮助读者提升对文化传统的理解能力。
二、马头琴1. 马头琴概述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的外形独特,琴身呈方形,琴弦众多。
弹奏时需要使用马毛弓,因此得名“马头琴”。
2. 马头琴的传说关于马头琴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一种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祖先们用马的骨头和马的皮制作了一种叫做“特楞”的乐器,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马头琴。
这种传说体现了蒙古族对马头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马文化的尊重。
三、马头琴的魅力1. 音乐表达情感马头琴的音色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蒙古族音乐中,马头琴常常被用来演奏富有激情和豪迈的歌曲,比如著名的《葡萄酒歌》等。
通过马头琴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的热情和豪放。
2. 传统文化传承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和了解马头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蒙古族的音乐文化,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四、阅读理解:马头琴传说1. 这则传说讲述了什么故事?2. 这则传说反映了蒙古族对马头琴的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3. 通过这个传说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五、寒假素养提升:马头琴阅读理解练习1. 请阅读完整的马头琴传说,并回答相关问题。
2. 请通联马头琴的音乐特点,谈谈你对马头琴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3. 你认为学习了解马头琴对于素养提升有什么样的帮助?六、总结通过了解马头琴的传说和音乐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可以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寒假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对于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
”[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
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
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
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三) 独特造型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
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
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
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
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
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
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
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
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
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
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
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
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四)演奏方法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左手虎口自然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根部顶弦,无名指、小指采用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
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
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g、c1,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d1、a,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1、g。
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
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风味。
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
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五)优秀曲目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
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牧马人之歌》《青松》《朝霞》《叙事曲》《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干杯》、《蒙古小调》、《草原连着北京》、《赞歌》、《森吉德玛》、《蓝色摇篮曲》、《奔驼》、《初升的太阳》、《回旋曲》、《万马奔腾》、《欢乐的草原》、《牧马人》、《苏和的小白马》、《敖特尔青年》、《命运》、《鄂尔多斯高原》等。
柔和动听是所有拉弦乐器的特点,而马头琴有其独特的重低音,通过所拉曲目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来。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马头琴的妙处若是想领会一番,必须自己听过感受过才能体会至深。
参考文献: 1.马头琴的发展.齐踏网
2.马头琴蒙古神韵鉴赏.中国龙瓷官网
3.布林巴雅尔.内蒙古百科
4.马头琴传说.百度
5.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2014年02月(下旬)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