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江南春-登飞来峰-望岳-观沧海》教案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析:-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了海水的荡漾、山岛的耸立、草木的繁茂以及秋风中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关系不大。
2.主题思想:通过对大海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解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鸣,渲染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气氛。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诗人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地处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伴随着友人一直到夜郎以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2.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描写诗人在旅途中,乘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江面宽阔,风顺帆悬,展现了一幅宏大开阔的江景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新春已至。
七年级上册古诗12首

七年级上册古诗12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共涉及十二首古诗,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如下:观沧海[魏晋]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语文版七上语文诗五首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飞来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 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 中见情。次句直叙其事, 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 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 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 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 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 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 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将诗人的感情色彩投射到 客观景物上,起到了很好 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 ,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 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 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 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 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 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 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 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 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 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 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汹涌的大海 坚定的山岛 丰茂的树木 灿烂的日月星辰
雄伟壮丽 生机勃发 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
作者介绍 背景材料
曹操(155-20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 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有<<步出 夏门行>>《蒿里行》诸篇。 在镇压黄巾起义后,曹操逐渐扩充军事力 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 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 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 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 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 、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 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清代·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蝶恋花》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12首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12首初一上册古诗12首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40首

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40首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木兰诗《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七单元诗五首 (2)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 正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
我寄愁心与明月,
▪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 镇江)的城楼。辛渐:作 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 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 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 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 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 带为楚 山。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 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 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 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 畅抒心中的情怀
诗歌品析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二、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 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 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 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 (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 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 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 的朝气。
《望 岳》 作者: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最新语文版七年级上 诗五首

作 者 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 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 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 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 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 见
宗。岱,始也;宗,长也。”齐鲁:在今山东省境内。锺:聚
集。曾:同“层”。眦:眼眶。
【简析】: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 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 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 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 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 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写于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北游齐赵时, ★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浦评:杜子心胸气魄,于是可观。取为压卷,屹 然作镇。
1、选自《王临川集》
2、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 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 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 著名 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即 浙江绍兴城外的 宝林山,唐宋时 其上有应天塔, 俗称塔山,古代 传说此山自琅琊 县城东武县(现 在山东诸城)飞 来,故名。
览入昏了岱 众归晓造宗 山鸟荡化夫 小会胸钟如 当生神何 杜 凌曾秀齐 甫 绝云阴鲁 诗 顶决阳青 一眦割未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诗五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2.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江南春》《登飞来峰》
一、导入
以古诗文背诵比赛入题
二、诵读赏析
1.结合自己的了解,谈谈对曹操的评价
补充说明:曹操,字孟德,汉魏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利用汉末混乱的局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维护汉王朝的旗号下,统一了中国的北方,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人。
2.补充材料
碣石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介绍
3.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互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4.出示习题,检验理解程度。
1)诗中写景的句子
是,它描写的具体景物
是它们具
有的特点。
2)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
是使用了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
是
5.讨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示:海上波涛起伏,动荡的情景,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大海的博大,象征了诗人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6.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朗读(初步感知)——想象(身临其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诗的意境、语言)
三、根据《观沧海》的学习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学《江
南春》《飞来峰》
1.自学指导:应主要分析诗歌描绘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学生进行朗读品味,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读,互相提出改进的意见。
3.自学检测
1)《江南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飞来峰》抒发了作者胸怀的诗句
是
阐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提示:只有站得高,才不会被“浮云”等事物遮住视线,才能看得远,看得清。
4.品味语言
四、作业
1.背诵
2.充分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意境描绘成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望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检查背诵,最后由《飞来峰》导入
《飞来峰》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望岳》则是写诗人由望岳而想象的将来登岳的情景。
二、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体会诗意,不理解的诗句可在小组内讨论。
2.思考讨论:诗中分别以哪些角度来写泰山,所给你展示出的又分别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3.教师点评学生发言。
首联以设问写远望泰山,总括泰山的全貌,表现其广大。
作者没有直写泰山的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广大,以致在齐鲁两国都可以望见泰山。
颔联以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耸的景象,由于山势高,向阳的一面与背阴的一面被分割得一清二楚。
颈联由远而近,写细看泰山的云气的归鸟。
“云气”在早上,“归鸟”在傍晚,表明是从早看到晚。
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会当”意思是“一定要”。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比较学习《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提问:我们在第六单元学过一首寄人诗《夜雨寄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也是一首寄人诗,请大家比较阅读两首诗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发言。
2.点评延伸。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以拟人的手法,把“愁心”交托给明月,遥寄情丝,表现了对友人真切的关怀与同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和浪漫手法。
这种托月寄情思的手法,在古诗当中经常有之,试找出几句,加以赏析
四、作业
1.背诵
2.完成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