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doc资料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古筝艺术的继承不仅涉及传统技艺的传承,还包括对古筝音乐的传统与现代融合、演奏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古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将就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传统技艺的传承。
古筝作为中国乐器的代表,历史久远,有着庞大的演奏体系和丰富的曲目。
古筝的学习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演奏技巧,对传统曲目的理解和传达更需要有深厚的传统功底。
古筝的传承工作要注重从基础技艺的培养入手,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强调学习传统曲目和技法,并由有着丰富经验和技艺的老师来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承和发扬古筝艺术的精髓。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古筝作为传统乐器,它所携带的文化底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古筝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与现代音乐文化相结合,创新表现形式,创作现代曲目,开拓发展空间。
现代古筝音乐的创作需要有创作者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传承,同时还要融入现代音乐的元素和思维,结合现代演奏技术,使古筝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筝艺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演奏技术。
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和演奏效果,提升古筝艺术的魅力和吸引力。
在演奏技术方面,古筝演奏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音乐作品。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古筝演奏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音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古筝音乐的传达更为清晰和立体,表现更加丰富生动。
演奏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是古筝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筝艺术的继承还需要传承和弘扬古筝文化。
古筝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筝艺术继承者和创作者需要深入学习中国古筝文化的内涵,传承古筝音乐的传统精髓,弘扬古筝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价值取向,使古筝文化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播和发扬。
浅析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的影响

浅析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的影响77浅析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的影响王倩楠(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934)摘要:说到民族乐器,古筝一定会上榜,不仅因为它优美的旋律和清脆的音色,更有关于古筝的一个个感 人又让人难以忘记的故事。
古筝可以通过演奏来表达低沉委婉,同时也能抒发慷慨激昂,其张力十足的表演力 也让它一直活跃在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舞台上。
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将 通过对古筝艺术的阐述,来分析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筝艺术影响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5-0077-02历朝历代都对古筝青睐有加,更是文人墨客爱不释手 的乐器之一,因此,古筝被称为“仁智之器”。
中国历史 悠久,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筝 经历无数的竞争和历史的洗礼,依旧在民族音乐发展中熠 熠生辉。
古筝从最开始的消遣工具逐渐向陶冶情操、体现 品位、音乐教化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古筝都象征着高 雅,更是受到文人雅客的推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 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 育改革,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国民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古筝作为民族乐器 的宠儿,成了国民学习乐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 媒介,各地出现诸多古筝艺术学校,出现了学习古筝的热 潮,在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中都能看到古筝的身影,这不 仅体现了祖国的强盛,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 爱。
一、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 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音乐作 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古筝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承载着诸多 的历史故事、动人传说和优美曲调。
古筝在古代一直是非 常受欢迎,它音域广,表现力强,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曲 调,或悠扬、或阴郁、或激昂。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古筝艺术的继承首先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古筝技艺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曲谱传承方式,在这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后人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
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古
筝艺术能够延续下去的基础,也是保证其音乐性和历史性的重要途径。
古筝艺术的继承需要关注文化内涵的传承。
古筝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情感表达方式等。
在古筝艺术的继承中,需要注重传授和弘扬这些文化内涵,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筝艺术所承载的文
化意义。
在古筝艺术的发展中,还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
音乐
是世界各国共通的语言,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古筝艺术可以与其
他音乐形式进行融合,获得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家和音乐团
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增进互相的了解和学习,促进古筝艺术的国际化发展。
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通过传承技艺、弘扬文化内涵、与时
俱进的创新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古筝艺术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展和传承,
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并继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乐器古筝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乐器古筝传统乐器古筝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优雅的外观,古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古筝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华文化中的传统乐器古筝。
古筝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古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筝最早是通过以竹马为筝,用指弹的方式演奏。
后来,随着技艺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古筝逐渐演变为以木质琴体、丝弦为主要材料的乐器。
古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色和外观上。
首先是音色方面,古筝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古筝共有21根弦,通过手指的按弦和琴指的拨动,可以演奏出高音、中音、低音等不同音域的音调。
其次是外观方面,古筝的造型典雅庄重,琴面上绘有精美的图案,琴弦亦镶有优质的宝石或玉石。
无论是从外观还是音色上,古筝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华文化中,古筝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古筝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其曲调和演奏技巧受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许多文人墨客都将古筝作为娱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其次,古筝也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以及民间艺术表演中。
作为伴奏乐器,古筝能够与其他乐器和声音相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空间。
此外,在庆典和节日等场合,人们亦会演奏古筝以表达祝福和喜庆之情。
此外,古筝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古筝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
许多有才华的古筝演奏家通过传统的教育体系,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使得古筝的艺术传统得以延续。
这种传承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递,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传承。
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筝,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总之,传统乐器古筝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音色和外观特点。
古筝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音乐艺术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

浅议中国古筝的研究进展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在我国悠久的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古筝艺术雅俗共赏,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奇葩。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整理法和调查分析法,并结合对古筝的深刻了解,对古筝的发展概况、古筝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对我国目前古筝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古筝;发展进程;古筝名曲;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35-02古筝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
古筝音韵古朴、委婉、华丽、典雅,可以表达出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委婉细腻的情调以及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情感,古筝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在我国具体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古筝概述(一)古筝的发展进程古筝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战国时期,以秦国最为流行,也就有了“秦筝”这一说法,当时古筝主要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使用。
到了汉晋时期古筝才设有十二弦,当时古筝的弹奏技法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弹法上,右手主要用大食两指,左手滑颤音频率很少。
经过几百年的应用与实践,唐朝时古筝为十三弦,明清以后改为十五或十六弦,较之以前音域有所扩大,然演奏技法无大变化[1]。
20世纪古筝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古筝逐渐增至十八弦、二十一、二十五弦等多种形制,古筝的发展不只是在形制上,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了很多发展和创新,期间也出现了很多派别和名家。
在中国古筝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南北两大派别。
北派以山东诸城派琴家王露为首,他在北京大学主教古琴、琵琶,民族乐器也逐步进入高等音乐学府。
南派较为著名的是曹正先生,他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古筝,开创了古筝乐器进入高等音乐学府的先河。
(二)古筝名曲研究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很多名曲以及一些演奏方面的创新。
例如,民国时期的曹正,其演奏风格古朴醇厚,刚柔并进,设计了独特的古筝演奏指法符号,并将工尺谱译为简谱和五线谱,他的代表作为筝曲《渔舟唱晚》;建国后,河南派代表人曹东扶创作了筝曲《闹元宵》,引子以大幅度的急速划弦,连续托劈双弦及长摇指法,渲染出热闹的氛围。
谈古筝音乐的文化底蕴

谈古筝音乐的文化底蕴古筝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古筝音乐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古筝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古筝音乐的文化底蕴。
古筝音乐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诗经》中就有“鉴橐之枝,心犹怡也;掎膺折矢,痛心痛也”这样的记载。
古筝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不断吸纳和融合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筝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筝音乐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文化。
古筝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内容。
其曲目多以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为题材,如《广陵散》、《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作品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次是艺术表现。
古筝音乐以其细腻、深沉、清雅的风格,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
在演奏中,古筝师们可以通过琴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古筝音乐更加具有韵味和内涵。
再者是文化传承。
古筝音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和传承,古筝音乐得以保留并继续发展,成为当代人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古筝音乐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还涉及到了与音乐有关的许多方面。
比如古筝音乐在中国民间的传承和演奏技艺,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底蕴。
中国自古有“琴棋书画”的传统,其中琴就指的是古筝音乐。
古筝音乐的传承,一方面依靠家庭和师承传统,另一方面还依赖于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的培育。
古筝音乐的演奏技艺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需要学习者不断地积累和体验,才能够真正驾驭其精髓。
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bc6764b84ae45c3b358cb2.png)
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古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历史悠久的古筝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质,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文化的兴盛,古筝文化如今却遭受到冲击冷落。
本文分析了古筝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古筝文化;传承;发展;问题;对策一、古筝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古筝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荣昌盛,名家荟萃,是中国封建文化兴盛的代表性文化。
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向世界敞开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而且这种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和扩大。
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国大众追捧的热潮,中国的文化发展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
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中国古筝文化的发展问题也由此面临严峻的冲击和考验。
古筝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遭受冷落,逐渐成为“边缘文化”。
很多人担心古筝文化再不挽救,就会消亡。
至今为止,古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古筝文化的前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筝文化大众化程度低古筝音乐自古就是高雅音乐,通常都是在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广受欢迎,古人亦说古筝“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听”。
因为古筝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并且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所以更加需要深刻感悟。
如今人们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就已经十分少了,对于古筝文化这样一个处于“边缘文化”的旧文化,更是不甚了解。
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80.9%的人完全不知道古筝为何物,形状如何,何等声音,怎样弹奏,还有很多人将古筝与古筝混淆,更不要提了解古筝蕴含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古筝的大众知晓度是如何低。
古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古筝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古筝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筝承载着丰富的音乐传统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古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1.历史和起源:古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在中国的音乐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古筝是丝弦乐器,后来逐渐演变为十三弦、十六弦等不同规格的版本。
2.音律体系:古筝使用传统的五声音律,即宫、商、角、徵、羽。
这五声音律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古筝通过演奏这些音律,表达出深沉的文化内涵。
3.演奏技艺:古筝演奏技艺包括弹拨、按弦、滑音等多种技法。
演奏者使用指甲或琴镲进行弹奏,通过手指在弦上的动作和力度控制音符的高低和音色的变化。
4.曲目和风格:古筝曲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古典、民间、现代等多种风格。
传统的古筝曲目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等,而现代创作的古筝曲目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5.教学传承:古筝的传承一直以师徒传统为主,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演奏技艺、曲目和音乐理论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古筝教学也采用了更多的书籍、录像等辅助手段。
6.文化意义:古筝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被视为高雅、典雅的音乐艺术代表。
它在宫廷、庙堂、民间等场合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追求。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古筝研究机构、组织古筝大赛、编辑古筝教材等,以推动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总体而言,古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传递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学了一个多学期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器乐更感兴趣,以前只是觉得那些老古董使人听起来很吵,甚至有些嘈杂,但经过过一学期的鉴赏与学习,发现中国的传统乐器同样能表达人的情感,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前对古筝很感兴趣,所以找了这篇关于古筝的文章,拿来与大家分享。
论文内容摘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浑厚明亮、优美华丽。
演奏上既擅长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可抒发慷慨激扬、气贯长虹的豪情。
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
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
本文主要探讨古筝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发展以及古筝艺术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古筝艺术民间特色美育功能古筝,这门被称为“仁智之器”的古老民族乐器。
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丰厚的多民族大国里.能在无以数计的民族乐器中.经历历史淘金般的选择发出熠熠光彩.逐步从一种作为自娱自乐的工具跻身于具有教化、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作用的高品位音乐文化行业。
自古以来,人们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近十余年来。
伴随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
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弘扬民族文化,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个爱筝、学筝的热潮,全国习筝者已达百万之多,其繁盛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一、古筝艺术的优秀传统漫长的历史长河。
流淌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水脉,古筝艺术就是祖国传统音乐文化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古筝”。
当时它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在秦国(今陕西省)流传《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记“夫击筝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因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东渐南移。
并在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的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主要有:在河南大调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为唱腔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的河南筝派:以演奏潮汕地区特有曲调弦乐和细乐为风格特点的潮州筝派,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以及闽南一带:流行于广东大埔、梅县、汕头一带。
与洞萧、琵琶、三弦、椰胡一起合奏、极具古朴典雅风格的客家筝派: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以活泼明快的“四点”为技术特点的浙江筝派:以及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采诸派筝技法之所长而形成的陕西筝派。
这些异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在历代筝家的不断创造革新下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它们是在特有的土壤上生长开放的花朵。
无论秦汉时期古韵古声的《呜呜歌》、《相和歌》阶段,还是在唐代绚烂多彩的歌舞艺术和音乐中,无论是在明清以来的“西调”戏曲音乐,还是在质朴独特的“榆林小曲”的地方民间音乐中,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筝自古至今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绵亘久远,形成了筝乐传统割不断的血脉。
二、与琴“空更”相对照的“充实”——雄厚高亢的中国传统美学品格琴和筝象征着中国传统音乐主流的两种美学品格,即“空灵”和“充实”。
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空灵”,是一种文化心理的写照,与“虚实”、“言意”、“形神”等审美范畴相联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特征。
与古琴“空灵”的审美品格不同,筝的美学品格可用“充实”两字概括。
此词源自“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的命题。
所谓“充实”,即韩愈的“本深”、“形大”、“行峻”、“心醇”、“优游”(《韩昌黎文集答尉迟生书》):即司空图的“雄浑”、“劲健”、“豪放”、“精神”、“悲概”(《诗品》):就是刘勰的“风骨”(《文心雕龙》)、元好问的“刚健雄壮”《论诗三十首》):或者黄钺的“沉雄”、“圆浑”(《二十四画品》)等等。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种“精力弥漫”(周济《宋四家词选》)的“充实”显而易见。
它在生动、活泼、率直的民间艺术中得以发扬,进而也成为民间艺术的美学品格。
在筝乐中,“充实”的美学品格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为“气势”。
筝弦长则音量足,筝弦设柱,多弹散音,其弦音明亮厚实。
弹筝用义甲,与筝弦接触准确,弦音灵活,为筝乐之“气势”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例如《高山流水》就不失“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那种“气势”、那种“充实”之美,造就了筝乐“充实”的美学品格。
第二就是“积实”。
“积实”作为一种审美意识,首先就要求主体心灵的饱满而丰富:“积实”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所带来的美学品格就是“充实”。
这种“充实”就是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所说的“精力弥漫”、“万感横集”。
总之,无论是“气势”还是“积实”,体现在筝乐中就是那种从音响到情绪的饱满感。
这些来自听觉的感受.在筝乐中处处存在。
三、古筝艺术浓郁的民间特色筝起源于民间,成长在民间。
东汉建都洛阳,北宋建都开封.秦筝随迁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
有一首讲弹筝技术的诗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
短短四句讲了左手和右手的重要的演奏技术问题。
可以见出,在河南筝技的普及已经相当高。
河南筝派的曲目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
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是其中重要的伴奏乐器。
后来,筝从伴奏的地位脱离而独立演奏。
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
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借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易名为《高山流水》。
《剪剪花》、《满舟》、《叠落》等筝曲,短小、清新、活泼,别具一格。
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的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板头曲。
《战国策.齐策》中讲:“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竿、击筑、弹筝”,其中的“弹筝”就是指齐筝.也即山东筝。
现存的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
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橡《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
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
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
多少年来,筝长期流传在民间,伴奏也好独奏也好,民间大舞台使给了筝以太多的营养,是筝从远古一直不间断地得以发展地支撑。
民众的悲欢离合自然成为筝乐的主要表达内容,草根的命运和情感成为筝乐的情感归宿。
四、古筝艺术具有浓郁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美育功能音乐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开发,尤其是学习乐器,是手指的运动,锻炼手指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
这种复杂的手指训练,对于培养青少儿集中注意力、增强毅志力及促进其品质与能力的发展,均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古筝本身所具有的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和雅俗共赏、易于入门的特质,在民族乐器中成了最佳的选择。
青少年学习古筝艺术,既是美的培育和意志力的锻炼.也是提高审美情趣、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筝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是通过筝的乐器属性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并通过音乐表演这一运动过程来完成。
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前,学习者必须研读乐谱、了解作品的基本框架、曲式结构、术语标记、文化背景、作曲家试图表达的倾向与意图等等,然后决定对音色、力度、速度的选择以及情感投入的分寸。
学习者可以透过作品千姿百态的旋律调式结构乐曲风格去追求韵味、寻找美感,从而加深对乐曲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上等等,均能够使学习者在古筝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强其对美的感受能力、美的想象能力、美的思维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以起到开发智力、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作用。
五、古筝艺术的继承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既有继承性,又伴随时代的进程、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古筝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
只要我们研究一下传统筝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是社会生活对筝曲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任何一首传统筝曲必然反映出时代生活特征,从而带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印记。
近年来,古筝艺术呈现出令人可喜的局面,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传统曲目及新创作品在群众中较广泛地流传.老一代筝家为培养后继者呕心沥血,中青年筝家人才不断涌现,业余古筝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形式也由独奏、为歌唱伴奏发展为重奏及合奏。
古筝从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
普遍走上音乐学院的课堂和音乐厅,成为一种规范性乐器。
曹正、曹东扶、王省吾、任清志、赵玉斋、高自成、王巽之、苏文贤、罗九香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心血潜心研究古筝,并将他们的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使大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筝曲流传至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风格筝曲成为中国古筝演奏的根基。
从古筝演奏和筝曲创作来看.古筝艺术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古筝传统的深刻影响和有力制约。
离开了纵向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离开横向借鉴,便会影响古筝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在我们审视古筝艺术传统时。
应该承认古筝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历代筝家以其创造性的辛勤劳动,为古筝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近四十多年的筝艺发展事实也告诉我们,古筝艺术的革新是不能抛弃传统,另起炉灶,应当在吸取现实生活养料的基础上,用当代人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古筝艺术传统,以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创造新意离不开传统法度,处理好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古筝艺术的优良传统。
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