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狄亚
宁为玉碎&甘作瓦全——从《美狄亚》《潇湘夜雨》谈中西的女性主体意识

( 上接第 1 3 6 页) 社会群体 意识错 位很有 关系 ,当时法 国大革命爆发 ,前文中也提到过博马舍与封建贵族联系 颇为密切 ,于是受到了革命份子和广大市 民的仇视 ,甚 至一度含冤入狱荡尽家产。博马舍在经过颠沛流离生活 后晚年 的创作风格有 了很大变化 ,几乎可 以说是失去了 曾经艺术的敏感, 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对生活的宽恕 , 当初先锋的思想也消沉下去 。更不能提斗争精神了。剧 作家晚年 的创作失败的例子也不少 ,很多情况下对 自 身 的 怀疑 ,对社 会 的怀 疑会 让 他 们 的艺 术创 作 濒 临崩 溃 。 在生生不息中如何寻找 自我与生命 的真谛 ,才是剧作家 应该 直面 的 问题 。 社 会 意识是 社 会存 在 意识 领 域 的展现 ,人 的社 会性
⑥⑧⑨ 熊 美 . 女 性主体 意识的 自觉与异 化——从 美狄
亚到 克 莱尔 Ⅱ ] . 云 南艺术学 院学报 , 2 0 0 9 年 ,第 3期 , P 4 6 ,
P4 8.
⑦郭涤 . 中国戏剧经典作品赏析 【 M】 . 高等教 育 出版社 ,
2 0 0 5年 1月第 1 版 ,P 1 5 .
因素制约了人在社会意识面前 的行动 ,剧作家的特殊公 众身份更是如此。通过了解伟大的剧作家博马舍及其创 作轨迹 ,我们能从 中发现问题 ,思考解决这些问题 的方 法 ,尽力走出一条渴望——受命一 追求——启示—— 呼唤的人生创作道路 。
参考 文献 : [ 1 ]吴达元 . 博马舍 戏剧 二种 【 M】 . 人 民 出版社 , 博 马舍 的戏 剧 艺 术 [ I 】 . 艺海 , 2 0 1 0年 7月
1 5 期 .
【 3 】 约瑟 夫 ・盖 尔让 . 博 马舍 与 费加 罗的婚 礼 卟 世界 博览 , 1 9 8 4年 1 2月 2 6期 .
是谁成就了美狄亚——从《美狄亚》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是谁成就了美狄亚——从《美狄亚》看女性意识的觉醒班级:08级1班学号:080101062 姓名:蹇波《美狄亚》是埃斯库罗斯的主要悲剧著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
美狄亚的遭遇是当日妇女的共同命运,妇女深受压迫,被禁闭在家中,不得参加公共活动,而男子则可以有外室,在外面胡闹,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欧里庇得斯接受了智者派的进步思想,对宗教信仰抱怀疑态度,他攻击预言者,责备天神邪恶,残忍,制造人间的灾难。
不仅《美狄亚》是如此,他的《伊翁》《阿尔克提斯》也表现了这一点,对妇女境遇的同情。
而《美狄亚》不同于《伊翁》《阿尔克提斯》的是,美狄亚做出了一系列反抗命运的行为,最后获得成功。
美狄亚是个异国女子,她集美丽与智慧与一身,却背叛自己的家庭,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同他一起前往希腊的伊奥尔科斯,在那里为伊阿宋报了杀父之仇,伊阿宋未能恢复王权,又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流亡到科林斯。
而伊阿宋却要另娶科林斯国王的女儿,国王打算把美狄亚驱逐出境。
美狄亚没有继续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复仇。
这对于当时的逆来顺受的女子来说,是一个伟大的举动。
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挑战,也是这一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突破点。
在剧本的开场时,姆说:“我知道她的性子恨凶猛,她不会这样驯服地受人虐待!”这里侧面反映了,美狄亚不同于其他温顺的女子,而是一个烈性女子。
在第四场合唱队,“如今那神圣的河水向上逆流,一切秩序和宇宙都颠倒了:男子汉的心多么奸诈,那当着天发出的盟誓也靠不住了!从今后诗人会使我们女人的生命有光彩,我们获得这种光荣,救再也不会受人诽谤了!”可见在这之前,女人的生活,女人的地位受到约束。
而美狄亚用其行为证明了女性的美丽、智慧与勇敢,从而让人们逐渐改变对女性的看法。
第三场,美狄亚叙说到:“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
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会变成我们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购买丈夫,那又是更可悲的事。
从《美狄亚》浅谈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

从《美狄亚》浅谈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
古希腊是一个相对保守的社会,女性在这里的地位并不高。
这一点体现在其文学作品《美狄亚》中,主人公美狄亚的遭遇上。
美狄亚的厄运源于她的出身——她来自一个古巴库斯王国,这个国家的女性地位是比较低的。
在古希腊,女性的地位被限制在家庭和家庭之外的社交活动范围之内。
她们被认为只能为家庭和丈夫生儿育女,并且必须与丈夫紧密合作,以确保家庭的成功。
女性在教育上也受到重大限制,十分少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从而限制了她们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
在《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婆婆谴责她因出生于一个“野蛮”国家而对她失望。
她的丈夫也未能赦免她因为她的出身而缺乏信用的情况,这导致了美狄亚的不幸结局。
她最终变得愤怒和宽容的结合,不过这种情感复杂性并没有暗示她在古希腊社会中更高的地位。
虽然存在着在男权社会中的限制和压迫,然而在古希腊社会中,女性仍然能够影响他们所在的家庭、社区和城邦。
她们的劳动和社交活动在家庭、城邦的运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女性担任照顾儿童、准备食物和家务等传统工作。
在社交活动中,女性也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活动、表演艺术和宗教信仰中。
她们参与到社交活动中的方式和男性不同,比如在家中组织聚会,安排婚姻等。
总而言之,古希腊社会中女性地位存在着局限和限制,然而她们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运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狄亚的故事虽然暗示了一种棘手的地位,但也传达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力量。
也正是在这种相互依存、互动和取得平衡的情况下,古希腊社会得以繁荣发展,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贡献。
从《美狄亚》看古希腊悲剧中的人本主义

24贾红分:从《美狄亚》看古希腊悲剧中的人本主义在古希腊的悲剧中,命运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主题,命运观念也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和哲学命题,它透视着西方人对神秘莫测的宇宙的质问和探索精神。
因此,古希腊戏剧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命运悲剧”,古希腊戏剧中最核心的冲突就是人与命运的冲突。
在古希腊的悲剧里,通过人与命运的抗争,能表现出人类的伟大勇气,人类坚强的意志和人类的自主意识,这些都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精神。
但古希腊悲剧精神也经历着演变,我们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的三部代表作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在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中,我们看到的是命运的神秘莫测,不可抗拒,人类在强大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普斯王》中,我们看到的是明知命运很强大,是一股无法抗争的力量,但人依然没有放弃抗争,人类在努力与抗争中获得尊严;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我们看到人是可以为自己的命运做主的,人可以为自己做选择,人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狄亚》的确是古希腊悲剧命运观念的一种颠覆,欧里庇得斯以过人的胆识,将神圣命运的主宰者由神秘莫测不可抗拒的力量转向了人,这改写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高于一切的历史,这也是人类从对神的观念的动摇到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认过程,是对人性发现的过程,也是对人理性发现的过程。
一、从对神的观念的动摇到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认古希腊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人们信奉天神,他们相信各个领域都有主管的天神,像海神波塞冬,爱神爱丽丝,美神维纳斯,太阳神阿波罗,宙斯是万神之神,因此,古希腊人民就把天神的旨意当成生活中必须要去遵循的准则,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戏剧多是在表现命运的主题,而天神的旨意和预言是剧情发展中紧紧围绕的情节,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命运是悲剧主人公无法逃脱的主题,无论他们是凡人还是英雄,无论他们做出什么样的抗争和努力,他们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在《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中,宙斯也被命运捉弄,成了命运的玩偶,他虽然能降罪于普罗米修斯,把他绑在高加索的悬崖上让其受尽折磨,但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美狄亚》看欧里庇得斯的道德关怀

从《美狄亚》看欧里庇得斯的道德关怀【摘要】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著名剧作家,其作品《美狄亚》深刻展现了道德关怀在古希腊戏剧中的重要性。
本文从欧里庇得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美狄亚的复仇行为与道德关怀之间的对比、以及欧里庇得斯对复仇与仁慈的观念探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在结尾部分,文章指出欧里庇得斯通过《美狄亚》展现了深刻的道德关怀,其作品给人们带来了道德启示和思考。
通过研究《美狄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希腊戏剧中道德关怀的重要性,以及欧里庇得斯对复仇、仁慈和道德选择的独特见解。
整体而言,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道德议题。
【关键词】引言:《美狄亚》、欧里庇得斯、道德关怀、古希腊戏剧正文: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人物内心世界、复仇行为、道德对比、复仇与仁慈、悲剧结局、道德选择结论:道德关怀、作品、道德启示、思考1. 引言1.1 介绍《美狄亚》和欧里庇得斯《美狄亚》是古希腊著名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希腊悲剧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美狄亚这个被丈夫背叛的女性为主角,讲述了她对背叛者的复仇与最终的悲剧结局。
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悲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当时观众的喜爱和尊重。
道德关怀在古希腊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欧里庇得斯通过《美狄亚》探讨了复仇与仁慈、正义与悲剧之间的关系,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不仅令人震撼,更给人们带来了道德启示和反思,成为古希腊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1.2 道德关怀在古希腊戏剧中的重要性在古希腊戏剧中,道德关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希腊戏剧作为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思想启示,更是承载了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的传播。
道德关怀在古希腊戏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通过戏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展现,观众可以在情节的发展中自我反省和道德觉醒。
古希腊戏剧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情节的精彩和戏剧张力,更是为了引导观众思考人生的价值和道德准则。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的悲剧解读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的悲剧解读《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经典作品,以复杂的剧情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悲凉。
这部悲剧的主角是美狄亚,她是一个强大又充满矛盾的角色。
她不仅是科尔喀斯的公主,也是一位强大的女巫,拥有魔法力量。
然而,她却因为爱情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帮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并杀死了自己的兄弟。
当伊阿宋背叛她之后,美狄亚的愤怒和绝望让她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她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和她的孩子,以此来报复伊阿宋的无情。
从美狄亚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的女性形象。
她既强大又脆弱,既狠毒又悲凉。
她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她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无奈。
她的愤怒和绝望,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爱的痛苦和失去的痛苦。
另外,《美狄亚》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她们被视为弱者或者附属品。
然而,在《美狄亚》中,美狄亚却展现出了比男性更强大的力量和智慧。
她不仅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使用魔法,还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的命运虽然充满了悲剧,但她却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不断地挣扎和反抗。
最后,《美狄亚》也反映出了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美狄亚为了爱情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兄弟。
然而,当爱情逝去之后,她却遭到了背叛和伤害。
这让我们思考什么是道德和伦理的边界,什么是真正的爱与正义。
综上所述,《美狄亚》不仅是一部悲剧作品,更是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
它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命运的无常、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及社会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它是一部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勇气与坚强。
读《美狄亚》想到的

读《美狄亚》想到的03级25班颜秋敏034111072古希腊悲剧一般以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
发展到后来,逐渐扩大到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
据亚里斯多德定义,希腊悲剧的描写是严肃的事件,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引起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可见,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在课堂上听过几个典型的希腊悲剧,印象甚深的是《美狄亚》,它是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素材来源于希腊神话。
内容大致如下:王子伊阿宋在美狄亚的帮助下,盗取金羊毛回来,发现父亲被新国王杀死,当妻子美狄亚帮助他惩罚了新国王后被赶出了家乡。
夫妇来到科林索斯,生育了两个儿子。
但伊阿宋变了心,他要作科林索斯国王的女婿,并要把妻儿赶出境外。
美狄亚的爱情转为了愤怒。
她设计毒死了公主和国王,又忍痛杀死两个儿子绝了丈夫的后嗣。
她如此惩罚了阿宋后乘龙车飞往雅典。
全剧描写了一个血腥的复仇事件,一出动人的家庭悲剧,提出了“妇女地位”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奴隶主民主制衰落时期社会道德的沦丧,妇女遭受压迫的社会现状,歌颂了美狄亚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斗争精神。
美狄亚“善对朋友,酷对敌人”,她爱到了极点,也恨到了极端,为了爱情,她付出了背叛父亲和杀死兄弟的代价,众叛亲离后和情人远走他乡,当证明这一高昂代价被证明毫无意义时,她便极野蛮的报复伊阿宋的不忠。
伊阿宋的悲剧来自以不恰当的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动机和不尊重别人的奉献,一句话,来自时而潜隐时而裸露的自私。
依我个人的感情而言,伊阿宋所遭的报复不是悲剧,而是应得的报应,这样自私狡猾、薄情寡义的人死不足惜,而美狄亚的报复实是让其一生活在痛苦悲恨之中,永遭世人唾弃,是比死之更残酷千万倍的谴责。
而美狄亚的作为实让我震撼,她性格复杂多变,感情奔放强烈。
从《美狄亚》浅谈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

从《美狄亚》浅谈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从《美狄亚》浅谈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爱情,是女人一辈子的信仰,是女人一辈子的事业"。
从古至今,爱情对女性来说是无比神圣的,在女性的爱情字典里不容许任何污点。
一旦爱情面临背叛,等待的将是无尽的痛苦,或是毁灭。
古希腊悲剧《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它的素材来源于希腊神话。
它描写王子阿伊宋在美狄亚的帮助下盗取金羊毛回来,发现父亲被新国王杀死。
当妻子美狄亚帮助他惩罚了新国王之后被赶出家乡,夫妇来到科林索斯,生了两个儿子。
但在财富和美色的诱惑下,阿伊宋变心了。
他要做科林索斯国王的女婿,并把妻儿赶出境外。
这激起了美狄亚的愤怒。
她设计毒死了公主和国王,又忍痛杀害了两个儿子,绝了丈夫的后嗣,她如此惩罚了阿伊宋后乘龙车飞往雅典。
《美狄亚》通过一个血腥的复仇事件,描写了一出家庭悲剧。
美狄亚的悲剧反映了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时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古希腊社会家庭崩溃、道德伦丧的现实。
批判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现象,痛责男子的不道德和自私自利。
当日的妇女深受压迫,被禁闭在家中,不得参加公共活动,而男子则可以有外室,在外面胡闹,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故事以保姆口吻讲述一个为爱情背叛祖国背叛家人的敢爱敢恨的热烈女性--美狄亚--遭丈夫遗弃而展开。
"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
"仅此一句从美狄亚口中道出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在古希腊,妇女都是没有地位的,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女性婚前婚后为丈夫付出然后却不能得到一个能相伴终生的人。
女性一旦走入婚姻就很能摆脱婚姻的束缚,而男人就可以朝秦暮楚,弃妻再娶。
用西摩尼德斯的话说:"女人--这是宙斯创造的最大的灾难""我们拥有艺妓是为了愉快,拥有姘妇是为了肉体的满足,拥有妻子则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子女,为了可靠地保护家庭财产。
"这就是古希腊妇女的悲惨处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狄亚、蘩漪悲剧中的不同复仇心理摘要:古希腊戏剧欧里彼得斯的《美狄亚》和中国现代话剧曹禺的《雷雨》是“女性复仇”母题在中西方不同民族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异文”。
本文将就其中的“复仇心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美狄亚蘩漪复仇心理艺术是无国界的。
人类社会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要或先或后地经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常常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类似现象。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剧本《美狄亚》与中国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世界剧苑的一对奇葩,女主人公美狄亚与繁漪的遭遇与不幸、反抗与斗争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绝非偶然的历史巧合,实则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
而两位剧作家对自己所处年代的悲剧性矛盾都有着深切的认识与感受。
同时任何时代、任何国度的有价值的悲剧,都必然反映所处时代、国度的现实生活,美狄亚与繁漪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下,相似中又有差异。
一相似中的绝望呐喊美狄亚是生活在古希腊民主制盛极而衰时期、民主倾向最强烈的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美狄亚》里的主人公。
她是剧作中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一个热情、大胆、反抗、坚强的女性。
她将自己的全部的身心都献给了她的爱人伊阿宋,为了帮助伊阿宋成功盗取金色羊毛,她忤逆父亲、亲手杀死兄长、背叛家乡,后来跟着伊阿宋四处飘泊,常年他乡的生活渐渐不再使她奢华显贵。
于是,在异邦—雅典,伊阿宋决心丢弃为他抛弃了一切并给他生了两个儿子的美狄亚,决然地要与科任托斯的公主结婚。
怒火中烧的美狄亚积蓄她所有的智慧和勇气,毒死了科任托斯城的国王和公主,杀死了自己亲身的两个幼儿,以期求得对伊阿宋的最大打击。
这是一个凄烈的故事,绝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她竟然狠心杀死自己的孩儿。
这岂非人性的堕落?根本上说,美狄亚是一个十分具有个性,崇尚自由并且也充分自由的行动人。
她热情地为自己和自己的选择而活。
她爱得疯狂,恨也恨得彻底。
她所处的古希腊英雄社会,应该说是人类的童年状态,并不像现在这般复杂。
他们真诚地崇拜自我,大胆地张扬个性。
美狄亚的选择,都是由自己做主:她自主地选择丈夫,自主地选择背叛自己的家庭和丈夫远走,自主地选择复仇。
可是,在这么多自主的选择下,却暗含着一个巨大的讽刺:美狄亚的一切行动,都由一个中心指挥。
这个中心便是伊阿宋。
致使美狄亚抛开“虎毒不食子”的本性而将毒手伸向自己的儿子的也是伊阿宋的背叛。
这种自由自主的复仇下无不参杂着“绝望的呐喊”!蘩漪是是中国作家曹禺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剧本《雷雨》里的主人公。
剧中,她是最艳丽的一朵火花,最能撕裂观众的心,最具有“雷雨”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位受过“五四”新思想教育的女子,迫于强大的社会、家庭压力,嫁给了一个比她大近二十岁,并且彼此都无爱意的周朴园,如一个活死人般在周家大宅子里生活了十几年。
尔后丈夫的私生子—大儿子周萍的出现及其对后母的引诱行为,使得繁漪精神得以复活。
三年畸形的乱伦恋,给了繁漪热烈的激情和痛苦的“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经历。
哀叹繁漪,深思繁漪。
她的复仇让情人儿子四凤都离开了人世,一下子毁灭了整个周公馆!可是她自己何尝不是受害者呢?繁漪有过精神自由吗?有过自主选择人生的机会吗?繁漪作为一名妻子,一名情人,一名母亲,她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吗?她的婚姻生活,带给她的甚至已经不是悲伤所能涵盖,而是彻底的虚无,她也认定了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激起一丝涟漪的爱情生活不过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少年的“一时兴起”,更何况背后还背负着为封建大家庭所不耻的“乱伦”的罪名;作为以为母亲,她更是麻木的,她甚至不知道冲儿的年龄,最后周冲也是死在她复仇的间接伤害下。
这种不知不觉的复仇下是无力承受的“绝望的呐喊”!二不同的复仇心理美狄亚的复仇始终是自由的,是自主的。
甚至她的杀子行径,都是她自由选择的。
从头到尾,她个性张扬;从始至终,她精神自由。
复仇,也复得痛快淋漓,充满快感和满足。
要毒死国王和公主,她便下毒:谁叫他们一个驱逐她出国土,一个抢走她的夫君;要杀死两个亲身儿子,她便杀了,即使矛盾痛苦:谁叫他们是伊阿宋的子嗣。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
”如果美狄亚仅仅是母亲,即使只出于本能,她也爱自己的孩子,母性的柔情在召唤她,她不会用孩子的血来为自己复仇;但作为弃妇,她又加倍地恨“他的”儿子。
母亲的爱和弃妇的恨在美狄亚心中不停地斗争,剧中对美狄亚杀死亲生儿子前反复激烈的内心斗争有着十分精彩的描写:当孩子们用纯洁无邪的眼睛看着他们的母亲时,美狄亚叹道:“哎呀!我怎样办呢?如今看见他们这明亮的眼睛,我的心就软了!我决不能够!我得打消我先前的计,,我得把我的孩儿带出去。
”继而,她好象突然醒悟过来,又鼓励自己:“我到底是怎么的?难道我想饶了我的仇人,反招受他们的嘲笑吗?我得勇敢一些!”但也许才几秒钟后,她又自语道:“哎呀呀,我的心呀,快不要这样做!可怜的人呀,你放了孩子,饶了他们吧!”她就这样反复斗争着,母爱几次战胜了复仇之心,但又几次坚强起来,最后痛下决心,决不能给罪恶的人留下后路。
我们从悲剧的结尾处看到:在毒杀科林托斯公主及国王后,美狄亚完全有可能带着两个孩子乘龙车逃离,而不必杀子,但这对她复仇来说是不够的,因为使她不幸的罪魁祸首还没有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对她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她怀着一种绝望而又清醒的决心走向自己的亲生骨肉:“啊,我这不幸的手呀,快拿起,拿起宝剑,到你生涯的痛苦的起点上去,不要畏缩,不要想念你的孩子多么可爱,不要相信你怎样生了他们,在这短促的一日之间暂且把他们忘掉,到后来再哀悼他们吧。
他们虽是你杀的,你到底也心疼他们!啊,我真是个苦命的女人!”这种超乎常态的“爱”与“恨”正是美狄亚性格中最鲜明的特征。
爱与恨是人类情感的两极,既互相排斥、又相互依存。
一个人的爱憎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反映,也常常是社会现实的折射。
美狄亚正是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根源,才主持了这一场血的祭礼。
总之,她的复仇是极其自我中心主义的,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个性自由。
而繁漪,从头到尾,都生活在他者(或人或物)的安排中和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中。
嫁人不自由,嫁人后不自由;爱前不自由,爱后也不自由。
只因知道他的发财勾当,周朴园强逼她吃药,希望人人看她为“怪物”、“疯子”。
周萍畸形的爱给她短暂的复活后,她更是受“两代人的欺侮”。
其实,从一开始,周萍就对自己和繁漪乱伦的关系抱有一种抵制的态度,并且一再地想结束这种关系,而周萍追求四凤以及带四凤私奔的举动与其说是源于对四凤的爱,还不如说是对繁漪那份不能承受的爱的躲避。
但是周萍却是繁漪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是在这个“烦闷”的家庭中唯一能给她带来希望的救命稻草,所以她一再的哀求挽留周萍,以至于甘心去和四凤分享周萍的爱。
她求周萍:“我从来不肯对人这样低声下气说话,现在我求你可怜可怜我,这家我再也忍受不住了。
”“你带我走。
——带我离开这儿。
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你不离开的。
”繁漪的妥协,体现了几千年来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种繁文缛节的无孔不入。
即便是到最后繁漪的复仇,也不若美狄亚的“纵横捭阖”。
周萍拒绝了她,绝望的繁漪在第四幕利用周冲阻止周萍不成后,将大门锁上,最终喊来了周朴园。
她明明知道自己把朴园喊来之后,一切的关系,包括自己与周萍的乱伦都会大白于天下。
可是她依然这样做了,那是“一个失望的女人”被“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她以毁灭自己的方式毁灭了周萍摆脱自己进行新生活的希望。
其实,就繁漪本心来讲,她并不想有任何人死,但是她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及整个事件的结局却不是她所能控制得了的。
繁漪是在不计后果地报复。
她的报复不是一种有理智的行为,而是绝望中的困兽之斗,以己之躯,奉为牺牲!而在报复之后,充满在繁漪心中的就只有悔恨了,在周冲电死之后她狂笑着说“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这里并不是说周冲是真的该死,说得其实是自己的该死!这一切并不是她所追求的,也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她的内心此后永远处于悔恨与痛苦中,而她最后也因为经受不了精神的折磨而成为一个疯子。
三复仇背后的文化差异自由的生存,自古以来就是西方人的生存要求。
古希腊人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对个体欲望无限崇尚,他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人世是充分肯定的。
在古希腊文学中,英雄人物均以个体性展现,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意向。
美狄亚正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杀死自己的兄弟,背叛了自己的家庭,背弃了家乡,来到异乡雅典。
同时西方个性解放思想也很强大,西方人认为生存权是人的基本权利,自古以来就进行了不屈服的斗争,这种斗争使他们不惜献出生命,并且他们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是勇猛的,强烈的,具有巨大的震撼力,仿佛是雷霆一般。
所以美狄亚一旦在异乡雅典被伊阿宋抛弃,继而被国王驱逐甚至无容身之地就决定复仇,她积极主动制定方案,寻求最佳的复仇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实行报复,为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而同敌人进行生死搏斗。
而稳定性是中国人民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作为个体的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社会传统规范从幼小就规定了每一个个体,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奴役被无视的群体,尽管她们每个人命运遭遇千差万别,但就其生存本质来说并无根本差异。
繁漪不同于美狄亚西方复仇女神式的反抗,她虽然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爱情和生活的自由,但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男权社会对女性深重压迫的情况下,她的愤怒与怨恨只是有节制的发泄,她的行动没办法逃脱当时仍在起作用的传统封建思想的规范。
如繁漪呆呆地坐着,望着饭厅的门。
瞥见侍萍的相片,拿起来看看又放下,沉静地立起来,踱了两步“奇怪,我要干什么?”这时她只是在怀疑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只是在酝酿最后一次个人主义的反抗报复。
只有在周萍和四凤准备私奔时,她才明确自己要干什么。
只有在最后她才喊来了周朴园。
繁漪的复仇行动不是由自己主动掌握的,而是情势的发展造成的。
美狄亚主动掌握情势的发展。
清楚自己杀子复仇的悲剧结局,明白自己要忍受的杀子之痛。
可是《雷雨》的悲剧结局却远远出乎繁漪的预料,所以她承受不住,而完全疯了。
她远没有美狄亚性格的果决、猛烈、坚定,她的性格仍然是中国民族性、时代性的反映,逃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曹禺描写她的性格正建筑在现实生活的深厚基础上,也符合作家深深为五四以来日益深入的时代精神与新文化运动所影响的现实。
社会形态、作家思想、现实问题的差异,必然在作家笔下的人物、作品的思想倾向中得到充分而又不同的表现。
《美狄亚》与《雷雨》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们都再现了时代的本来面目,尽可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