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赏析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赏析一、《山有扶苏》原文山有扶苏①,隰有荷花②。
不见子都③,乃见狂且④。
山有乔松⑤,隰有游龙⑥。
不见子充⑦,乃见狡童⑧。
二、《山有扶苏》注释①山: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
扶苏:树木枝条四布貌。
一说:扶苏树。
苏:通“疏”。
《说文》:“山,有石而高。
”又“扶疏,四布也。
”段玉裁注:“《吕览》,树肥无使扶疏,是则扶疏为大木枝柯四布。
”②隰﹙xí﹚:洼地。
低湿之地。
荷:荷花。
华:通“花”。
毛《传》:“下湿曰隰。
”③乃:却,转折连词。
子都:古代美男子的称谓。
子,男子之美称。
毛《传》:“子都,世之美好者也。
狂,狂人也。
且,辞也。
”④狂:粗狂之人。
且﹙jū﹚句末语助词。
狂且:狂愚之人。
郑《笺》:“人之好美色,不往睹子都,乃反往睹狂丑之人。
”孔《疏》:“狂者,狂愚之人。
”马瑞臣《通释》:“狂、且亦二字同义,…且‟当为…亻且‟字之省借。
《说文》:…亻且,拙也。
‟亻且狂,为狂行拙钝也。
”⑤乔:高大。
一说:枯槁。
松:松树。
一说:马尾松。
孔《疏》:“山上有乔高之松木,隰中有放纵之龙草。
”《说文》:“乔,高而曲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桥,本亦作乔,毛作桥。
王云:高也”⑥游:枝叶舒展貌。
龙:红草,水荭。
一名马蓼,叶大而赤白色。
毛《传》:“松,木也。
龙,红草也。
”郑《笺》:“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
”朱熹《集传》:“上竦无枝曰桥,亦作乔。
游,枝叶放纵也。
”⑦子充:古代美男子的称谓。
同一恋人,实为所见男子。
毛《传》:“子充,良人也。
”王先谦《集疏》:“子充者,子,男子之美称。
孔《疏》:…充,实也,言其性行充实。
‟故曰子充。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
‟子充谓性行之美也。
”⑧狡:狡狯,狡猾。
郑《笺》:“狡童,有貌而无实。
”朱熹《集传》:“狡童,狡狯之小儿也。
”三、《山有扶苏》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译文|鉴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
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俏骂的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先秦:佚名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注释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隰(xí席):洼地。
华:同“花”。
子都:古代美男子。
狂:狂妄的人。
且(jū居):助词。
一说拙、钝也。
桥:通“乔”,高大。
游龙:水草名。
即荭草、水荭、红蓼。
子充:古代良人名。
狡童:姣美的少年。
鉴赏《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
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毛诗序》说,“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
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
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
”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
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
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
”二说似乎都较牵强。
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
”有一定道理。
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
”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
所谓“戏”,即俏骂之意。
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
诗经《山有扶苏》原文、翻译及赏析和注释

诗经《山有扶苏》原文、翻译及赏析和注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山有扶苏》原文、翻译及赏析和注释【导语】:女子会见情人,和他开个小玩笑,实是打情骂俏。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_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_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赏析【--情人节祝福语】【作品简介】《山有扶苏》,《诗经·郑风》的第十首。
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
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
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毛诗序》说,"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
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
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
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就有失牵强。
【作品原文】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注释①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
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
且(jū居):助词。
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
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作品鉴赏】《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
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毛诗序》说,"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
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
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
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
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
狡童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狡童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
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
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时女子对男子的戏谑。
俏骂的诗歌。
全诗二章。
每章四句。
全诗充满了调侃。
戏谑的意味。
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
清新活泼。
又因为全诗出自少女之口。
不失其天真。
善良。
作品名称,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创作年代,先秦。
作品出处,《诗经》。
文学体裁,四言诗。
作者,无名氏。
隰有荷华②。
不见子都③。
乃见狂且④。
山有桥松⑤。
隰有游龙⑥。
不见子充⑦。
乃见狡童⑧。
注释译文。
①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②隰:洼地。
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
且:助词。
一说拙。
钝也。
⑤桥:通“乔”。
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
即荭草。
水荭。
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一说为狡狯的少年。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
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
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创作背景。
《毛诗序》以为:“《山有扶苏》。
刺忽也。
所美非美也。
”也就是说。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对齐女文姜的讽刺之诗。
齐僖公一心想将二女儿文姜嫁于郑昭公忽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
郑昭公三次拒绝。
使文姜因此而郁郁寡欢而成疾。
所以诗文指出。
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了气势猛烈之人。
没见到这个美男子却见到一个狡猾的顽童。
所以郑昭公忽才不愿意娶文姜为妻。
文姜就没有嫁给郑昭公。
另一种说法是。
此诗并非为讽刺郑昭公而作。
“郑风”在历史上被当作“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当时郑国男女的交往是比较开放和自由的。
诗中的“狂且”。
“狡童”并不是真实意义的讽刺。
而是一种开玩笑式的嬉闹。
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
古诗山有扶苏翻译赏析

古诗山有扶苏翻译赏析《山有扶苏》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词如下: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前言】《山有扶苏》,《诗经·郑风》的第十首。
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
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
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毛诗序》说,“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
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
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
”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就有失牵强。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①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②隰:洼地。
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
且(ū居):助词。
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
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翻译】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赏析】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
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
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男子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
两人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

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山有扶苏原文及赏析原文: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注释①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
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
且(jū居):助词。
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
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赏析全诗共二章,均借草木以起兴。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
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
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
“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
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
《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
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是叠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
“子充”泛指美男子。
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
诗经《山有扶苏》

诗经《山有扶苏》诗经《山有扶苏》诗经《山有扶苏》山有扶苏,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经《山有扶苏》译文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诗经《山有扶苏》注释①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②(xí席):洼地。
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
且(jū居):助词。
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
即草、水、红。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诗经《山有扶苏》赏:《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
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
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
《毛诗序》说,“刺忽也。
所美非美然。
”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
荷花生于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
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
”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
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
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
”二说似乎都较牵强。
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
”有一定道理。
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
”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
所谓“戏”,即俏骂之意。
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
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翻译及赏析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注释
①扶苏:树木名。
一说桑树。
②隰(xí):洼地。
华(huā):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
且(jū):助词。
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
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一说为狡狯的少年。
翻译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赏析
全诗共二章,均借草木以起兴。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的尽是山中的树,低谷的花,并未见一人。
其实这并不是情侣约会的地点和景色的描写,因为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
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起兴,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即这里的兴只从语势或韵脚上引出下文,使诗篇的开头委婉含蓄,与后文的故事并不相关。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为女子的调笑之辞。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孟子·告子上》)。
“子都”,似为传说中古代美男子名,这里泛指俊美的男子。
有论者认为“都“姝”古本双声,都”为“姝”的假借。
《说文解字》云:“姝,美也”,故子都就是子美。
女子称所爱为“狂且”,与美男子“子都”对举,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
第二章是叠章,开头两句仍以草木起兴引起下文。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反复调侃,加强语势,感情也层层递进。
“子充”泛指美男子。
论者认为“充”,古韵在东部,姝”,古韵在区部,区东可以对转,“充”即“姝”的对转,故子充与子都实为同指。
始为“子都”,此为“子充”,重章叠句,整饬中有变化,更显得错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