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边部稠油井分类管理技术对策

合集下载

探讨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对策

探讨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对策

探讨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与对策边际油田一般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规定的开发时间内,采用常规的开采技术进行建设与生产,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或难以达到营利目标的边远地区油田。

我国的陆上边际油田分布较广,主要包括:复杂断块、低渗透及稠油等特殊类型的难采油田。

在边际油田开采中,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与试验,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因此,在边际油田的开发展,急需加强对于技术问题的深入总结与分析,逐步构建更为完善的开发技术体系。

一、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现状分析1.随着水平井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使得复杂断块的边际油田得以更为高效的开发。

以薄层油藏为例,由于储集层的厚度较小、产能低,采取单纯的压裂改造技术难以实现产量提高的目的,甚至成本也无法回收。

针对此类复杂断块的边际油田,我国成功研发了水平井、双台阶水平井等开发技术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际应用效果。

2.在我国的边际油田开发中,以蒸汽吞吐为核心的开发配套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使得稠油难采油藏的开发效果明显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技术研究与探索,我国创建了符合实际需要的新型稠油开发技术模式,并且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热采工艺技术体系,其中包括:稠油油藏描述、高效注入与动态监测、热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丛式井与水平井开发、化学剂助排解堵与降黏增产、分层注汽及调剖工艺、热采完井与防砂工艺、高效隔热及保护套管、热采油井机械采油等新技术。

3.逐步形成了经济、有效、实用的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模式,有效促进了我国原油的持续、稳定增长。

在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分布较广,渤海湾盆地、大庆长垣周围、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均有发现,加快开发技术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对于提高我国的原有开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加快我国边际油田开发的对策1.更新观念,创新体制,逐步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加速边际油田的开发与利用。

边际储量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与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北海诸国相比,我国在边际油田开发方面明显落后。

分类管理在提升油田稠油井基础管理中的应用

分类管理在提升油田稠油井基础管理中的应用

分类管理在提升油田稠油井基础管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油藏天然能量下降,产量递减较大,油井出砂、结蜡、油稠等问题日益突出,井筒举升工艺不断分类优化,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为了适应不同采油工艺,达到较高的油田最终采收率目标,有必要实施油井“分类管理”,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制定一对一的管理措施,从而走出一条多种生产工艺并存,不同区块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之路,提高了油井基础管理水平,为老油田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稠油井分类管理采油工艺一、概述某油田采油管理区管理的油井,由于开采油层不同,含水不同,粘度不同。

自1997年投入开发以来,管理人员根据油井和区块的特点,采用了泵上掺水、电热杆、环空泵电加热、空心杆掺水、水力喷射泵、大排量螺杆泵、蒸汽吞吐等采油工艺。

不同的生产工艺虽然解决了油井的正常生产问题,可每种生产工艺复杂的管理方法,却给油井日常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二、稠油井分类管理方法通过不断摸索,把油井混合管理细化为按照采油工艺和开发区块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使油井管理逐步形成“同类统管”。

1.不同采油工艺的管理方法1.1大排量螺杆泵工艺2004年,经过摸索开始实施了大排量螺杆泵提液增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

目前大排量螺杆泵工艺井34口,日产液量2836吨,日产油量47吨,占该区总油量的32.4%,综合含水达98.3%。

在稠油区块应用中,大排量螺杆泵开采工艺存在开抽初期频繁出现电流高、光杆易断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油井正常生产。

通过分析问题,把螺杆泵的管理过程细化为“四阶段管理法”即:第一阶段:油井开井前的两次洗井,保障油井作业后能够顺利开井;第二阶段:开抽初期的不停井生产再配合套管拌水,避免油井开井后出现躺井;第三阶段:加强生产情况的日分析,适时调整地面掺水;第四阶段:正常生产的参数调整法,将油井生产的提液量调整到最佳状态。

通过四阶段管理法的实施,有效地突破了螺杆泵工艺在稠油区块推广应用局限,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孤岛油田稠油井动态“一井一策”管理技术

孤岛油田稠油井动态“一井一策”管理技术

孤岛油田稠油井动态“一井一策”管理技术X王忠滨,崔海亮,林秋民(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孤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231) 摘 要:孤岛油田稠油区块属于疏松砂岩油藏,胶结疏松原油粘度大,比重高,流动性差。

地面油井生产以掺水工艺为主,主要采用“掺水伴输、降回压为主,掺水稀释降粘和掺水升温降粘提高掺水效果为辅,特殊井特殊对待”的稠油掺水工艺。

通过室内研究建立稠油掺水降粘的实验方法和不同含水条件下的油水混合物粘温关系相关模式,现场试验稠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动状态,建立起稠油井地面正常生产的“温度场”,在此基础上首先确立不同区块油井的整体管理指导意见,再根据稠油井不同注汽周期、注汽的不同阶段、原油特性、地质条件、季节变化、开发方案等因素,制定稠油井地面正常生产的“一井一策”,建立油井生产档案,及时进行地面配套和参数动态优化,使稠油井处于最佳生产状况,减少稠油井停井时间,提高稠油井采油时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疏松;掺水;温度场;一井一策;动态 中图分类号:T E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5—0101—01 孤岛油田稠油井地面管理主要采用以“掺水伴输、降回压为主,掺水稀释降粘和掺水升温降粘提高掺水效果为辅,特殊井特殊对待”的稠油掺水工艺,即对于普通稠油井采用井筒或地面掺水以降回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提高掺水温度以提高掺水降粘效果;对特殊稠油井综合加降粘剂、空心杆、双管、双泵、水力喷射泵、螺杆泵等工艺,提高稠油井地面整体管理水平。

1 稠油与原油含水和温度的关系1.1 掺水与稠油含水的关系从2001年起孤岛采油厂开展了稠油井井筒举升工艺研究。

通过室内研究建立了稠油掺水降粘的实验方法和不同含水条件下的油水混合物粘温关系相关模式。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认为,掺水降粘举升工艺生产的油井,其掺入水量以保证井筒内油水混合液的含水率大于80%为宜。

1.2 稠油流动性与温度的关系针对稠油区块原油粘度大,流动性差,对温度敏感的特点,对不同区块稠油通过实验做出粘度与温度关系的粘满温曲线,通过实验确定南区稠油拐点温度为80℃,渤76块拐点温度为70℃。

油井精细化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施

油井精细化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施

油井精细化管理办法的探索与实施“十二五”是长庆油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油田公司“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实现五千万”的建设目标,要实现2015年油气当量5000 万吨,后期稳产20年,传统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油田管理、大规模建设”的需要,要保证油田高效开发,只有走低成本、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实现油田减员增效和提高管理水平。

长庆油田采油五厂所管辖的姬塬油田地质条件差,开发难度大,随着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油井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在低成本开发战略的前提下管理好数千口油井,实施油水井精细管理成为不二选择。

一、探索油井精细管理方法思路1.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

推广运用成熟的油井数据实时采集、油井工况诊断、油井远程控制、油井功图计算动液面及计产等数字化采油技术,以单井为生产管理基本单元,找准主要矛盾和问题,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日常管理的针对性措施和对策,形成精细化管理方法,实现在管理上的精细化,运行上的有序化,实施上的简单化。

2.完善两所、作业区、井区三级管理体系。

井区技术人员作为油井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利用数字化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油井的工况,或者通过现场录取资料及时发现油井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作业区通过旬度测井资料,对比分析生产资料,对存在问题的油井,安排针对性措施,并监督执行,消除存在问题。

3.建立完善监督考核体系。

将油井精细管理年度任务进行月度分解,做到年度有目标,月度有计划,定期有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月度奖金直接挂钩,有力地推进油井精细管理办法的落实。

二、油井精细管理办法探索与实践1.综合多种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油井管理水平。

(1)充分发挥数字化生产指挥系统作用,强化油井预警管理,提高油井采油时率。

具体实施主要如下:在油井预警管理中,站点值班人员按照两小时检查的要求,及时发现预警油井,将预警油井反映给井区技术组,技术组安排人员现场落实,如出现卡泵、断脱等问题无法现场解决的,将问题及时汇报给作业区技术组,技术组安排作业队伍进行上修,问题处理后再逐级汇报处理结果,解除该油井预警。

稠油油藏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稠油油藏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稠油油藏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稠油油藏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和原油储量的逐渐枯竭,开发稀缺资源已成为当今全球石油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稠油油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油藏,其开发难度较大,且成本比传统油藏要高,因此对其高效、低成本的开发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石油工业关注的焦点。

多分支井是一种非常规开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油藏的采收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井型设计不合理、分支井间干扰等问题。

因此,对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稠油油藏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探讨如何提高多分支井开采技术的效率和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的概述及研究现状2. 多分支井井型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3. 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4. 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本文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对研究问题进行定位和问题分析。

2. 数值模拟法:采用 FLUENT 或 ECLIPSE 等软件对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井型对采油效果的影响。

3. 实验研究法:使用岩石力学试验台或模拟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研究,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并对多分支井井型进行优化设计。

4. 实地案例研究法:结合实际开发情况,通过对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预计可以得到如下结果:1. 系统地总结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探讨分析影响多分支井井型设计的因素,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 利用数值模拟法对多分支井井型优化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验研究法,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稠油井分期治理与配套技术对策研究

稠油井分期治理与配套技术对策研究

稠油井分期治理与配套技术对策研究作者:翟永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3期摘要:针时边部稠油井油稠、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实施周期管理,优化工艺设计、优化参数、掺水、加药以及热洗以及加强地面管理,摸索实施周期,实现了提高稠油井产能,提高储量动用率的目标。

关键词:稠油井;掺水;加药;周期中图分类号:TE345前言油田部分边部稠油井分布零散,平均原油粘度甚至高达5000mP. S。

稠油井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井筒输送困难、地面输送困难的特点,管理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油井存在光杆缓下的情况:热采井在周期末期随着含水和温度的下降,油井经常出现光杆缓下;在井网不够完善的注水区域,地层能量低、含水低、油稠,油井经常出现光杆缓下。

二是部分油井回压过高:稠油重质成分多,流动系数小,在井筒和地面输送过程中,流动摩擦阻力大,流速慢,造成井筒、流程输送困难,采油设备负荷加重。

如不及时疏通井筒和地面,将会造成躺井,生产周期缩短。

为此一方面对原油粘度大、油井含水低的井应用井筒降粘工艺,另一方面通过地面掺水伴输,降低回压,同时优化生产参数来延长油井生产有效期.1、实施三期管理,延长热采井生产周期针对热采井油稠、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油田对稠油井实施“三期”管理,即:开井初期,生产中期,生产末期保证生产参数合理性,保持原油流动连续性,减少油流阻力,延长生产周期。

开井初期:放大生产压差,使油井“趁热快抽”,开井后尽量避免5天内有停井和放套管气工作,以减少停井和激动出砂,顺利度过排砂期。

生产中期:跟踪转周井生产动态,根据变化情况、防砂方式和水侵程度不同,及时采取措施稳定生产压差,保证平稳生产。

末期管理:采取井筒降粘及地面掺水措施,降低原油粘度和回压,提高油汽比,采取长冲程慢冲次生产,以延长生产周期。

并研究稠油井“假末期”动态特征,对稠油井产量波动大、峰值产量期短、产量递减快加强分析,确定是否真处于末期生产。

由于稠油热采区的开发受到产量、成本的巨大压力,如果周期废弃产量取值过高,就结束生产周期过早开始下一周期注汽,将导致整个蒸汽吞吐开采阶段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下降。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油藏资源丰富,种类颇多,不同油藏的开发方式受油藏类型影响,甚至存在油藏类型一致但不同资源的占比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的情况。

在这一前提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油藏分类,并根据油藏分类合理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完成油藏的分类处理。

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并围绕“双高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双低油藏”提高采出程度,“双负油藏”效益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而根据油藏的特点多角度的提出提高油藏开采率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开采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已开发油藏;分类治理;效益挖潜;油藏管理一、油藏分类1.1分类体系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基于对中国石油322个已开发油田的分类研究,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油藏”、“双低油藏”和“双负油藏”(见表1)。

1.2分类油藏开发特征双高油藏经过长期开发,整体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大庆萨杏喇油田是双高油田的典型代表,综合含水高达93.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8.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0.6%,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

双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存的天然资源较少,且开采的难度较大。

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和新疆4个油田,开发对象以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采,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面临“多井低产”的局面,油田开发效益面临挑战。

1.3分类油藏分布状况目前中石油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比例的62.7%、53.6%。

其中,“双高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40.1%、40.2%,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新疆稠油、吐哈等油田;“双低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分别占公司的12.9%、6.4%,主要分布在大庆外围、长庆低渗透等油田;“双负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9.7%、7.1%,主要分布在吉林、辽河等油田(见表2)。

稠油油藏钻井技术探讨

稠油油藏钻井技术探讨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 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 吸收再创新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员工 技术水平
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促进 技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 技术研发积极性
提高技术应用的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 员工对环保的认识和重视
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 钻井技术的环保性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采用环保型钻井技术,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和破坏
建立环保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钻 井技术的环保效果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建立国际合作平台, 促进技术交流与合 作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 科研机构的合作, 共同研发新技术
举办技术交流会、 研讨会,分享经验 ,共同解决问题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和设备,提高国内 技术水平
稠油油藏的分布和开采难度
分布:主要分布在 中东、南美、中国 等地区
开采难度:稠油油 藏的粘度大,流动 性差,开采难度大
开采技术:需要采 用特殊的钻井技术 和设备,如热力采 油、化学采油等
开采成本:稠油油 藏的开采成本较高 ,需要投入大量的 资金和技术支持
稠油油藏钻井技术的挑战
稠油油藏的粘度大,钻井 难度高
提高油藏开发效 果:通过优化钻 井设计和井眼轨 迹,提高油藏开 发效果,增加原 油产量
降低环境污染: 通过采用环保型 钻井液和井下作 业技术,降低对 环境的污染
提高钻井安全性: 通过采用先进的 钻井技术和设备, 提高钻井安全性, 降低钻井事故发 生率
钻井技术对稠油油藏开采的影响分析
提高开采效率: 钻井技术的应 用可以提高稠 油油藏的开采 效率,降低开
钻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边部稠油井分类管理技术对策
发表时间:2014-10-31T14:43:54.64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9期下供稿作者:李东红李华东
[导读] 油稠井管理实施掺水与降粘相结合的方案延长生命周期。

孤岛采油厂边远井管理中心李东红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李华东
摘要:针对稠油井管理难度大、产量波动大的特点,实施分类周期管理,通过优化参数、掺水加药、热洗、优化防砂工艺和加强井筒、地面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延长稠油井生产周期,提高生产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稠油井;掺水;加药;周期;分类管理
前言
油田多年勘探开发已进入开采中后期,稠油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当前原油上产、稳产的接替方向 ,稠油井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井筒输送困难、地面输送困难的特点,管理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油井存在光杆缓下的情况:热采井在周期末期随着含水和温度的下降,油井经常出现光杆缓下;在井网不够完善的注水区域,地层能量低、含水低、油稠,油井经常出现光杆缓下。

二是部分油井回压过高:稠油重质成分多,流动系数小,在井筒和地面输送过程中,流动摩擦阻力大,流速慢,造成井筒、流程输送困难,采油设备负荷加重。

如不及时疏通井筒和地面,将会造成躺井,生产周期缩短。

如何强化稠油井开采技术,延长稠油井生产周期,成为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一是对原油粘度大、油井含水低的井应用井筒降粘工艺;二是通过地面掺水伴输,降低回压,同时优化生产参数来延长油井生产有效期;三是通过配套防砂工艺,改善地层渗流能力,提高产能。

1、实施三期管理,延长热采井生产周期
针对热采井油稠、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油田对稠油井实施“三期”管理,即:开井初期,生产中期,生产末期保证生产参数合理性,保持原油流动连续性,减少油流阻力,延长生产周期。

开井初期:放大生产压差,使油井“趁热快抽”,开井后尽量避免5天内有停井和放套管气工作,以减少停井和激动出砂,顺利度过排砂期。

生产中期:跟踪转周井生产动态,根据变化情况、防砂方式和水侵程度不同,及时采取措施稳定生产压差,保证平稳生产。

末期管理:采取井筒降粘及地面掺水措施,降低原油粘度和回压,提高油汽比,采取长冲程慢冲次生产,以延长生产周期。

研究稠油井“假末期”动态特征,对稠油井产量波动大、峰值产量期短、产量递减快加强分析,确定是否真处于末期生产。

由于稠油热采区的开发受到产量、成本的巨大压力,如果周期废弃产量取值过高,就结束生产周期过早开始下一周期注汽,将导致整个蒸汽吞吐开采阶段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下降。

因此为达到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充分认识油藏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热采生产动态,结合对比稠油井不同周期的注汽量、峰值产量、周期天数、周期产油量及油汽比等指标,分析周期仍存在废弃产量的稠油井即“假末期”井动态特征,制定有效的降本增效措施,有效延长吞吐周期。

2、优化井筒的设计和管理,延长生产周期
通过加强井筒的设计和管理,实施优化参数设计、优化工况管理、优化井筒护理及优化油井生产运行制度等对影响井筒举升的生产难题进行攻关,实现抽油井的有效举升。

一是优化参数设计。

为延长油井生产有效期,加强以井筒管理为核心的采油过程管理,进行井筒举升优化,实现设计和管理的双优。

在优化参数设计上,寻求能耗最低机采系统设计。

以油藏供液能力为依据,以油藏与抽油设备的协调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和油藏潜力,通过对高压物性、设备参数、测试数据及历史生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机、杆、泵、以及抽汲参数,使抽油系统高效而安全地工作。

二是优化工况管理,提高抽油井平均泵效。

通过工况测试、工况诊断和工况上图三个环节的工作,每月进行一次功图液面测试,每季进行一次工况分析会,充分发挥工况对生产的指导作用。

应用工况诊断绘图实施分区域管理:合理区:加强日常管理,使油井工况长期保持合理。

供液不足区:采用油层压裂,酸化,小泵深抽等措施或调整注水量,调小参数达到供排协调。

潜力区:采用泵径升级,提高抽吸参数,来增加油井采液量。

检查流程、计量、仪表有无问题,检查油井动液面有无死油盖或泡沫段,消除各影响因素,使油井工况进入相应区域。

断脱漏失区:通过诊断和综合分析,判断井下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单井管理措施和检泵作业措施,使油井工况得到改善。

三是实施洗井和加药综合措施,延长周期。

以“洗井分类、延长周期”为原则,实施多种洗井和加药,延长洗井周期。

实施科学洗井,根据每口油井原油物性、产状、井深等不同特点,结合产液曲线、上下电流的变化情况,给每口热洗油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热洗周期,使热洗工作更加合理和规范。

针对稠油热采井具有粘度大、流动性差,管理难度较大,生产中表现为部分油井光杆缓下、回压过高,造成递减速度快甚至出现躺井,配套应用井筒降粘新工艺新技术,在以往空心杆掺水、传统的套管加药降粘等工艺基础上,创新双空心杆密闭热循环加热降粘、套管连续加药化学降粘技术,为稠油降粘开拓了思路。

对供液能力较好但生产参数己是最大的稠油井,通过连续加药,能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性,有较好的增油效果。

并通过连续加药,解决光杆缓下问题,维持油井正常生产,延长了油井生产周期。

对稠油井先后采取井口降粘措施79井次,油井热洗95井次,平均单井延长生产周期45天。

平均单井周期产油增加87t。

3、优化掺水技术,延长稠油井生产周期
油稠井管理实施掺水与降粘相结合的方案延长生命周期。

对稠油掺水井或低液量掺水井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依据掺水井的液油含水、原油薪度、管线长短等动静态数据分类制定停掺井及降掺井。

根据回压变化和“回压最低”生产原则、“最低掺水量”效益原则,确定每口井的瞬时掺水值,确保掺水的精细化、科学化。

同时建立掺水调整日志,每天详细记录每口井掺水动态、回压变化和掺水效果,进一步摸索单井掺水规律,对“掺水优化卡”进行不间断地循环优化。

根据稠油井不同生产周期的生产特征、影响因素,摸索出一套“一停、一控、一调”掺水工作法。

一停即转周井见水期,温度较高且只出水不出油,此时停掺水;一控即转周井稳产期,产油量呈梯次上升并进入峰值,此时严格进行掺水优化以稳定峰值产量;一调即油井低产期阶段,密切关注回压变化及时调整掺水量,以延长开采周期。

4、优化以机械防砂为主的热采工艺
机械防砂可用于油井的先期防砂,也可用于后期防砂,它不受井段长度的限制,对地层的均匀性要求不高,对井温要求不高,但井筒不完好不能采用机械防砂。

在注汽的高温条件下,井底湿蒸汽液相pH值很高(可达11~12),因而可使石英砂遭受严重的热碱溶蚀。

SiO2含量高的石英砂仍是一种有效的可靠的热采井充填材料。

为了获得较好的挡砂效果,砾石尺寸通常选择的比较小,为地层砂粒度中值的5~6倍。

当原油粘度较高且含水较低时,砾石尺寸应该比通常大一些,取砾石的粒度中值等于地层砂粒度中值的6~8倍,由于防砂施工后要注入高温蒸汽,在常规井中用于密封砾石充填环形空间的橡胶元件难以胜任,因而使用了耐高温的防砂封隔器-铅封封隔器。

热采筛管在结构设计上必须作特殊考虑,以
保证在高温条件下正常工作。

砾石充填工具中、高压井或斜井可选用四位式转换充填工具,只要地面施工人员操作工作管柱便可使井下工具进入不同的工作位置来满足工艺要求。

通过以上论述和实践证明,稠油井开采管理方法,目的就是:“两降、两提”即:降粘、降悬点载荷,提高泵效,提高系统效率。

最终减少卡井机率,延长正常的管理周期。

同时对稠油区块井筒治理必须应用成熟的工艺配套技术加深认识,系统有效治理,参考文献:
[1]王旭《辽河油区稠油开采技术及下步攻关方向探讨》石油勘探2006年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