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1)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背景有所了解。但在本章节内容上,学生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在联系、变法运动的具体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可能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情况。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尚需引导和培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请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
2.请评价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请谈谈你对法治精神的认识。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3.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法治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会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Βιβλιοθήκη 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情感教育:联系现实,强调法治精神,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表格式)

家向成熟国家过渡的重要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二)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比较归纳法、材料分析法板书设计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以2020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中楚国国君熊通自立称王和齐国伐楚两件史事举例,设问“楚国为什么能够称王?”“齐国伐楚仅为维护周天子权威吗?”,表现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争夺霸权。
通过解读材料,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趣味历史故事导入,层层设问,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1.政治秩序的重组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各诸侯国分布来看发现诸侯国数量减少,理解自春秋到战国伴随政治秩序的变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步向“自诸侯出”最后“自大夫出”。
体现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通过对比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提问。
以熟悉的图片导入,层层设问,通过设计有效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文明的扩展——以华夏为尊2.华夏认同的产生通过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从周边民族政权来看数量减少,体现华夏认同的形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以三则材料剖析从“华夏由来”、“华夷可变”到“华夷一体”的观念变化,表现华夏认同在民族交融方面的积极意义。
阅读史料和相关历史地图,讨论诸侯纷争的原因,并从政治角度形成历史认识学生了解华夷观念和华夏认同的深层次概念,同时理解形成华夏认同的原因是周边对于中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诸侯纷争的政治背景。
扩展《“华夷观念”示意图》和相关史料,理解文明发展格局的汇聚,以先进制度礼仪吸引下的认同背后是先进的生产力的支撑过渡到第二子目原先进生产力的追求。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其评价。
2.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分析评价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点、影响。
2.强调商鞅变法等变法运动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改革家的敬意。
3.提醒学生关注历史变革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4)案例分析: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变法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强调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关系。
2.讲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兴起,重点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等)及其历史意义。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要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理解变法运动在历史经过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判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诸侯纷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施。
2. 难点: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干系,以及如何评判这些历史事件。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史料,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
2. 设计教学课件,包括历史地图、时间线、重要人物和事件等。
3. 准备引导学生讨论的问题,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
4. 确定分组方式,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小组讨论。
上课: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诸侯纷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详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竞争,以及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同时,诠释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施。
3. 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干系,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相关史料。
4. 安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思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对于摩登社会的启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或讲述历史故事,引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背景知识: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3. 展示图片:教师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遗址、文物等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4. 探讨变法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侯纷争的原因,以及变法运动产生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5. 讲解变法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各国的变法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变法运动的影响。
6.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盘绕“变法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讲述一个典型的诸侯纷争故事,如“卧薪尝胆”,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重点分析战国七雄的形成及其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4.鼓励学生在课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不少于800字。
2.制作一份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诸侯纷争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和改革措施。
2.介绍变法运动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阐述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3.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4.结合教材,讲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这一时期历史问题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测试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类型,要求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4.请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更多细节,拓展知识视野。
5.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相关的题目,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教学拓展: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优质教案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共包含四个子目,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较多,且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
具体来看,第一个子目重点论述了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华夏观念的形成;第二个子目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变动的主要潮流,并以商鞅变法为代表介绍了其主要内容与影响;第三个子目重点介绍了对我国历史深远的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第四个子目则介绍了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以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学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大变革,在思想领域表现为“百家争鸣”。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
一方面,经过初中阶段相关内容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本课涉及的国家、人物、改革措施与思想内容较多,而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时空意识混乱,教学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认识到各个子目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基本发展脉络,学会研读图文材料,把握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重大变化以及时代特征。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感悟华夏民族认同以及这一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奠基作用。
(家国情怀)3.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认识到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制度变革的原因。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认识社会发展背景下变法的必然,理解商鞅的变法思想。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文物视域下的历史观察”为主线。
同时,本课还借鉴了项目式研究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春秋战国的文物信息,课上成果分享和合作答疑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认识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整合了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和第30课活动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同时,本课上承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下启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这是他们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节课。
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本课的基本史实有了了解。
但他们的学科素养涵养不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对各史实还缺乏逻辑关系的联系。
【历史素养形成】1.唯物史观:通过对小组发放的文物史料的探究,学生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天下共主地位衰落、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制度的变革及思想大解放原因及内在逻辑关系。
2.史料实证:教师通过提供百家争鸣相关史料,使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特征和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历史解释:教师多角度讲述商鞅变法的理念“赏”与“罚”和商鞅精神,使学生从历史解释角度下深刻理解时代变迁下的制度变革。
4.时空观念:学生通过现实版“稷下学宫”思想流派辩论活动,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的基本史实。
5.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对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总结性讲述,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理念;百家争鸣背景、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民族、制度和思想等领域之“变”,理清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大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情境创设【教学策略】智慧课堂“云互动”:基于智慧课堂全程跟踪任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畅言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终端、学生终端辅助教学,适时推送学习任务,跟进学习过程,反馈课堂信息、开展多项互动交流。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标题】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读课程 学科素养课标要点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2.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历史解释) 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和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认识诸子百家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家国情怀)预习新知 自主学习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1)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2)“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1)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2)“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3)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二)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1)耕作方式: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工商业(1)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1.背景(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1.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道过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认识到学术界一般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分界线;2.通过史料分析,总结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论述大国争霸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3.通过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的不同史料,论述百家争鸣的背景。
重点: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格局。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难点:1.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作用的分析。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的认识。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
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Guó)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
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新课讲授】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师】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师】PPT展示出春秋列国形势图,学生通过图片,定位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形成时空观念。
春秋五霸的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师】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经过长期纷争,趣多小诸侯国消失了。
通过教材学习“战国七雄”的概念。
2.生: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师】PPT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片,学生通过图片,定位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形成时空观念。
【师】PPT展示史料: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遥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食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提问: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思考战国初期的时代特征是?生:礼崩乐坏、兼并战争频繁、政治变革。
【师】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通过教材理解“华夏认同”的概念及现象。
3.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族,在频繁来往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师】请同学们阅读“历史纵横”的内容。
进一步理解华夏认同的概念。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找出经济发展的表现。
1.经济发展:(1)农业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牛尊②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手工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纷纷改革变法。
(2)代表——商鞅变法【师】PPT展示商鞅图片,帮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形象概念。
【师】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商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法举措。
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①内容:A.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B.政治上: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十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C.军事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并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生:阅读课本,并思考。
②影响:A.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B.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师】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孔子【师】PPT展示孔子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孔子的思想主张,并填写学案上的表格。
生: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师】PPT展示孔子的思想主张,并讲解,配以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
思想主张内容作用思想核心“仁”,即关爱他人,反动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治国理念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具有保守性),同时也承认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学术下移。
文化贡献整理六经有利于文化传承2.老子【师】PPT展示老子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老子的思想主张。
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师】PPT逐条展示老子的思想主张,并配以相关史料进行讲解。
(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
(2)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3)治国理念: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妄为),小国寡民。
四、百家争鸣【师】PPT展示百家争鸣的历史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
百家:指流派众多,主要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的现象。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
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背景: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私学兴盛,学术下移。
(5)阶层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2.代表人物及主张【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完成下面表格。
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孟子性善论、提倡“仁政”儒家荀子性恶论、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百家争鸣的影响【师】请同学们思考百家争鸣的影响。
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型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学习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由争霸到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最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经济上,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进步,铁犁牛耕得到推广,井田制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取代;同时,经济的发展为诸侯之间的争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适应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需要,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它既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也为政治斗争、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总之,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3.华夏认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的思想主张四、百家争鸣1.背景2.代表学派: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3.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