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这些因素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激活血小 板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DIC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总结词:疾病类型与表现
DIC可分为急性型、亚急 性型和慢性型,其临床表 现因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 而异。
急性型DIC发病迅速,主 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虽然也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但无DIC的凝血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 炎等,可能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 ,但无DIC的微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DIC时血小板计数常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升 高或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堵塞血管。
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抑制 纤溶系统,使已经形成的凝血
块不易溶解。
微循环障碍
凝血块的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器官得不到有效灌注,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01
02
03
广泛出血
由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广 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 注不足,导致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衰竭。
自我监测和预防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DIC 的方法,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 染等。
紧急处理措施
向患者介绍DIC紧急处理措施,如 发现出血、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06
DIC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进 展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因产后大出血引发DIC,通 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成功挽救生
命。
病例二
患者因严重感染引发DIC,经过 积极抗感染和凝血治疗,病情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概念: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首先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产生大量凝血酶,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在微循环内形成广泛性微血栓,随后由于凝血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血液由高凝状态转变为低凝状态,同时又激活纤溶系统和其他抗凝机制,导致患者发生明显的出血,贫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这种疾病过程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二、护理:1、参见ICU—般护理常规。
2、避免进食坚硬的食物,改用流质或软质饮食。
3、卧床休息,取休克体位,以减轻活动造成的出血加剧和利于回心血量及呼吸的改善。
4、保持输液途径通畅,改善组织灌注,实施液体复苏5、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氧疗的有效进行。
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加强肺部物理治疗。
6、严密定时监测并记录患者的神志、心率、心律、血压、呼吸、指端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尿量及比重、皮肤色泽、温、湿度等;准确记录出入量;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化验指标;注意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监测。
7、出血征象的观察与防治:(1)监测有无出血征象,如肌肉注射部位、静脉穿刺或动脉穿刺部位、手术伤口、胸腔引流管、胃管引流管、尿液、粪便、呕吐物、痰液等有无血性分泌物。
若怀疑有腹腔出血,密切监测腹围变化。
(2)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实施一切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损伤患者粘膜。
(3)留置动、静脉插管,减少穿刺频率;(4)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宜过紧,穿刺一针见血,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分钟;(5)尽量避免肌肉注射给药,必须注射时,应使用最细的针头,实施深肌层注射,注射后压迫止血至少10分钟,并时常观察有无继续出血的现象。
(6)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7)根据医嘱正确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及晶、胶体液,以恢复血管内容量及改善凝血功能。
8、保持皮肤与粘膜的完整:(1)加强口腔护理,使用棉球擦拭和漱口代替牙刷以维持口腔卫生,保持口腔粘膜湿润,避免损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其特点是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过度激活。
DIC在临床上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并发症等情况下,是一种继发性凝血异常。
二、病因造成DIC的常见病因包括: -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 创伤和手术 -猝发型溶血 - 并发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 妊娠并发症:如前置胎盘、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等三、病理生理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 1. 血小板激活:在DIC中,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在微血栓上,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2. 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被过度激活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小板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
3. 纤溶系统激活:高度激活的凝血系统引发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纤溶酶的释放,破坏凝血因子,加重出血倾向。
四、临床表现DI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 - 出血: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 弥散性微血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 衰竭: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 - 肾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五、诊断诊断DIC通常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
2. 病因诊断:了解病史、疾病情况等。
3. 症状和体征:出血、微血栓等表现。
六、治疗治疗DIC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纠正凝血异常,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 1. 病因治疗: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
2. 血液制品治疗: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来抑制血管内凝血的进展。
4. 支持疗法:包括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预后DIC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病因、严重程度以及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治疗。
对于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但对于病情严重、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预后不佳。
八、结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异常疾病,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微聚物形成机制示意图
PL血小板 EC 内皮细胞 SE 内皮下组织 BM 基底膜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1.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2.异常的颗粒物质入血 3.蛇毒含有促凝成分
DIC发病机制小结
组织破坏TF入血激活外凝系统
内皮受损四系统功能失调
病因
RBC,WBC,Plt受损血液凝固性
纤溶酶
抑制Xa,TF
灭活Ⅴa.Ⅷa 抑制Xa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受损血管局部 形成止血栓
其他部位血液 循环畅通
凝血
抗凝血
1.完整的血管内皮 1.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因子激活开始) 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 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 2.内源性凝血系统 4.生理性抗凝物质 (Ⅻ因子激活开始) 5.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激活机制
内源性凝血时PK分解产生激 纤溶酶原激活物 肽释放酶;外源性凝血时产 生的tPA和uPA
+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
水解凝血酶、 凝血因子
纤溶抑制物(PAI-1等)
四、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TM
NO, 外伤, 凝血酶 PGI2
肝素+AT Ⅲ
tPA.uPA
PC
TFPI
APC
蛋白S
凝血酶
面(单箭头指示)。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红细胞损伤 原因:血型不和的输血、免疫性溶血、 疟疾 机制:ADP和磷脂释放(促凝作用)。
2.白细胞损伤
原因:内毒素、白血病化疗 机制:释放TF样物质 诱导性表达TF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的分类
急性DIC
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严重 ,需要及时治疗。
慢性DIC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 ,但也需要积极治疗。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02
病因
01
感染
各种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DIC最常见 的原因。感染可以引起组织损伤,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 血,触发凝血过程。
03
02
恶性肿瘤
许多恶性肿瘤都可以并发DIC,这通常发生在肿瘤晚期 或转移阶段。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 统。
其他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症、烧伤等,也可能引发DIC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广泛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引发凝血。
发病机制
A
组织因子释放
在感染、肿瘤或其它疾病状态下,组织损伤导 致组织因子从受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组织因 子与凝血因子Ⅶa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溶栓治疗
在病程早期,采用尿激酶 等溶栓药物,溶解形成的 血栓,恢复血流。
替代治疗
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复 合物等,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
在纤溶亢进的情况下,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抑制纤溶酶活 性,减少出血。
其他治疗
如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特殊治疗方法,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 疗。
01
04 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 科、手术及创伤等。
02
有2项以上临床表现,包括微血管栓塞症状、出血、休 克、各脏器功能受损等。
03
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凝 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值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纤维蛋 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性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称为消化质型凝血性坏死或消化系统内凝血性坏死,是一种致命性疾病。
该病是由于体内所有的微循环系统血管内同时或相继发生异常的病理性的凝血,使血栓塞滞,微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导致内脏出血和多处性器官微梗塞。
DIC严重时,基本上是患者正在接受开腹手术、产科出血的和剧毒传染病的患者表现与项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发病机制DIC常常是一种二级疾病。
多数患者为创伤、感染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早期并发症。
无论起病病因为何,疾病的终结果都是机体循环性栓塞和外出血。
引起DIC 最常见的因素为外伤和感染,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白血病时亦可能出现DIC。
还有其他引起DIC的因素,如产科疾病。
DIC的临床表现和诊断DIC的表现具体取决于疾病的原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病人可以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心率增快等,同时伴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症状。
通常,血液检查会显示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等指标都会异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方法治疗DIC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原发病,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控制凝血和出血的过程。
治疗DIC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止血药、补液等。
对于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积极输血,同时加强观察,及时处理。
结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重要的。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重视DIC的防治工作,提高对DIC的认识,有效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难治疾病,是因为大量凝血因子和活血化瘀药物的短时间效用,造成血液系统血小板全面减少的疾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从临床症状上来确定,疼痛、惊厥等症状都可能是血液凝滞导致的,且持续时间在数小时或几天内;
二是从血液检查中进行判断,白细胞计数可能显著增加,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有所升高;而且血小板计数会随之显著减少,这时就有可能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三是从抗体检查进行鉴别,比如抗纤维蛋白原检测,和凝血酶原测定;
四是从病理组织检查可以进行判断,因为有可能会出现新增的凝血,这可以通过病理组织分析来进行检测;
最后是从全身MRI扫描追踪病变情况,负责观察进行血行动力学及脑血管的改变及血液凝积情况,用于疾病治疗效果评估。
上述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通过多种检查结合进行诊断。
一旦发现这种病变,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治疗,以保证患者的早日康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急性型与慢性型DIC的不同特点
急性型 基础疾病 感染、手术、创伤、病理产科、 医源性因素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脏器功能衰竭严 重、多见,早期较轻,中后期 严重而广泛 病程 实验检查 7日以内 多属失代偿型 以轻、中出血为主要表现, 可无微循环障碍及脏器功 能衰竭 14日以上 多属代偿型或超代偿型 慢性型 肿瘤、变态反应、妊娠过程
诊断标准
• 1.基础疾病; • 2.临床表现(>2项): • 多发出血; • 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 • 抗凝有效。
3.实验室指标异常 (>3项)
• 血小板:<100 X 10E9/L(肝病、白血病<50 X 10E9/L );或进行性下降;或2项活化标志阳性(ß-TG、PF4 、TXB2、GMP-140)。 • FBG:<1.5g/L (肝病<1g/L 、白血病<1.8g/L);或 进行性下降;或> 4g/L。 • 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增高;或FDP>20mg/L(肝病 >60mg/L)。 •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5秒),动态性变化。 • 纤溶酶原含量和活性下降。 • AT-III含量和活性下降(不含肝病)。 • FVIII:C活性<50%(肝病必备)。
发病机制
• 凝血酶激活:组织损伤,血管内 皮损伤,血小板激活。 • 纤溶酶激活: • 伴随因素:高凝状态;纤溶活性 降低;内环境失衡;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受抑。
病理生理改变
•广泛微血栓形成 •微循环障碍 •凝血功能异常 •高凝-消耗性低凝-继发性 纤溶亢进
三、发病机制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 PLT粘 附聚集 广泛血管内凝血 消耗凝血因子 凝血机制障碍 血液低凝状态 PLT减 少消耗 出血倾向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抗凝作用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F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皮质激素 山莨碱
疗效标准
• 痊愈 基础疾病及诱因消除或控制;DIC症状和体征 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 好转 一项未达标或两项未完全达标 • 无效 均未达标或死亡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概念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 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 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 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
• • • • • • 感染 恶性肿瘤 病理产科 手术及创伤 医源性疾病 全身各系统疾病
疑难病例应有下列一项以上异常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 •血浆FⅧ:C活性<50%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 凝血酶原片断1+2(F1+2)水平升高 •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浓度升高 •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增 高
(二)鉴别诊断 •重症肝炎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④ DIC晚期,患者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及明显纤溶亢进
肝素血液学监护最常用者为APTT,时期延长 60%~100%,过量可用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 白1mg可中和100单位肝素 其它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①复方丹参注射液 ②低分子右旋糖酐 ③AT ④噻氯匹定 ⑤双嘧达莫 抗血小板聚集 可与肝素联合应用
治疗
• 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诱因 • 抗凝治疗 肝素治疗指征 ①DIC早期 ②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微血 管栓塞表现明显的患者 ③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去除者, 在补充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
下列情况下慎用肝素
①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②近期有大咯血的结核病或有大量出血 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③蛇毒所致DIC
发病机制
• • • • 组织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 血小板损伤 纤溶系统激活
促进DIC的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抑制 •纤溶系统活性降低 •高凝状态 •其它因素
病理及病理生理
• 微血栓形成 • 凝血功能异常 • 微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
• • • • • 出血顷向 休克 栓塞 微血管病性溶血 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 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栓栓塞的症状、体征 ④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 三项异常 •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 大于4g/L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或D-二聚 体阳性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 长10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