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

合集下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04
这些因素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激活血小 板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DIC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总结词:疾病类型与表现
DIC可分为急性型、亚急 性型和慢性型,其临床表 现因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 而异。
急性型DIC发病迅速,主 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虽然也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但无DIC的凝血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 炎等,可能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 ,但无DIC的微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DIC时血小板计数常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升 高或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堵塞血管。
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抑制 纤溶系统,使已经形成的凝血
块不易溶解。
微循环障碍
凝血块的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器官得不到有效灌注,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01
02
03
广泛出血
由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广 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 注不足,导致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衰竭。
自我监测和预防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DIC 的方法,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 染等。
紧急处理措施
向患者介绍DIC紧急处理措施,如 发现出血、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06
DIC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进 展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因产后大出血引发DIC,通 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成功挽救生
命。
病例二
患者因严重感染引发DIC,经过 积极抗感染和凝血治疗,病情得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及护理要点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及护理要点

d od rnb re a e t J B ms2 0 ,8 ) 4 — 5 . i re i n dpt n [ . s u i s ] u ,0 2 2 ( : 7 6 0 76
[ ]r nT , olMF D li /.M ,0 2 2( 6)4-4 . 1 Bo M B y . eiu JB J2 0, 5 3564 67 0 w e rm ] 3 7 :
10 4
清甚 至 昏迷 。
内蒙古中医药
要 表现 为精 神运 动性抑 制 的患 者 , 能更 容 易忽视 。 可 3 , 氧血 症 : .5低 2 髋部 手术 由于创 伤 大 、 暴露 广 泛 ,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 较 多 , 参考 资料 术 隐性 出血 更不 易被 充分 估计 , 易产 生 低血 容量 、 氧血 症 ; 低 缺血 低 【魏 太 星. 老年 学【 . 州 : 州大 学 出版 社 ,0 168 1 ] 现代 M] 郑 郑 20 :5.
2 061 4 4 O :4 —1 7.
【】 , 8 邱瑾 蒋丽, 利 .例喉 癌 术后 出现精 神症 状 所 引发 的伦 理 思 项敏 1
考【. 实用 中西 医杂志 , 0,8 4: 2— 90 J 中华 】 2 51( ) 99 13 . 0 2 1
【]la o iY. aa u .hhb d ieK, 1 ot amai t s 9E h mau Yalo iSC ia edn e a. st u t sr s t P r e e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 的病 因及护理要点
许 立恒
摘 要: 目的 : 对导致 产科 患者 出现急 性 弥漫性 血 管 内凝血 的主要 原 因和 治疗过 程 中主要 护 理措 施 进行 研 究分 析 。方 法 : 抽取 7例 患 6 有 急性 弥漫性 血 管 内凝 血 的临床 确诊 患者病 例 , 用常规 方法 对其进 行 治疗 。 采 结果 : 产科 患 者 出现 急性 弥漫 性血 管 内凝 血的 主要 导致 原 因 包括 胎盘 残 留、 胎盘 早 剥 、 置胎 盘 。 论 : 住 导致 产科 患者 出现 急性 弥漫性 血管 内凝 血 的主要 原 因 , 用针 对性 措施 对其进 行 前 结 抓 采 护 理 能够在 出现 该症状 后 对症 状进 行及 时扭 转 。 关 键词 : 产科 ; 急性 弥漫性血 管 内凝 血 ; 因 ; 病 护理 中图分 类 号 : 4 3 1 R 7. 7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6 07 (02 1— 10 0 10— 99 2 1 )2 04—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4临床分型和分期 4.1根据病程进展快慢分型 暴发型(数小时)、急性型 (1—2 d)、亚急性型(数日至数周)和慢性型(数月)4型, 各型可相互转化。 4.2近年新的分型 代偿型:见于DIC前(pre—DIC),其 特点是凝血因子和PLT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型:组织因子大量人血,PLT和纤维蛋白 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原发纤溶型:足够量纤溶酶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被降解。微 血栓病性PLT减少型:PLT减少,有红细胞碎片,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正常。 4.3 DIC的分期典型的DIC分3期,即高凝期、消耗性 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I临床分期界线很难分开,实际 上各期交叉存在。
5诊断 5.1 DIC诊断的一般标准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
堡垒!空生曼!塑型苎鲤望堕生竺璺!垄空堕!篁窆!璺:璺竺仑巳!皇型壁
(2)有以下4项中2项以上l临床表现①严重或多发 出血;②原发病无法解释的休克;③不明原因的器官功能障 碍;④抗凝治疗有效。
(3)有以下实验室检查3项异常 ①PLT<100× 109·L。1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的PLT<50×109· L叫);②纤维蛋白原(FIB):<1.5 g·L~,肝病<1.0 g· L“或>4 g·L一,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 g·L~; ③3v试验阳性,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 mg·L~,肝病FDP>60 nag·L~,或D-二聚体高于正常4 倍;④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r)延长或缩短10 s以上;⑤抗凝血酶一Ⅲ(AT一Ⅲ)量 减少或活性<60%;⑥血浆纤溶酶抗原<200 mg·L~;⑦ 血浆Ⅷc活性<50%;⑧血浆内皮素一l<200 ng·L“或凝 血酶调节蛋白(TM)高于正常2倍以上。 5.2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 具备以下 3项以上检测指标异常可诊断DIC:①PLT<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②FIB<1.5 g·L’1或进行性下降;③3P试 验阳性;④Pr延长或缩短3 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⑤外周血 破碎红细胞>10%;⑥不明原因的ESR降低,或ESR应增 快的疾病但其值正常。 5.3 DIC实验室诊断 ①凝血系统激活的证据:凝血酶 原片段l+2(F1+2)、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 酶复合物(TAT)、D一二聚体升高;②纤溶系统激活的证据: D.二聚体、FDP、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升高;③抑 制因子消耗的证据:AT-Ⅲ、蛋白c或S下降,TAT、PIC升 高;④器官损伤或衰竭的证据:乳酸脱氢酶(LDH)、cr升 高,动脉血pH值及PaO:下降。 5.4 pre.DIC pre.DIC是指在DIC基础疾病存在的前提 下,体内与凝血及纤溶过程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但未出现 典型的DIC症状或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一种亚临床状 态,又被称为代偿期DIC。在pre-DIC阶段及时阻止DIC病 程进展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5.4.1盟盘查垄堂堡垒旦塞曼堂堂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概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疾病,其特点是全身性微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血浆凝血因子过度激活。

DIC在临床上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肿瘤、妊娠并发症等情况下,是一种继发性凝血异常。

二、病因造成DIC的常见病因包括: -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 创伤和手术 -猝发型溶血 - 并发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 妊娠并发症:如前置胎盘、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等三、病理生理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 1. 血小板激活:在DIC中,血小板被激活并聚集在微血栓上,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2. 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凝血酶原被过度激活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小板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

3. 纤溶系统激活:高度激活的凝血系统引发纤溶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纤溶酶的释放,破坏凝血因子,加重出血倾向。

四、临床表现DI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 - 出血:皮肤、黏膜、内脏出血 - 弥散性微血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 衰竭: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 - 肾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五、诊断诊断DIC通常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

2. 病因诊断:了解病史、疾病情况等。

3. 症状和体征:出血、微血栓等表现。

六、治疗治疗DIC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纠正凝血异常,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 1. 病因治疗: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治疗。

2. 血液制品治疗: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抗凝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来抑制血管内凝血的进展。

4. 支持疗法:包括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七、预后DIC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病因、严重程度以及及时性和有效性的治疗。

对于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但对于病情严重、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预后不佳。

八、结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固异常疾病,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微聚物形成机制示意图
PL血小板 EC 内皮细胞 SE 内皮下组织 BM 基底膜
(四)其它促凝物质入血

1.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系统 2.异常的颗粒物质入血 3.蛇毒含有促凝成分


DIC发病机制小结
组织破坏TF入血激活外凝系统
内皮受损四系统功能失调
病因
RBC,WBC,Plt受损血液凝固性
纤溶酶
抑制Xa,TF
灭活Ⅴa.Ⅷa 抑制Xa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动态平衡
凝血
抗凝血
受损血管局部 形成止血栓
其他部位血液 循环畅通
凝血
抗凝血
1.完整的血管内皮 1.外源性凝血系统 (TF因子激活开始) 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 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 2.内源性凝血系统 4.生理性抗凝物质 (Ⅻ因子激活开始) 5.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激活机制
内源性凝血时PK分解产生激 纤溶酶原激活物 肽释放酶;外源性凝血时产 生的tPA和uPA

纤溶酶原
-
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
水解凝血酶、 凝血因子
纤溶抑制物(PAI-1等)
四、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TM
NO, 外伤, 凝血酶 PGI2
肝素+AT Ⅲ
tPA.uPA
PC
TFPI
APC
蛋白S
凝血酶
面(单箭头指示)。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红细胞损伤 原因:血型不和的输血、免疫性溶血、 疟疾 机制:ADP和磷脂释放(促凝作用)。

2.白细胞损伤
原因:内毒素、白血病化疗 机制:释放TF样物质 诱导性表达TF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的分类
急性DIC
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严重 ,需要及时治疗。
慢性DIC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 ,但也需要积极治疗。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02
病因
01
感染
各种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DIC最常见 的原因。感染可以引起组织损伤,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 血,触发凝血过程。
03
02
恶性肿瘤
许多恶性肿瘤都可以并发DIC,这通常发生在肿瘤晚期 或转移阶段。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 统。
其他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症、烧伤等,也可能引发DIC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广泛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引发凝血。
发病机制
A
组织因子释放
在感染、肿瘤或其它疾病状态下,组织损伤导 致组织因子从受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组织因 子与凝血因子Ⅶa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溶栓治疗
在病程早期,采用尿激酶 等溶栓药物,溶解形成的 血栓,恢复血流。
替代治疗
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复 合物等,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
在纤溶亢进的情况下,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抑制纤溶酶活 性,减少出血。
其他治疗
如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特殊治疗方法,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 疗。
01
04 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 科、手术及创伤等。
02
有2项以上临床表现,包括微血管栓塞症状、出血、休 克、各脏器功能受损等。
03
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凝 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值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纤维蛋 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性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称为消化质型凝血性坏死或消化系统内凝血性坏死,是一种致命性疾病。

该病是由于体内所有的微循环系统血管内同时或相继发生异常的病理性的凝血,使血栓塞滞,微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导致内脏出血和多处性器官微梗塞。

DIC严重时,基本上是患者正在接受开腹手术、产科出血的和剧毒传染病的患者表现与项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发病机制DIC常常是一种二级疾病。

多数患者为创伤、感染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早期并发症。

无论起病病因为何,疾病的终结果都是机体循环性栓塞和外出血。

引起DIC 最常见的因素为外伤和感染,恶性肿瘤,特别是急性白血病时亦可能出现DIC。

还有其他引起DIC的因素,如产科疾病。

DIC的临床表现和诊断DIC的表现具体取决于疾病的原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病人可以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如发热、心率增快等,同时伴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症状。

通常,血液检查会显示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分解产物等指标都会异常。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方法治疗DIC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原发病,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控制凝血和出血的过程。

治疗DIC的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血药、止血药、补液等。

对于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积极输血,同时加强观察,及时处理。

结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危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重要的。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重视DIC的防治工作,提高对DIC的认识,有效预防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急性型与慢性型DIC的不同特点
急性型 基础疾病 感染、手术、创伤、病理产科、 医源性因素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脏器功能衰竭严 重、多见,早期较轻,中后期 严重而广泛 病程 实验检查 7日以内 多属失代偿型 以轻、中出血为主要表现, 可无微循环障碍及脏器功 能衰竭 14日以上 多属代偿型或超代偿型 慢性型 肿瘤、变态反应、妊娠过程
诊断标准
• 1.基础疾病; • 2.临床表现(>2项): • 多发出血; • 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 • 抗凝有效。
3.实验室指标异常 (>3项)
• 血小板:<100 X 10E9/L(肝病、白血病<50 X 10E9/L );或进行性下降;或2项活化标志阳性(ß-TG、PF4 、TXB2、GMP-140)。 • FBG:<1.5g/L (肝病<1g/L 、白血病<1.8g/L);或 进行性下降;或> 4g/L。 • 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增高;或FDP>20mg/L(肝病 >60mg/L)。 •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5秒),动态性变化。 • 纤溶酶原含量和活性下降。 • AT-III含量和活性下降(不含肝病)。 • FVIII:C活性<50%(肝病必备)。
发病机制
• 凝血酶激活:组织损伤,血管内 皮损伤,血小板激活。 • 纤溶酶激活: • 伴随因素:高凝状态;纤溶活性 降低;内环境失衡;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受抑。
病理生理改变
•广泛微血栓形成 •微循环障碍 •凝血功能异常 •高凝-消耗性低凝-继发性 纤溶亢进
三、发病机制
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 PLT粘 附聚集 广泛血管内凝血 消耗凝血因子 凝血机制障碍 血液低凝状态 PLT减 少消耗 出血倾向 低纤维蛋 白质血症 抗凝作用 继发性 纤亢进 Fib降解 FD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简介*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危害*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方法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简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

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

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

DIC病死率高达31%~8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

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
1、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

2、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

3、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

4、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5、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

6、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危害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6、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

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7、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

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发人群好发于凝血功能障碍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方法平素要注意冷暖的变化,调节寒湿,精神愉快,病情轻者,可以适当活动,若有壮热,出血重,病人极度衰竭,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早诊断,晚期病人应尽量减少针刺,饮食上,若属实热和阴虚血瘀,要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重伤津液,加重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