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DIC

DIC

3.微血管栓塞
DIC的基本病理特征为微循环血管内有 广泛纤维蛋白和/或血小板血栓形成。 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常见部位有皮肤 、肾、肺、胃肠道、脑等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进行性贫血且与出血不成比例,偶 见皮肤巩膜黄染。
5.原发病症状
在老年病人常特别突出甚至掩盖 DIC的临床表现。
DIC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
合成凝血相关成分所需药物:
维生素K1:10mg im/ 10mg+20mlNS iv 维生素K4: 2~4mg po tid
促进止血因子释放药物
去氨加压素(DDAVP,弥凝): 4g/ml;0.3g/kg + 50~100ml NS ivdrip 下次应用需间 隔6~12h. 适应症:尿崩症;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局部止血药物:
凝血酶:500~20000U/次;干粉直接撒于创面;严禁注射 吸收明胶海绵 2块/包; 大小6 2 0.5cm3
外科手术
DIC如何治疗?
(四)抗凝治疗 阻断DIC病理过程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抗凝治疗
抑制微血栓形成
防止PLT和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
为重建凝血与抗凝水平创造条件
DIC如何治疗?
(2) 抗 FⅩa作用较强,抗凝血酶作用较弱, (3) 对AT-Ⅲ活性的依赖性较小,较少导致plat 减少 (4) 抗凝作用较缓而出血并发症较少。
DIC如何治疗?
低分子肝素应用注意事项: :
1. 不同的低分子肝素其剂量不同; 2. 对于大多数病例,按体重给药是有效的,不需检测APTT 3. 对过度肥胖者或孕妇宜监测血浆抗为因子活性并调整剂量。 4. 当疗程长于7d时,需每隔2—3d检查血小板计数。 5. 低分子肝素由肾脏清除,对于肾功能不全,特别是肌酐清除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课件
04
这些因素可导致组织因子释放,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激活血小 板和内源性凝血途径,引发凝血级联反应。
DIC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总结词:疾病类型与表现
DIC可分为急性型、亚急 性型和慢性型,其临床表 现因发病速度和严重程度 而异。
急性型DIC发病迅速,主 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休 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鉴别诊断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虽然也有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 但无DIC的凝血障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 炎等,可能出现消耗性凝血障碍 ,但无DIC的微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DIC时血小板计数常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升 高或降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
堵塞血管。
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会抑制 纤溶系统,使已经形成的凝血
块不易溶解。
微循环障碍
凝血块的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 ,组织器官得不到有效灌注,
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改变
01
02
03
广泛出血
由于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广 泛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灌 注不足,导致心、肺、肾 等器官功能衰竭。
自我监测和预防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DIC 的方法,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 染等。
紧急处理措施
向患者介绍DIC紧急处理措施,如 发现出血、休克等症状时应及时就 医。
06
DIC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进 展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因产后大出血引发DIC,通 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成功挽救生
命。
病例二
患者因严重感染引发DIC,经过 积极抗感染和凝血治疗,病情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4临床分型和分期 4.1根据病程进展快慢分型 暴发型(数小时)、急性型 (1—2 d)、亚急性型(数日至数周)和慢性型(数月)4型, 各型可相互转化。 4.2近年新的分型 代偿型:见于DIC前(pre—DIC),其 特点是凝血因子和PLT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型:组织因子大量人血,PLT和纤维蛋白 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原发纤溶型:足够量纤溶酶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被降解。微 血栓病性PLT减少型:PLT减少,有红细胞碎片,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正常。 4.3 DIC的分期典型的DIC分3期,即高凝期、消耗性 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I临床分期界线很难分开,实际 上各期交叉存在。
5诊断 5.1 DIC诊断的一般标准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
堡垒!空生曼!塑型苎鲤望堕生竺璺!垄空堕!篁窆!璺:璺竺仑巳!皇型壁
(2)有以下4项中2项以上l临床表现①严重或多发 出血;②原发病无法解释的休克;③不明原因的器官功能障 碍;④抗凝治疗有效。
(3)有以下实验室检查3项异常 ①PLT<100× 109·L。1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的PLT<50×109· L叫);②纤维蛋白原(FIB):<1.5 g·L~,肝病<1.0 g· L“或>4 g·L一,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 g·L~; ③3v试验阳性,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 mg·L~,肝病FDP>60 nag·L~,或D-二聚体高于正常4 倍;④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r)延长或缩短10 s以上;⑤抗凝血酶一Ⅲ(AT一Ⅲ)量 减少或活性<60%;⑥血浆纤溶酶抗原<200 mg·L~;⑦ 血浆Ⅷc活性<50%;⑧血浆内皮素一l<200 ng·L“或凝 血酶调节蛋白(TM)高于正常2倍以上。 5.2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 具备以下 3项以上检测指标异常可诊断DIC:①PLT<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②FIB<1.5 g·L’1或进行性下降;③3P试 验阳性;④Pr延长或缩短3 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⑤外周血 破碎红细胞>10%;⑥不明原因的ESR降低,或ESR应增 快的疾病但其值正常。 5.3 DIC实验室诊断 ①凝血系统激活的证据:凝血酶 原片段l+2(F1+2)、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 酶复合物(TAT)、D一二聚体升高;②纤溶系统激活的证据: D.二聚体、FDP、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升高;③抑 制因子消耗的证据:AT-Ⅲ、蛋白c或S下降,TAT、PIC升 高;④器官损伤或衰竭的证据:乳酸脱氢酶(LDH)、cr升 高,动脉血pH值及PaO:下降。 5.4 pre.DIC pre.DIC是指在DIC基础疾病存在的前提 下,体内与凝血及纤溶过程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但未出现 典型的DIC症状或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一种亚临床状 态,又被称为代偿期DIC。在pre-DIC阶段及时阻止DIC病 程进展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5.4.1盟盘查垄堂堡垒旦塞曼堂堂型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紊乱性疾病,常常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DIC表现为异常活化的凝血过程导致全身性小血管中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引起出血的倾向。

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需要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DIC的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凝血异常和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紫癜、黏膜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降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的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碎片(schistocytes)的存在,都有助于DIC的诊断。

此外,了解患者的病因也对诊断DIC至关重要,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

DIC的治疗主要分为治疗病因、控制凝血和防治出血等方面。

首先,需及时识别和处理DIC的病因,如治疗感染、手术或化疗等。

其次,通过控制凝血,减慢或停止凝血过程的进行,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这可以通过静脉给予肝素、凝血酶抑制剂等药物来实现。

对于出血倾向,需要进行积极的出血控制。

在血小板计数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输注血小板来解决。

对于DIC伴有广泛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红细胞悬液。

此外,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浓缩液。

除了针对病因治疗和控制凝血外,还应提供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维持液体平衡、促进组织修复、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功能等。

此外,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在诊断上,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学进行评估。

治疗上,需要同时治疗病因、控制凝血和防治出血等方面。

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按照其具体情况来制定,并密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1-11-08T03:16:45.172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17期作者:林连锋[导读] 目的:讨论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林连锋身份证号码:23108419771108****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9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9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受检者均参与凝血检验,详细记录其凝血检验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原蛋白(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

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研究组不同分期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

结果:研究组APTT、PT、TT分别为(39.81±2.38)、(19.21±1.29)、(21.68±2.15)s,均长于对照组的(28.04±4.73)、(12.03±1.07)、(9.56±1.38)s,FIB(0.79±0.18)g/L低于对照组的(2.65±0.47)g/L,INR(2.83±0.45)高于对照组的(1.0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凝期患者的APTT、PT、TT短于纤溶期、低凝期,FIB低于纤溶期、低凝期,INR高于纤溶期、低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选择凝血检验指标,既能有效评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具体疾病分期状况,又可以积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在诊断工作中持续推广或应用。

关键词:凝血检验指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应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可引发器官功能损伤、出血等,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研究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研究【摘要】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通过对凝血检验指标的概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常用的凝血检验指标以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凝血检验指标对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讨不同凝血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凝血检验指标的诊断准确性。

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将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凝血检验指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研究、意义、概述、关系、应用、价值、重要性、方向、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临床病症,其发生机制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指标的异常改变。

凝血检验指标在DIC 的诊断和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凝血检验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DIC的危险因素,提前干预,有效预防DIC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DI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凝血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凝血检验指标被应用于DIC的诊断和评估中。

而如何准确、快速地运用这些凝血检验指标,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凝血检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DIC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完善DIC诊断标准、提高DIC的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参考。

通过对凝血检验指标的综合分析,希望能够为DIC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为DIC的诊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具体来说,研究将对凝血检验指标与DIC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比较不同指标在DIC确诊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以及在不同阶段DIC患者中的动态变化,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诊断依据。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DIC的分类
急性DIC
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严重 ,需要及时治疗。
慢性DIC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轻 ,但也需要积极治疗。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02
病因
01
感染
各种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DIC最常见 的原因。感染可以引起组织损伤,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 血,触发凝血过程。
03
02
恶性肿瘤
许多恶性肿瘤都可以并发DIC,这通常发生在肿瘤晚期 或转移阶段。肿瘤细胞可以产生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 统。
其他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脓毒症、烧伤等,也可能引发DIC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广泛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 ,引发凝血。
发病机制
A
组织因子释放
在感染、肿瘤或其它疾病状态下,组织损伤导 致组织因子从受损的细胞中释放出来。组织因 子与凝血因子Ⅶa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溶栓治疗
在病程早期,采用尿激酶 等溶栓药物,溶解形成的 血栓,恢复血流。
替代治疗
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复 合物等,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抗纤溶治疗
在纤溶亢进的情况下,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抑制纤溶酶活 性,减少出血。
其他治疗
如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特殊治疗方法,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进行治 疗。
01
04 DI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 科、手术及创伤等。
02
有2项以上临床表现,包括微血管栓塞症状、出血、休 克、各脏器功能受损等。
03
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凝 血酶原时间比正常值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纤维蛋 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性等。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肝功能严重障碍 血液的高凝状态 微循环障碍
产科DIC的发病机制
羊水栓塞 胎盘早剥 宫内死胎 感染流产 休克、子痫 羊水成分 蜕膜坏死 坏死组织 内毒素 酸中毒 促凝物质 进入血循环
DIC 血液凝血成分
DIC 凝血成分减少
5%碳酸氢钠 2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ml静滴
产科DIC治疗-抗纤溶药物
适用于继发性纤溶期。 当继发性纤溶亢进 已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在肝素化的 基础上使用抗纤溶药物,优球蛋白溶解 <120分钟可单独使用
临床常用抑肽酶、止血环酸(AMCA)、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PAMBA)。
产科DIC治疗-抗血小板凝聚药物
中、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期
产科DIC
妊娠期血液系统的特殊生理 以产科并发征引起者最为常见 发病急骤、病势凶险 母婴死亡率相当高 妇产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
DIC发生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 内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 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在DIC的发生发 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潘生丁常用剂量为200~400mg/d 抗DIC时需用大剂量600mg静滴为宜 阿司匹林能增强其效果
产科并发症处理
羊水栓塞 快用肝素、改善肺循环、补充凝血因子
胎盘早剥 尽快终止妊娠、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
过期流产 DIC已存在:10mg肝素30’内静滴、抗感染
产科并发症处理
重度妊高症 高凝无DIC:25mg肝素+低右500ml,每6~ 8h1次,已临产禁用肝素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0 %0 %& 存在易致 "#$ 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病
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 "#$ 的实验室检测
-0 %0 !& 有下列 ! 项以上临床表现& (%)严重或多发性出
理论上讲,"#$ 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凝血系统、纤溶 血倾向;(!)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由因子 $ 抗体引起的出血严重程度不等。有的可以 无症状,有的却可成为致死性的出血。+,-.,/0 等[)*]发现 这与血小板上存在的因子 $ 有密切关系。血小板的因子 $ 的存在可以起到中和血液中的因子 $ 抗体的作用。因此, 有抗因子 $ 抗体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对预后相当重要。患 儿输入血浆效果不显著,而在输注血小板成分后效果显著, 一般在 )’ 周左右抗体会消失。 !" 1# 因子 $22 抑制物# 因子 $22 抑制物发生很少见。有一 些先天性因子 $22 缺乏患儿在应用重组的因子 $22 制剂后 出现抗体。 !" 3# 抗 456 抑制物# 患 456 缺乏症的患者在输血浆后 可发生抗 456 抑制物,但也可发生在老年人,自发性出现 这种抗体常与 789、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低 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有关。症状可轻可重。应用 2$2: 有 效。 !" ;# 抗因子 2< 抗体# 很少见,有的发生于 789,有的发生 于产后。均于 ) = * 个月内不需进行免疫治疗自行消失。 !" *# 抗因子 < 抗体# 文献上曾有数例报告,发现有因子 < 抑制物在一些无相关疾病的老年人血液中出现,并有一些 出血症状。但均自行消退。
(%’’1 b )’ b ’V 收稿)
( 本文编辑:王利鹏)
文章编号:)’’3 b %%%1(%’’3)’) b ’’)) b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诊断与治疗
贾苍松
)# 8>?@A/BCD,-0>E,- 7,F/-@> +,G>4@H I,,J >K" L>J.AM.H-/AKANH AO /PC ./Q/JA@- JA O>?JA@ ! /P M>J/,PJ- R/J. .,0AM./K/> S" T>,0AM./K/>, %’’%,U(!):%*%C%*V
总之,尽管由于自身免疫引发的凝血因子抑制物发病 率较低,但在临床上必须加以关注。对于一些无法用一般 情况来解释的出血或血栓,均有必要考虑到这类疾病存在 的可能,从而能采取正确的措施,挽救患儿的生命。
参考文献
3%!C3%3 U# 7>KK>. 7,5>P Ia" 2P./Q/JA@- >N>/P-J O>?JA@ ! /P M>J/,PJ- R/J. ?>P?C
* # F,/_K,‘A.P DI,5>J-AP T:" S?]W/@,X .>,0AM./K/> /P >--A?/>J/AP R/J. A@N>PC-M,?/O/? >WJA/00WP, X/-,>-,-" T,>0AM./K/>,%’’),*(3):
中图分类号:Z*%# 文献标识码:S
#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2Y)是一种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出现的继发性出血 综 合 征。常 见 病 因 有:( ) )感 染, 如细菌、病毒,在儿童 D2Y 中比例较大;(%)新生儿疾病,如 新生儿硬肿症、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等;( ! )组 织 损 伤,如 严 重 外伤或挤压伤;(1)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发生 D2Y 的病 理生理改变是在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抗原抗体复合 物、血管炎变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 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氧血症、酸中毒等非特异 "#$ 中晚期进一步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伴随凝血存在并
性表现,此时 "#$ 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小板( ’()) 计数、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试验 等尚未出现 或 仅 部 分 指 标 表 现 阳 性 时,则 诊 断 不 易 确 定。
系统、血小板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 / 个方面。如前所述, 广泛性皮肤及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
"#$ 早期常规检测项目阳性率低,主要依靠分子标志物测 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抗凝治疗有
定提示早期诊断指标。
效。
!0 %& 凝血酶原断片( *% 1 ! )& *% 1 ! 是活性#因子作用于凝 血酶原而生成凝血酶过程中裂解释放出来的断片活性多 肽。是反映高凝状态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子标志物。在 "#$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成都,;)’’1)) 9C0>/K:-H,_EEc );!" ?A0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88C 年 % 月 第 !8 卷 第 % 期
皮细胞受损后,由活性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两者共 同作用导致凝血功能亢进,从而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形
所下降。有作者认为,2.3$水平减低是感染并发 "#$ 的 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诊断指标[%]。此外,2.3$ 还具有
出血表现时比较容易考虑到 "#$ 的诊断。但从病理生理 性或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3" 升高,反映了体内过多血
角度看,早期凝血过程不一定有出血表现,而是由于组织器 栓的形成,排除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干扰,故可作为早期
官微循环内形成血栓,血液淤滞,相应组织缺血缺氧,新陈 诊断 "#$ 的特异指标。在 "#$ 早期,"3" 已有明显升高,在
-0 %0 -& 实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同时有下列 - 项以上试 验异常:(%)血小板计数 9 %88 @ %84 A B( 白血病、肝病 9 C8 @ %84 A B)或是进行性下降,或下列 ! 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
早期微血栓形成 时,在 血 液 中 浓 度 很 高,阳 性 率 极 高,在 "#$ 中晚期仍保持平稳的高度,提示凝血激活持续存在[%], 是 "#$ 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如果在此时进行抗凝治疗,对
.,0AM./K/> XW, JA O>?JA@ $" >PJ/QAX/,-" T>,0>JAKAN/?>,%’’’,U3 (U):UV3CUV; ))# 7J>-/ Z,G@WP,JJ/ F,7J/M> 9,,J >K" 7,K,?J4, GC?,KK X,MK,J/AP R/J.
Z/JWB/0>Q OA@ J., J@,>J0,PJ AO M>J/,PJ- R/J. >?]W/@,X .,0AM./K/>" GKAAX,%’’1,)’!(%):11%1C11%U )%# +,0,- 8,L/JK/_ 9" +,R M@AJA?AK OA@ /00WP, JAK,@,P?, /PXW?J/AP /P >?]W/@,X .,0AM./K/>" T>,0>JAKAN/?>,%’’’,U3( -WMMK )’):;1C;U )!# 8,, [,4AP 7?.,4,P 9,7>PXQA@N Y" 7H-J,0/? KWMW- ,@HJ.,0>JA-W>PX >PJ/M.A-M.AK/M/X -HPX@A0, /P ?./KX@,P >PX >XAK,-?,PJ-" YW@@ ^M/P Z.,W0>JAK,%’’),)!(3):1)3C1%) )1# 杨霁云" 抗磷脂综合征" 中华儿科杂志,%’’!,1)(%):)31C)3* )3# 肖慧捷,杨霁云,高天霁,等" 儿童抗磷脂抗体阳性 )! 例报告" 中华儿科杂志,%’’1,1%(U):3*)C3*! );# :>K>P>_/- D\,:/PEK,@ 9F,6/_@/N 7F" FAPA?KAP>K 2N: >PJ/?A>NWC K>PJ- X,K>H/PN O/Q@/P >NN@,N>J/AP /P JRA M>J/,PJ- R/J. -H-J,0/? KWMW,@HJ.,0>JA-W-( 789)" GKAAX,)V*U,3%(3):)’!*C)’1’ )*# +,-.,/0 F9,+/?.AK- 58,YAK, [8,,J >K" 2-AK>J/AP >PX -JWXH AO >P >?]W/@,X /P./Q/JA@ AO .W0>P ?A>NWK>J/AP O>?JA@ $" I YK/P 2P4,-J, )VU;,**(%):1’3C1’V
1 # [.,AXA--/>X,- :,\APJAMAWKAWC:@/4> 2" S?]W/@,X .,0AM./K/> S" T>,0>JAKANH,%’’%,3(1):%U%C%V’
3# 周荣富,王鸿利" 获得性血友病的临床研究"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 液学分册,%’’1,%*()):!;C1’
;# G@AX,W@ :F,^’+,/KK LI,5/KK/0>- IS" S?]W/@,X /P./Q/JA@- AO ?A>NWC K>J/AP /P PAP .,0AM./K/>? ?./KX@,P" I L,X/>J@,)VU’,V;(!):1!VC1%
成广泛的微血栓,与此同时,由于凝血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凝 与肝素结合的特性,当 2.3$与肝素结合后,它的抗凝血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