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与翻译方法_张锦兰
目的论视角下对美剧《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对美剧《破产姐妹》的字幕翻译分析摘要:随着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美国影视作品涌入人们的生活。
影视字幕翻译重要性凸显,其翻译质量对影视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美国情景喜剧《破产姐妹》为例,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对其字幕翻译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研究其在翻译策略、修辞手法和文化负载词等方面的应用,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翻译水平,为字幕翻译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目的论;字幕翻译;《破产姐妹》一.引言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国外优秀影视作品,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国人观看美剧时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
因此,字幕翻译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播起着关键作用。
《破产姐妹》是备受欢迎的一部情景喜剧,主要讲述了出生背景和人生经历完全不同的麦克斯和卡洛琳巧合相遇后不懈奋斗追求梦想的故事。
剧中还出现了收银员厄尔、厨师奥列格、餐厅老板李憨和邻居苏菲等性格迥异的人物。
该剧大获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剧的字幕翻译,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完美地呈现出该剧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字幕翻译。
二.目的论与字幕翻译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下的一个分支,由德国语言学家弗米尔提出,之后广泛流传于翻译界及学术界,后来逐渐成为翻译理论中的一大支柱。
该理论的核心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作为翻译过程的最重要因素。
该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即在特定的翻译语境中所有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必须服从于一定的目的;第二,连贯性原则,即译文必须通顺连贯,可读性强,易于读者接受;第三,忠实性原则,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与原文有很大的一致性(张锦兰,2004)。
在这三个原则中,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换句话说,一切翻译行为最终都是要实现一定的翻译目的。
在影视剧字幕翻译,目的就是翻译的效果,要想把影视剧字幕翻译得近乎完美,就首先要明确翻译意图,然后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切实遵循目的、连贯、忠实三大法则,将影视剧的全部内容恰到好处地呈现给目标语受众(梁志敏,2016)。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摘要:本论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中国代表性作家的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应用型文章的翻译等实例的分析,指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方法的选择。
这对翻译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初步接触翻译的学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作品应用型文章翻译策略自翻译活动开始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讨论和研究翻译。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1970年代,功能翻译理论在德国出现。
“目的论”是文本翻译过程的第一个标准,也是功能主义者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的“等值观”不同,翻译目的论的翻译是基于对原文的分析,目的是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强调并选择最佳翻译策略,而不是译文是对等的还是完美的。
译者需要能够为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介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
我们还认为,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
一、翻译目的论19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默(Hansweimer)建立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
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言语交流是有目的和有意图的活动。
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言作者的意图和他们所采用的话语形式并不完全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上述习惯。
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根据翻译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含三个法则。
1.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
2.一致性法则。
在目标语言的文化和使用译文的交流环境中,译文对于接收者来说必须是可理解,可读且有意义的。
3.忠诚法则。
通常被称为忠于原作者。
其中,目的法则是最高标准。
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都服从目的法则。
实际上,总的来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的翻译目标通常包括翻译的一致性和对原文的忠诚度。
即,目的法则与一致性法则和忠诚法则是一致的。
如果目的法则与忠诚法则相冲突,也就是说,如果翻译人员的翻译目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则以目的法则为准。
目的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探究——以《中国的美景分布》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作者简介:邓林(1980-),男,江苏扬州人,博士,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㊁语料库翻译;韩雨(199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㊂目的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探究以‘中国的美景分布“为例邓㊀林㊀韩㊀雨(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㊀要:中国领土辽阔,陆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几乎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㊂如此幅员辽阔㊁景色壮美,却因对外宣传不足,没能吸引更多的外国游人前来㊂‘中国景色“一书是由 山㊁水㊁冰川㊁青藏高原㊁国粹㊁国家㊁地方 7部分所组成㊂围绕认识中国这个主题,既概述出了中国的幅员辽阔㊁景观特色㊁地理特质,又融合了作者对中国自然山水㊁人文历史的把握,彰显作者对中国大地的真切认知和感悟㊂作者单之蔷长期游历于大自然中,他的文字总能将人与自然的交流娓娓道来,既充满对自然世界的美好认知,又不乏理性详实的描述㊂那些壮丽澎湃山水景观,通过他的描述跃然纸上,它们被勾勒还原出具体生动的场景与模样,令读者心向往之㊂‘中国的美景分布“便是摘自‘中国景色“一书中的文章,根据文本类型以及语言形式和内容判断,该文本属于表达型文本㊂这类文本主要用来传达事实㊁信息以及作者观点㊂作为功能翻译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历经4个阶段的不断完善,对国内外翻译学者的理论学习及理论应用提供了道路和方法㊂本文以‘中国的美景分布“为例,从目的论的视角入手探究其翻译策略,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又不失可读性,希望能够对表达型文本翻译水平提高有所帮助,为之后的翻译学习及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㊂关键词:目的论;表达型文本;功能学派中图分类号:F7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210㊀引言近年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开始了解中国文化㊁欣赏中国故事㊁好奇中国美景,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图片简单认识我国多样性的美景,但鲜少有文字㊁故事以及个人感悟的结合㊂文化作品是文化传播㊁情感交流的媒介,本次译本的目标受众是广大普通读者㊂作为帮助向外传达文化与情感的工具,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吸引着不少翻译学者前来研究㊂‘中国的美景分布“是作者亲身走访经历后所撰写,虽以第一人称撰写但不失客观,生动描述了我国自然美景分布的规律以及其中缘由,结合人文历史的角度合理分析美景分布的原因,有理有据有个性,将中国大好河山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㊂1㊀文体特征‘中国的美景分布“的文本风格在于他对地理知识的独特表述,图文并茂的表述以杂志文本形式呈现,但不局限于此形式㊂文章将自然地理与历史人文糅合,既有客观权威的理论数据,也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可读性㊂翻译时需聚焦于内容本身忠实传达作者思想,无需过度拘泥形式,简洁明了地传递出与原文相同的概念和信息㊂同时因文章的受众群体是普通读者,只需要具有一般常识,在翻译过程中无需掺杂过于晦涩难懂的词句,翻译时在注重信息的还原度的同时,更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以求用简明精练的语言拉近读者距离,打破文化交流壁垒,完整呈现原文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㊂2㊀目的论2.1㊀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㊁丰富与完善㊂主张翻译是有目的行为,翻译目的与译文功能则是它的核心㊂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中心,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过程中采取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将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㊂它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出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经历了4个阶段㊂最初的理论雏形是凯瑟琳娜㊃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的㊂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是在实践中赖斯发现她坚持的等值理论有时是不能实现的㊂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㊂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㊃弗米尔突破了传统的以原㊃06㊃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束缚,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㊂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在翻译中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㊂在弗米尔的 目的论 的基础上,贾斯塔㊃霍茨㊃曼塔里进一步发展了弗米尔的目的论,指出 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㊂曼塔里指出,翻译不是单纯地翻译词语㊁句子或文本,而是引导意向中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㊂(胡作友,2008)最后赖斯的学生克里斯汀娜㊃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整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照 功能加忠诚 的指导原则,诺德指出,如果委托人要求的翻译目的与原文作者的目的一样,那就没有必要为忠诚问题担心㊂但当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别较大,特别是接受人对于理想的译者应该如何翻译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时,忠诚就变得更有重要性了㊂(胡作友,2008)2.2㊀目的论弗米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所有的翻译问题的,因此提出了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㊂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 目的㊁动机㊁功能 ㊂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㊂这个目的有3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㊂通常情况下, 目的 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㊂(张锦兰,2004)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在源语文本基础上,通过语言作为媒介并伴有明确目的与意图的跨文化行为间的互动㊂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互动,翻译最基本目的就是让语言沟通障碍导致无法交流的人们实现交际活动,具体来说便是为译入语读者带来原文本想要发出的声音㊂目的论的主要论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在源语文本基础上,通过语言作为媒介并伴有明确目的与意图的跨文化行为间的互动㊂(2)翻译的语境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㊂(3)翻译具有意图性,这种意图性不仅指原作者与源于文本的意图,也包括译者的意图㊂(4)翻译由目的原则㊁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3个基本规则组成,目的原则作为核心是所有翻译活动都应遵守的㊂(5)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㊂(范祥涛㊁刘全福,2002)(6)译本的充分性(adequacy)比对等(equivalence)更为重要㊂充分性指的是目标文本就翻译要求而言所具有的各种性质:译本应该 充分满足于 翻译要求中的各项㊂翻译的目的决定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所需要的对等形式㊂(范祥涛㊁刘全福,2002)3㊀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3.1㊀意译意译是指当译者受到所处社会带来的文化交际差异时,在翻译过程中为求译文对源语文本表达的内容忠实,而不得不放弃源语文本的异域表达㊂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㊂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环境与原语文化环境之间的相对独立㊂例如: (1)原文: 楞上 多美景㊂译文: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scenery on the edge.这里的 楞 可以既译为ridge也可译为edge,ridge 意为山脊但在文中的 楞 并不是单是山脊,可能是河流㊁盆地甚至是沙漠,是地势分级的边缘位置,作者将地势分级线比作 楞 ,如果将其直译为ridge会让读者认为美景是在山脊上,无法表达作者的真正意思,因此这里译作edge更符合作者原意㊂(2)原文:中国古代创造了两大神话体系,一是蓬莱神话体系,诞生在山东所对的东海;一是昆仑山神话体系,这个神话体系中,主神是西王母,辅神众多㊂译文:Two major mythological systems were created in ancient China:the Penglai mythology which was born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Shandong Province,and the Kunlun Mountain mythology which the main god is Xi Wangmu and many secondary gods.文中的 蓬莱神话 , 昆仑山神话体系 和 西王母 ,都带有很深的中国文化色彩,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西方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其中意思,因此为了保证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在意义上的对等,同时保持两种语言的独特性,译文并没有选择字对字的死板译法,在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情况下,直接用其字面意思翻译将西王母音译后加god能够帮助读者理解㊂3.2㊀删译删译不是任意省略㊁删减㊂而是某些词语不删减,译文必定不简洁㊁赘余不堪,甚至影响整体表达的意思㊂采用删译法不仅使得表达流畅㊁自然,而且突出了原文的整体意思㊂删译绝对不能影响原文意思,以及整体思想,否则就将违背忠实这一原则㊂例如:(1)原文:这条闭合的边缘线画出的青藏高原的形状很像一只鸵鸟㊂这只鸵鸟的头部是由中巴边境的喀喇昆仑山脉勾画的;鸵鸟的背部的线条是昆仑山和祁连山脉;鸵鸟的腹部是喜马拉雅山脉;鸵鸟的腿与脚爪是㊃16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横断山脉㊂译文:The shap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rawn by thisclosed edge line is much like an ostrich.The head of this ostrich is outlined by the Karakorum Mountains on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Pakistan;the lines on the back are the Kunlun Mountains and the Qilian Mountains;the belly is the Himalayas;and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re the legsand claws .译文里删去了原文中的重复表达,这里的 鸵鸟 作为排比句首多次重复,在汉语表达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往往能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其强烈的节奏感有助于增强语言气势㊁加强表达效果,但在此处全部翻译出来显得多余,也不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选择删除重复,只留一个作为主语,删除后不影响其原文意义,也更符合英文读者受众的表达习惯㊂(2)原文:这条线可以看作是中国自然和人文美景的稠密与稀疏的分界线;这条线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的分界线㊂译文:This line can be seen as the natural and humanlandscape of China's dense and sparse dividing line,itᶄs also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Han and minority human land-scape.原文是一个排比句,使用时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旋律美,将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㊂翻译时将其合并为一个并列长句,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㊂逐句翻译过来不仅生硬冗长,并且不符合目标读者的表达习惯,因此在表达其意思的基础上这里将其译为一个并列结构的长句,删去其重复词组保证句子意思表达忠实通顺㊂3.3㊀归化法归化翻译法是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为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理解,适当减少译文当中的异域特色表达,从而达到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易于理解的译文的目的㊂归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㊃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的㊂韦努蒂是这样定义的: 归化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 ㊂归化法以目标语读者为目的,按其习惯形式本土化表达原文内容㊂例如:原文:假如你能站在空中鸟瞰,你会看到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仿佛是一条石项链,在云中若隐若现,有如大地献给天庭的饰物㊂译文:If you can stand in the air overlook ,you will seethe edge line of the Tibetan plateau,as if it were a stone necklace,hidden in the clouds,like an ornament offered bythe earth to the heaven.天庭 是道家用语,即天之宫廷,亦称天宫㊁紫微宫㊁紫宫㊂中华民间神话中最高的统治中心,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㊂没有将它译为天上的宫殿而是译成更符合西方思维的天堂,拉近与外国读者的距离,在不扭曲改变作者意思的前提下更加贴合西式表达,使受众可以无障碍阅读㊂此次翻译的目的是吸引外国友人走进中国美景,而非某方面的专业科普,因此在将不利于外国读者理解的生词尽量用简单但不失原意地表达呈现㊂4㊀结语本文从目的论出发,探索了文章‘中国的美景分布“中的翻译策略并作出相应分析㊂作为译者,在翻译表达型文本作品时,首先应细致全面地理解源语文本,熟悉相关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的经历㊁思想与写作风格,琢磨作者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准确地组织译文㊂由于文章内容中存在许多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且中㊁英文语言特点天差地别,所以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翻译㊂因此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还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关注点放在语言与文化转换的交际活动上,对译文进行理性判断㊁灵活处理,使译文更加忠实原文㊂译者通过意译㊁删译与归化三种翻译策略进行举例分析,探讨了这些策略在本文中的应用㊂希望日后可以对此类型文章的翻译研究助力㊂参考文献[1]Vermeer Hans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anl Ac-tion.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2]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 ].中国翻译,2002,(06):27-30.[4]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 ].学术界,2008,(06):249-255.[5]田艳.冗余信息与增译和省译[J ].中国翻译,2001,(05):31-33.[6]刘竞.‘目的性行为 析功能翻译理论“简述 兼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 ].宿州学院学报,2006,(01):81-83.[7]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01):35-37+13.[8]单之蔷.中国景色[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1).㊃26㊃。
从目的论看《金陵十三钗》汉语字幕俗语英译

《戏剧之家》2019年第04期 总第304期201文化天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广受欢迎,电影作品观众数量远超文学作品读者数量,电影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作品之下。
相比文学翻译,口语化、大众化和人物性格情感化是电影字幕翻译的主要特点。
字幕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电影作品中的口头信息以文字形式予以再现的过程。
(Gottlieb,1992)字幕翻译要帮助外文观众准确体会台词含义和了解人物性格,需要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更重文化。
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在俗语的翻译中应得到很好的体现。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核心的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广受学界的关注。
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国内翻译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研究学者普遍认为目的论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者认为,译者应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策略,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如张锦兰,2004;文月娥,2008等)。
但该类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学翻译领域。
在中文电影字幕英译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认为,电影字幕对译者的要求比文学翻译更高,要求译者必须保证译文信息的衔接和连贯,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且译者须善于变通(如王焰、郑贤贵,2005;吕健、吴文智,2012等)。
在中文俗语英译的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探讨了翻译策略,认为由于俗语中隐含的文化差异,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或意图对俗语进行灵活处理(如曾奇,2004;辛红娟、宋子燕,2012;宋佳音,2016等)。
但目前对于俗语翻译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基于翻译目的论针对中文电影俗语英译的研究则似尚未见,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在被日军侵占的南京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导演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影片中使用的语言有英语、普通话、南京话和日语,其中以南京话和英语为主。
解读诺德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及“文内因素”

解读诺德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及“文内因素”摘要要准确掌握翻译的目的及文本的交际目的,就要对原文本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
然而,译者只有通过了解各种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本特有的功能并选择与其翻译目的相适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本分析文外因素文内因素1.引言翻译界对于翻译的文本分析标准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杨晓荣在文献中提出“有条件即有标准”。
所谓的条件是指“随个案而明确的能对翻译标准形成不同程度制约的一系列相关因素”。
包括原作性质,翻译目的,对读者的考虑,以及由翻译活动发生的时代,地域等因素所形成的各种具体限制。
由于侧重点不同以及分析方法不同,国内外学者所确立的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
杨晓荣总结国内外对文本分析相关制约因素的研究,在传播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的性质并结合翻译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七个制约因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目的,传播场合及传播效果。
诺德以文本为基础,在文献中,对源文本中一系列复杂且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进行了分析。
源文本所处的交际情景对其分析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情景因素决定了源文本的交际功能。
诺德称这些因素为“文外因素”,如文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及其期望、文本媒介、文本交际场所、文本交际时间和动机等。
与文本自身相关的一些因素,诺德称为“文内因素”,如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型结构和超音段特征等。
目前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还没有一种具体的文本分析模式为译者所遵循。
每个译者只注重文本分析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的,进而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也是忠诚于原文作者和委托人的关键一环。
不同的译者注重不同的方面,这也可能使译文在不同程度上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诺德影响文本分析的各种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探索出能为译者所遵循的具体的文本分析模式。
2.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及文内因素2.1 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影响文本分析的文外因素是媒介因素。
重要参考文献30篇

重要参考文献30篇[1]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London: Routledge, 2001.[2]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 1997.[3]曹乔卉. 漫谈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翻译[J]. 学术之窗, 2008[4]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 中国翻译, 2004.[5]陈静芳. 《新闻英语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6]崔光虎. 论经济新闻英语词汇的隐喻[J]. 湖北经济学院报, 2006.[7]杜思民. 英语体育新闻修辞特色[J]. 新闻爱好者, 2009[8]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M]. 青岛出版社, 2002.[9]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5, 4.[10]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1]郝勤. 体育新闻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 2007.[13]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1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15]金琪. 论VOA体育英语词汇的隐喻[J]. 科教文汇, 2008.[16]廖志勤. 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17]刘江伟. 基于目的论的体育新闻汉译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8]马国力. 体育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9]马骏婷. 体育新闻及体育新闻英语汉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20]孟蓓. 照应衔接与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翻译[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1]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22]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3]汤琼,孙秀清. 奥运会及国际体育比赛英语[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24]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 1998.[25]徐辉. 浅谈体育英语中的英汉翻译技巧[J]. 科技信息, 2009.[26]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27]张海琳. 体育英语的特点及其英汉翻译[J]. 教育在线, 2009[28]张建.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9]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30]庄金玉. 体育新闻莫“杀气”太重[J]. 新闻知识, 2004.其他相关文献70篇[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Nord, Christina. T 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Pinkham, 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4]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6]蔡基刚.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7]陈刚. 英汉语句型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2): 58-60.[8]陈立珍. 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06.[9]陈声柏.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建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5-89.[10]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9-12.[11]陈毅平.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4):513-516.[12]程镇球. 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M]. 北京:北京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8.[13]杜瑞清, 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1(1): 37-41.[14]杜云辉. 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 中国科技翻译, 2000(11): 31-33.[15]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 《上海科技翻译》, 1995.[16]郭超人. 《体育新闻选》. 新华出版社, 1999.[17]过家鼎. 注意外交用词的政治含义[J]. 中国翻译, 2002(11): 59-60.[18]海彪. 谈外国体育名词. 术语的翻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4.[19]韩怀伟, 赵宏凌. 语料库支持的汉化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55-57.[20]何明珠.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理解与翻译[J]. 外语教学, 2003(9): 50-55.[21]吉灵娟.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启示[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06.[22]季清芬.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4):28-29.[23]贾红霞. 从翻译目的论谈译员译前的准备工作[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12): 87-90.[2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2): 9-14.[25]贾毓玲.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3(4): 26-28.[26]江娟. 浅析汉英赛事报道标题的文体特征.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5.[27]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1): 28-35.[28]孔君. 论英语新闻文体与汉译. 2003.[29]李长栓. 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及同传技巧[J]. 中国翻译, 1997(3): 4.[30]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40-46.[31]林建冰. 体育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32]刘亦庆. 《文体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33]刘银燕. 中式英语,你在使用吗?—《中式英语之鉴》评介[J]. 外语教学,2002(5): 94-95.[34]彭菲. 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 《体育周报》, 2008[35]丘悦,彭斌. 报刊新闻英语的翻译. 《广西大学学报》, 2001.[36]任小平. 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中国翻译, 2000(5): 40-44.[37]任晓霏.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 中国翻译, 2002(3):33-35.[38]孙卫,王听,使体育标题抢眼的“新闻六种武器”,《新闻知识》2006.[39]谭载喜. 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 中国翻译, 2000(2): 14-18.[40]王东风. 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中国翻译,2003(9): 16-23.[41]王宏江,我国当代体育报纸现状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2]王弄笙. 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 [J]. 中国翻译, 2002(2): 31-35.[43]王弄笙. 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 2004(1): 56-59.[44]王倩. 从复合句零主语指代看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 41-45.[45]吴静.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中式英语的成因[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6-48.[46]吴潜龙. 《英美报刊文章阅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7]吴群. 语义贯通, 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J]. 中国翻译,2002(4): 84-87.[48]吴文子.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语译文中一些值得商榷的译例[J]. 上海翻译, 2006(2): 76-78.[49]武卫. 英文体育报刊的语言特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0]肖军石. 《汉英,英汉翻译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肖腊梅,刘建平. 体育英语词汇特点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52]肖悉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 《世界汉语教学》, 1998.[53]徐亚男. 外交翻译的特点以及对外交翻译的要求[J]. 中国翻译, 2000(3):35-38.[54]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5]杨明. 汉语思维与话题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主位推进的影响[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9): 1-8.[56]杨雪. 电视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57]姚里军.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58]张海涛.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中国翻译, 1999(1): 21-23.[59]张健.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0]张经浩. 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国翻译》,2000.[61]张璐.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2]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J]. 外国语, 2005(1): 60-65.[63]张南峰. 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外国语》1999.[64]张雯. 英汉词义的差异与翻译[J]. 安徽大学学报, 1998(3): 124-128.[65]张晓平. 体育中的英语习语. 《大学英语》,2002.[66]张援远. 谈谈领导人言论英译的几个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1): 55.[67]仲伟合, 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 1999(3): 47-49.[68]朱耀龙. 《新闻英文写作》.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69.[69]庄恩平. 东西方思维差异与口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8(2): 21-24.[70]庄绎传. 也谈中式英语[J]. 中国翻译, 2000(6): 7-10.[参考文献][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 卞建华. 关于翻译目的论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四次网上交流[J]. 中国翻译,2001,(5).[3] 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1997,(12).[4] 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 中国翻译,2004 ,(5).[5] 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2007,(3).[6] 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7,(2).[7]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2007,(2).[8] 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1997,(4).[9] 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0] 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12] 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3] 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1).。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马红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提要: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
本文论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 以期为翻译学的建构做些事情。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原则; 方法中图分类号: H 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0100( 2007) 05- 0118- 3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Methodsof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M aHong Lin Jian qiang( Shanghai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 China)A 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 ranslation is a goal orien ted activity. Th 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view point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 ethods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K ey word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princip les; methods1 引言传统翻译理论把对等看作衡量译文质量的最可靠标准。
然而,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凯瑟林娜莱斯( K 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 H ans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 实现了翻译理论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化。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英美报刊标题的汉译策略

英语作为媒介手段和信息转换工具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英语报刊作为教学资料的重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开设英语报刊的院校也不断增加。
因此,在开设的英美报刊课程中,学生们学会对英美报刊新闻标题恰当的汉译也变得至关重要了。
本文将结合翻译功能理论对英美报刊标题的汉译策略作一些分析。
1 翻译功能理论概述功能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但她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基础。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对于任何一种翻译过程,其所有的翻译行为都是由其翻译目的决定的。
[1]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
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Reiss andVermeer 1984:101)“这一准则化解了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之间的对立。
无论译者采用哪些翻译方法,完全取决于翻译目的(Nord,2001:29)。
”此后,德国翻译研究界的重要人物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1]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此翻译理论。
功能原则和忠诚原则是诺德翻译理论的两大核心支柱。
功能原则是指能使译文按预定的方式在目的语环境下发挥作用。
而忠诚原则则是指在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诚于译语读者和发起者,又要忠诚于原文作者,协调目的语文化与原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作用,以达到两者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海论坛·目的论与翻译方法张锦兰(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 芜湖市 241000)摘 要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
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并进一步指出,从实现译文目的或功能角度来看,一些违反现有翻译标准的翻译方法应得到重新评价。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目的论 翻译方法 译文预期功能A bstract Skopostheory is the most impor tant theory in the functional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skopostheory,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translator always chooses translation methods purposefully.It holdsthat translation methods o r strateg ies should be de termined by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 t andpoints out that certain translation methods w hich do not seem to conform to conventional transla tio n criteriashould be reappraised so that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targe t text will be given due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 n process..Key words functio nal theo ry of translation skopostheory translation methods intended functio n of thetarget tex t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与传统“等值观”不同的是,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以目的论为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认为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
1 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功能派翻译理论[1]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 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 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 ance)。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
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此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认为单靠语言学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
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第17卷1期2004年2月 中国科技翻译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 LATORS JOURNALVol.17.No.1Feb.2004收稿日期:2003—03—07/35DOI:10.16024/ ki.issn1002-0489.2004.01.011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在威密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 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mitters)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
发起者(如果译者自己译了一本书送去出版,这名译者就同时兼任了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
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
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
这就是翻译过程的目的性。
尽管翻译目的有时相当不明确,但至少包括完成人们因文化、语言障碍而受阻的交际活动。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这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使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可见,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决定翻译行为。
下文即以目的论为依据探讨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的决定作用。
2 译者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在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翻译行为都有一个既定目的,并且要尽一切可能实现这一目的[2]。
为实现翻译目的就要选用特定的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主要有两种,正如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的: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3]。
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从这个界定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
要探讨译者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严复不能不作为一个典型。
这不仅是由于他的译著多、影响大,也与他的翻译方法不无关系。
他初期的译作《天演论》可视为归化翻译的典范。
“它是严复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本着特殊目的以特殊方法译出来的”[4]。
特定的历史环境是指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列强瓜分中国最猖獗的时候。
特殊目的是严复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进化论震撼中国人,使中国人认识到国难当头、自强保种的紧迫危机感。
简言之,引进进化论不是目的,引进它并让当时闭关自大、不屑于西方学术的中国社会及民众接受以达到保种自强才是目的。
于是严复构拟了一个特别的翻译方案,将西方的进化论按他的导向引入中国。
为此,他采用三种特殊方法进行翻译:一是有选择、有取舍、有改造地摄取原作精髓,即,达尔文基本原理、斯宾塞普遍进化观和赫胥黎以人持天、自强保种之新观点。
二是将原作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既为了使译文读起来象中国古代的说部与史书,易于读者接受,也为了便于对原文的观点进行评述;并在原文之外加大量按语,发挥、强调自己的见解。
三是当时人们对外来文化还有抵触情绪,严复为了读者乐于接受西方思想,采用适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的古雅文体。
“他的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
”[5]严复追求译笔优美,很切合他要引36中国科技翻译 17卷起士大夫阶层兴趣的翻译目的。
鲁迅则一直主张忠实于原著的直译。
他在谈及《死魂灵》的翻译时说:“在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6]鲁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十分明确:翻译要尽可能保存洋气。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有二:一是不但移情,而且要益智。
与旅行外国相似,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
因此翻译必须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对原文“不主张削鼻剜眼”。
二是为了“输入新的表现法”,借鉴吸收西洋的语言长处来提高汉语的表现力,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句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在有些地方,宁可译得不顺口”。
这种翻译方法,若仅仅从技术的层面去探讨,有可能会得出反面的评价,乃至给予彻底的否定。
但我们若结合鲁迅的翻译目的去加以探究,恐怕会得出不同的评价。
鲁迅的“硬译”或“不顺”的翻译方法就是为达到他所主张的翻译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特定翻译方法总是与特定翻译目的相关。
换句话说,译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就会选择与此目的相应的翻译方法,不论归化异化,达到目的就是造化[7]。
3 翻译方法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以某个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
这一点即使是在莎剧、《圣经》这样经典、权威作品的翻译中也不例外。
翻译莎剧是非常巨大又困难的工程,吸引了许多翻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