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革与贡献

合集下载

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

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

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浅论一代女帝武则天(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新乡)摘要:古往今来,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女皇,武则天在历史学家的文笔下受到的褒贬不一的评价。

在我看来,女皇不仅拥有女性的细腻,更是拥有不少大丈夫所没有的胸襟,气概。

正所谓“男女平等”,然而多少年来武则天都受到了不少负面评价,自司马迁的《资治通鉴》,到宋朝的程朱理学对其不流于世俗的批判。

本文试论武则天的政治手段、实施政策与个人爱恨情仇的相连。

关键词:武则天、政治之路、政策、才华情感一、武则天的政治之路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

按照大唐例律,未生养的后妃,在太宗死后是要进寺修行的,武则天青灯常伴,但她与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为她踏入宫廷埋下了伏笔。

终于,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中,武则天利用王皇后的嫉妒之心,借助其势力顺利回宫,从而开始了她长久的争权之路。

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利用自己满月的女儿来把王皇后拉下马,从而使自己登上皇后的宝座。

身为一个女人,武则天知道如果自己只是绣花枕头,很快就会失去李治的宠爱。

然而,历史给了她一个绝佳的时机,当时的朝廷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老臣们势力极大,唐高宗的权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立武则天为后的过程中,长孙无忌等人极力反对,唐高宗企图借“废王立武”来重振皇权,武则天于是立即与唐高宗结成了统一战线。

他们重赏首个明确支持“废王立武”的五品官员李义府,很多中层官员看到支持“废王立武”有利可图便转而支持立武则天为后,形成了“拥武派”,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后来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赐姓李)说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打动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A. 唐朝建立的过程B. 隋朝建立的影响C. 唐朝建立的背景D. 隋朝灭亡的教训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唐太宗比作“镜子”的名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4.唐太宗患有哮喘病, 长安的宫殿潮湿, 他更容易犯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 他没有同意, 并说: “功德不及汉文帝, 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说明唐太宗()A. 勤于政事B. 虚心纳谏C. 节用戒奢D. 招贤用能5.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 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A. 三省六部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册封制7.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8.“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D. 勒于政事,提倡节俭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唐高祖B. 武则天C. 唐玄宗D. 唐睿宗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 分别开始于()A. 秦朝、唐朝B. 唐朝、唐朝C. 隋朝、隋朝D. 隋朝、唐朝1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 独断专权) 。

武则天开创了什么制度

武则天开创了什么制度

武则天开创了什么制度武则天(624年-705年),本名武媚,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皇帝。

她在位期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则天在位期间,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她推行了新科举制度,使科举考试更加公正透明。

她废除了六经科和入官科,改为以经义、史学、文学、政治等四科考试为主,使得学术能力成为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这一制度改革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士族门第限制,更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政治的机会,为社会流动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其次,武则天还实行了新的户籍制度。

她建立了唐代的户籍制度,对全国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和统计。

她规定每户都要登记姓名、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等基本信息,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政府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调控和公共政策的制定。

此外,武则天还强化了律令制度。

她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敕令和政策,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她对律令制度进行了大力整顿和修订,推行了许多福利政策,保障了妇女和弱势群体的权益。

她还颁布了“开元之治”法典,规定了各级公职人员的权责,建立了相应的司法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正义。

最后,武则天在位期间,还推行了农田制度改革。

她推行土地平均制度,大规模进行土地的重新分配和整理,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她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提倡农耕和水利建设,改良农田和灌溉设施,使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武则天开创了科举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律令制度和农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改革和政策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

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

学号:2009406010215 姓名:余婉琪题目: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科举制度随始于隋朝,但是兴盛于唐朝。

隋始开科举,建立了我国封建社会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它使得政府可以在整个国家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服务,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后世历朝历代无论如何动荡迁,科举取士制度是几乎不变的。

即使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是类似与科举制度。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随着朝代的更替,科举制也随着朝代的发展日渐完善,尤其是到了唐代。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对于科举制发展与完善都做出了巨大、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强的时期,但是真正的富强只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而这中间有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涉政。

武则天,一个从感业寺走出来的女人,步步为营登上皇后宝座。

这中间武氏走过了异乎常人的艰难旅程,为了巩固自己付出血腥的代价。

为了争权夺位,她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女中的两儿一女,更是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老臣削职远贬。

旧臣的铲除,更需要新臣的拥戴。

为此武则天更加渴求人才,而恰恰武则天实为明主,毛泽东曾说过:“武则天既有容忍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才”。

武氏为了巩固自己已经取得的权势,她渴求有真才实学、又愿意忠于自己的人才。

因此对于招纳贤才,武则天用尽了各种方法。

一、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武则天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数比唐太宗时期多将近一倍,科举取士人数将近千人。

武则天为帝都做的六大贡献

武则天为帝都做的六大贡献

帝都女皇帝武则天,在洛阳留下了哪些“痕迹”──一起来谈武则天与洛阳的关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独掌政权的21年中,以洛阳作为京城,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等,确保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至今,洛阳留有许多与武则天有关的遗迹、遗物和传说。

武则天在洛阳做过六件大事在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君临天下的15年(公元690年至公元705年)中,她在洛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主要有:一、举行登基盛典。

公元690年,女皇登基前,有“六万余人”上表请女皇登基,改国号为周,世人称之为“武周政权”。

二、抑制、清除酷吏政治。

武则天对酷吏的态度分重用、抑制、清除三个阶段。

她登基后主要是抑制和清除,结束酷吏政治,平反冤假错案。

三、提拔狄仁杰为宰相。

这是女皇任贤纳谏的典型事例。

四、命群臣学习《臣轨》。

该书以儒家学说、臣事君以忠为核心,博采诸家之长,成为大周王朝的政治思想纲领。

五、登嵩山封禅,展现武周盛世伟业。

六、复立李显为太子。

这是女皇15年的一个重大转折,显示女皇身后归唐的抉择。

武则天对洛阳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修明堂,立天枢,建天津桥……武则天在洛称帝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者张萍认为,隋唐时期洛阳作为东都所在,其城市发展在整个洛阳城市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武则天将洛阳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改东都为神都,设官分署,对洛阳的城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大规模进行地方移民,使洛阳及城郊人口迅速增加;在都城建设上,修筑了大规模的都城礼制建筑如明堂等;加强东市、西市、南市建设,促进了洛阳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宗后,随着国家政权中心复归长安,洛阳城市地位下降,城市发展也步入衰落期。

对比前后,可以明显看出武则天对洛阳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今武则天明堂、天堂遗址在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交叉口处,遗址全部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

对武则天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对武则天的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敢于担当武则天出生于唐朝,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都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武则天却敢于打破传统束缚,勇敢地担当起国家的重任。

1. 勇于追求个人理想。

武则天从小就有抱负,她渴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在丈夫去世后,她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勇敢地投身政治,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胆识。

2. 坚定信念,敢于担当。

在担任皇后期间,武则天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兴衰的重任。

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她始终坚定信念,敢于担当,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善于用人,知人善任武则天在位期间,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知人善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 勇于启用新人。

武则天不拘一格降人才,她敢于启用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如狄仁杰、姚崇等,使他们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公正用人。

武则天在用人方面注重公平,她反对任人唯亲,坚持任人唯贤,使唐朝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改革政治,振兴国家武则天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1. 重视农业。

武则天深知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她大力推行农业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2. 加强法制建设。

武则天重视法制建设,她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使国家政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3. 拓展外交。

武则天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崇尚文化,推动教育发展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她崇尚文化,推动教育发展,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1. 重视科举制度。

武则天在位期间,扩大了科举制度的规模,使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2. 倡导文学艺术。

武则天喜爱文学艺术,她提倡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唐朝的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个人品质1. 坚韧不拔。

武则天在位期间,经历了无数挫折和困难,但她始终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就会亡国。

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A.秦始皇B.陈后主C.隋文帝D.隋炀帝2.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如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B.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唐朝首创这一制度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 唐朝时期,书生贾贵家境贫寒,其家族也无势力。

他寒窗苦读十年后取得了一定得成绩,决定到京城应试。

请回答这里的“京城”是在今天的()A.杭州B.北京C.西安D.洛阳4.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材料中的“朕”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5.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儒家思想的独当一面D.繁荣与开放并存6.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的英明统治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次盛世局面。

下列盛世的出现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是A.“光武中兴”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文景之治”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虚心纳谏,选贤任能B.减轻负担,发展生产C.制定法律,完善制度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9. 武则天对科举非常重视,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对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A.分科考试B.设进士科C.考查诗词D.创立殿试10.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民族平等民族关系融洽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C.长城彻底失去防御作用D.唐朝北方边境无边患11.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是()A.吐蕃兵B.南诏兵C.回纥兵D.突厥兵二、填空题12. 填空题: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

武则天的历史功过

武则天的历史功过

武则天的历史功过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

因此,武则天是历史上一代明君。

一、武则天的功劳:1、提倡科举,破格用人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官实行自举。

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陆赞扬等;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

2、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经济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

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继续推行均田制。

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

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其执政21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

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

使国家和地方仓库里储满了粮食,户口显著增加。

大力促进采矿业、铸造业、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使交业事业亦也相应发展。

3、巩固边疆,使国力强盛长寿元年(692)命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并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设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长安二年(702)十二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管辖天山北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另外,多次派兵与东突厥进行了多次战争,并实行民族怀柔政策,巩固了北方疆土安全。

4、重视文化艺术时裁文史,光耀文史。

重视古建筑的修建,如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等。

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

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二、武则天的过失:1.滥用酷吏,排除异己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改革与贡献
教育技术学本科班1401 141505039 朱燕妮【摘要】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对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字】武则天科举制贡献
武则天以政治家的气魄,临朝称帝,在政治、经挤、军事、文化诸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别开武周政权一派新的景象,赢得了史家“政宏贞观、治启开元”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传奇又伟大的历史人物。

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改革和创新中,最能充分反映武周政治特点的:一是选拔新人,二是提倡改革和创新,三是任用酷吏、推行高压的刑政来改变高祖、太宗以来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结构。

而关联三者因果,保证实行“武周.革命”建立武周政权。

并取得实效的,是大力提倡科举、推行科举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一)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类型。

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做常科,由皇帝颁布诏书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做制科。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字、明法、明算等等五十多种科目是常设的科目。

其中不被人们重视的是明算、明字、明法这些科目。

俊士等这些科目不经常举行,而在唐朝初期秀才这一科目要求非常高,后来慢慢地废弃了。

所以,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就成了明经、进士这两个科目(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前面这个比较困难,后者的则相对容易)。

进士科得第非常困难,所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当时流传非常广泛。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三十岁考过了明经这一科目,别人觉得你都这么老了,还没有什么成绩,如果你五十岁考进了进士,那就不得了了,人们却觉得你这是年纪轻轻,大有可为。

由此可以知道进士科得第的难度。

但是武则天却大大提高了如此难考不受人欢迎的进士科的地位。

原因有二个,一是因为武则天自己喜欢写诗写文章,所以呢,对于文人她有兴趣,于
是她就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

这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利于选拔人才。

明经科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记忆,需要非常熟悉甚至背诵儒家经典,那家里必须得有经典。

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藏书少得可怜,而世家子弟则是不同,所以这种考试大大偏向于世家子弟。

而进士科考的是文才,这固然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多靠的是天赋灵气。

很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书,但子弟们靠着天分和灵气,也可以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

相对而言,进士科更具有公平性。

这样,选拔人才的范围就更广了。

(二)充分发挥制举的作用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之外,还有一种考试叫制科。

制科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不定期的科举考试。

在书上有记载的唐代制科的科目大概就有一百多种,比如说宏词博学科、邦国文经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等。

多种多样,方方面面。

不仅仅有白身,即一般平民百姓参加制科,也包括有出身的和有官职在身的人参加制科。

考生可以找别人为他举荐,也可以毛遂自荐。

自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的时候可以达两千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一千多人,但是“所收百才有一”。

也就是说,虽然是百里挑一,但一次制试也可以选拔出10—20个人才来。

考试主要是考策论,也涉及经史和诗赋。

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

加官进爵,一飞冲天,即是如此。

武则天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其频率远远高于唐朝的其他皇帝。

制举的好处有三。

其一,制举的题目是由皇帝所出,常常是国家现实热点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有效地考察了考生的行政能力。

其二,制举的考生范围广,不仅平民可以考,现任官员也可以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激发了考生的积极性。

其三,是制举考试见效快,如果参加常科考试,不管是考中了明经了还是考中进士了,那还得接受一次选拔,制举就不一样了,只要通过了,马上就能当上官,那等于说发现了人才,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

另外,武则天在制举中尤其重视殿试。

武则天为了缩短和考生的距离,亲自主持殿试。

唐朝的第一次殿试规模不大,是在显庆四年(659年),由唐高宗亲自主持的。

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马上就要称帝了,她为了收买人心,亲自主持殿试,各地精英闻声而来,在洛阳云集,考生数量达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好几天。

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刻到以至于《资治通鉴》
直接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说殿试是武则天一手开创的。

(三)开创武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兴盛,军人的地位却慢慢下降了,三卫(亲卫、勋卫和诩卫)在唐朝初期曾经是被人人羡慕、升迁快捷无比的美差,却变成了“历年不迁,士大夫亦耻为之”的职位。

唐朝初期制定的给立军功者的赏格就是勋官,但到武则天时代,求勋官的人越来越多,而征战则相对而言要少得多了,所以百姓发觉求取勋官越来越困难,很是辛苦,因此老百姓们都“不愿征行”了。

在公元702年的时候,武则天召令天下各个州县有练习武艺的人,每年准许明经进士举送。

头一次把武科放在和明经、进士两科相等的地位上。

那年的正月十七日,武则天命令兵部主管武举。

考生包括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勋官子弟,年纪已经满18岁并且已经交纳十三年“品子课钱”的人。

考试的内容一共有七个项目: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

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被录取。

身材魁梧、应对详明、有勇有谋的甚至可以成为统帅的举子。

如果是文职官员则录取身高在六尺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强大勇猛并且能够统帅部队的人。

凡是触犯命令的人,还有工商的孩子子、州县衙门的小吏,不可以参加考试。

从此打破了只有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们才能考进士的限制,为学习武艺的人开辟了考进士的道路,体现了武则天大力推广科举并以此来选拔人才的政策方针。

此外,武则天做了两方面的工作来增加可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人们互相推荐和自我推荐受到武则天的推崇。

武则天在垂拱元年(685年)颁下诏书,鼓励人们自我举荐,无论是文武九品以上的官员或者平民老百姓都可以自我举荐。

另外,武则天铸造的主要是为了告密之用的铜匦的青色格子却专门用来接受自荐信件。

这种方法后来导致了官职不够用,于是新增了一些官职。

第二方面,武则天开展试官制度。

何谓试官呢?只要是毛遂自荐上来的人,或者别人推荐上来的人,为了看他行不行,有没有能力,就先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试一试他究竟有没有能力。

他要行就接着当,不行那就杀头,给别人腾位。

这虽然残酷,但毕竟使一些优秀的人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总之,武则天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面向社会选拔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委以重
任,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但凡可以“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一律量才使用。

这些社会精英促成了武周时期的繁荣,同时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好了人才储备。

二.结论
武则天一生之所以成功,在于她能知人善任,广收人才。

从广义上说,一是处于从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的历史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时代需要孕育出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施政治国的人才;二是因为一般普通地主登上历史舞台,人数极多,力量巨大,参政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这是帮助武则天实现夺权称帝的目的的最好的力量。

三是在当时的条件背景下,也只有通过科举的制举、特举和殿试,才能提高选拔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而言比较公平地选拔人才,为朝廷引进大批的新鲜血液。

武则天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科举制度这一途径,赢得了一大批良将名臣,才开辟出“政弘贞观、治启开元”的武周王朝,被称为“贞观遗风”,她自己也得以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明君,流芳百世。

参考文献
【1】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谢兰荣,中外教育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07
【3】耿澄,论武则天时期的科举制,经营管理者,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