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饼
《分饼》教学课件

《分饼》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内容详解•学生互动环节•教学总结与反思01教学内容与目标介绍分饼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探讨分饼的多种方案和实际应用。
讨论分饼问题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23理解分饼的基本原理,掌握分饼的基本方法。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合理的分饼方案,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分饼问题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分饼的基本方法,能够设计合理的分饼方案。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分饼方案,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02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旧知复习已经学过的面积和周长概念,为新课教学做准备。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各种饼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饼才能公平,引出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03分数的加减法介绍分数的加减法规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新课教学01认识分数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分数概念,如把一个饼分成4份,每份是1/4。
02比较分数大小通过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规则。
介绍分数的实际应用,如把一张饼分成3份,每份是1/3,三个人分一张饼等等。
分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分数,如分配礼物、分蛋糕等等。
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应用03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饼图和扇形图的绘制方法、数据分析和表达。
案例分析法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饼图和扇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任务驱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操作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学软件,演示饼图和扇形图的绘制过程和技巧。
软件操作教学在实践环节,对学生实际操作进行指导,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实际操作指导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表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饼图和扇形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

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设计意图:《分饼》是本单元《分数》的第二课时,其实也就是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学习。
教材创设了猪八戒分饼的情境活动,结合这一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
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或四份。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
活动准备:绳子、剪刀、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1、分组活动(1)、请每组幼儿将绳子分成同样长的两份。
(2)、每组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用什么办法知道两根是一样长的?(3)、请每组幼儿将绳子分成同样长的四份,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2、幼儿操作(1)、教师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示范做圆形的等分活动。
(2)、请幼儿做圆形二等分、四等分的折剪活动(3)、请幼儿探索长方形二等分、四等分的多种不同方法。
(4)、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3、使用幼儿用书。
反思反思本课教学,有几点启示和一些不足,启示是:一,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本,是根。
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二,要有实践空间。
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三,从“独白”走向“对话”。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
传统的教学是“独白”式教学,它忠诚于学科,却忽视了学生;体现了权威,却淡化了民主;追求着高效,却忘记了意义。
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之路。
《分饼》教学设计

师:虽然大家的分法不同,但是唐僧师徒 每个人都分到的都是 5 小份,也就是分的结果 相同,那么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1=。
任务三: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的 分数,像,, ,,…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你
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真分数吗?
学生自由说说。
师:真分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
于假分数。
师:说得非常正确!其实带分数只是假分
数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分数分为真分数和假
分数。
任务五:课堂练习
基础题:
1.找出每组卡片中不同的一张。
2.用△圈出比 1 大的分数,用○圈出比 1
小的分数。
迁移运用
引导学生能够在
分层挑选学
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 生的作答,及时
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 了解不同层次学
2.难点: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1.复习旧知
(1)填一填。
3 个是( ) 5 个是( )
1 里面有( )个。
里面有( )个。
通过复习旧知,
1 里面有( )个。
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
里面有( )个。
情况,同时为后面学
导入新课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师:大家觉得对吗?
学生 1:5 张饼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至 少分到 1 张饼,还不够 1 张饼。
学生 2:把 1 张饼平均分成 4 份,每人分
到张,5 个相加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自由说说。 引导学生得出:是把 5 张饼看作了整体
通过交流,感知 和的不同,明确“整 体 1”不同得出的结 果不同,进而加强学 生对分数的进一步理 解。
小学数学分饼教案知识点解析

小学数学分饼教案知识点解析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
而分饼是小学数学中重要而又基础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分饼教案中的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分饼的概念分饼是指把一份饼干按照规定的份数分成相等的部分。
这些份数是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而定,比如题目要求把一份饼分成4份,那么每份就应该是相等的。
二、分饼的基本步骤分饼的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要分的饼数和份数。
2.将饼数乘以份数,计算出总共要分的份数。
3.将饼均分成总份数份。
4.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份数,将饼切分成相应的份数。
三、分饼的应用分饼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家里有4个孩子,一份蛋糕要平均分给4个孩子,那么每个孩子分到的蛋糕应该是相等的。
再比如,班里有30个同学,老师要将一份巧克力分给所有同学,那么每个同学分到的巧克力也应该是相等的。
因此,分饼是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分饼的注意事项在分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确定要分的饼数和份数。
2.在将饼均分成总份数份时,应该将饼切得尽量平均,以避免分出的每份饼不完全相等。
3.在将饼切分成相应的份数时,也要尽量切得平均。
4.在计算分饼时,可以利用分式进行计算,以便更快速地得出答案。
五、小结分饼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来说简单而基础的内容。
但是,掌握分饼的基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对于小学生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彻底理解了分饼的概念和应用,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希望本文的解析能给小学生带来一些帮助。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饼》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分饼》教案名称:《分饼》活动教案适用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培养孩子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感受到分数的具体意义。
3. 培养孩子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手工饼模板和纸片。
2. 教师准备一份分数表格。
3. 准备一些小奖品。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0分钟)1. 教师告诉孩子今天要进行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就是分饼的游戏。
2. 教师出示一张大小圆形纸片,然后把它分成几份。
3. 教师贴在黑板上,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可以回答“是一个饼”。
4. 教师再问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要分享这个饼,应该怎么办?5. 引导孩子讨论,提醒他们想一想两个孩子分的是整个饼的几分之几。
6. 引导孩子找到“一半”这个答案。
7. 教师再问孩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呢?四个孩子呢?五个孩子呢?8. 教师引导孩子们总结出:如果要把饼平均分给n个人,每个人就得得到1/n。
活动部分(30分钟)1. 教师将手工饼模板分发给每个孩子,让他们利用纸片分好饼,并写上分数。
2. 教师将孩子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4个孩子,每个小组给孩子们分发水果糖或者其他小奖品。
3. 教师告诉孩子们,每个小组要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将手工饼平均分给每个小组成员。
4. 孩子们开始完成任务,每个小组讨论如何平均分饼,并将分好的饼放在桌子上。
5. 教师帮助孩子们计算每个小组成员得到的分数,并记录在分数表格上。
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孩子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全班。
2. 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每个小组成员得到的分数有何不同。
3. 教师引导孩子们发现,当分子增加时,每个小组成员得到的分数变少;当分母增加时,每个小组成员得到的分数变多。
4.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并鼓励孩子们多进行类似的分饼活动。
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做自己分饼的游戏,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当一次“饼上的分子”,其他成员做“饼上的分母”,轮流将饼分给自己。
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

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故事理解分享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平均分配物品。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学会平均分配物品。
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解决分物品不均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饼、刀、盘子、玩具猴、小鸟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分享的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分饼》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2. 展开:a.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猴哥和小鸟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解决分饼不均的问题。
b.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分饼的过程,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分饼不均的问题。
c.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饼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动手实践,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分享的重要性,让幼儿懂得珍惜食物,不浪费。
五、作业:1.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故事《分饼》,并讨论分享的意义。
2. 教师让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分物品不均的现象,并尝试解决。
3. 教师让幼儿画一幅关于分享的画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幼儿都能理解分享的意义,愿意与他人分享物品。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分物品时仍然存在分得不均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在课后继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解决分物品不均的问题。
我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开展“分享日”活动,让幼儿带来家里多余的玩具、书籍等物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2. 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制作美食,将美食分给社区里的老人和邻居,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于分享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分饼》教案(通用12篇)

《分饼》教案(通用12篇)《分饼》教案篇1活动目标:1、尝试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常见图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探索了解图形不同等分的方法,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难点:探索图形不同等分的方法。
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幼儿熟悉故事《两只笨狗熊》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
2、材料准备: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梯形、平行四边形图片(每组不同的图形)、剪刀活动过程:一、经验回顾1、回忆故事提问:(出示圆形的饼)原来两只笨狗熊不会分饼,才会上狐狸的当,如果是你,你有什么办法把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块?请你上来试一试(幼儿对折)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法,但是折好后有时不能完全重叠,那有什么好办法说清楚吗?2、经验提升提问:你怎么证明这两块是一样大小的?(眼睛看出来的、两张叠在一起,重叠)过渡语: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的两块(教师重叠验证)提问:分出来的两块饼和原来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小结:我们把形状分成两块大小相同的方法叫做二等分。
二、幼儿操作过渡语:现在就请你们选择一块你喜欢的饼,帮小熊分一分。
要求:1)要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块饼。
2)探索不同的分法2、集体交流提问:你分了什么形状的饼?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它二等分的?怎么证明两块是一样大小的?等分出来的两份比原来大还是比原来小?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分法?(教师可拿幼儿分好的饼进行重叠验证)小结:原来三角形的二等分方法是变成2个小的三角形。
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是变成2个长方形或者2个小三角形。
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是变成2个长长的长方形、2个小长方形或者2小三角形。
梯形的二等分方法是变成2个小梯形。
分出来的饼都比原来的小。
三、活动延伸过渡语:今天,我们把蛋糕分成了一样大小的两份,如果狗熊妈妈有3个宝宝的,只有一块饼,改怎么办呢?老师把材料放在区角里,我们在个别化学习的时候也能帮狗熊妈妈分一分。
《分饼》教案篇2【活动目标】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

教案:大班《分饼》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分数比较。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如何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等份。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懂得与他人分享食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分数的基本含义,能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
难点:让幼儿学会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等份,并进行分数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饼状图、卡片、实物饼、分数模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故事《分饼》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 基本部分:a. 教师出示实物饼,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个饼看起来怎么样?”“如果我们把它分成几份,每份会是什么形状?”b. 教师演示如何将饼分成若干等份,并解释分数的含义。
例如:“把饼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四分之一。
”c.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片和模具进行分数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d.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数比较活动,让幼儿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3. 拓展部分: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饼,让大家一起品尝,培养分享意识。
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分数的含义,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3. 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他们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操作活动和分享环节,评价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分享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搜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作品,分析他们的表现,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家园共育:1. 鼓励家长参与教学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内容,提高家长对分数概念的认识。
2. 教师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饼》教学反思
靖边县第十一小学张晓霞
《分饼》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的三种类型: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新课开始,我按教材的编排,创设了猪八戒分饼的故事情境。
我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经过一个村庄时,唐僧让猪八戒为大家化些斋饭。
猪八戒一共化了四张饼,因其嘴馋,在路上偷吃了一张,只剩下三张。
请同学帮助猪八戒为唐僧师徒四人分一分饼”。
我的话刚说完,就有同学举手回答。
只是他说的不是怎样帮助猪八戒分饼,而是觉得此时猪八戒不应该再吃剩下的三张饼,剩下的三张饼应该分给其他三个人一人一张。
听了他的回答,我没有评论。
从生活实际来说,这样的认识和观点是有价值的,但显然这样的认识与本课时的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有冲突的。
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认识呢?我想原因出在我的情境创设上。
我在创设猪八戒分饼这个情境时,给学生留下了发挥自己价值观的空间,导致情境创设所预期的认知冲突,被学生不同的个人价值观所影响。
让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注意力不同程度的发生了转移。
这或许是因为我在创设情境时,将情境的故事情节安排的过于复杂了。
出现这样预想不到的事情,我立马做出意识判断,采取了补救措施,以挽回情境创设上的不足。
于是,我说:“贪吃是猪八戒的本性,虽然我们做人不能像猪八戒那样,但猪八戒今天的这个忙我们还是要帮的”。
这时,学生的思维又被我引回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上。
有的学生开始用笔在画,在分。
我知道,情境创设所期望的认识冲突,此时已经顺利实现。
很快学生想出好几种分饼的方法,他们分别汇报,我则将其书写在黑板上。
在说完两种分法后,我问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观点。
这时张亚辉举起手,我发现后,示意他站起来说一说。
他说:三张饼,每张平均分成四份,就一共分成了十二份,每一个人就吃了其中的十二分之三,大家一听,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
之前,大家的分法是:三张饼,每张平均分成四份,每个人都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一,一共吃了三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三。
显然,张亚辉的分数与之前大家的分数是不一样的,那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不同的两个分数呢?
其实,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这两个分数的总体,也就是单位一是不同的,一个是把一张饼看成整体,一个是把三张饼看成整体。
虽然我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可学生们知道吗?
思考后我知道,其实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前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中,学生知道了两个不同的总体,即使它们取相同的几分之几,结果也是不同的。
正是学生有这样的已有经验,才会出现分出的饼有四分之三和十二分之三的两种不同结果。
也正是学生有这样的经验,我开始让学生
讨论:四分之三和十二分之三的总体分别是谁?
开始学生有点不了解,渐渐地他们明白,四分之三表示每个人吃了一张饼的四分之三。
而十二分之三表示每个人吃了三张饼的十二分之三(也就三张饼的四分之一)。
在这个地方出现这样的情况使我本来的教学安排出现了无法完成的局面,于是我不得不把本课时的教学任务用两节课来完成了。
为何会出现一节课无法完成本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我的理解是:其一,学生在理解分饼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总体,用不同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搞清这些问题花了不少教学时间。
其二,让学生理解一张饼的四分之三比较容易,但让他们理解一张饼的四分之四、四分之五,就有些困难了。
换言之,学生对真分数有知识基础,而对于假分数和带分数则没有经验。
让学生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现实意义也花了不少时间。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让我设计的本应该一课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得不用两课时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