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与DNA嘌呤碱基作用机制的研究

合集下载

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

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蜱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 J.ofAgr.Sci.),2021,37(2):317-325http://317徐鹿,罗光华,金瑜剑,等.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J].江苏农业学报,2021,37(2):317-325. doi:10.3969/j.issn.l000-4440.2021.02.006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徐鹿1,罗光华1,金瑜剑2,徐德进1,徐广春1,顾中言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2.上海祥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800)摘要:为明确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对二化螟毒杀的增效机制,采用联合毒力指数法筛选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的增效比例,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的增效机制。

结果表明,毒死脾与醚菊酯以1:2(质量比)混配时表现出增效作用,Illumina HiSeq™X Ten测序获得高质量的二化螟转录组。

去离子水处理与毒死脾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与醚菊酯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与增效混配剂处理、毒死脾处理与增效混配剂处理、醚菊酯处理与增效混配剂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465、392、1874,117,25个。

对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增效主要涉及的代谢过程进行通路分析,结合维恩交集法进行分析,发现解毒代谢酶可能介导毒死脾与醚菊酯混配的增效机制。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证实差异基因的表达量与测序数据匹配。

本研究结果可为解析杀虫剂混配增效机制提供分子基础,为优化杀虫剂混配比例,建立二化螟抗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二化螟;毒死脾;醚菊酯;转录组测序;增效中图分类号:S482.3;S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40(2021)02-0317-09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mix­ture in poisoning Chilo suppressalis based on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XU Lu1,LUO Guang-hua1,JIN Yu-jian2,XU De-jin1,XU Guang-chun1,GL Zhong-yan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210014,China; 2.Shanghai Xiangyin Biotechnology Co.,Ltd., Shanghai201800,China)Abstract:To reveal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mixture in poisoning Chilo suppressalis, the synergistic ratios of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mixture were screened by combined toxicity index method,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mixture were analyzed by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mixed at a1:2mass ratio showed significant synergism on C.suppressalis.HiSeq1M X Ten plat­form was used to obtain C.suppressalis transcriptome with high quality data.465,392,1874,117and25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obtained between the groups of deionized water and chlorpyrifos,deionized water and ethofenprox,deion­ized water and synergistic mixture,chlorpyrifos and synergistic mixture,ethofenprox and synergistic mixture.Pathway analysis showed that synergistic effect of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mixture was mainly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c process,and it was speculated that detoxification metabolic enzymes might mediate synergism mechanism of chlorpyrifos and ethofenprox combined收稿日期:2020-07-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309、3167202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200305);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19)3114]作者简介:徐鹿(1982-),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药毒理学研究。

毒死蜱对植物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毒死蜱对植物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毒死蜱对植物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李远平;陈华才;朱旭华【期刊名称】《中国计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1)004【摘要】从发芽绿豆中提取胆碱酯酶,并测定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对该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吸光度为指标,研究了酶液浓度、反应时间、缓冲溶液pH值对胆碱酯酶催化α-乙酸萘酯水解反应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表明,胆碱酯酶催化α-乙酸萘酯水解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在0.2 mol/L pH6.7磷酸缓冲体系中,粗酶液添加量为0.52 mg(蛋白质含量)、40℃下催化分解5 min,显色10 min,在520 nm处有最大吸收值.毒死蜱对酯酶酶促反应抑制在2 min后稳定,建立了酶抑制反应的标准曲线和检测毒死蜱残留量的方法,方法灵敏度为0.0067μg/mL,最小检出浓度为0.08μg/mL.【总页数】5页(P364-368)【作者】李远平;陈华才;朱旭华【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56【相关文献】1.蕨类植物丙酮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J], 殷帅文;刘丽萍;党兵涛;毛恺俊;熊欣2.毒死蜱和乐果联合染毒对大鼠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J], 吴惠;乙楠楠;李亭亭;何贤松;赵敏娴;姚欣雅;王灿楠3.蕨类植物丙酮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J], 殷帅文;刘丽萍;党兵涛;毛恺俊;熊欣4.白鲢肝脏CYP3A序列分析及毒死蜱对其抑制作用研究 [J], 马军国;李效宇5.针对有机磷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 [J], 杨卫;朱蕴玲;展小红;张文青;王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药致慢性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农药致慢性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农药致慢性细胞毒性及基因毒性机制研究进展陈洁;张积仁【摘要】The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in human cells induced by chronic exposure of pesticides have been confirmed,proved by the epidemiologic studies and many alternative test methodsin vivo and in vitro.The formation of DNA adduct and DNA single and/or double strand breakage are the main forms of DNA damage.In addition,oxidative str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may be a promoting factor in the mechanism of pesticide-induced cytotoxicity and genotoxicity in humancells.Overall,the specific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esticide is not entirely clear at present and further researches are needed to be done.%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内、体外检测分析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农药可以导致人体细胞和分子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机制主要与DNA加合物的形成、DNA单链和/或双链的断裂有关.此外,氧化应激参与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过程,可能成为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促发因素.从总体上看,其具体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7(012)001【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农药;细胞毒性;基因毒性;氧化应激【作者】陈洁;张积仁【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中心,广州 510282;广东省靶向肿瘤干预与防控研究院,清远 51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农药的广泛应用给现代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革命性的益处。

毒死蜱对紫金山森林土壤酶活力及微生物毒性影响研究

毒死蜱对紫金山森林土壤酶活力及微生物毒性影响研究

毒死蜱对紫金山森林土壤酶活力及微生物毒性影响研究王金燕;孙华忠;卜元卿;宋宁慧;董琰;谭丽超【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7(012)004【摘要】毒死蜱是有机磷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作用,在农业虫害防治中应用广泛.为掌握毒死蜱对森林土壤酶活力和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选择紫金山森林土作为受试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毒死蜱对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和氮素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1.25 mg a.i.·kg-1、12.5 mg a.i.·kg-1和125 mg a.i.·kg-1毒死蜱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在60 d时,Z1低剂量处理组(1.25 mg a.i.·kg-1)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恢复,Z100高剂量处理组(125 mg a.i.·kg-1)抑制作用不能解除.试验初期,毒死蜱对土壤呼吸强度有一定刺激作用随后逐渐恢复;对土壤氮硝化作用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且抑制作用有长期影响.由此可知,毒死蜱使用对紫金山森林土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效应,具有一定生态风险.【总页数】9页(P210-218)【作者】王金燕;孙华忠;卜元卿;宋宁慧;董琰;谭丽超【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河海大学,南京210098;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相关文献】1.大曲中产果胶酶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活力评价研究 [J], 马美玉2.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陈洁;骆土寿;周璋;许涵;陈德祥;李意德3.氮沉降对北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J], 罗维;黄雅曦;国微;王庆贵4.毒死蜱对大鼠脑区GST同工酶和微粒体GST活力的影响 [J], 董杰;李龙;陈亮;王斌;王素青;李涛;石年5.采伐和火烧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高宏林;王庆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毒死蜱的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

毒死蜱的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

毒死蜱的神经毒性作用及机制
王会平;伍一军
【期刊名称】《环境与职业医学》
【年(卷),期】2008(25)3
【摘要】毒死蜱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有机磷杀虫剂之一,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和家庭卫生害虫防治之中,其对环境中生物的毒性尤其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是毒理学研究热点。

本综述就毒死蜱的最主要毒性——神经毒性及其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详细报道。

【总页数】5页(P314-318)
【关键词】毒死蜱;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作者】王会平;伍一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分子毒理学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14
【相关文献】
1.MPP+对小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探讨[J], 贾晓晶;曲雅勤;翟成伟;张秦玲;wolf-Dieter Rausch;王铁君
2.喹啉酸对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的神经兴奋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J], 肖红俊;杨琛;何园园;郑娜
3.度洛西汀对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毒性作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J], 柳四新;何丹;余孝君;王家祺
4.毒死蜱对神经系统发育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香;陈晓萍;方舒;钱伶凌
5.褪黑素对布比卡因脊髓神经毒性的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 [J], 陈美云紫;赖坚;罗云鹏;余悦;周刚;韦丽玲;刘敬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鸟嘌呤对DNA的作用机制研究

鸟嘌呤对DNA的作用机制研究

鸟嘌呤对DNA的作用机制研究如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中的一种核酸,具有自我复制、继承、转录、翻译等重要生命特性。

而鸟嘌呤是DNA中的一种氮碱基,对其结构、功能具有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鸟嘌呤对DNA的作用机制研究。

一、DNA中的鸟嘌呤DNA分子主要由两条互补的螺旋结构组成,相互缠绕形成一种螺旋双链结构。

这种结构是由四种主要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鳞状细胞素)所组成的。

鸟嘌呤是其中一种,它对DNA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鸟嘌呤对DNA的作用机制在DNA中,鸟嘌呤是通过氢键与胸腺嘧啶相连的。

这种键的配对方式使得DNA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和基因表达。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鸟嘌呤具有关键的作用。

它与胸腺嘧啶形成的氢键可以保持DNA的完整性,防止基因突变的发生。

此外,鸟嘌呤对DNA的结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可防止其发生结构折叠和断裂。

有研究表明,鸟嘌呤还可以与一些物质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并在DNA中形成一些特殊的结构以实现其特殊功能。

例如,在DNA双链中形成鸟嘌呤四联体结构可以起到抑制基因表达的作用。

另外,在DNA修复过程中,鸟嘌呤还可以作为一种DNA损伤标志物,被人体细胞识别和修复。

三、鸟嘌呤对人类健康的作用鸟嘌呤不仅在DNA的结构和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在人类体内生物代谢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鸟嘌呤可以转化为重要的生物物质——腺苷酸,参与体内ATP(三磷酸腺苷)等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鸟嘌呤对人类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改善肝脏疾病、预防癌症、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等。

此外,鸟嘌呤还具有保护神经细胞不被损伤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四、结语通过对鸟嘌呤对DNA的作用机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并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生命的奥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鸟嘌呤的研究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土壤中毒死蜱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中毒死蜱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中毒死蜱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刘新;尤民生;廖金英;魏英智【期刊名称】《应用生态学报》【年(卷),期】2004(15)7【摘要】实验结果表明 ,5 0、5 0 0、5 0 0 0g·kg-1的毒死蜱在灭菌土中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 ,6 0d后 ,仅降解2 0 %左右 ,在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非常迅速 ,6 0d后,5 0mg·kg-1的降解率接近10 0 % ,5 0 0mg·kg-1的降解率达到90 % ,5 0 0 0 g·kg-1的降解率在 80 %左右 ,在未灭菌但未施过毒死蜱的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则介于二者之间 .在各处理的土壤 ,5 0和5 0 0mg·kg-1的毒死蜱在处理前期对真菌和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6 0d后 ,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而 5 0 0 0mg·kg-1的毒死蜱则对真菌和细菌的数量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6 0d后仍不能恢复 .在同样处理条件下 ,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数量并不比未施过毒死蜱土壤中的占优势 ,表明毒死蜱在施过药的土壤中降解速度的加快并不是由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决定的 ,而是由它们的降解能力决定的 .【总页数】3页(P1174-1176)【关键词】毒死蜱;微生物;降解【作者】刘新;尤民生;廖金英;魏英智【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2;S482.3【相关文献】1.土壤中特异性微生物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制与应用研究进展 [J], 曾远;罗立强2.毒死蜱对紫金山森林土壤酶活力及微生物毒性影响研究 [J], 王金燕;孙华忠;卜元卿;宋宁慧;董琰;谭丽超3.AMF对间套作体系中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及机制 [J], 贾琴宇;刘灵;黄庶识4.盐胁迫下甲维盐·毒死蜱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 [J], 袁敏;唐美珍;罗彦鹤;常文韬;闫佩;宋兵魁;邢志杰;赵晶磊;廖光龙5.土壤中塑料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生态效应 [J], 鞠志成;金德才;邓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降解菌玫瑰红红球菌mpd基因的克隆的开题报告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降解菌玫瑰红红球菌mpd基因的克隆的开题报告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降解菌玫瑰红红球菌mpd基因的克隆的
开题报告
题目:有机磷农药毒死蜱降解菌玫瑰红红球菌mpd基因的克隆
一、研究背景: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农药,但是由于其具有毒性,不仅对病虫害有杀伤作用,而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危害。

而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是解决其危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之前研究表明,可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且其中的菌种具有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特性。

但是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种及其降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收集一株能够降解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微生物菌株——玫瑰红红球菌,并尝试从中克隆出降解有机磷农药的代表基因mpd,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的降解机制提供基础。

三、研究内容:
1. 收集样品
从受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出可降解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微生物菌株——玫瑰红红球菌,并进行单菌纯化。

2. 提取DNA
利用常规方法从玫瑰红红球菌中提取DNA,作为基因克隆的模版。

3. 克隆mpd基因
通过PCR方法,在已知的有机磷酸酯酶结构域中选择适当引物,从DNA中扩增mpd基因。

将PCR产物克隆到载体中,用蓝白斑筛选法筛选出含有mpd基因的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验证。

四、研究意义:
通过克隆玫瑰红红球菌的mpd基因,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解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机制。

此外,可以将该基因导入到其他微生物菌株中,提高其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效率,从而减轻有机磷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毒死蜱作为一种广谱有机磷农药,广泛用于蔬 菜、果树、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病虫防治 [1]。 毒死蜱自然降解速率较慢,并能通过食物链传递, 继而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 。毒死蜱毒 性主要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影响生物 大分子的合成和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相互作用,还可 诱导活性氧形成,降低基因组的稳定性,促进癌症
要:采用循环伏安(CV) 、阳极微分脉冲伏安(ADP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毒死蜱与
DNA 嘌呤碱基(鸟嘌呤和腺嘌呤)的相互作用,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上述各物质的化学势(μ) 、 电负性(χ) 、亲电指数(ω) ,评价了毒死蜱(CPF)与鸟嘌呤和腺嘌呤的作用强度,分析其内在作用机理。结 果表明:在相互作用中,毒死蜱为亲电试剂,而 DNA 嘌呤碱基为亲核试剂;与腺嘌呤相比,毒死蜱与鸟嘌呤 间的结合常数大、电荷转移数高、相互作用能大,因而对鸟嘌呤的致毒作用强于腺嘌呤。 关键词:毒死蜱;DNA 嘌呤碱基;电化学测试;密度泛函理论 中图分类号:X503.225 A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5-0003-06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7.05.002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所用化学试剂皆为分析纯,由上海晶纯科技有 限公司提供。 浓度为 1×10–3 mol·L-1 的毒死蜱储备液 用毒死蜱和无水乙醇配制,5×10–3 mol·L-1 的嘌呤碱 基储备液由鸟嘌呤、腺嘌呤和 1 mol·L-1 氢氧化钠溶 液配制,测试所用电解液是将储备液用去离子水稀 释至所需浓度。 2.2 电化学测试 电化学测试由 CHI 650C 电化学工作站完成, 选用三电极体系:Ag/AgCl、铂电极和直径为 2 mm 玻碳电极分别用作参比电极、 辅助电极和工作电极。 测试所用电解液由 100 mmol·L-1 磷酸缓冲溶液和 10 mmol·L-1 NaCl 溶液配制而成, 并用 1 mol L-1 氢氧化 钠调节溶液的 pH=8.0。测试之前对电解液通氮气除 氧 30 min。循环伏安电位扫描范围为 -1.5 V~ 1.5 V, 扫描速率为 100 mV·s-1;阳极微分脉冲电位扫描范 围为 -1.5 V~ 1.5 V,扫描速率为 50 mV·s-1;电化学 阻抗谱测试的阳极极化电位为 1.0 V, 施加的正弦电 位振幅为 5 mV,频率范围 10 000 Hz~0.01 Hz。 2.3 密度泛函理论( DFT)模拟 密 度 泛 函 理 论 计 算 模 拟 由 Materials Studio Dmol3 软件包完成 [10],采用广义梯度近似( GGA) 、 双数值基加极化扩展轨道的双值扩展基( DNP )和 BLYP 法对毒死蜱和嘌呤碱基进行结构优化,其优 化结构如图 1 所示。
的萌生和恶化 [3] 。此外,毒死蜱还具有肝毒性、肾 毒性,并能导致免疫异常 [4]。 目前,毒死蜱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生生物 和小型动物的饲喂研究,该研究耗时长,并且缺乏 对毒死蜱毒性机理的探究分析。与此相比,循环伏 安( CV)和阳极微分脉冲伏安( ADPV)电化学测 试技术可用以分析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 用 [5];电化学阻抗谱( EIS)可用于检测生化分子 [6],
──────────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B2016203012) 收稿日期:2017-03-19 作者简介:林江华(1981-) ,女,河北迁安人,学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通讯作者:宋来洲(1972-) ,男,山东五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
-3-
第 39 卷第 5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 年 9 月
继 而 评 价 有 害 物 质 的 生 物 毒 性 [7] 。 密 度 泛 函 理 论 ( DFT )可用于孤立分子的结构和能量研究, DFT 化学势( μ ) 、电负性( χ ) 、亲电指数( ω ) , Fukui 函数等化学反应活性参数可用以揭示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 。与 DNA 嘧啶碱基相比,腺嘌呤和鸟嘌呤更 容易与有害物质相互作用 ,因此选用腺嘌呤和鸟 嘌呤为目标物,可有效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分子 的毒性。 本研究采用循环伏安、阳极微分脉冲伏安和电 化学阻抗谱测试技术,分析毒死蜱与鸟嘌呤和腺嘌 呤的相互作用; 应用 DFT 活性参数 μ、 χ、 ω 和 Fukui 函数值( fk+ 、 fk- 分别用以表示其亲电、亲核的反应 活性),探究毒死蜱与鸟嘌呤和腺嘌呤的化学反应 活性和结合位点,通过电荷转移数( ΔN)和相互作 用能( ΔE)计算揭示其作用强度。本研究将为从分 子层面上研究有机磷农药的生物毒性提供指导,也 为有机磷农 药与生物分 子作用模型 的建立提供 依 据,继而为有机磷农药的分子水平上生物毒性研究 提供借鉴。
第 39 卷第 5 期 Vol.39 No.5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7 年 9 月 Sep. 2017
毒死蜱与 DNA 嘌呤碱基作用机制的研究
林江华 1,王秀丽 2,宋来洲 2
(1. 迁安市环境保护局 综合管理科,河北 迁安 摘 064400;2. 燕山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The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of Chlorpyrifos Interacting with DNA Purine Bases
LIN Jiang-hua1, WANG Xiu-li2, SONG Lai-zhou2
(1. Integrated Management Se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Qianan City, Qianan 064400,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 Chem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Cyclic voltammetry (CV), anodic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ADPV),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three electrochemical test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 we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lorpyrifos (CPF) and DNA purine bases (guanine and adenine). The DFT reactivity descriptors, i.e., chemical potential (μ), electronegativity (χ) and electrophilicity (ω) were calculated to explore the chemical reactivity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agents; the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PF and the purine base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interacting inherences were reveal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PF serves as electrophiles, while guanine and adenine act as nucleophiles. Compared with adenine,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chlorpyrifos interacting with guanine is larger, the number of charge transfer is higher, and the interaction energy is stronger. Thus, chlorpyrifos shows a higher toxicity to guanine than adenine. Key Words: chlorpyrifos; purine base; electrochemical tes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林江华,等:毒死蜱与 DNA 嘌呤碱基作用机制的研究
鸟嘌呤有更强的生物毒性。
图2
毒死蜱与碱基作用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3Leabharlann 毒死蜱与碱基作用的阳极脉冲伏安曲线
注:(a)毒死蜱-鸟嘌呤;(b)毒死蜱-腺嘌呤
注:(a)毒死蜱-鸟嘌呤;(b)毒死蜱-腺嘌呤
毒死蜱与鸟嘌呤和腺嘌呤作用强弱可由碱基氧 化峰电位的偏移率来衡量,由公式 (1)计算 :
% Interaction Ebase ECPF base 100 Ebase
[9]
3.1.3
电化学阻抗谱( EIS)
毒死蜱加入前后鸟嘌呤和腺嘌呤溶液的电化学 (1) 阻抗谱如图 4 所示,阻抗谱数据解析所用等效电路 如图 5 所示。
式中,Ebase、ECPF-base 分别为毒死蜱加入前后嘌呤碱 基的氧化峰电位。与单纯嘌呤碱基相比,毒死蜱加 入使鸟嘌呤 与腺嘌呤后 的氧化峰电 位分别偏移 了 8.97%和 8.04%, 可见毒死蜱与鸟嘌呤的相互作用强 于腺嘌呤。这与周武元 [12]的研究结果一致。 3.1.2 阳极微分脉冲伏安法( ADPV) 毒死蜱对鸟嘌呤和腺嘌呤作用的阳极脉冲伏安 曲线如图 3 所示,测试过程中,嘌呤碱基浓度保持 为 100 μmol·L-1, 而毒死蜱的加入浓度为 0、 0.4、 0.8、 1.2、1.6 μmol·L-1。由图 3 可见,随着毒死蜱浓度的 增加,鸟嘌呤和腺嘌呤其对应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减 小,表明毒死蜱与碱基存在分子间化学作用 [13],其 作用强度大小可由式 (2)中的结合常数( Kf)衡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