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基本动作

合集下载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

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

刍议陈派花鼓灯的动作构成孙晓玲 戎龚停(休宁县文化馆 黄山 245400)摘 要:在我国,花鼓灯流派众多。

陈派花鼓灯别具一格的动作特点和独一无二的舞台魅力,使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陈派花鼓灯创始人陈敬芝先生花鼓灯舞蹈艺术的特性语言 “三调弯”,身段步态上的“颤、颠、抖”,扇、巾的“飘、柔、脆”,灯歌演唱的“清、亮、纯”,舞韵上的“湾、甜、媚”等,成就了陈派花鼓灯独特的风格标识。

与此同时,陈派花鼓灯艺术主体的群落化布局也形成花鼓灯艺术本体的多样性生态景观。

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陈派花鼓灯 动作风格 继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709.9文章编号:1672—4577(2017)03-0050-06花鼓灯是汉族的代表性舞蹈,是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主要由舞蹈、灯歌、戏剧、锣鼓演奏组成。

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为“腊花”,现今称之为“兰花”。

在淮河流域民众长期的“玩灯”文化生活中,花鼓灯舞蹈体系承载了淮河流域民众群体人文历史与风俗民情,成为了照耀耀眼各个历史时期民俗民风的一面镜子。

凤台是花鼓灯起源、流传到繁盛一脉相承的核心地区,被认定为是花鼓灯传承地。

该地区成就了陈派花鼓灯的艺术成就的同时,陈派花鼓灯的艺术魅力也为当地花鼓灯艺术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

一、陈派花鼓灯的动作形成(一)花鼓灯及其主要流派安徽花鼓灯是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兼容南北的民间歌舞形式,以怀远、凤台、颍上、凤阳、蚌埠等地最为典型。

花鼓灯歌舞艺术主体是以基层贫苦农民为主,因其长期的传承历史,广阔的传播空间,艺术主体群落结构生态环境良好等因素,再加上各个地区长期的“口传身授”,形成了众多独具个性的表演流派,如冯派、陈派和郑派等。

相比于冯派的“大家闺秀”和郑派的“端庄文静”,陈派花鼓灯艺术更接地气,更具浓郁的泥土气息。

陈派代表人物陈敬芝,艺名“一条收稿日期:2017-09-09作者简介:孙晓玲(1984-),女,安徽省凤台人,休宁县文化馆三级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

中国舞蹈家协会7~8

中国舞蹈家协会7~8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7~8级教材介绍: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7—8级,秉承了“健康、快乐、人文、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强了训练性难度的同时,延续并加入了风格性、表演性的舞蹈组合。

以孩子年龄为切入点,在训练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立志成才,在快乐舞蹈中认识社会,在风格特点中了解多民族大家庭,在异域风情中体验我中华之包容,如:印度婆罗多舞蹈、蒙古族布里亚特舞蹈、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芭蕾、校园风、古典舞身韵、舞姿、精气神的训练。

让孩子们在快乐舞蹈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并认识世界舞蹈,丰富孩子们舞蹈语汇。

七级八级少年中国说增广贤文小池孔融让梨风是邮差我的童年小星星小旅行采桑谣木兰归俏兰花茶山放歌小兵哈特嘞呀最美的花季花之圆舞曲七级一《少年中国说》(一)训练目的: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和韧带的拉升,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

(二)主要动作:a.把下踢腿:虎口掌双山膀舞姿准备,身体直立,主力腿收紧直膝,动力腿经过擦地绷脚,以脚尖带动整腿走最远路线向上踢起,快踢轻落。

b.拳形:四指握紧拇指压于中指上。

c.虎口掌:虎口尽量张开,掌侧用力,指根压紧上翘,掌心成45o涡形,手腕要与手指成弧形。

d.踏步位端掌:在丁字位基础上,胯向2点方向,身向一点,右脚自然虚踏于后,身体重心微向前。

左手背于身后,右手保持虎口掌形,压肩,肘部外旋呈圆臂状,掌心向上对胸前,眼视一点方向。

e.点步位顺风旗:在丁字位基础上,左脚向前脚虚点于2点方,重心在后,右手托掌位,左手山膀位,形成顺风旗位,眼视一点方向。

f.大八字位抱拳:身体面向一点,双脚成大八字位,双手抱拳礼。

g.抱拳礼:右手握拳,左手掌形,合拢在胸前,右手在下,左手在上。

左掌四指并拢伸直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左手大拇指屈曲内扣表示不自大,不骄傲。

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h.亮相:一连串动作之后突然静止,眼睛定格。

(三)教学提示1.朗诵内容熟练,有感情。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三道弯”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标签:“三道弯” 舞姿动律体态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

而“三道弯”舞姿则是中国民间舞蹈最典型的舞蹈姿态之一。

在中国的各个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这些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视觉上给人们呈现出不同的“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1 “三道弯”的概念“三道弯”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2 “三道弯”的分类“三道弯”分为“动律三道弯”和“体态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是指身体的不同部位连续动作时形成的三道弯动态。

动律三道弯强调的是动作过程中的曲线,它突出的是三道弯的动态过程和间歇性的三道弯“定型”。

“体态三道弯”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舞姿。

3 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体现3.1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鲁南胶县的一种广场民间歌舞。

以胶县县城附近的村子最为盛行,它与一般的秧歌形式基本相同。

胶州秧歌的动律比较复杂,表现手法也比较独特,它是以舒展、明快、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形成的,胶州秧歌主要突出一个“扭”字,当地的人们把这种体态称之为“扭断腰”,“三道弯”,让人感受到了女子舞蹈时的柔美、娇艳和细腻。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概括为“拧、碾、抻、韧、扭”这五种,这五种动律特点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1]“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

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从而使胶州秧歌的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

“碾”是指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53艺术论丛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李磊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摘要: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受到当地人民性格的影响。

沿淮人民质朴、爽朗、强悍的性格,赋予花鼓灯舞蹈以朴实、刚健、热烈奔放、敏捷活泼的基本风格,这也是淮河流域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

关键词:花鼓灯;风格;特点早期花鼓灯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一定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农村的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会唱花鼓歌,在野地里、牧场上放牛割草,自发地练练筋斗,互相装扮起来,扭扭跳跳。

老艺人发现有条件的孩子,便主动帮助指点,带他们演出,很快培养出一批新的艺人。

较大的村子,有时也请有名望的艺人前去操灯,让孩子们观摩或一起演出。

有的为了提高表演技巧,则主动参加别的班子演出,向比自己高明的艺人学习。

摸索一些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基本功,艺术生命较长。

一、花鼓灯的流派特点由于传授方式,加之花鼓灯流行地区较广,艺人们各具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在表演上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如蚌埠一带多“拐弯”、“斜塔”,幅度较大,动作优美;颖上地区则简练挚朴,舞蹈结构严谨,节奏较慢,造型姿态多,具有古老淳朴的特点;凤台地区讲究男女角色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描绘,兰花动作活泼细腻,有如风摆杨柳,扇花丰富,唱腔多变化,音域较广,伴奏以锣为领奏乐器;怀远地区鼓架子多筋斗,兰花动作矫健轻捷,风流洒脱,舞如燕子试水,舞台调度开阔,人物性格爽朗,唱腔平稳朴实,伴奏以鼓为领奏乐器;定远地区是一种三人表演的“小伞子”,动作抒情柔美。

各流派有自己擅长的节目和舞蹈动作,有时即使是同一动作,也有不同的演法和表现内容。

艺人们在继承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形体条件和性格特征,形成不同的表演风格,使花鼓灯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二、花鼓灯舞蹈动作特点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都是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的生活中加以提炼发展而来的。

如:“簸簸箕”以扇子模拟簸箕,配合步伐和身段,表现簸粮的劳动;“双扯线”以扇花、中花和步伐结合在一起模拟纺线;“回头望”则是从扶犁耕田至田头拐弯的动作中提炼出来的。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如下:
1.燕子试水。

体对8点,虎口夹扇,双手由下至上划立圆,扇子在上,手绢在
下,落至体前,手臂微弯,身体向前俯身形成燕子试水的形象,同时脚下小碎步朝8点方向行进,重心在前。

2.上下动律。

双脚正步位,身体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身体后弧线上提,右
手虎口夹扇抱于体前,左手抱于扇子外,肘微向前。

身体走下弧线,重拍在上,由肋和腋下之间的部位主动向上走,经下弧线换反面。

3.风摆柳。

体对8点,身向一点,左手放于左肩前,脚下拔泥步,右手经身体
斜后45°转扇,屈臂同时扇子找胯,经抹快速转开,重拍向外,手臂不强调伸直。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 |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 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 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 0 左右|右右左右左 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 |另丁匡 |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 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 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俺们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第一课时
兰花基本动作(一)风摆柳
风摆柳手部细节动作1:提腕,手部放松手腕上提,扇花下压。

风摆柳手部细节动作2:压腕,手部放松手腕下压,扇花向上。

风摆柳脚步细节动作1:拔泥步,右脚抬起,双膝盖稍弯曲。

风摆柳脚步细节动作2:拔泥步,左脚抬起,双膝盖稍弯曲。

风摆柳完整动作示范1:拔泥步配合提腕,要求身体协调统一,手与脚协调配合。

风摆柳完整动作示范2:拔泥步配合压腕,要求身体协调统一,手与脚协调配合。

第二课时
兰花基本动作(二)燕子出水
燕子出水完整示范:膝盖弯曲,手绢和扇子同时沿着身体自上而下推出去,塌腰,碎步。

燕子出水分解展示1:双手过头顶扇子和手绢相对而立,身体直立,脚尖踮起。

燕子出水分解展示2:膝盖弯曲,手绢和扇子沿着身体自上而下推出去,塌腰,碎步。

兰花基本动作(二)单展翅
单展翅动作完整演示:身体直立,扇花直立过头顶,手绢置于胸前,双腿夹紧,立脚尖,右脚前点地。

单展翅动作分解手臂动作:右手持扇过头顶,扇花直立,左手手臂弯曲置于胸前,手绢花覆盖手面。

单展翅动作分解脚部动作:身体直立,双腿夹紧,右脚前点地,左脚脚尖点地。

单展翅动作完整演示(侧面):身体直立,扇花直立过头顶,手绢置于胸前,双腿夹紧,立脚尖,右脚前点地。

第三课时鼓架子基本动作
花鼓灯中男性角色叫做“鼓架子”。

“鼓架子”的动作刚健有力,一些动作还糅合了武术、戏曲、杂技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吧。

基本手位虎口掌
四指并拢绷直,指尖微翘,拇指外张,虎口打开。

单山膀
手掌做虎口掌,手臂外展,臂高过肩,掌略上扬。

基本手位拳
手指内屈,扣向掌心,拇指在外。

拳心为空心,不须握紧。

打虎式上身姿态
右臂上举至头顶,左臂置于胸口下方,手握空心拳,拳心向下,手臂微屈,上下呼应形成圆形。

如下图
试一试,学一学吧!
打虎式腿部姿态
看一看腿部是什么动作?
弓箭步
右腿屈,重心前倾,左腿蹬地,转头向左看。

加上腿部动作做一做!
第四课时兰花和鼓架子
花鼓灯舞蹈中“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非常精彩。

其中有很多两人配合完成的动作。

瞧!多美的造型!来跟我们学吧!
这个动作叫“三点头”。

由“鼓架子”的“打虎式”和“兰花”的“单展翅”配合完成。

先来复习这两个动作
打虎式
单展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