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优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翩翩,舞者身姿轻盈,舞蹈节奏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表演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合唱,也有器乐演奏、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3. 色彩鲜艳:安徽花鼓灯的服装和道具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 寓意深刻: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寓意深刻,常常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总之,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清朝中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以其舞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演风格为特点。
舞者们身着华美的戏装,鼓点呼应,紧凑而有节奏的依次出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
他们舞动的姿态灵动流畅,动感十足,舞蹈中注重手势的表现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此来表达不同内心情感和角色的刻画。
另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通过融合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以传统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如《七仙女下凡》、《红楼梦》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中融合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将历史传说变得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除此之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也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表演和互动,让观众参与其中,加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安徽花鼓灯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交流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成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亳州市的地方戏曲。
它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进行探讨。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多样丰富,形式多变。
在表演形式上,有整台戏、短场幕、阳间灯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音乐上,花鼓灯以花鼓为主要乐器,配以笙、箜篌等传统民乐器,节奏明快、曲调婉转。
而在舞蹈上,花鼓灯非常注重舞者的形态美和舞姿的表现,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夸张而又富有感染力。
安徽花鼓灯还融入了各种形式的杂技、杂耍,使得表演更加形象生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方式独特精彩。
在表演中,花鼓灯注重情节的设置和扮演的角色,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引导观众走进故事中。
表演者通过精彩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语言来打动观众,并通过动作、表情、音乐等元素的结合来诠释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表演者的功力与情感是安徽花鼓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和舞蹈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出色的表演能力,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表达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还有一种特色就是“戏中戏”形式的使用,即在一个故事中再演另一个故事。
这种形式使得观众在观赏一个小故事的又能够进一步理解大故事的内容与主题,达到了两层面的艺术享受。
“戏中戏”也为表演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提高了表演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与多样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方式而闻名,它是安徽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安徽花鼓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又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通过表演的形式与内容,将更多的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让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相关才子对安徽花鼓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本篇毕业论文就是分析其花鼓特点:1.安徽花鼓灯具有鲜明的锣鼓伴奏艺术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伴奏音乐发展的基础是民间的“锣鼓会”。
锣鼓会是广泛流传于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的娱乐形式,农民经常是在农闲或过重大节日的时候自发聚集,他们通过锣鼓敲打声来使空旷的冬季的农村充满生机,从而营造出一种热闹气氛,同时通过锣鼓声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可以说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和感染力强的锣鼓是安徽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
锣鼓节奏形式多样,能给人以欢快高亢和健美有力的感觉,在花鼓灯艺术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安徽花鼓灯在长期的艺术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边走边打边舞的艺术特点。
花鼓灯通过锣鼓伴奏不但增加了生活气息,而且还通过表演者边敲奏边舞的形式有效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
2.安徽花鼓灯中也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
虽然说安徽花鼓灯主要是以舞蹈为主,但是我们研究安徽花鼓灯绝对不能忽视其音乐,如果没有音乐做配合,安徽花鼓灯只是靠单纯的舞蹈表演是不可能取得多强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的。
安徽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演迸发展过程中成功借鉴了民间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大大增强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整体表现力。
被称为花鼓歌的歌曲就是专业为花鼓灯舞蹈服务的,花鼓歌最早是因为花鼓灯演出中需要短暂休息而设置的,其形式也基本就是唱一些句式长短不限的当地山歌小调,并且也基本是以清唱为主,在风格上以诙谐逗乐为主,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起到一个休息的作用。
花鼓歌一般分歌唱和伴奏两部分,其中的歌唱部分包含花鼓歌及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也多样,可以用独唱,可以用对唱,也可以用齐唱的方式等。
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只是从歌曲的旋律的特点及节奏的变化等方面把其分为挎鼓调和腊花调两大类。
3.安徽花鼓灯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粗狂中透着秀丽。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艺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基本是来自于农村青年,农村男女青年的形象很有特色。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表演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艺术。
本文旨在探讨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
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历史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古老的安徽省,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花鼓灯表演最早见于明朝,是当地民间艺人利用各种灯笼、花鼓、高跷、民间舞蹈等元素所创作出的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花鼓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悠久,几经变迁,传承至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花鼓灯表演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现代,花鼓灯表演都一直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灯表演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激昂欢快的节奏,也有柔美动人的旋律。
表演者们常常在表演时携带着花鼓,随着音乐的节奏敲击花鼓,给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舞蹈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形式多样,有的舞蹈动作轻盈飘逸,有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
舞蹈与音乐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3. 戏剧元素在花鼓灯表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表演者们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现,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三、花鼓灯表演的特点安徽花鼓灯表演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表演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俗特色,表演者们常常以当地的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表演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观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2.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表演者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丰富的表演技巧,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分析赏析云南花鼓灯舞蹈800

分析赏析云南花鼓灯舞蹈800花鼓灯,也叫灯戏、花鼓、灯灯、火灯,是云南地区的地方戏曲艺术。
据说,“花鼓灯”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花鼓灯与秦腔一样,主要流行于云南文山、普洱一带。
它起源于明末民间艺人王明山根据民间传说创造的一个新剧种,即“龙灯”。
之后经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民间歌舞团体――花鼓灯。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花鼓灯表演过。
“曲子大王”、“花鼓灯之王”、“艺术博士”等都是花鼓灯表演者。
花鼓灯至今还在文山普洱市东糯山、鲁打山等乡镇盛行过。
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的是鲁打山。
一、起源花鼓灯最早传入普洱地区,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普洱地区在明朝初期,也就是明末年明初初年,普洱地区有个叫王明山的农民。
王明山因为在家乡帮助乡亲修房修路做生意受到了乡亲们的爱戴和尊重,于是便想学些手艺在家里兴办起一所小戏楼。
但由于资金不足,王明山就自己琢磨着办个戏楼来赚钱贴补家用。
一天晚上8点多钟,王明山正在戏楼内兴致勃勃地学习表演节目时,忽然听见门外有人大声喊他:“我在外面看戏不成”吗?他赶紧出来看时,只见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姑娘正在唱歌跳舞或正在操练杂技演员表演节目……王明山感到很奇怪,但为了看一看花鼓灯究竟是什么样子,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谁知不到半个小时又有人叫他:“你在外面看什么戏呀?”王明山听来很是生气,便问:“这是什么戏班呀?”来人回答说:“我们要看一出传统剧目……”原来是花鼓灯剧团组织排练节目呢!”王明山顿时大喜过望,觉得这个剧团还真是他理想中的剧团呀!于是赶紧找来有关书籍认真研究这些剧目并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了老板们看。
于是这个新剧团开始在普洱地区盛行起来了;后来在普洱地区产生了影响,形成一个庞大的花鼓灯团体――花鼓灯。
二、花鼓灯的形成过程花鼓灯的形成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产生阶段:据《中国戏曲志》载,它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和方法。
一是民间艺人根据自然气候变化创造出来,二是在长期模仿活动中积累下来的经验逐步定型。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安徽花鼓灯是中国安徽民间传统的一种表演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安徽省的一些地方,尤其是巢湖周边地区,花鼓灯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被当地人民视为重要的节日表演之一。
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形式,源自宋代“舞队”,因此可以看做是对宋代文化的一种传承。
本文旨在对安徽花鼓灯舞蹈源流、特点和传承进行探讨,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一、花鼓灯舞蹈的源流花鼓灯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据史书记载,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的文化园地中,有一种被称为“舞队”的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的表演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元、明、清时期,都曾经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宋代的“舞队”表演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为特色,成为了当时社交场合和宫廷娱乐的一大焦点。
花鼓是一种重要的乐器,因其鼓面上印画有花纹而得名,而“灯”则指的是表演者执灯伴舞的一种表演形式。
花鼓灯舞蹈的发展至今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演绎方式在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其特点和风格却一脉相承,可以说源自宋代“舞队”的表演。
由于历史原因,花鼓灯舞蹈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曾经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传承。
1. 打击乐器与舞蹈的结合花鼓灯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乐器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表演者手持花鼓,用手击打花鼓发出节奏,而同时身姿矫健、婀娜多姿地跳动。
花鼓灯的节奏和舞蹈动作非常协调,打击乐器的声音与舞者的动作相得益彰,整个表演非常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2. 轻歌曼舞的艺术表现花鼓灯舞蹈以其轻盈、优美的舞姿和动作,加上花鼓的声音和表演者的歌唱,形成了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表演形式。
表演者们身着传统的戏曲服饰,头戴花翎,面戴色面具,携带花鼓,手持灯笼,以一种绝妙的形式,表现出轻歌曼舞的艺术魅力。
3. 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由于花鼓灯舞蹈在不同地域有所差异,因此在表演形式和舞蹈特色上,展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花鼓灯舞蹈的特征
王伟潘集区文化馆安徽淮南2320082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们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
舞蹈可以使人在抒发自己精力和情感的过程中,在精神上达到极至的境界,获得心理上快乐和满足。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舞蹈始终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着变化。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和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
它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兼融南北风韵,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代表之一。
千年流尚的淮河水滋润着它,两岸的乡音、乡情、民风、民俗熏陶着它,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
每逢节日或农闲,淮河儿女们便自发地汇集田间、地头、广场、街道,敲锣打鼓,追逐起舞。
那催人欲舞的锣鼓,那吉祥如意的岔伞,那健美奔放的舞姿,那上下翻动的彩扇,那恰似流云的手绢,无不蕴含着东方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审美情趣。
花鼓灯的演出舞蹈语汇、锣鼓演奏、灯歌唱腔,无不散发着淮河沃土的馨香,表现着淮河儿女热情强悍、坚韧不拨、质朴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一、用形体表现文化的特征花鼓灯舞蹈的主要部分有翻扑精彩的“舞岔伞”欢腾热闹的“大花场”和“风趣细腻”的“小花场”,它是植根于农村,在自娱性的艺术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以农村男女青年为主,扮演角色男的统称“鼓架子”,女的统称“兰花”。
由于淮河经常性的泛滥历史上元明以来的兵灾,使淮河两岸的生活极为恶劣,劳苦大众既要付出极艰辛的劳动又要练武防身才能得以生存。
故而在鼓架子的动作中既有农民耕田打弯的动作发展而来的“单拐弯”,有出自挑担子姿态的“扁担式”;又有于武术的“缠丝腿”、“打虎式”、“摆帘子”及“怀中抱月”等。
兰花的动作中摸拟筛粮食的“簸簸箕”,恰似农妇纺织的“双扯线”,尤如摘棉花的“拾棉步”和从插秧劳动中提炼的“插秧步”、“拨泥步”等,无不体现了江淮儿女勤劳勇敢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
花鼓灯艺人们创作了极为多彩又富于变化的扇花,手巾花,如“端针匾”、“搭荫蓬”,各种“绕扇”、“翻扇”、“里翻花”、“外翻花”等,巧妙地配合步伐、翻身,使平凡简单的生活动作得以升华。
不仅表现劳动还有表现对大自然热爱的“风摆柳”、“风吹荷花”、“凤凰三点头”、“燕子出水”等。
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成为人物造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这些动作、动律和形态,组成花鼓灯自成系统的“语言”规律,被人们理解并与之共鸣,起到近似语言的交际功能,为研究江淮儿女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探究其文化意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在一定环境中进行传承的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旧时花鼓的演出,没有专业的团体和演员,都是老百姓中花鼓灯爱好者临时凑起来的灯班子,俗称“玩灯”。
这种典型的群众性活动,参加者即是表演者,人们在舞蹈的进行中互相学习、相互激励,即兴创作。
通过共同的提炼,使这一民间舞日趋规范、兴盛,并形成流派,并在传统的节日祭祖中,一代代的流传下来。
各种节日中的特定环境,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场地,使参加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统教育。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庙会又成了集市贸易的场所,集宗教、祭神、娱乐、贸易三位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受重视的大事。
每年这时,花鼓各路流派技艺纷呈,相互竞争,引发了“抵灯”活动。
每个班子都以自己最优秀的演员、最漂亮的服饰、最拿手的绝活参加竞演,树立威望。
有时甚至几个县知名的人和班子汇聚一地竞赛,可持续几天几夜。
这种自发性活动,使一大批有影响的艺人脱颖而出,推动了花鼓灯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普及了传统节目促进了花鼓灯流派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锣鼓一响,终年劳累的农民从四面八方奔向灯场,歌唱呐喊、尽情欢乐,想跳的跑“大场”,跳的好的演“小花场”,不唱不跳的打锣鼓,
再不行的鼓掌助威。
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的景象,使每个人的情感都得以表现、宣泄,充分显示这一艺术的自娱性、通俗性。
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表演者的舞蹈形象,即刻成为一种影像,深深地印入所有在场者的脑海,不论在学时,还是在以后的表演中,这些影像都会鼓励人们去摸拟与再创造。
这正是花鼓灯舞蹈的文化特征与艺术魅力,也是它得以代代相传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三、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文化生活的改变,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也起着明显的变化。
丰富多彩的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发展,推陈出新,逐步充实和完善自己。
解放前,花鼓灯的女角“兰花”均由男性扮演,脚下踩“衬子”,这是封建社会妇女缠足在艺术上的反映。
随着妇女争取自由的呼声,花鼓灯表演逐步取缔了踩衬子。
至解放,有些文艺工作者参加演出,结束了花鼓灯被男性垄断的历史。
花鼓灯有了第一代女演员。
在表演程式和内容上,花鼓灯也逐步摈弃了原来那些扭捏作态、不健康的东西,吸收了姐妹艺术,放大舞蹈动作,增进了积极内容,提高了审美情趣。
六七十年代,在广大花鼓灯研创者的努力下,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如《江南春早》、《月夜练兵》、《小球迷》、《划龙船》等,以丰富的花鼓灯舞汇,不拘一格的形式,反映了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各个不同的侧面,使花鼓灯舞蹈创作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到了八十年代,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获大奖的《花鼓灯锣鼓》和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演出中人们为之倾倒的《欢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