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初探
论花鼓灯锣鼓

论花鼓灯锣鼓作者:王巧杨黎明来源:《艺术研究》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首先对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安徽花鼓灯作了解释,阐述了关于花鼓灯起源的几种不同来自民间和官方的传说,以及它的发展和形成。
着重论述了花鼓灯中的锣鼓部分。
首先是它的分类;其次是锣鼓演奏乐器音色效果怎样组合在一起才和谐,以及不同乐器在演奏中所担任的角色也是不同的;第三点介绍了乐器的原始样式和不同演奏技法;第四点主要论述了在演奏过程中锣鼓的特殊形式包括节奏上的、节拍上的以及有趣的锣鼓句。
第五点阐述了锣鼓演奏在花鼓灯中的重要性和它与花鼓灯中舞蹈的关系。
最后表述了花鼓灯发展到今天它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锣鼓的分类乐器组合演奏技法特殊形式一、起源和发展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两岸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它是乐舞,有舞蹈|、音乐、歌唱、百戏、盘鼓(技巧)五个部分组成,这几部分可以单独表演,各具独立性并有着内在的联系。
特别是其中的歌、舞、乐,独出一致,自成体系”。
花鼓灯的格调热烈,粗犷,质朴,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多年来每逢佳节喜庆,庙会,春会,民间艺人云集一堂,在锣鼓的伴奏下欣然起舞,竞歌赛舞,场面十分热烈,充分表现了淮河地域人民的生活状态。
1.花鼓灯的起源关于花鼓灯的起源尚无确切的资料可以考证。
相传产生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在“花鼓歌”中有这样的歌词:“永乐皇帝传圣旨,传下圣旨玩红灯,玩出红灯散瘟气”。
民间也有几种较为认可的传说。
一种是大禹治水,是说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淮河,最终使洪水从淮河的入海口流进东海。
在治水期间,一去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和涂山氏女为大众利益而牺牲个人和家庭幸福的精神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顶上建立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四面八方的百姓在庙前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玩花鼓灯,纪念禹和女娇。
这一风俗延续至今。
一种是“惊蛟会”,在安徽的怀远县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有个荆山庙会,又叫“惊蛟会”。
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

花鼓灯艺术表现形式初探淮河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长,当地人常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那是一片富庶的渔米之乡,也是欢腾的歌舞之乡。
要说淮河岸边的璀璨文化,必定要数有着“东方芭蕾“之称的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作为流行在安徽省淮河两岸的民间舞蹈,最初盛行于凤台,凤台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地,因为安徽”襟江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楚文化、吴文化和中原文化都在这里有过深厚且广泛的影响。
所以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诸多来自武术、武功的技艺,即尚武精神的体现。
优美动听的花鼓歌,富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体现了质朴的民风,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特殊生态中形成的独特的花鼓灯艺术,在表现内容、舞蹈语言及其道具使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特点和独到之处,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表现出色彩斑斓的舞蹈特点。
花鼓灯在宋朝时已经发展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时,花鼓灯已经开始作为歌舞表演中的压轴大戏,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但几百年来,她仅仅贫苦农民自娱性的广场艺术,得不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
直到新中国诞生,花鼓灯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以前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视为”下九流“的花鼓灯艺术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当前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
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同年4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
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凤台花鼓灯音乐特征初探

凤台花鼓灯音乐特征初探作者:张蓉蓉来源:《艺海》2009年第11期花鼓灯是淮河两岸,安徽境内颖上至蚌埠一带的民间艺术形式。
凤台县又是花鼓灯艺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其艺术风格独特自成流派。
凤台花鼓灯音乐包括三个部分:花鼓歌、花鼓灯锣鼓及后场小调。
(一) 花鼓歌丰富多彩的花鼓歌以婉转的旋律,质朴的情感,通俗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倾诉了玩灯人的心声,表述了玩灯人的愿望。
它通常在热烈欢腾的舞蹈时插入,使节奏显得有张有弛。
花鼓歌表现手法富有创造性,起到了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根据其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变化、歌词的安排等特征,可将它分成“挎鼓调”、“腊花调”两类。
挎鼓调即传统花鼓灯歌舞演出时,男性角色有的挎个花鼓上场表演。
它的旋律与当地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感强。
腊花调中则均有花鼓灯歌舞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的演唱,旋律优美,情感细腻,节奏自由。
男女角色演唱,从旋律、速度、表达情感看,首先是演唱速度上对比鲜明。
男腔速度稍快,曲调简单质朴;女腔徐缓舒展,旋律柔美华丽。
无论“鼓架子”男主角或“腊花”女主角所演唱的花鼓歌,都与舞蹈分别独立存在,歌唱所表达的内容与舞蹈多为互补关系。
从调式的角度上来看,花鼓歌属于“宫”调式与“徵”调式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在凤台流行的花鼓歌属于“角”调式及“羽”调式的仅占少数。
在凤台流行的花鼓歌,大都属于五声音阶的民族民间歌曲。
个别花鼓歌,偶尔也出现的“变宫”音属于经过音范畴。
此外,《慢赶牛》、《淮调》等作品中的变宫音常出现在重要位置,属于民族七声音阶范畴。
从花鼓歌的结构形式看,传统的花鼓歌多由五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形式构成。
前三句为“前半段”,后两句为“后半段”。
“前半段”紧接锣鼓间奏,“后半段”演奏到尾句时插入歌词,音乐上构成一个完整乐段。
歌词多在结束句中总结前四句的意思,起到归纳强调的作用。
由四乐句构成一首花鼓歌的也不乏其例,它也遵守三句后一个锣鼓间奏,再加末句歌词归纳总结前三句的词意这一框架构成的旋律。
安徽花鼓灯锣鼓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考察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安徽花鼓灯锣鼓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及其传承考察崔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花鼓灯艺术最负盛名的地方要数安徽省内的淮河地区,花鼓灯艺术是一种在民间很受欢迎的艺术,花鼓灯的艺术起源带有神话气息,涉及很多民间传说故事。
安徽花鼓灯艺术具备强烈的淮河居民气息,蕴含了淮河流域人民的风俗文化和审美观念,其能够形象,生动地体现江淮居民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歌舞音乐的热爱。
花鼓灯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跟文化价值,其被列为国家重点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针对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承跟发展,首先要建立三位一体的保护格局;其次要提高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地位,确定该艺术的传承者;最后要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来提升安徽花鼓灯艺术的传播效率,加大花鼓灯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花鼓灯艺术的曝光率,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灯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花鼓灯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01-03花鼓灯是汉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其活跃于安徽淮河中游区域,特别是在凤台、颍上、怀远等地区颇受欢迎,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了三种风格迥异的流派。
到了欢庆的节日或者不忙的时候,这些区域的民众都会主动聚集在一起,悠闲惬意地拨弄花鼓灯,这样的场景是十分欢快热闹的。
花鼓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迭而丧失生命力,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花鼓灯艺术凭借自身热烈欢快的舞蹈、连续紧凑的锣鼓节奏、情感炙热的灯歌以及生动有趣的小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与喜爱。
安徽花鼓灯在2006年被国家政府列为第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分析花鼓灯的起源、特征以及传承方略是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跟弘扬,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安徽花鼓灯历史渊源的考察艺术起源探索的本质就是探究人类的起源发展,是人类对自我哲学的思考,艺术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艺术追本溯源,了解其起源的时间跟地点,了解其发展历程。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 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另丁匡|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作者:韩晶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3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花鼓灯中影响最大,深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是由花鼓灯舞蹈和花鼓灯音乐两部分构成,锣鼓在安徽花鼓灯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锣鼓;音乐1 安徽花鼓灯起源“花鼓灯”一词,最早记载见于《仪征岁时记》的叙述①,从文中阐述的花鼓灯表演情况看,与今日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灯歌舞艺术大体一致。
但是花鼓灯正式的起源,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在宋代。
据1960年凤台县编修《凤台新志》的记载:“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
”(卷4第595页)。
葛士静先生也在《怀远花鼓灯》一书中引用《凤台县志》的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朝时就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
据此,认为花鼓灯起源于宋代是比较可靠的,而其中以安徽花鼓灯最为著名。
2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由鼓架子、兰花、灯舞并加上音乐伴奏、音乐表演组合而成的汉族民间歌舞。
花鼓灯锣鼓在安徽花鼓灯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有锣鼓,乡乡有灯班”,这既是对安徽花鼓灯流行盛况的赞誉,又可从中看出锣鼓在花鼓灯艺术中的重要性。
2.1 安徽花鼓灯锣鼓使用的打击乐器中国锣鼓乐,就其乐队形态可分为清锣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
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安徽花鼓灯锣鼓的编制就属此类。
乐队一般由6至9人组成,乐器以花鼓、大锣、大擦“三大件”为主,再加上小擦、小铛等几种,有的乐队还使用鹤颈号(类似长唢呐)。
2.2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的基本类型花鼓灯锣鼓演奏是由“灯场锣鼓”和“场子(番子)锣鼓”两类构成。
所谓“灯场锣鼓”是指专为舞蹈和歌唱伴奏的锣鼓部分;“场子(番子)锣鼓”是以独立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锣鼓。
无论是“灯场锣鼓”还是“番子锣鼓”的演奏,都是由一些基本的锣鼓点,根据表演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初探

在高倩编著的《安徽花鼓灯》一书中,对于锣鼓 点的记谱并不是十分的统一。有时使用的是鼓点的名 称。如:起鼓、收鼓、撞鼓、喘气锣等;有时使用的 是舞蹈的动作名称。如:小拐弯、大拐弯等;有时使 用的是鼓点的打法,及形象化的比喻和对声音的模拟。 如:压锤子、紧锤子、蛤蟆伸腿、鸡啄米等。本书中 有一段关于鼓的演奏技法上的描述这样写道:“在鼓的 演奏技法上有很多种变化,如‘压锤子’是左手鼓锤 压在鼓面上,右手击鼓,或两手先后击鼓,右手迅速 移开,左手鼓锤仍压于鼓面。‘捣锤子’是右手拿鼓锤 轻轻戳向鼓面。这些技法上的变化,造成闷声、清脆 的鼓边声等不同的音响效果,再加上轻击、重敲等音 量上的变化,使得鼓声富于表情,刻画了‘鸡啄米’、 ‘蛤蟆伸腿’、‘老鸹凫水’等不同的形象与意境”。[5]
大派。
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创新,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当时
花鼓灯锣鼓伴奏是花鼓灯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先生授课的内容有他创作演奏的《蛤蟆跳井》、以及
主要乐器有背鼓、大锣、大镲、和小锣(又称狗锣,是 《小五番》、《小十番》等开场锣鼓。开场锣鼓又称场面
花鼓灯音乐中特有的打击乐器)。
锣,是在广场演出开场前为招徕观众而独立演奏的锣
拍的连接。 “连槌锣”和“反连槌锣”这两个鼓点,一般多用
于技巧性的动作,并且常常连接使用。但一般都是“连
我院的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采用的鼓点名称一直沿 槌锣”在前,“反连槌锣”在后,这是中国民间音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 花鼓灯 锣鼓点 名称初探
□ 李 伟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民乐讲师
内容提要:花鼓灯艺术是我国优秀的民间歌舞艺术,本文通过回顾,记述了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初期民乐教 师对花鼓灯锣鼓点及鼓点名称的记录、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也对花鼓灯锣鼓点不同名称的叫法作了简 单的比较和分析,并对现在课堂上使用的“登步锣”与“碎步锣”两个锣鼓点名称是否应当互换的问题,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
槌锣”的鼓点变化而来,它把“连槌锣”鼓
点的小节线往前挪一拍,使重音变成每一
小节的第一拍。而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
47
2007.1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流水’具有连续性,表示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长锣’ 表示一拍一下,长时间的连续演奏,起过渡连接的作 用。‘长流水’一般用于大场中的跑场,其性质和用法 与‘长锣’较为接近,这两个鼓点可以交替使用,使 节奏富有变化。”[4]从锣鼓谱上看,“直撞子”和“长流 水”是同一个鼓点的不同记法,但从花鼓灯锣鼓点的 特点上分析,“长流水”的名称与记谱更符合舞蹈的特 点和韵律。
河两岸人民的喜爱。它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广场歌 由于他短粗的身材,打鼓时身手蹬足的动作,蹦蹦跳跳
舞形式,主要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 20 多个市和 的步伐酷似蛤蟆的形态,所以当地人送他“老蛤蟆”的
县,其中主要在怀远、凤台、颍上、凤阳、蚌埠、淮 绰号。常春利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他不但继承了怀远
南等地,又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 一带传统的演奏技法和锣鼓点子,并在艺术实践中还
拍的连接。 “连槌锣”和“反连槌锣”这两个鼓点,一般多用
于技巧性的动作,并且常常连接使用。但一般都是“连
我院的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采用的鼓点名称一直沿 槌锣”在前,“反连槌锣”在后,这是中国民间音乐的
用了我院民乐教师建校初期记录的鼓点名称。与此同 特点,使节奏听起来富有变化也更紧凑。
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舞蹈学者、教师定名的不同叫法,
花鼓灯锣鼓音乐在民间具有通俗性和自娱性,又有 极强的表演性和技巧性。民间艺人通常都是能打能跳, 边舞边敲,舞蹈演员与鼓手的配合是非常的默契。除了 一些固定的曲牌做为开场锣鼓之外,大都是根据场地的 大小、演员人数的多少和演员自身的特点即兴发挥演 奏,所以又有很强的随意性。当这些真正的民间艺术走 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时,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归类 这些锣鼓点的名称。
在我院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舞教材 伴奏曲选》中,关于锣鼓点的名称这样写道“: 用于花鼓 灯舞蹈伴奏的锣鼓点的名称大部分是以舞蹈的动作名 称而定的,”[1]后在我院裘柳钦副教授编著的《中国民族 民间舞蹈音乐教程》中,将花鼓灯锣鼓点的定名原则细 分为四大类: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2根据花鼓灯表演 的程式定名;3 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4 根据鼓点的特 点定名。[2]
怒哀乐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些锣鼓点的语言丰富、 节奏的重音不一定在第一拍上,尤其是花鼓灯的锣鼓
情感细腻、富有感染力,因此锣鼓点的名称在花鼓灯音 音乐节奏多变并且重音的位置多变。在一段锣鼓音乐
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经常会出现四分之一、四分之二或四分之三不同节
四、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几种不同叫法 的比较
46
舞 舞蹈蹈教教育育与与教管 学理 研研 究
高倩 《 安徽花鼓灯》
名称 滚锤子 压锤子 紧锤子
长流水
锣鼓字谱 冬冬个 龙冬|冬冬个 龙冬|| 瓜古 瓜古 | 瓜古 瓜古|| 匡个 令匡 一叮|匡个 令匡 一叮|| 冬冬个 龙冬|一龙 冬|匡个 令匡| 一令 匡|| 匡令 匡令|匡令 匡令|匡令 . ..||
是鼓点的名称。对比我院教材中碎步锣的
鼓点可以看出,这三个鼓点的节奏完全相
同,因此滚锤子和压锤子的叫法只是演奏
方法,而碎步锣才是鼓点的名称。
“紧锤子”和“反连槌锣”这两个鼓点
的节奏,记谱是基本相同的,“紧锤子”鼓
点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从“滚锤子”和“压
锤子”的记谱名称来看,也是鼓点的打法而
不是鼓点名称。“反连槌锣”的鼓点是从“连
字”记谱法,演奏者和演员就有时间交流,可以根据 舞者的步伐和一些没有节奏规律的表演动作,来随时变 换鼓点节奏的快慢和轻重缓急,有了这种默契的配合 才使得“每一敲都打在脚上,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更充分表现出角色的思想感情,也是乐舞相融的完美 体现。
经过了五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和运用,从最初鼓点 的记录到“喘气锣”的系统分类,以及“代字”记谱 法的产生,无不凝聚了乐队教师们集体的才能和智慧, 使得安徽花鼓灯这样珍贵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保留 与传承。
“古”。双手击鼓后都不马上离开鼓面,形成一种闷声。 可以互换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与我院教材上“长流水”
右手(挠锤子)但鼓锤尖必须点于鼓面。[3]
和“长锣”在舞蹈中的使用极为相似。在裘柳钦编著
从这两个鼓点的文字说明,可以分析出这只是同 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教程》中有如下表述:“‘长
一个鼓点的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而并不
三、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器乐曲、歌 曲、戏曲、舞蹈等等;都是有标题命名的,它能够积极 地帮助观众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而成为这些作品的 组成部分之一。而在安徽花鼓灯锣鼓音乐中,并不是只 用一个简单的命名,而是用无数个已固定命名的锣鼓点 串连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锣鼓乐段。因此在花鼓灯音 乐中,锣鼓点的名称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要点可抓,也就根本无法记录下来。 第二年,学校再次邀请了常春利先生来我校授课,
当时领导又安排了乐队的老师学习,包括刚来不久的王 文汉老师来听常先生的授课。王文汉是祖传的民间艺 人出身,1955 年从东北调到舞蹈学院在民乐队任教, 在此之前他虽然没有接触过花鼓灯的锣鼓音乐,但对 于东北秧歌的鼓点及京剧的锣鼓点却是非常熟知的, 他发现在常先生演奏的鼓点中间总是出现一句相同的 鼓点,即‖匡匡 一丁 匡 0 ‖就问老师这句鼓点是否 有相应的名称,常先生说这个鼓点叫”喘气锣”,意思 是给演员一个喘气和亮相的机会。由”喘气锣”为突 破口王文汉知道了所有的锣鼓点都是有自己的名称, 这样一来再长的篇幅也不再是毫无头绪了,授课的方 式也从大段的示范演奏而改成一个鼓点一个鼓点单独 地教了,最后再把这些鼓点全部串联起来,成为一段 完整的组合。
后来这些鼓点又由民乐队教师王泽南用口诀谱的 形式一一记录下来,这些锣鼓点演奏及口诀很快地被 我校民乐教师和民间舞教师所掌握,使得花鼓灯这种 民间艺术真正走入了舞蹈院校的课堂。
二、“喘实践中,舞蹈教员发现花鼓灯亮相 的动作有时简单有时复杂,所需的拍子也不相同,为 了更便于教学和编创节目,王文汉和王泽南等民乐教师 又将原先统称的喘气锣,划分为以“单喘气锣”为主 体的十种不同的喘气锣。这十种喘气锣的名称分别是 “单喘气锣”、“双喘气锣”、“前喘气锣”、“后喘气锣”、 “前后喘气锣”、“空喘气锣”、“半喘气锣”、“双喘气锣 接半喘气锣”、“后喘气锣接半喘气锣”、“前后喘气锣 接半喘气锣”。经过五十年的教学证明,把“喘气锣” 分为十种不同类型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本人对花鼓灯锣鼓点名称记谱的简单比较 和分析。鼓点的名称应当统一和规范,这样才能将传 统的民间艺术更好的保留和传承。
五、“登步锣”与“碎步锣”的名称是 否应当互换
锣鼓伴奏在花鼓灯音乐中有十分独特的个性,热 鼓曲牌,由于这些曲牌篇幅较大,段落较长,同时又包含
烈奔放、灵活多变、铿锵有力的锣鼓点敲打起来给人 了所有用于花鼓灯舞蹈动作的基本锣鼓点,就使得从来
以非常强烈的震撼与感染力。而这些锣鼓点从既无文 没有接触过花鼓灯锣鼓音乐的教师既无规律可循,又无
45
2007.1
舞院教材《中国民间舞教材伴奏曲选》 名称 锣鼓字谱 碎步锣 匡匡 令叮|匡匡 令叮||
反连槌锣 匡 令匡 一丁|匡 令匡 一丁|| 长流水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匡 令匡 令丁 匡||
长锣 匡令 匡令 匡令.. ..匡||
大派。
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创新,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当时
花鼓灯锣鼓伴奏是花鼓灯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先生授课的内容有他创作演奏的《蛤蟆跳井》、以及
主要乐器有背鼓、大锣、大镲、和小锣(又称狗锣,是 《小五番》、《小十番》等开场锣鼓。开场锣鼓又称场面
花鼓灯音乐中特有的打击乐器)。
锣,是在广场演出开场前为招徕观众而独立演奏的锣
一、北京舞蹈学院记录安徽 花鼓灯锣鼓点的方式
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传承艺
术,尤其是民间艺人传授技艺的方式一
般都是口传身授式的。在北京舞蹈学校
建校之初的 1954 年请来了安徽怀远地
区著名鼓师常春利先生亲自传授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艺术,深得淮 锣鼓点的演奏技艺。常春利 15 岁便以打鼓闻名乡里,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代字”记谱法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章编号:1008-2018(2007)01-0045-04 文献标识码:A
字记录、又无资料可查、也无录音可听 的民间艺术,成为现在舞蹈学院民间舞 课堂伴奏的教材,应该说是建国初期的 我院民乐教师对花鼓灯艺术做出的重要 贡献。
在高倩编著的《安徽花鼓灯》一书中,对于锣鼓 点的记谱并不是十分的统一。有时使用的是鼓点的名 称。如:起鼓、收鼓、撞鼓、喘气锣等;有时使用的 是舞蹈的动作名称。如:小拐弯、大拐弯等;有时使 用的是鼓点的打法,及形象化的比喻和对声音的模拟。 如:压锤子、紧锤子、蛤蟆伸腿、鸡啄米等。本书中 有一段关于鼓的演奏技法上的描述这样写道:“在鼓的 演奏技法上有很多种变化,如‘压锤子’是左手鼓锤 压在鼓面上,右手击鼓,或两手先后击鼓,右手迅速 移开,左手鼓锤仍压于鼓面。‘捣锤子’是右手拿鼓锤 轻轻戳向鼓面。这些技法上的变化,造成闷声、清脆 的鼓边声等不同的音响效果,再加上轻击、重敲等音 量上的变化,使得鼓声富于表情,刻画了‘鸡啄米’、 ‘蛤蟆伸腿’、‘老鸹凫水’等不同的形象与意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