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它源自安徽地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首先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来说,它主要包括花鼓、红灯、腰鼓、秧歌等元素。
花鼓为主要演奏乐器,是一种腾挪、飞舞、神态各异的双头鼓,其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红灯作为表演道具,是安徽花鼓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喜庆和祥和,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腰鼓则是一种腰挂鼓,舞者用腰部的力量敲击鼓面,同时配以舞蹈动作,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秧歌则是花鼓灯表演中的一种舞蹈形式,多为充满朴实民风的舞蹈,富有乡土气息。
在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中,演员们会进行花鼓、腰鼓和秧歌的协同表演,整个表演形式独特而富有魅力。
花鼓灯表演不仅有神韵优美的花鼓打击和优美的音调,还配以热烈激昂的独特舞蹈,视觉和听觉上双重的冲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表演者们用轻巧的步伐、富有弹性的身姿诠释着各种艺术形态,表演富有激情,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节奏感强,音乐活泼欢快,富有弹性和变化。
在演出中,花鼓灯表演者们往往会加入一些夸张、滑稽、幽默的舞蹈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具趣味性和情趣性。
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还会通过脸部表情和眼神,向观众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整场表演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使人陶醉不禁为之喝彩。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艺术形式,表演者们通过舞蹈动作、鼓声节奏和歌声表达情感,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
景区内热闹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
观众们通过观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情,还能够感受到表演者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大亮点。
在表演形式上,安徽花鼓灯不仅有独有的形式和特点,还结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安徽花鼓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MODERN MUSIC 安徽花鼓灯歌的音乐形态分析孙超[摘要]安徽花鼓灯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受时令限制、随时可以表演的特点,兼收了南北方文化的特征,享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花鼓灯歌穿插与动感强烈、节奏鲜明的锣鼓伴奏,在整个花鼓灯音乐中起着承上启下、传情达意的作用,花鼓灯歌在音乐形态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与艺术特色。
本文在花鼓歌的音乐本体与民族音乐学语境下对其进行形态分析。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歌;音乐形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72-03花鼓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汉族民间乐舞。
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方的一条自然分界线,以淮河为界线,地分南北,淮河流域地处我国气候南北过渡地带,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
早在春秋时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宴子春秋》的说法。
淮河-秦岭一线,处于北纬31°—36°的位置,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地域文化融合的过渡带。
北方人说它是南方,南方人说它是北方。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两种不同的自然文化,均可在淮河两岸体会到。
以淮河为界,分为平原与丘陵的地貌,早粮与水稻的农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习惯;南茶北酒的饮食习惯;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北方人粗犷、刚毅,南方人的细腻、委婉都融合于淮河两岸人民的秉性之中。
流传于皖北淮河两岸的花鼓灯艺术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南灯北歌”的优点,似乎在安徽花鼓灯艺术中兼而有之。
同时,它也是中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分水岭。
花鼓灯艺术主要流传于淮河两岸,以蚌埠、怀远、凤台、淮南、定远、颍上等地区为代表。
花鼓灯的主奏乐器叫做“花鼓”,“灯”是指正月里灯节期间表演的艺术形式,故称之“花鼓灯”。
花鼓灯是在安徽民间乐舞中流行地 区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上也最具特色的乐舞艺术。
同时其自身的即景抒怀、见物起兴的演唱特点、其灵动阴柔、细腻婉转的音乐特征成为花鼓灯表演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表演形式。
安徽凤阳花鼓(中国五鼓之五)

安徽凤阳花鼓(中国五鼓之五)凤阳花鼓[编辑本段]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
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
其实后来流传的凤阳乞讨者众多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情况并不是。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
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
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
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
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编辑本段]凤阳花鼓的由来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
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如下:
1.燕子试水。
体对8点,虎口夹扇,双手由下至上划立圆,扇子在上,手绢在
下,落至体前,手臂微弯,身体向前俯身形成燕子试水的形象,同时脚下小碎步朝8点方向行进,重心在前。
2.上下动律。
双脚正步位,身体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身体后弧线上提,右
手虎口夹扇抱于体前,左手抱于扇子外,肘微向前。
身体走下弧线,重拍在上,由肋和腋下之间的部位主动向上走,经下弧线换反面。
3.风摆柳。
体对8点,身向一点,左手放于左肩前,脚下拔泥步,右手经身体
斜后45°转扇,屈臂同时扇子找胯,经抹快速转开,重拍向外,手臂不强调伸直。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讲课讲稿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一、鼓头(头)2/4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 |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 锣鼓经:匡大‖手序:右大‖二、长锣(长)2/4锣鼓经:匡另匡另 | 匡另匡另‖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三、单喘气锣(止)2/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四、前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五、前后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大‖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六、前后半喘气锣()2/4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锣鼓经:匡另匡另 |另匡一另‖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 0 左‖八、反登步锣()2/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九、连槌锣(连)3/4锣鼓经: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左‖十、反连槌锣()3/4锣鼓经:匡另匡一另‖手序:右右左右左 0 左‖十一、撞四(四)2/4锣鼓经:匡匡|匡匡‖手序:右右|右右‖十二、双喘气锣(双)4/4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大‖十三、碎步锣(碎)2/4锣鼓经:匡匡另丁‖手序:右·左右右‖手序:右右左右右‖十四、衬锣(一、二)2/4锣鼓经: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大‖十五、三点头(三)2/4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十六、摆扇子(摆)4/4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 0 左右大|右左右大|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手序:右左 0 左右大‖十七、长流水(流)4/4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手序:右左右左右左 0 左右|右右左右左 0 左右‖十八、丁丁仓(丁)2/4锣鼓经:另丁匡 |另丁匡 |另丁匡另|匡另匡‖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十九、尾点(尾)2/4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 0‖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 0 左|右 0‖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常用节奏:
一、鼓头(头)2/4
锣鼓经:冬|尺冬尺冬|尺冬冬|冬古儿龙冬|一冬冬|匡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右左右左右| 锣鼓经:匡匡另|匡另匡另|匡另匡大个|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锣鼓经:匡大‖
手序:右大‖
二、长锣(长)2/4
锣鼓经:匡另匡另| 匡另匡另‖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
三、单喘气锣(止)2/4
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大‖(又叫“止步锣”)
手序:右左0 左|右大‖
四、前喘气锣()2/4
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
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
五、前后喘气锣()2/4
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另丁|匡大‖
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大‖
手序:右左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大‖
六、前后半喘气锣()2/4
锣鼓经: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匡一另|匡·个另丁|匡大‖手序: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大‖七、登步锣(登)2/4
锣鼓经:匡另匡另|另匡一另‖
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
手序: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0 左‖
八、反登步锣()2/4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另匡‖
手序:右左0 左|右左右左右右左‖
九、连槌锣(连)3/4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
手序:右左0 左右右左‖
十、反连槌锣()3/4
锣鼓经:匡另匡一另‖
手序:右右左右左0 左‖
十一、撞四(四)2/4
锣鼓经:匡匡|匡匡‖
手序:右右|右右‖
十二、双喘气锣(双)4/4
锣鼓经:匡匡另丁|匡匡·个|另匡一另|匡大‖
手序:右左0 左|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大‖
十三、碎步锣(碎)2/4
锣鼓经:匡匡另丁‖
手序:右·左右右‖
手序:右右左右右‖
十四、衬锣(一、二)2/4
锣鼓经:大丁|匡大‖
手序:右左|右大‖
十五、三点头(三)2/4
锣鼓经:大丁|匡大丁|匡大丁|匡大‖
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右左|右大‖
(“大丁”手序是:右左、击鼓边)
十六、摆扇子(摆)4/4
锣鼓经:匡另匡另匡大|另匡一另匡大|匡另匡大|
手序:右左右左右大|右左0 左右大|右左右大|
锣鼓经:另匡一另匡大‖
手序:右左0 左右大‖
十七、长流水(流)4/4
锣鼓经:匡匡另匡一另匡|匡另匡一另匡‖
手序:右左右左右左0 左右|右右左右左0 左右‖
十八、丁丁仓(丁)2/4
锣鼓经:另丁匡|另丁匡|另丁匡另|匡另匡‖
手序: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右左‖
十九、尾点(尾)2/4
锣鼓经:匡另匡|尺尺|匡匡·个|另匡一另|匡0‖
手序:右左右左右|双双|右右大个|右左0 左|右0‖
注:“尺”击鼓边、“大”双槌击鼓边、“一”休止、(大锣及大镲演奏“匡”、小镲一拍一下、狗锣原则上跟着锣鼓经演奏、多用八分音符、可填的满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