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

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大全5篇)第一篇: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级别:答卷人:考试标准及要求:1、本次考试两题均为论述题,每题答案不得少于500字。
2、本卷每题50分,满分100分,考卷必须署名。
3、本卷需在舞目示范表演考卷抽题时由本人抽取,交卷时间为考试结束后三天内。
4、请严格按照考级中心规定的交卷时间提交考卷,每晚一天扣10分,以此类推。
5、考卷请在舞目考试结束三日内交由组织方统一整理后再提交考级中心。
6、考试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可与当地组织机构联系,考卷提交后请立即电话确认。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教学对象:5-7岁儿童授课舞目:二级舞目---小红扇(安徽花鼓灯)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小红扇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初步学习扇子舞的基本动作:合开扇、飘扇、扇位的高低变化,亮相;以及对花鼓灯常用节奏点的认识。
2、学会运用道具小红扇表演组合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的使用道具小红扇,让小红扇说话,以表达安徽花鼓灯中“小兰花”的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形象。
2、难点:掌握《小红扇》的表演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示范法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带你们上公园去,好吗?看,这是去公园的路牌,(出示路牌),谁认识路牌?(幼儿示范)那就让我们看着路牌上路吧!(律动)(二)学习新课:1、公园到了,公园里有什么呀?公园里的花真漂亮?让我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象这些美丽的花呢?(扇子)(出示图一)现在让我们的花也开放吧。
(引导幼儿练习开扇)开花时,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示一下。
(摇头、笑咪咪等)2、老师绕幼儿转一圈边扇风,“哗”花园里吹过一阵微风花儿被风一吹,会怎样?(练习折扇)3、花儿们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在看它们,有点害羞了,要收拢了(练习合扇)4、师:我好象听到花儿们在说,小朋友们的花开得太低?让我们长高一点。
安徽花鼓灯名称与鼓点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安徽-寿县-民间花鼓灯

寿县民间花鼓灯2014-5-13 13:40|发布者: 文安|查看: 8966|评论: 0|来自: 安徽文化网摘要: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
花鼓灯是寿县民间歌舞的一种形式。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花鼓,故名花鼓灯。
清光绪年间寿县地区已有玩灯闹元宵的风俗。
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花鼓灯艺术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1946年在本县瓦埠湖以西地区,开始出现一些花鼓灯班社演出有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民间歌舞,在全县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男女老少皆能唱会扭,表达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此后原有的花鼓灯艺人大都参加了业余剧团,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台,参加上级举办的会、调演,并获演出奖和创作奖,如花鼓灯《治淮小车》、《送郎上堤》、《拾棉花》等节目,均获地区和省的奖励。
花鼓灯,以舞为主,载歌载舞,以伞把子、鼓架子、小丑和兰花(也称腊花)为主,伞把子手持岔伞(形似伞的道具),以岔伞的交换来指挥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他们是整个花鼓灯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解放前,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辫子和彩绸做的珠花,前额扎上头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场。
小丑虽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他相间的穿插一些笑话、快板和顺口溜之类的语言来逗趣,以活跃演出气氛。
花鼓灯的演出分大花场、小花场两种形式。
大花场是一种集体情绪舞,一般由七至十一人表演,演出时由伞把子引兰花和鼓架子等进场,在伞把子的带领下表演各种图形,如:“单篱笆”、“双篱笆”、“蛇退壳”、“分箱”、“篱笆团子”、“相面”、“狗尾圈”、“二龙吐水”等。
小花场一般由二至三人表演,演出时鼓架子在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上场,舞后口唱花鼓歌,请兰花下楼(即请兰花上场表演),观众谓之请兰花。
兰花上场后,两两在锣鼓的伴奏下开始表演。
另外,带故事情节的花鼓灯节目,一般是鼓架子、兰花和小丑分别扮演角色,在演出中舞唱,相间穿插道白和数板,使花鼓灯这一民间歌舞趋于花鼓戏的雏形。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研究作者:韩晶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3期摘要:安徽花鼓灯是花鼓灯中影响最大,深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是由花鼓灯舞蹈和花鼓灯音乐两部分构成,锣鼓在安徽花鼓灯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锣鼓;音乐1 安徽花鼓灯起源“花鼓灯”一词,最早记载见于《仪征岁时记》的叙述①,从文中阐述的花鼓灯表演情况看,与今日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灯歌舞艺术大体一致。
但是花鼓灯正式的起源,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在宋代。
据1960年凤台县编修《凤台新志》的记载:“花鼓灯又名红灯、故事灯、历史悠久,从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灯。
”(卷4第595页)。
葛士静先生也在《怀远花鼓灯》一书中引用《凤台县志》的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朝时就流行于凤台、怀远一带”。
据此,认为花鼓灯起源于宋代是比较可靠的,而其中以安徽花鼓灯最为著名。
2 安徽花鼓灯音乐中的锣鼓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由鼓架子、兰花、灯舞并加上音乐伴奏、音乐表演组合而成的汉族民间歌舞。
花鼓灯锣鼓在安徽花鼓灯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班锣鼓百班灯”,“村村有锣鼓,乡乡有灯班”,这既是对安徽花鼓灯流行盛况的赞誉,又可从中看出锣鼓在花鼓灯艺术中的重要性。
2.1 安徽花鼓灯锣鼓使用的打击乐器中国锣鼓乐,就其乐队形态可分为清锣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
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安徽花鼓灯锣鼓的编制就属此类。
乐队一般由6至9人组成,乐器以花鼓、大锣、大擦“三大件”为主,再加上小擦、小铛等几种,有的乐队还使用鹤颈号(类似长唢呐)。
2.2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的基本类型花鼓灯锣鼓演奏是由“灯场锣鼓”和“场子(番子)锣鼓”两类构成。
所谓“灯场锣鼓”是指专为舞蹈和歌唱伴奏的锣鼓部分;“场子(番子)锣鼓”是以独立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锣鼓。
无论是“灯场锣鼓”还是“番子锣鼓”的演奏,都是由一些基本的锣鼓点,根据表演的需要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与发展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与发展摘要花鼓灯是安徽省最具有代表性的舞种,是汉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有影响的舞种之一,也是汉族民间舞中保存较完整的一种舞种。
其中“鼓架子”这一男性角色是花鼓灯中的主要演员,又名“鼓上”,而且鼓架子的分工也有很多,如“大鼓架子”“小鼓架子”等,可见“鼓架子”这一角色在花鼓灯中的重要性。
在花鼓灯中,男角叫做“鼓架子”。
因为专长和分工不同,又可以细分为“文伞把子”,“武术伞把子”,“大鼓架子”,“小鼓架子”和“丑鼓”。
鼓架子一般是不拿道具,动作狂野、幅度大,有力度,在群众中很受欢迎,其和中国传统武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花鼓灯在参考与消化武术精髓的基础上,并且以它舞蹈的独特手段加以改进,使之更加舞蹈化;本论文通过考察进行研究“鼓架子”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的特点,以及传承,来浅析其表演形式与发展,希望对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的理论也做出少许贡献。
关键词:花鼓灯;表演形式;传承;发展目录一. 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概述 (1)(一)历史背景 (1)(二)角色分工 (2)二.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表演形式 (3)(一)鼓架子的舞蹈动作特点 (3)(二)鼓架子的音乐节奏特点 (4)(三)鼓架子的表演内涵与表现形式 (5)三.“鼓架子”的发展 (7)(一)鼓架子的传承 (7)(二)鼓架子的未来发展趋势 (8)结语 (9)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概述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它顽强的艺术生活力,广泛地流传于淮河流域基层民间,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艺术殿堂后,更是以极快的速度,向国内外发展,并引起巨大的反响。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
安徽花鼓灯动作要领如下:
1.燕子试水。
体对8点,虎口夹扇,双手由下至上划立圆,扇子在上,手绢在
下,落至体前,手臂微弯,身体向前俯身形成燕子试水的形象,同时脚下小碎步朝8点方向行进,重心在前。
2.上下动律。
双脚正步位,身体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身体后弧线上提,右
手虎口夹扇抱于体前,左手抱于扇子外,肘微向前。
身体走下弧线,重拍在上,由肋和腋下之间的部位主动向上走,经下弧线换反面。
3.风摆柳。
体对8点,身向一点,左手放于左肩前,脚下拔泥步,右手经身体
斜后45°转扇,屈臂同时扇子找胯,经抹快速转开,重拍向外,手臂不强调伸直。
安徽花鼓灯锣鼓点名称初探

在高倩编著的《安徽花鼓灯》一书中,对于锣鼓 点的记谱并不是十分的统一。有时使用的是鼓点的名 称。如:起鼓、收鼓、撞鼓、喘气锣等;有时使用的 是舞蹈的动作名称。如:小拐弯、大拐弯等;有时使 用的是鼓点的打法,及形象化的比喻和对声音的模拟。 如:压锤子、紧锤子、蛤蟆伸腿、鸡啄米等。本书中 有一段关于鼓的演奏技法上的描述这样写道:“在鼓的 演奏技法上有很多种变化,如‘压锤子’是左手鼓锤 压在鼓面上,右手击鼓,或两手先后击鼓,右手迅速 移开,左手鼓锤仍压于鼓面。‘捣锤子’是右手拿鼓锤 轻轻戳向鼓面。这些技法上的变化,造成闷声、清脆 的鼓边声等不同的音响效果,再加上轻击、重敲等音 量上的变化,使得鼓声富于表情,刻画了‘鸡啄米’、 ‘蛤蟆伸腿’、‘老鸹凫水’等不同的形象与意境”。[5]
大派。
不断地加以丰富与创新,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当时
花鼓灯锣鼓伴奏是花鼓灯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常先生授课的内容有他创作演奏的《蛤蟆跳井》、以及
主要乐器有背鼓、大锣、大镲、和小锣(又称狗锣,是 《小五番》、《小十番》等开场锣鼓。开场锣鼓又称场面
花鼓灯音乐中特有的打击乐器)。
锣,是在广场演出开场前为招徕观众而独立演奏的锣
拍的连接。 “连槌锣”和“反连槌锣”这两个鼓点,一般多用
于技巧性的动作,并且常常连接使用。但一般都是“连
我院的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采用的鼓点名称一直沿 槌锣”在前,“反连槌锣”在后,这是中国民间音乐的
安徽凤台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大 众 文 艺155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其中凤台花鼓灯是其重要流派,梳理其源流谱系,可体察到它的文化特质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它凝聚着汉民族的精神文化,所以一直充满生命力,生生不息。
关键词:凤台花鼓灯;历史渊源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AHSK07—08D91《安徽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开发利用》一、 地理环境凤台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处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缘,淮河水系丰富,河道宽阔,常年通航,这就促使各地的民间艺术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互交流、互相传播,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
北部受华夏文化影响,以农业为主;南部受楚越文化影响,谢克林在《中国花鼓灯艺术》中说:“与我国地理常识中以淮河为界分南北的情况相反,这一带人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信仰、性格等方面的情况是南北融合,兼而有之,既不同于南,又不完全类于北。
”【1】“因此花鼓灯歌舞的基本风格,就兼备了朴实、刚健、热烈、奔放、含蓄、细腻、娓婉的特点。
”【2】其表演既有北方人刚劲爽朗的性格,又有吴歌楚舞柔媚的风韵。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旱涝转变急剧。
特殊的地形与气候,便有了淮河特殊的灾害,有关资料显示:“淮河流域近530年的灾害历史研究发现,较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平均3年2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干旱97次。
淮河流域旱涝周期明晰,一般为11年。
但百天大洪大涝,继而百天大枯大旱现象亦屡见不鲜。
”【3】这里经常洪涝旱灾并存,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常出现,有时雪上加霜旱蝗并发,瘟疫流行,少医缺药。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灾害频发使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深受其苦,民不聊生,造成很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
在明代,凤阳地区(当时凤台属凤阳府)流民众多,《明英宗实录》卷63记载:“动以万计,扶老携幼,风栖露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
胸前抱扇(两种)
双护头
端扇
扁担式
凤凰穿天
大掖步:匡匡一丁匡
手搭凉棚:匡匡一丁匡
闪身步:令匡匡一丁匡
雁落沙滩:令匡匡一丁匡
三点头:答丁匡丁匡丁匡
舀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腰中盘带: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
侧翻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匡一令匡抹扇: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匡令匡令令匡一令令匡匡一令匡
磋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划圈动律: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
平足步:一个令丁两个令丁三个令丁四个令丁五个令丁六个令丁匡匡一丁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