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亳州市的地方戏曲。
它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进行探讨。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多样丰富,形式多变。
在表演形式上,有整台戏、短场幕、阳间灯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音乐上,花鼓灯以花鼓为主要乐器,配以笙、箜篌等传统民乐器,节奏明快、曲调婉转。
而在舞蹈上,花鼓灯非常注重舞者的形态美和舞姿的表现,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夸张而又富有感染力。
安徽花鼓灯还融入了各种形式的杂技、杂耍,使得表演更加形象生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方式独特精彩。
在表演中,花鼓灯注重情节的设置和扮演的角色,以故事的发展为线索,引导观众走进故事中。
表演者通过精彩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语言来打动观众,并通过动作、表情、音乐等元素的结合来诠释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表演者的功力与情感是安徽花鼓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和舞蹈的技术水平,同时还需要具备出色的表演能力,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表达来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还有一种特色就是“戏中戏”形式的使用,即在一个故事中再演另一个故事。
这种形式使得观众在观赏一个小故事的又能够进一步理解大故事的内容与主题,达到了两层面的艺术享受。
“戏中戏”也为表演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提高了表演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与多样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方式而闻名,它是安徽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安徽花鼓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又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通过表演的形式与内容,将更多的观众带入到故事中,让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化的发展,吸收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元素。
02
国际化推广
兰花作为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
推广和传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03
代代相传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徽花鼓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将兰
花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将安 徽花鼓灯中兰花带到世界各地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育培训拓展
开展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教育 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和爱好者,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
06 总结与展望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艺术价值总结
独特的表演风格
兰花在安徽花鼓灯中以其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展现 了深厚的艺术内涵。
兰花与舞者精神契合
内在品质契合
兰花与舞者都具有高雅、坚韧、淡泊名利等内在品质,这 种契合使得舞者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兰花的艺 术内涵。
情感共鸣
舞者在表演中与兰花产生情感共鸣,将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和敬仰之情融入到舞蹈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 能感受到兰花的魅力。
艺术追求契合
兰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 价值。舞者在表演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极致,与兰花所代 表的艺术追求相契合。
服饰与道具搭配
服饰选择
兰花的服饰以古代大家闺秀的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 ,同时也考虑到舒适度和适应性。
道具运用
扇子、手帕等道具在兰花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增 加舞蹈的难度和观赏性,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情感。
服饰与道具的协调
服饰与道具的搭配要协调一致,既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和情境,又要突 出兰花的形象特点。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

分析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的异同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
明清两代之后,花鼓灯从形式到内容已经形成了完善独立的艺术样式。
尤其是在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颍上、怀远、凤台以及凤阳等地区,每逢丰收、春节及正月十五元宵节等,人们都会跳花鼓灯表达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鼓灯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能够让花鼓灯这种“艺术瑰宝”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介绍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一)由来及其发展安徽花鼓灯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安徽省的蚌埠、怀远、凤台、颍上、凤阳、定远等市县。
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最终确定了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为主流派别。
为了传承花鼓灯文化,90年代,安徽省政府在文化专家的建议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安徽花鼓灯展览演出大会在安徽蚌埠举行。
本次演出大会各市区,县花鼓灯艺人均有参加,尤其是民间公认的花鼓灯三大流派艺人也全部参加了表演。
(二)三大流派各大特征从表演上来看,怀远县花鼓灯舞蹈动作流畅舒展,鼓架子动作繁杂,技巧运用较多,兰花动作轻盈有力,花样繁多,给人愉悦之感。
凤台县花鼓灯兰花舞蹈动作细腻婉约,尤其擅长舞扇花,人物之间的互动交流频繁,情感充沛。
颍上县的花鼓灯舞蹈动作更为质朴接地气,节奏感较强,动作之间的衔接更为严谨和大气。
二、三大流派的相同之处花鼓灯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民间劳作中创作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其纵然有不同的派别区分,但在本质上又有着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在于其文化内涵中的乡土气息、熟悉的民歌小调以及花鼓灯舞蹈中多变的故事内容和引发人们共情的情感表达。
(一)都有浓郁的乡士气息三大流派怀远、凤台、颍上所在地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历史上,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之后南北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创造出了以“勤劳,勇敢,智慧”为代表的淮河文明。
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分布于淮河两岸,南方人民的细腻温柔,北方人民的豪爽热烈也在这块土地上融合发展,农耕文明的发展,南北人民性格的差异成为了花鼓灯艺术的独特内核。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就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进行深入探讨。
一、花鼓灯的风格特点1. 厚重的历史底蕴安徽花鼓灯起源于明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鼓灯吸收了中原文化、南北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表演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抒情诗歌等多种元素,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2. 独特的音乐节奏花鼓灯的音乐节奏独特,表演者手持花鼓,击打节奏明快、有力,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花鼓灯的音乐多采取地方民间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琴等,音乐旋律激昂动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3. 精湛的舞蹈技艺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又富有张力,演员们身姿矫健、舞姿优美,整齐划一地完成各种编排动作,体现了演员们良好的舞蹈素养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在花鼓灯表演中,舞蹈被巧妙地融入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4. 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花鼓灯表演中常常融入了戏曲元素,包括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丰富多彩,既能展示各种不同戏曲的特色,又能为整个表演增添不少乐趣。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戏曲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 精妙的杂技表演花鼓灯表演中还常常融入了各种杂技表演,如飞天、耍狮、走火等,这些杂技节目精彩纷呈,让观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杂技表演为整个花鼓灯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1.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传统的花鼓灯表演通常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演员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鼓棒击打花鼓,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灵动的舞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创新元素,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更具时代感,使得花鼓灯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闻名于世。
作为安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鼓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带领读者一起探寻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
一、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安徽花鼓灯的风格可谓是独具特色,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表演形式上,安徽花鼓灯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彩灯和鼓,跳跃舞动,展示出活泼生动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安徽花鼓灯还融合了丰富的表演元素,如绸缎、木偶、花灯等,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表演节奏上,安徽花鼓灯以其激烈的鼓点和热烈的舞蹈动作而著称。
演员们奋力敲击着手中的花鼓,伴随着嘹亮悠扬的音乐,跳跃、转身,展现出独特的节奏美感。
演员们还会在表演中进行各种灵活多变的动作,如跳高、跳绳、抖空竹等,使整个表演场面更加精彩动人。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节奏紧凑,动作优美,充满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安徽花鼓灯在道具、服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演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戏曲戏服,手持各种造型独特的花灯和鼓,整个表演场面色彩斑斓,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而丰富多样的表演道具,如扇子、绸缎、空竹等,也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不少乐趣和艺术魅力。
这些道具与服饰的精心搭配,使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
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独具特色,它以小组表演形式为主,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表演节奏激烈,动作优美,服饰道具丰富,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它包含了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在表演内容上,安徽花鼓灯通常以抒情、叙事、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演员们以鼓点为基础,通过各种表演形式来展现出故事情节和民间风情。
这些表演内容在形式上千变万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特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特色,然后详细探讨了其表演形式与特点、服饰与道具、音乐与舞蹈、演出技巧以及发展与传承等方面。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在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和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揭示了安徽花鼓灯的独特风格与表演特点,展现了其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
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表演技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历史背景、传统文化、表演形式、特点、服饰、道具、音乐、舞蹈、演出技巧、发展、传承、文化传统、价值、文化产业、影响、风格、表演特点。
1. 引言1.1 了解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背景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明清时期。
据史料记载,安徽花鼓灯最早起源于明代,当时在民间有一种叫做“花鼓”的表演形式,后来逐渐演变为花鼓灯。
花鼓灯最初是一种宗教仪式,用来祈福祭祀,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在清代,花鼓灯已经成为安徽省的一种主要民间表演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间信仰的载体。
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安徽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2 介绍安徽花鼓灯的传统文化特色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
其传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安徽花鼓灯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戏曲元素,如皮影戏、豫剧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演出中常常伴随着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舞者们身着传统戏曲服饰,鼓手击鼓舞动,独特的节奏感和动感强烈的表演风格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 ;女角统称“兰花” ,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 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 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 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 (又称“场面锣” )。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 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
(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 、“碎步锣”、
“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 、“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4)根据鼓点的特点定名。
如“撞四”由四个最强的音组成;“长锣” 表示一拍一下长时间的连续演奏;“长流水” 也具有连续性,表示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
“连槌锣” 和“丁丁仓”亦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定名的。
“鼓头”是演员出场前的前奏,前 3 小节由背鼓单独演奏,给乐队提示速度并给演员做起步的准备,通常用于大场表演。
“衬锣”和“三点头”这两个鼓点中的“匡”力度较弱,
应念成二声(ku m g)o按演奏的效果,宜念成|令丁|匡0 ||, 但通常都习惯按舞蹈动作的韵律节奏,念成0 丁|匡00 ||,在后半拍的0 丁处起法儿,在“匡”处落动作。
“三点头”和“衬锣”的节奏相同,但必须固定为三个节奏,
专门伴奏“三点头” 的动作,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脉脉含情的感情。
演奏时要比衬锣更含蓄一些。
“长锣”具有连续性,起过渡连接的作用,碎步、跑步、自由步和某些没有节奏规律的戏剧性动作都可用长锣伴奏。
“长锣”的拍数不固定,可根据动作的变化随时更换其他锣鼓点。
“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以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更富有变化。
“碎步锣”是伴奏比较平稳的步法用的,如兰花的“风柳步”、“双环步”、“上山步”等,多用于小花场中,表现轻巧的、含蓄的或幽默的动作。
“登步锣” 具有推动力,可用于大场中的“蛇脱壳”、“穿麻花”、“挎臂转” 等动作,它还可以在大场中与“长锣”、“长流水”交替使用。
舞蹈有时出现与登步锣” 相反的动作,与之相适应,亦有“反登步锣”的鼓点,它从“登步锣”变化而来,这种鼓点用得不多,但如果使用得当,有较好的效果。
“连槌锣”是花鼓灯鼓点中一个三拍子的节奏,效果热烈、紧张,“鼓架子”翻各种跟斗以及“摆帘子” 、“打腿”、“扫腿”等动作都可用“连槌锣”伴奏。
从“连槌锣”变化而来,有“反连槌锣” ,前者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 3 拍,后者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
第 1 拍。
“摆扇子”在锣鼓点的语句间歇处(每小节的第 4 拍)要突出小锣和敲击鼓帮的音响(可用单槌或双槌敲击),表现一种调皮嬉戏的欢快情绪。
“摆扇子” 可用于伴奏伞头(男角,大场的领舞者)的“绕伞” ;兰花的“前后抱身” 、“小二姐梳头”、“扇花”、“跳蹲”;鼓架子的“连三步” 、“颠三步”等固定节奏的动作。
“摆扇子”应打出问答式的上、下句效果。
“丁丁仓”具有扎实有力的特点。
“撞四”音响强烈,用来伴奏某些特定的动作,比 4 拍“长锣”更好。
“喘气锣”用在一个节奏语句的结束处,是伴奏各种亮相的动作的。
由于亮相的动作有繁有简,所需拍子多少不等,亮相的动作节奏也有一些差别,所以,“喘气锣”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来配合,共为9 种不同的“喘气罗” 。
在通常情况下,它们的最后一拍均为休止,喘口气后再接别的鼓点,直接往下接的情况较少。
其中,“半喘气锣”不能单独使用,常作为“双气锣”和“前后喘气锣”的补充。
“结束点”是表演终场的锣鼓尾声。
花鼓灯表演中演唱的“花鼓歌”的间奏也是用锣鼓伴奏的,一般是在歌词的第三句后,演奏一个短的过门(如“前喘气锣”),到一段歌词唱完之后再演奏一个长的过门(几个鼓点的组合)。
锣鼓点的分类和节奏特点花鼓灯常用的锣鼓点,按其性质和作用
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
花鼓灯的锣鼓演奏是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国音乐的气质与特点。
花鼓灯音乐的节奏特点明显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l)节拍多变:在同一个鼓点中,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节拍(如“鼓头” 、“前喘气锣” 、“前后喘气锣”等);不同的鼓点节拍不统一。
因此,当它们组合成锣鼓乐段时,节拍、节奏富有变化。
花鼓灯锣鼓点分类表
(2)节拍重音的位置多变,下述鼓点的重音在每小节的最后一拍。
但并非所有的鼓点都如此,有的鼓点的节拍重音仍在每小节的第1 拍。
花鼓灯锣鼓谱的“代字”记谱法
一种好的记谱方法应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它既要能完整地、准确地记录乐谱,又要使用方便且便于掌握。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记谱一般都用口诀谱的形式,口诀大体上概括了各种声部。
50 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民乐教师王文汉、王泽南等在向安徽省怀远县著名鼓师常春利(艺名“老蛤蟆”)学习锣鼓演奏和口诀的基础上创制了“代字” 记谱法。
“代字”记谱法就是用一个汉字或一个汉字简化后的符号来表示一个鼓点。
代字大致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l )用鼓点名称的一个字代表。
如“鼓头”用“头”;
“长锣”用“长” ;“三点头”用“三” ;“长流水”用“水” ;“丁丁仓'用“丁” ;“连槌锣”用“连” 。
“双喘气锣” 、“半喘气锣”分别用“双” 、“半”来代表。
(2)用锣鼓点第一个字的一部分来代表。
如“摆扇子”用“罢” ;“碎步锣”用“卒”或“石” ;“空喘气锣”用“宀” ;“结束点”用“吉”(“结束点”按程式都用在鼓段的末尾,故亦可用“尾”)代表。
(3)用数字代表。
如一个“衬锣”用“一” ;两个“衬锣”用“二” ;四个“衬锣”用“二、二” ;“撞四”用“四” 代表。
(4)用鼓点的作用代表。
如“喘气锣”即停止或喘口气的意思,而“单喘气锣”是各种“喘气锣”的基础,所以“单喘气锣”用“止” (用“单”亦可)代表。
锣鼓谱中经常出现同一鼓点的多次反复,可在代字符号的右下方标上反复的次数。
其中,“轮”和“长锣”以一拍为一个单位,其他均按一个完整的鼓点为一个单位。
如8 拍“长锣”记成“长8”,6 个“连槌锣”记成,“连6”如反复次数不固定,看动作而变换鼓点,则可在这个鼓点代字符号的上方标记,如若干次“登步锣”可标记为。
如某几个鼓点反复,可按一般的记谱法,反复的部分标以反复记号,反复超过 3 次以上,可在反复记号最后一个鼓点的上方标上反复的次数。
某些鼓点连接时,中间可休止一拍,亦可直接相连,记谱时可按
不空一拍作为正常连接,如空一拍,则两个符号之间可加用休止符。
有时一个鼓点的最后一拍与下一鼓点的第一拍相重叠,则在两个鼓点之间加连线。
箭头下面的“匡” ,既是最后一个“连槌锣”的最后一拍,又是“撞四”的第一拍。
各种“喘气锣”的末尾本来都有一拍休止,应把休止一拍看作正常连接。
如不休止直接接下一个鼓点,则在“喘气锣”鼓点的上方加一连线。
如“喘气锣”的休止符的前一拍与下一鼓点的第一拍相重叠,则在“喘气锣”与下一鼓点之间加连线。
箭头下面的“匡” ,既是“单喘气锣”休止符前面的一拍,又是“登步锣”的第一拍。
“喘气锣”接“衬锣”或“三点头”时,这两个鼓点的第一下“丁”应直接连接在“喘气锣”最后一拍休止符的后半拍上,这样连接应视为正常连接,因为“衬锣”、“三点头” 本来就从后半拍起拍。
在演奏中遇到速度有变化时,可在变速度的鼓点的上方加以标明。
经过30 余年教学、创作的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记谱法已渐趋完善。
“代字”记谱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它类似语言文字的速记法,记谱、读谱都很方便。
要掌握这种记谱法必须事先熟练地
掌握各种鼓点的口诀。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只是收取少量整理收集费用,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