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合集下载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优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翩翩,舞者身姿轻盈,舞蹈节奏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表演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合唱,也有器乐演奏、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3. 色彩鲜艳:安徽花鼓灯的服装和道具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 寓意深刻: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寓意深刻,常常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总之,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清朝中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以其舞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演风格为特点。

舞者们身着华美的戏装,鼓点呼应,紧凑而有节奏的依次出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

他们舞动的姿态灵动流畅,动感十足,舞蹈中注重手势的表现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此来表达不同内心情感和角色的刻画。

另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通过融合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以传统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如《七仙女下凡》、《红楼梦》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中融合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将历史传说变得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除此之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也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表演和互动,让观众参与其中,加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安徽花鼓灯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交流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成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安徽花鼓灯,又称花鼓灯戏,是安徽省民间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其中的花鼓灯舞蹈是花鼓灯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舞蹈起源于宋代,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

宋代是花鼓灯舞蹈的起源时期。

当时,花鼓灯被用于庙会祭祀活动,为表达人们的喜庆与祈福之意。

花鼓灯舞蹈是舞者们在花鼓灯的伴奏下进行的舞蹈表演,极具节奏感和韵律美。

花鼓是指戏曲角色演唱时所用的打击乐器,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能够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而灯则是戏曲表演中的道具之一,用于照明舞台和增加视觉效果。

花鼓和灯的结合,使得舞蹈更加鲜艳动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舞蹈逐渐发展起来,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明朝时期,花鼓灯舞蹈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艺术形式,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和追捧。

清朝时期,花鼓灯舞蹈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戏曲形式相辅相成。

在这个时期,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不断丰富,舞者们的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戏曲艺术的转型,花鼓灯舞蹈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在文化保护政策的引导下,花鼓灯舞蹈得以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弘扬,但是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的改变,花鼓灯舞蹈的传统观众面临着老龄化和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如何创新和提升花鼓灯舞蹈的艺术魅力,培养新的观众群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传承和弘扬花鼓灯舞蹈,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需要加强对花鼓灯舞蹈的研究和保护,挖掘和整理更多的原始资料和历史文献,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解读。

需要加强对花鼓灯舞蹈的传承和培训,培养更多的舞者和传习人才,为舞蹈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还需注重创新和发展,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艺术手段,不断提升花鼓灯舞蹈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安徽花鼓灯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就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进行深入探讨。

一、花鼓灯的风格特点1. 厚重的历史底蕴安徽花鼓灯起源于明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鼓灯吸收了中原文化、南北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表演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抒情诗歌等多种元素,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2. 独特的音乐节奏花鼓灯的音乐节奏独特,表演者手持花鼓,击打节奏明快、有力,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花鼓灯的音乐多采取地方民间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琴等,音乐旋律激昂动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3. 精湛的舞蹈技艺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又富有张力,演员们身姿矫健、舞姿优美,整齐划一地完成各种编排动作,体现了演员们良好的舞蹈素养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在花鼓灯表演中,舞蹈被巧妙地融入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4. 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花鼓灯表演中常常融入了戏曲元素,包括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丰富多彩,既能展示各种不同戏曲的特色,又能为整个表演增添不少乐趣。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戏曲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 精妙的杂技表演花鼓灯表演中还常常融入了各种杂技表演,如飞天、耍狮、走火等,这些杂技节目精彩纷呈,让观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杂技表演为整个花鼓灯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1.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传统的花鼓灯表演通常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演员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鼓棒击打花鼓,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灵动的舞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创新元素,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更具时代感,使得花鼓灯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之一,起源于明代,现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历史积累和民间感情的表述。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艺术等方面对安徽花鼓灯进行研究。

一、历史渊源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安徽地区经济落后、人民贫困。

为了增加收入,一些村民开始在农闲时节制作各式各样的玩具,如蝴蝶灯、鱼灯、牛灯等等,用来节日照亮家中,同时也可以售卖给外地游客。

后来玩具制造者发现,只有加入歌舞表演,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自己的收入。

于是就出现了跳花鼓、引或、扯旗、舞狮等舞蹈形式,形成了花鼓灯的初步雏形。

到了清朝中期,花鼓灯已经发展成了一种集灯饰、歌舞、杂技、杂耍等各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态。

二、表演形式花鼓灯的传统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舞、高跷舞、水袖舞、拉碾、舞狮子等。

其中,花鼓舞是花鼓灯的主体表演形式,由队长带头,队员们手持花鼓,脚踏节奏,边唱边跳。

高跷舞则是一群人站在高木头上,做各种花式动作进行表演;水袖舞则是用长长的布条在空中做旋转,形成美丽的曲线。

拉碾表演则是让一人站在两个石碾上,由八人拉动碾石,最终形成统一的节奏。

舞狮子则是一人扮演狮子,由两个人扭在一起表演,也是表演形式之一。

三、音乐艺术花鼓灯在表演中的音乐艺术主要体现在歌舞、乐器演奏和节奏控制上。

歌曲是花鼓舞的伴奏之一,其歌词简单、优美、婉转,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

乐器演奏有三种:花鼓、板鼓、大鼓,花鼓是主配乐器,而板鼓和大鼓则起到节奏控制作用。

节奏控制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节奏整齐明确外,还必须要情感真挚、表情夸张,以为表演增色不少。

四、结论安徽花鼓灯是一种集艺术、历史和民间情感表达于一身的文化艺术形态。

它既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累。

正如艾青所说:“优秀文化传结生命。

传承文化的意义在于,先辈传下来的知识、技艺,代代相传,以延续文化的生命。

赏析安徽花鼓灯

赏析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锣鼓乐
• 花鼓灯锣鼓是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 成部分,既能为花鼓灯歌舞伴奏, 又能独立演奏。
• 主要打击乐器配置有:花鼓,大锣, 大镲,小镲,小铛。
著名花鼓鼓手常春利
常春利 艺名“老蛤蟆”,男,怀远县 常家坟人。一九一二年出生在农民家庭, 他的家乡花鼓灯盛行。由于环境的熏陶, 使他对花鼓灯锣鼓产生了兴趣。他一边 模仿打鼓人的姿态,一边口念花鼓经, 用手在自己的肚皮上不停地拍打。时间 长了,肚子上竟然磨出了一块块硬皮。 十五岁上场打鼓时,人们送他个外号“老 蛤蟆”,从此,也成了他的艺名。
欣赏花鼓灯锣鼓乐
• 《蛤蟆跳井》是一首花鼓灯锣鼓乐,他 根据花鼓灯锣鼓节奏,运用各种敲击音 响效果,生动地刻画出蛤蟆跳跃、伸脚、 鸣叫等活泼可爱的形象。
• 完成,课后实践创造第五题。
东方芭蕾----花鼓灯歌舞艺术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 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 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 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 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 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 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 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 的歌舞形式。解放后,优美多彩的花 鼓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 过不断的交流提高,使花鼓灯从原来 的民间广场演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 演艺术,并加以完善。2006年5月 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灯盛行在怀远、凤台、凤阳 和颍上四县。由于花鼓灯主要流传 在旧凤阳府境内,旧时多称凤阳花 鼓灯,而今主要在安徽省境内,故 名安徽花鼓灯。
80年代,著名民间舞蹈家 许淑英教授曾先后去北美洲、 美国、加拿大等地讲学,将花 鼓灯艺术传授到国外,在国际 芭蕾舞节,为600多位各国舞蹈 艺术大师表演花鼓灯,受到热 烈欢迎,美国电视台立即向全 美国播放,掀起了美国人对花 鼓灯的热情。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安徽花鼓灯舞蹈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源于宋代“舞队”的遗承,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一朵璀璨明珠,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魅力所在以及它的历史渊源。

安徽花鼓灯舞蹈是起源于安徽地区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它是安徽民间舞蹈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

这种舞蹈在表演形式上包括有用花鼓演奏的舞蹈和用灯具进行表演的花灯舞蹈。

花鼓舞蹈是一种民间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其舞者们手持花鼓,以花鼓的敲击和鼓声为伴奏,以及舞蹈动作形象地演绎民间生活场景。

而花灯舞蹈是一种集盛装艺术与灯饰艺术于一体的舞蹈形式,舞者们手持各式各样的花灯进行表演,既有艺术绘画和雕刻,又有表演舞蹈,独具特色。

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期,北宋宰相欧阳修为庆祝春节,在合肥邀集四方演艺队伍,在春节期间组织演出。

当时各地舞队较多,如鼓舞队、绢车队、官人队、玩偶队等,颇具盛名。

其中以鼓舞队最受人们欢迎,所以鼓舞队成为宋代安徽春节时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节目。

至今安徽仍然流传着“鼓舞队”的民歌:“鼓乡姑属庐州城,庐山之南、合肥之东。

东风吹动乡鼓舞,挥起鼓来打出火。

”由此可见,安徽鼓舞队盛于宋代,后因多方演化听曰“花鼓队”。

而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表演形式,自然也演化成了鲜活、艺术性很强的表演形式,成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中《安徽花鼓灯》一剧在1958年秋诞生于河北艺术学校题材取材于春节“鼓花队”“灯光队”,集安徽流行舞蹈“花鼓队”的五彩扇子舞、绳子舞、花幡舞、门环舞、铁环舞等内容,又结合春节灯光表演艺术,运用了多面光环技术,这样一来,将花鼓队与灯光两种民间表演形式融为一体。

创造出了独具安徽特色的安徽花鼓灯舞蹈,这种形式并在全国各地传演,广受欢迎,成为国际国表演艺术。

安徽花鼓灯舞蹈所表现的是劳动人民在民族传统节日、婚嫁、喜庆等场合的欢乐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民间舞——安徽花鼓灯
花鼓灯流传于淮河两岸的怀远、凤台、颖上、凤阳、蚌埠、淮南等地。

以怀远、凤台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两大派。

关于花鼓灯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出现在明代。

每逢春节到元宵节,当地民间都要大闹花灯会,跳花鼓灯。

花鼓灯的男角统称“鼓架子”;女角统称“兰花”,俗称“包头”。

花鼓灯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有“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

常用乐器有背鼓(胯鼓)、大锣、大钹、小锣(又称脆锣或小狗锣)、小钹、小镗锣。

传统的锣鼓队由7—9人组成,其中背鼓、大锣、大钹、小锣为四大件。

此外,还有唢呐、笙等吹奏乐器。

花鼓灯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挥下(凤台一带大锣为领奏乐器),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性质,配以各种合适的锣鼓点,在各种动作不断连续组合的同时,形成了相应的各种节奏的锣鼓点的连续组合。

音乐铿锵有力,热烈欢腾,启发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

花鼓灯的表演由歌、舞、戏三部分组成。

载歌载舞是花鼓灯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间既互相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歌与舞交替进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灯歌),
其曲调多为山歌小调。

60年代初以来,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编的乐曲逐渐出现,丰富了花鼓灯音乐。

近年来,一些用黄梅戏唱腔音乐改编的乐曲用于“兰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点及其用法
花鼓灯在民间广场演出的开场前,为招徕观众,一般都要先演奏打击乐,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

这些独立的锣鼓演奏称为“开场锣鼓”(又称“场面锣”)。

用于舞蹈伴奏的花鼓灯常用鼓点共20余个,演奏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锣鼓点的打法,记住每个鼓点的口诀及韵律。

鼓点的定名原则大至如下:
(1)借用舞蹈动作的名称。

如“摆扇子”、“碎步锣”、“登步锣”、“三点头”等。

(2)根据花鼓灯表演的程式定名。

如“鼓头”、“结束点”分别用在表演大场的锣鼓段的头、尾处。

(3)根据鼓点的用法定名。

如各种“喘气锣”是给演员提供一个喘气、静止的机会,给演员亮相用,所以叫“喘气锣”。

(4)根据鼓点的特点定名。

如“撞四”由四个最强的音组成;“长锣”表示一拍一下长时间的连续演奏;“长流水”也具有连续性,表示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

“连槌锣”和“丁
丁仓”亦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定名的。

“鼓头”是演员出场前的前奏,前3小节由背鼓单独演奏,给乐队提示速度并给演员做起步的准备,通常用于大场表演。

“衬锣”和“三点头”这两个鼓点中的“匡”力度较弱,应念成二声(kuáng)。

按演奏的效果,宜念成|令丁|匡0 ||,但通常都习惯按舞蹈动作的韵律节奏,念成0丁|匡00 ||,在后半拍的0丁处起法儿,在“匡”处落动作。

“三点头”和“衬锣”的节奏相同,但必须固定为三个节奏,专门伴奏“三点头”的动作,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脉脉含情的感情。

演奏时要比衬锣更含蓄一些。

“长锣”具有连续性,起过渡连接的作用,碎步、跑步、自由步和某些没有节奏规律的戏剧性动作都可用长锣伴奏。

“长锣”的拍数不固定,可根据动作的变化随时更换其他锣鼓点。

“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以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更富有变化。

“碎步锣”是伴奏比较平稳的步法用的,如兰花的“风柳步”、“双环步”、“上山步”等,多用于小花场中,表现轻巧的、含蓄的或幽默的动作。

“登步锣”具有推动力,可用于大场中的“蛇脱壳”、“穿麻花”、“挎臂转”等动作,它还可以在大场中与“长锣”、“长
流水”交替使用。

舞蹈有时出现与登步锣”相反的动作,与之相适应,亦有“反登步锣”的鼓点,它从“登步锣”变化而来,这种鼓点用得不多,但如果使用得当,有较好的效果。

“连槌锣”是花鼓灯鼓点中一个三拍子的节奏,效果热烈、紧张,“鼓架子”翻各种跟斗以及“摆帘子”、“打腿”、“扫腿”等动作都可用“连槌锣”伴奏。

从“连槌锣”变化而来,有“反连槌锣”,前者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3拍,后者节拍重音在每小节的第1拍。

“摆扇子”在锣鼓点的语句间歇处(每小节的第4拍)要突出小锣和敲击鼓帮的音响(可用单槌或双槌敲击),表现一种调皮嬉戏的欢快情绪。

“摆扇子”可用于伴奏伞头(男角,大场的领舞者)的“绕伞”;兰花的“前后抱身”、“小二姐梳头”、“扇花”、“跳蹲”;鼓架子的“连三步”、“颠三步”等固定节奏的动作。

“摆扇子”应打出问答式的上、下句效果。

“丁丁仓”具有扎实有力的特点。

“撞四”音响强烈,用来伴奏某些特定的动作,比4拍“长锣”更好。

“喘气锣”用在一个节奏语句的结束处,是伴奏各种亮相的动作的。

由于亮相的动作有繁有简,所需拍子多少不等,
亮相的动作节奏也有一些差别,所以,“喘气锣”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来配合,共为9种不同的“喘气罗”。

在通常情况下,它们的最后一拍均为休止,喘口气后再接别的鼓点,直接往下接的情况较少。

其中,“半喘气锣”不能单独使用,常作为“双气锣”和“前后喘气锣”的补充。

“结束点”是表演终场的锣鼓尾声。

花鼓灯表演中演唱的“花鼓歌”的间奏也是用锣鼓伴奏的,一般是在歌词的第三句后,演奏一个短的过门(如“前喘气锣”),到一段歌词唱完之后再演奏一个长的过门(几个鼓点的组合)。

锣鼓点的分类和节奏特点
花鼓灯常用的锣鼓点,按其性质和作用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
花鼓灯的锣鼓演奏是在民间音乐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国音乐的气质与特点。

花鼓灯音乐的节奏特点明显地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l)节拍多变:在同一个鼓点中,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节拍(如“鼓头”、“前喘气锣”、“前后喘气锣”等);不同的鼓点节拍不统一。

因此,当它们组合成锣鼓乐段时,节拍、节奏富有变化。

花鼓灯锣鼓点分类表
(2)节拍重音的位置多变,下述鼓点的重音在每小节的最后一拍。

但并非所有的鼓点都如此,有的鼓点的节拍重音仍在每小节的第1拍。

花鼓灯锣鼓谱的“代字”记谱法
一种好的记谱方法应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它既要能完整地、准确地记录乐谱,又要使用方便且便于掌握。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记谱一般都用口诀谱的形式,口诀大体上概括了各种声部。

5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校民乐教师王文汉、王泽南等在向安徽省怀远县著名鼓师常春利(艺名“老蛤蟆”)学习锣鼓演奏和口诀的基础上创制了“代字”记谱法。

“代字”记谱法就是用一个汉字或一个汉字简化后的符号来表示一个鼓点。

代字大致可分以下几种情况:(l)用鼓点名称的一个字代表。

如“鼓头”用“头”;“长锣”用“长”;“三点头”用“三”;“长流水”用“水”;“丁丁仓’用“丁”;“连槌锣”用“连”。

“双喘气锣”、“半喘气锣”分别用“双”、“半”来代表。

(2)
用锣鼓点第一个字的一部分来代表。

如“摆扇子”用“罢”;“碎步锣”用“卒”或“石”;“空喘气锣”用“宀”;“结束点”用“吉”(“结束点”按程式都用在鼓段的末尾,故亦可
用“尾”)代表。

(3)用数字代表。

如一个“衬锣”用“一”;两个“衬锣”用“二”;四个“衬锣”用“二、二”;“撞四”用“四”代表。

(4)用鼓点的作用代表。

如“喘气锣”即停止或喘口气的意思,而“单喘气锣”是各种“喘气锣”的基础,所以“单喘气锣”用“止”(用“单”亦可)代表。

锣鼓谱中经常出现同一鼓点的多次反复,可在代字符号的右下方标上反复的次数。

其中,“轮”和“长锣”以一拍为一个单位,其他均按一个完整的鼓点为一个单位。

如8拍“长锣”记成“长8”,6个“连槌锣”记成,“连6”如反复次数不固定,看动作而变换鼓点,则可在这个鼓点代字符号的上方标记,如若干次“登步锣”可标记为。

如某几个鼓点反复,可按一般的记谱法,反复的部分标以反复记号,反复超过3次以上,可在反复记号最后一个鼓点的上方标上反复的次数。

某些鼓点连接时,中间可休止一拍,亦可直接相连,记谱时可按不空一拍作为正常连接,如空一拍,则两个符号之间可加用休止符。

有时一个鼓点的最后一拍与下一鼓点的第一拍相重叠,则在两个鼓点之间加连线。

箭头下面的“匡”,既是最后一个“连槌锣”的最后一拍,又是“撞四”的第一拍。

各种“喘气锣”的末尾本来都有一拍休止,应把休止一拍看作正常连接。

如不休止直接接下一个鼓点,则在“喘气锣”鼓点的上方加一连线。

如“喘气锣”的休止符的前一拍与下一鼓点的第一拍相重叠,则在“喘气锣”与下一鼓点之间加连线。

箭头下面的“匡”,既是“单喘气锣”休止符前面的一拍,又是“登步锣”的第一拍。

“喘气锣”接“衬锣”或“三点头”时,这两个鼓点的第一下“丁”应直接连接在“喘气锣”最后一拍休止符的后半拍上,这样连接应视为正常连接,因为“衬锣”、“三点头”本来就从后半拍起拍。

在演奏中遇到速度有变化时,可在变速度的鼓点的上方加以标明。

经过30余年教学、创作的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记谱法已渐趋完善。

“代字”记谱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它类似语言文字的速记法,记谱、读谱都很方便。

要掌握这种记谱法必须事先熟练地掌握各种鼓点的口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