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

浅析汉族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征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等地。
它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闻名,被称为“江南第一舞蹈”。
安徽花鼓灯舞蹈以山歌、山花鼓为伴奏,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
这种舞蹈一般由男性演员表演,其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规整、刚劲有力。
舞者的动作饱满,身体伸展,动态感强烈。
舞者的舞步快速而有力,脚底下的鼓点和木板声响奇特有力,使整个舞蹈充满了节奏感和爆发力。
其次,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动作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这种舞蹈大量运用了山林劳动中的动作元素,如背禾秧、点油灯、摇柴背等,展现了农村劳动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服饰独具特色。
舞者身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通常穿着青色上衣和黑色下衣,头戴草帽,腰系红布带,手持花鼓,舞动时服饰飘扬,增强了观赏性和艺术感。
最后,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交替表演独舞、对舞、小组舞等形式,通过不同舞蹈动作的展示,展现了舞者的技艺功底和舞蹈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花鼓灯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特、力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也展示了安徽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安徽花鼓灯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一、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安徽花鼓灯通过鼓、花、灯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鼓是花鼓灯表演的灵魂,鼓的节奏和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表演的效果。
在表演中,鼓手们会根据剧情和节奏变化有条不紊地操纵鼓棒,发出有力而韵律感强的鼓声,这既是对表演内容的呼应,也是对情感的释放。
花鼓灯表演中的花,指的是表演者手中的花板,用来表现各种形态的动作和舞蹈,增强表演的视觉效果。
而灯则是表演现场的灯光效果,通过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舞台氛围,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安徽花鼓灯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中,演员身着古代服饰,通过服饰的色彩和款式来展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男性演员会穿着青色或白色的宽袍大袖,女性演员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绸缎打扮,头戴花翎头饰。
而在表演中,还会使用一些特别的道具,如长幡、拐子、刀枪等,这些道具不仅用来装饰舞台,还可以通过道具来表现角色身份和情感状态。
安徽花鼓灯的音乐和歌舞也是其风格特点之一。
音乐和舞蹈在花鼓灯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在整个表演中贯穿始终,既带动着舞蹈的节奏,又通过不同的乐曲和曲调来表现不同的情节和氛围。
而歌舞则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之一,演员们会在表演中唱歌跳舞,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命运。
整个表演在音乐和歌舞的交融中愈加丰富多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戏”,一种是“小戏”。
“大戏”是安徽花鼓灯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花鼓灯的风格和特点

丑 鼓 。只有 一 部 分 经 常在 演 出 的艺 人 ,摸 索 一 些方 法 , 掌握 了一定 的技巧 和基 本功 ,艺 术生命 较 长 。 由于 上述 这种 传授 方式 , 加 之花 鼓灯 流行 地 区较 广 , 艺人 们 各 具不 同的 个 性和 特 点 , 因此 在表 演 上形 成 了不 同 的流派 。如蚌 埠一 带 多 “ 拐 弯 ”、 “ 斜塔 ” ,幅度 较大 , 动作 优 美 ;颖 上 地 区 则简 练 质朴 ,舞蹈 结 构 严 谨 ,节 奏 较 慢 ,造 型姿 态 多 ,具 有 古 老淳 朴 的特 点 ;凤 台地 区讲 究 男 女 角 色 的交 流 和 思想 感 情 的描 绘 ,兰花 动 作 活泼 细 腻 ,有 如风摆 杨柳 ,扇 花 丰富 ,唱 腔多 变化 ,音 域较 广 , 伴 奏 以锣 为领 奏 乐 器 ;怀 远 地 区鼓 架 子 多筋 斗 ,兰花 动 作 矫 健轻 捷 ,风流洒 脱 ,舞如 燕子 试水 ,舞 台调 度开 阔 , 人 物性 格 爽 朗 ,唱 腔平 稳 朴 实 ,伴 奏 以 鼓为 领 奏 乐 器 ; 定远 地 区是一 种三 人表 演 的 “ 小伞 子 ”, 动 作抒 情柔 美 。 各 流派 有 自己擅 长 的 节 目和 舞 蹈 动作 ,有 时 即使是 同一 动 作 ,也 有不 同 的演 法 和表 现 内容 。艺 人们 在 继 承传 统 表 演艺 术 的 基础 上 ,根 据 个 人 形体 条 件 和性 格 特 征 ,形 成不 同 的表演 风格 ,使 花鼓 灯艺 术更 加 丰富多 彩 。 花 鼓灯 的舞 蹈动 作 大 都 是从 劳 动 生 产 和 日常 的 生活 中加 以提炼发 展而 来 的 。 如:“ 簸 簸 箕 ”以扇 子模 拟簸 箕 ,
仍保 持着 这种 动律 、动态 特征 。 兰 花 使用 的 折 扇也 源 于戏 曲 ,但 它 已成 为花 鼓 灯 特 有 的表 演 手 段 和道 具 ,是 人 物 造 型 中不 可 缺 少 的组 成 部 分 ,很 多从 生 活 中提炼 出来 的动作 , 由于 有 了扇 子 的配 合 ,形象 更好 看 ,如 “ 端 针 匾” 、 “ 簸簸 箕 ”、 “ 搭 凉篷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优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优美,舞姿翩翩,舞者身姿轻盈,舞蹈节奏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2. 表演形式多样: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对唱、合唱,也有器乐演奏、武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3. 色彩鲜艳:安徽花鼓灯的服装和道具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4. 寓意深刻: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寓意深刻,常常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自然、历史等方面的感悟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总之,安徽花鼓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清朝中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风格,以其舞蹈的节奏感和戏剧性的表演风格为特点。
舞者们身着华美的戏装,鼓点呼应,紧凑而有节奏的依次出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
他们舞动的姿态灵动流畅,动感十足,舞蹈中注重手势的表现和面部表情的变化,以此来表达不同内心情感和角色的刻画。
另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通过融合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内容,主要以传统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如《七仙女下凡》、《红楼梦》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中融合了安徽地方文化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歌唱、舞蹈、戏剧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将历史传说变得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观众的娱乐和文化体验。
除此之外,安徽花鼓灯的表演也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过表演和互动,让观众参与其中,加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安徽花鼓灯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种交流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成为了安徽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

对安徽花鼓灯包含的艺术特色进行相关探讨相关才子对安徽花鼓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本篇毕业论文就是分析其花鼓特点:1.安徽花鼓灯具有鲜明的锣鼓伴奏艺术特色。
安徽花鼓灯的伴奏音乐发展的基础是民间的“锣鼓会”。
锣鼓会是广泛流传于淮河两岸农村生活中的娱乐形式,农民经常是在农闲或过重大节日的时候自发聚集,他们通过锣鼓敲打声来使空旷的冬季的农村充满生机,从而营造出一种热闹气氛,同时通过锣鼓声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可以说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明快紧凑和感染力强的锣鼓是安徽花鼓灯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
锣鼓节奏形式多样,能给人以欢快高亢和健美有力的感觉,在花鼓灯艺术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安徽花鼓灯在长期的艺术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边走边打边舞的艺术特点。
花鼓灯通过锣鼓伴奏不但增加了生活气息,而且还通过表演者边敲奏边舞的形式有效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
2.安徽花鼓灯中也有着独特的音乐艺术。
虽然说安徽花鼓灯主要是以舞蹈为主,但是我们研究安徽花鼓灯绝对不能忽视其音乐,如果没有音乐做配合,安徽花鼓灯只是靠单纯的舞蹈表演是不可能取得多强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的。
安徽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演迸发展过程中成功借鉴了民间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大大增强了安徽花鼓灯的艺术整体表现力。
被称为花鼓歌的歌曲就是专业为花鼓灯舞蹈服务的,花鼓歌最早是因为花鼓灯演出中需要短暂休息而设置的,其形式也基本就是唱一些句式长短不限的当地山歌小调,并且也基本是以清唱为主,在风格上以诙谐逗乐为主,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起到一个休息的作用。
花鼓歌一般分歌唱和伴奏两部分,其中的歌唱部分包含花鼓歌及后场小戏中的小调,演唱形式也多样,可以用独唱,可以用对唱,也可以用齐唱的方式等。
传统的安徽花鼓灯是没有明确区分男女专用唱腔,只是从歌曲的旋律的特点及节奏的变化等方面把其分为挎鼓调和腊花调两大类。
3.安徽花鼓灯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粗狂中透着秀丽。
在安徽花鼓灯表演艺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基本是来自于农村青年,农村男女青年的形象很有特色。
浅析安徽花鼓灯

中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人们多在农闲和年节时聚集活动。锣 鼓敲达声, 使空旷的冬季农村充满生气, 带来了送旧迎新的热 闹气氛, 给人以鼓舞, 欢欣, 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花鼓 灯用它来作伴奏, 增添了淮河地区的艺术色彩。好的鼓手不 仅带动乐队打出各种节奏激发表演, 且自己也常随着表演着 情绪的起伏变化, 边敲奏边舞, 非常活跃。 地区的特点和艺人的流派——花鼓灯植根于农村生活, 是自娱性的舞蹈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 长期的艺术实 践中, 形成了不同地区的风格和不同艺人的流派。颖上县的 花鼓灯淳朴简练, 姿态稳重, 节奏较慢。凤台县的表演细腻, 着重人物的刻画, 动作活泼优美, 花鼓歌唱腔多、 音域广、 委婉 动听, 伴奏上以锣为领奏乐器。 怀远县的舞蹈性强, 动作娇健 以鼓为领奏。其他也有地区风格, 有个人的特点和风韵。 二、 发展与传承 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大发展, 城市化建设的大规模和速 度的迅速增长, 以及对于劳动力的吸纳需求, 为大批中、 青年 农民离开土地告别家乡外出打工, 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生存和 就业空间。城乡经济收入的差距, 城市里灯红酒绿的物质文 化生活的刺激, 使许多长年在外的打族们有了许多喜爱。现 渐减少和沙化。 我们鼓励并支持人们玩花鼓灯、 看花鼓灯、 喜爱花鼓灯, 这是我们的极其美好意愿。 但是, 如果玩灯的人, 一年到头两 手空空、 囊中羞涩, 那麽花鼓灯的发展与传承将仍然无法落实 和持久。 我们不能分割时空, 让一部分人留守昨天看护历史, 另一部分人随着时代而文明进化。 我们也不能教条地规定这 些人应该如何如何, 只能加以引导和指导。许多民间文化保 护很好的地方, 他们主要经验是除了给予民间艺人和团体一 定扶持及奖励政策以外, 主要是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开发旅游 原始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富, 激发当地民众内心的需求与 热爱, 自觉加入到保护行列, 从跟本上解决保护主体的主人翁 传承问题, 让保护与传承名符其实。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起源于安徽省的民间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
花鼓灯是一种集舞蹈、音乐、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就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进行深入探讨。
一、花鼓灯的风格特点1. 厚重的历史底蕴安徽花鼓灯起源于明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花鼓灯吸收了中原文化、南北地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其表演内容涵盖了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抒情诗歌等多种元素,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地方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2. 独特的音乐节奏花鼓灯的音乐节奏独特,表演者手持花鼓,击打节奏明快、有力,与演员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花鼓灯的音乐多采取地方民间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琴等,音乐旋律激昂动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3. 精湛的舞蹈技艺花鼓灯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优美而又富有张力,演员们身姿矫健、舞姿优美,整齐划一地完成各种编排动作,体现了演员们良好的舞蹈素养和高超的表演技巧。
在花鼓灯表演中,舞蹈被巧妙地融入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4. 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花鼓灯表演中常常融入了戏曲元素,包括评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丰富多彩,既能展示各种不同戏曲的特色,又能为整个表演增添不少乐趣。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戏曲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5. 精妙的杂技表演花鼓灯表演中还常常融入了各种杂技表演,如飞天、耍狮、走火等,这些杂技节目精彩纷呈,让观众眼花缭乱,赞不绝口。
杂技表演为整个花鼓灯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魅力。
二、花鼓灯的表演形式1. 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传统的花鼓灯表演通常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演员身着传统戏曲服饰,手持鼓棒击打花鼓,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演者精湛的技艺和灵动的舞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现代化的花鼓灯表演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和创新元素,包括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更具时代感,使得花鼓灯表演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
成丹(河南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6000)
摘要: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关键词:花鼓灯;楚舞吴风遗韵;体态律动特征;锣鼓特色;舞蹈表现分类
花鼓灯流传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因为它来自社会阶级的底层,历来不受主流文化的重视,过去虽然曾经在广大民众中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专人去记录它,研究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民间艺术的花鼓灯,在当代越来越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它流行于战国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方之间,兼收南北之长,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这里的人民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来叙述自己对美好的憧憬,用它来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花鼓灯的舞蹈动作产生于劳动又因长期扎根于民间,使其得到丰厚的营养,所以显得特别纯朴、优美和富有表现力。
一、楚舞吴风遗韵花鼓灯的风格韵味,是在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源于河南桐柏山区的淮河横贯于安徽的北部,其干流正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界线。
因此,花鼓灯得以兼融南、北文化之优长,具有吴歌楚舞的风韵。
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郢都”(楚人把都城称作“郢”),盛行花鼓灯的风台,是春秋时代的楚地来邑,蔡昭侯迁来此地后又称下蔡,两地都与楚国有关。
至今,风台农村仍有许多称作郢的村名,如谢郢、童郢、严郢孜等,可见当地习俗受文化影响之深远。
楚人有尚武、知音、细腰等习俗,花鼓灯中的动作和技艺大多是从武术中吸取营养,即尚武精深的体现;受北方的影响,优美动听的花鼓歌,福有表现力的锣鼓伴奏,具有江南的色彩。
而“兰花”“三道弯”“S”型的动态形象,则是细腰的延伸,从而形成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的风韵。
二、体态特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综合的民间歌舞表演艺术,一个花鼓灯灯班子的组成必须要有玩灯人和锣鼓班子。
原生形态的花鼓灯舞蹈都有角色扮演,男角俗称“鼓架子”,舞姿热情奔放、技艺高超;女角俗称“兰花”,又称“蜡花”“包头的”“花鼓娘子”,舞蹈动作细腻优美、变化多端。
花鼓灯的锣鼓是花鼓灯艺术中的灵魂,其恢弘的气势主宰并贯穿着整个花鼓灯艺术,花鼓灯的锣鼓不但可以给舞蹈伴奏,又可以单独表演,其锣鼓点子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道弯’是一种特定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形的体态。
以广义上看,‘三道弯’舞姿是世界上东方各国民族舞蹈最典型的姿态之一。
”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舞姿也颇为丰富,在山东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都是其典型舞姿。
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主要体态“三道弯”表现为多具有“拧”“倾”的特点。
兰花以“拧”“倾”中的“三道弯”为特色;鼓架子在架式中的“拧”“倾”是整体的暂时性的偏离重心或略微前倾,不构成“S”型,有别于兰花的“三道弯”体态。
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又称“三掉腰”。
从这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舞姿是以腰部为中心轴,上半身与下半身相互形成力的相反作用,胯部停留在横移的位置,呈现“扭”的体态;重心的着力点在与前半脚掌,前脚掌半点地,呈现前倾的体态,这就是“三道弯”的典型特征。
在花鼓灯的舞蹈中,如凤凰三点头、搭凉棚、
单展翅、单背巾、小二姐踢绣球、端针匾等这些亮相静止的造型都是在“三道弯”体态上完成的。
花鼓灯舞蹈中,兰花的舞蹈动作是流动而欢畅的,同样,“三道弯”也随之在动作与动作之间瞬间调整与转换中,如“风摆柳”之后接“凤凰三点头”又或者,在流动的单一舞蹈动作中,“三道弯”始终保持在舞姿里面,如“拔泥步”,就是双脚移动重心时,上身交替随着左右步伐而前后扭动,形成了连续性的“S”形曲线。
其他诸如“登山步”之后接“手搭凉棚”“风摆柳”与“凤凰三点头”是花鼓灯舞蹈中常用的动作。
在“风摆柳”中以“扭”为主要动律,上身的扭动带动右上臂横行摆动,使拿扇子的右手腕在律动下自然环绕。
左手掐腰,平足部前进四个八拍。
在锣鼓的伴奏下,最后一拍在风摆柳和凤凰三点头的的过渡中快速的“划步”,迅速的“刹住”脚,落在三点头的造型上,体现出“溜得起,刹得住”的舞蹈动作特点。
“凤凰三点头”的呼吸属于非自然型,先提气,每次回头时迅速吐气、吸气。
这个舞姿的节奏感很强,每一次的的吸气都是在空拍上。
“登山步”与“手搭凉棚”都是取材自生活劳动之中,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形成了优美的舞蹈语言。
登山步的动律就是体现一个“梗”字,双膝用力的下压,后脚掌重重踩住地面,重心就在这连续不断的左右腿的交替中轮换。
二个八拍快结束时,在末拍和休止拍之间,摆成“手搭凉棚”的“三道弯”造型。
呼吸型也有自然型转为非自然型,随着后退的步伐,退右腿头部转向右方,退左腿头部转向左方,上身的扭动带动着头部的转动。
“传神靠眼瞅”,在“手搭凉棚”的舞姿中,由于扇子半遮面,表情藏在扇子的下面,显得兰花很娇羞而俏美。
以上的舞姿都以扭、倾、拧的体态贯穿其间,在休止拍的瞬间以“三道弯”的体态出现,是安徽花鼓灯成为“这一个”的重要特征。
安徽花鼓灯舞蹈的三道弯,作为高频典型舞畴而形成鲜明的舞蹈形态特异性,成为安徽花鼓灯舞蹈的独特的体态特征。
兰花的舞姿丰富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在“S”形的体态中,展示了女性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形体身段,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
三、花鼓灯的舞蹈表现分类花鼓灯的舞蹈表现分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花场”花场又可分为“大花场”“小花场”。
“花场”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激越、欢快。
舞者有着醉酒般的冲动。
在复杂、喧闹的锣鼓声中,舞者个观者情绪激昂、兴奋异常。
“花场”在中国民间舞中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
以这种形式所创作的几个舞蹈如《欢腾的鼓乡》《大地土风》均在全国上场舞大赛中获得较高名次,然而,“花场”所表现的“站肩”“老鹰展翅”“燕子拔泥”等几十种舞段、舞句都淹没在激昂的大情绪之中了。
花鼓灯传统舞蹈的另一类就是以“兰花”为主的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
有时是“兰花”的独舞,有时配以“鼓架子”来衬托“兰花”。
这一类舞蹈表现男女爱情的各种形式和爱情的各种情感,这类舞蹈的动作如“三回头”“燕子拔泥”“老鹰叼鸡”“柔碎步”主要表现女人渴望幸福的情绪,以情为主、以情带舞,随时可创造出新的舞蹈动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这一类的舞蹈中涌现出了“小金莲”“小红鞋”“一条线”等,一大批知名的民间舞蹈家。
概括来讲,传统的花鼓灯所表现的内容有三类:一、欢快喜悦、二、爱情、三、哀伤。
总之花鼓灯的各类动作和表演形式十分丰富。
近年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民间舞开拓了自己的表现领域,题材更广泛。
情感更浓烈,对花鼓灯舞蹈要认真继承、吸收,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
在创新的特别是创作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作品时要仔细、谨慎挑选花鼓灯的舞句、舞段,按照作品结构的总思路大胆创新,力求做到“老材料”作出“新家具”。
花鼓灯舞蹈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金明.舞蹈杂志——魂系淮水舞花鼓.舞蹈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