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形成与表演形式

音乐在表演中的 作用:音乐伴奏 不仅能够营造氛 围,还能够强化 舞蹈的表现力
鼓架子:用于支 撑花鼓,是表演 中的重要道具
鼓棒:演奏花鼓时 使用的棒子,有多 种不同的演奏方式
锣、钹等乐器: 用于伴奏和强化 节奏感
服饰和化妆:表演 者的服饰和化妆也 是表演形式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 子的形成与表演形 式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 历史底蕴。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为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鼓架子在安徽花鼓灯中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 意义。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被国际认可,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在国内外艺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对国际舞蹈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舞蹈艺 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备受赞誉,多次受邀参加国际艺术节和演出活动,展 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汇 报 人 :
abc
鼓架子的基本动作: 晃、颠、颤、扭等, 展现出花鼓灯的韵 律和节奏。
鼓架子的步法:轻 盈、稳健、灵活多 变,表现出舞蹈的 流动性和美感。
鼓架子的手势:丰富 多彩,包括托、举、 拉、拍等,增强了舞 蹈的表现力和视觉效 果。
鼓架子的配合表演: 与舞龙、舞狮等其他 表演形式的配合,营 造出欢快热烈的氛围 。
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形成与当地民间舞 蹈文化密切相关,受到汉、回、满等民族 舞蹈的影响。
鼓架子的形成与安徽地区的戏曲、曲艺等 艺术形式相互借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地 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安徽花鼓灯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在学校建立花鼓灯传承基地,开展传承活动、演出展示和互动交 流,营造浓厚的校园传承氛围。
加强师资培训
对学校教师进行花鼓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 平和传承能力,为校园传承提供有力保障。
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强
举办花鼓灯艺术节庆活动
定期举办花鼓灯艺术节、演出季等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 团体和专家参加,展示花鼓灯艺术的魅力和传承成果。
内容创新
结合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 ,创作反映现实生活、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跨界合作
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 合作,如与话剧、戏曲等 结合,拓展花鼓灯的艺术 表现力。
传承方式及途径变化
家族传承向社会化传承转变
01
打破家族传承限制,通过学校、社团等社会化途径进行传承。
数字化技术应用
02
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花鼓灯表演艺术,便于传承和推广
加强传承人培训与教育
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提升他们 的艺术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年轻一代 的传承人。
设立传承人工作室
为传承人提供专门的工作室,用于开展传承活动 、创作研究和交流展示,促进传承工作的深入开 展。
校园传承模式探索
开设花鼓灯特色课程
将花鼓灯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花鼓灯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数字化保存与传承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安徽花鼓灯进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包括舞 蹈动作、音乐、服饰等,确保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断。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结合VR/AR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 地了解安徽花鼓灯的魅力。
智能化教学与推广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化教学系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 学效率,推动安徽花鼓灯的普及和发展。
针对当代安徽花鼓灯创作的初步探索

教育普及:在学 校开设花鼓灯课 程,培养年轻一 代对花鼓灯艺术 的兴趣
媒体宣传:通过 电视、网络等媒 体进行宣传,提 高花鼓灯的知名 度
演出活动:举办 花鼓灯演出活动, 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欣赏花鼓灯艺 术
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发展
传统与现代:结合传统花鼓灯艺术与现代艺术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新与传承:在传承传统花鼓灯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
发展历程: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逐渐成为民间艺术
传承: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状:在当代,安徽花鼓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传统花鼓灯的艺术特点
音乐特点:节奏明快,旋律 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表演形式:以集体表演为主, 注重团队配合和默契
舞蹈形式:以舞蹈为主,结 合歌唱、打击乐等元素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当代安徽花鼓灯创 作初步探索
汇报人:X徽花鼓灯的历史 渊源
02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创作手法
03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主题内容
04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传承与发展
05
当代安徽花鼓灯面 临的挑战与机遇
01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 渊源
起源与发展历程
起源:起源于安徽凤阳,历史悠久
04
当代安徽花鼓灯的 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
传承人的选拔: 注重艺术天赋
和传承意愿
传承人的培养: 提供专业培训
和实践机会
传承人的保护: 建立传承人保 护机制,确保 传承人的权益
传承人的传承: 鼓励传承人创 新和发展,推 动花鼓灯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
推广与普及工作
政府支持:政府 对花鼓灯艺术的 重视和支持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

安徽花鼓灯非遗调研报告安徽花鼓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和保护这一非遗项目,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调研,了解其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
二、调研内容1. 起源和发展历程:安徽花鼓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表演形式: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花鼓戏、舞龙灯、舞狮灯等。
其中,花鼓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通过鼓乐和舞蹈来演绎故事情节,给人以视听的享受。
3. 艺术特点: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通过鼓乐和舞蹈的相互配合,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二是精妙的造型设计,花鼓灯的造型多样、细腻,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三是丰富的表演技巧,演员们通过不同的动作和各种技巧,展示了他们的才艺和魅力。
4. 保护和传承情况:目前,安徽花鼓灯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地方政府和组织积极推动花鼓灯的传统,建立了培训班和表演团队,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参与进来。
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经费不足、传承人少等问题。
三、调研结论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调研,我们发现这一非遗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了安徽地区的文化传统。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让安徽花鼓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四、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安徽花鼓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2. 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帮助花鼓灯团队改善设备和场地条件。
3. 设立专门的培训班,培养更多的花鼓灯表演人才。
4. 加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安徽花鼓灯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安徽花鼓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这一非遗项目,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其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研究
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安徽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表演形式、演唱技巧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省民间传统音乐剧目之一,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
它通过花鼓、花球等道具,以及歌唱、舞蹈、杂技等形式进行表演,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融合了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花鼓队伍、花球队伍和承灯队伍。
花鼓队伍是核心演员,通过花鼓的击打和舞蹈动作,以及声音的变化展现剧情和情感。
花球队伍则通过手持花球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
承灯队伍负责承灯,以及演唱和舞蹈等表演。
在演唱技巧方面,安徽花鼓灯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表达,通过音高、音强、音色等的变化来展现情感和剧情。
演唱者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音调和节奏,以及歌词的抑扬顿挫,从而使演唱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演唱者还需要具备舞蹈、杂技等表演技能,以便更好地展现剧情和刻画角色。
安徽花鼓灯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多样化。
安徽花鼓灯注重表达情感和展现剧情,通过声音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安徽花鼓灯以农民为主要表演者,传承和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

化的发展,吸收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元素。
02
国际化推广
兰花作为安徽花鼓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广泛的
推广和传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03
代代相传
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安徽花鼓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将兰
花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将安 徽花鼓灯中兰花带到世界各地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育培训拓展
开展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教育 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和爱好者,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
06 总结与展望
安徽花鼓灯中兰花艺术价值总结
独特的表演风格
兰花在安徽花鼓灯中以其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展现 了深厚的艺术内涵。
兰花与舞者精神契合
内在品质契合
兰花与舞者都具有高雅、坚韧、淡泊名利等内在品质,这 种契合使得舞者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兰花的艺 术内涵。
情感共鸣
舞者在表演中与兰花产生情感共鸣,将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和敬仰之情融入到舞蹈之中,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 能感受到兰花的魅力。
艺术追求契合
兰花作为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 价值。舞者在表演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极致,与兰花所代 表的艺术追求相契合。
服饰与道具搭配
服饰选择
兰花的服饰以古代大家闺秀的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 ,同时也考虑到舒适度和适应性。
道具运用
扇子、手帕等道具在兰花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增 加舞蹈的难度和观赏性,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表达情感。
服饰与道具的协调
服饰与道具的搭配要协调一致,既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和情境,又要突 出兰花的形象特点。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表演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艺术。
本文旨在探讨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
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历史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古老的安徽省,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花鼓灯表演最早见于明朝,是当地民间艺人利用各种灯笼、花鼓、高跷、民间舞蹈等元素所创作出的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花鼓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悠久,几经变迁,传承至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花鼓灯表演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现代,花鼓灯表演都一直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灯表演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激昂欢快的节奏,也有柔美动人的旋律。
表演者们常常在表演时携带着花鼓,随着音乐的节奏敲击花鼓,给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舞蹈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形式多样,有的舞蹈动作轻盈飘逸,有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
舞蹈与音乐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3. 戏剧元素在花鼓灯表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表演者们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现,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三、花鼓灯表演的特点安徽花鼓灯表演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表演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俗特色,表演者们常常以当地的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表演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观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2.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表演者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丰富的表演技巧,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

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一、概述花鼓灯是集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唢呐,笙)于一体的大型汉族民间艺术,有丰富的内容,形式优美,系统比较完整,体现了汉族民间艺术的特点。
花鼓灯经历漫长的岁月能够流传到今天,它的历史路程是坎坷的。
因为各种原因,其中的某些阶段,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完整的资料。
花鼓灯从宋朝就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一直盛行在安徽怀远城乡,并且广为流传,也有了相对完善的教学机构。
在怀远花鼓灯风格体系中,花鼓灯艺术有很大的贡献,其中以马城镇为代表。
马城镇位于安徽省怀远县东南部,距离怀远县城大约10公里,全镇总面积达157.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0.3万亩。
马城中心位于镇区北面,是全镇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是镇政府的所在地。
马城镇由马城村、胡圩村两个行政村组成,总人口达6767人,建地总用约88.2公顷,人均130.3平方米。
花鼓灯艺术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现的内容自然会涉及到特定的民族习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
花鼓灯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广大农村,马城每到逢年过节,花鼓灯队便会实行踩街、表演活动,而庙会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欢腾的锣鼓响彻天际,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近年来,花鼓灯在红白喜事等传统风俗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可见,花鼓灯已成为马城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怀远花鼓灯风格体系中,马城灯窝子的花鼓灯独具特色与魅力。
二、马城“灯窝子”现状马城镇文化历史悠久,一直是怀远东南部的文化中心,花鼓灯艺术更是历史久远,领军江淮。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大批的民间花鼓灯艺术家涌上台面,他们以其精湛独特的表演艺术才华,将民间花鼓灯向更高的舞台推广,为之做出了大量贡献。
马城镇有怀远县有名的“灯窝子”(流行花鼓灯的一些地域别称),其中冯嘴子村被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随着行政区域的划分,冯嘴子村划归蚌埠,马城镇花鼓灯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现有花鼓灯艺术队2个,分别为西程花鼓灯队、东周花鼓灯队,演职人员共41人;乡村业余锣鼓队约21支,演职人员212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的发展历程
作者:王姝晨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淮河中游区域应运而生的安徽花鼓灯,将古老的农耕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此种民间歌舞整合了南北文化特色,为我国民间舞蹈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
乡土特色浓郁的安徽花鼓灯,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得当地民众之偏爱,之后又盛行于怀远、凤台等地,此种艺术整合了歌、舞、戏三种形式,在不断的传承发展中,将当地民众对神灵、自然等元素崇拜敬仰之情完全融入其中。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发展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并发展了安徽花鼓灯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安徽花鼓灯也不例外,它开始于民众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思索。
纵观艺术的发展历程,由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记载,借助民众活动展示的形式,发展至现在的丰富多彩的样式,安徽花鼓灯作为古老的歌舞艺术形式,把淮河民众生活实践及精神世界完美地再现出来,使当地民众在自我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尽管此项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底蕴,可是在时间大潮的不断洗礼下,安徽花鼓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渊源
查阅资料可知,自远古时代,淮南区域就盛行歌舞表演,举世闻名的“南音”就在此地诞生。
在《怀远揽胜》中就有关花鼓灯形式的文字记载,据推算可知,此艺术形式诞生于远古时代,确切地说,是诞生于石器时代,阅读《诗经》即可知晓,最早的歌舞是假以石器来伴奏。
此外,在有关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中,就有庆祝大禹治水成功的热烈场面,传说舞蹈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据说,大禹的家乡便在现今的安徽省怀远区域,就在他迎娶诸侯之女之后,很快就被派出去治理水患,经过十多年的辛苦努力,终于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患,当地民众对大禹感恩戴德,特意建造禹王庙来纪念他的功绩。
并且,每当大禹生日之时,各地民众都会涌入大禹的家乡,载歌载舞,以此感念大禹的恩德,这也是《大夏》乐舞的由来,此段历史大禹时代的歌词为证。
到了诸侯割据时代,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文学艺术界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在文学经典作品《诗经·宛丘》中,就有淮河民众经常表演歌舞的记载,此类表演不分季节,更无男女老少之分。
发展至大一统时代,专业性的乐府机构建立,花鼓灯达到极盛之时,有关花鼓灯的表演风格在《舞赋》中已有记载,据东汉太史令的记载,那时的花鼓灯在动作方面,与现下并无明显差别。
发展至盛唐时代,歌舞形式愈发丰富起来,出现了璀璨辉煌的大唐乐舞,后人一直以博大精深来加以评价。
随着宫廷乐舞的发展,民间社火也随之兴盛起来,一直延续至宋,包括现在的花鼓灯表演,依然与唐宋时代大同小异。
从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之后,连续不断的战火,使花鼓灯表演淡出历史舞台,一直持续到明清时代,才重新兴盛
起来,只要到了节庆、灯庙会的时候,当地民众就会载歌载舞、耍灯庆祝,以示生活和美,同时传达幸福安康的期望。
(二)安徽花鼓灯的繁荣发展
诞生于淮河中游的花鼓灯,仅在安徽的怀远、凤台等区域盛行,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使其内容和形式得以丰富,这些艺人大都来自民间,属于底层大众,在日常休闲之时,随处可见起舞玩灯的身影,这些艺人的技术凭借自身偏好练习出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素质,更没接受过专业训练。
此类艺人获得上场表演灯舞的机会后,便有机会得到专业玩灯人的指导,这些玩灯艺人平时务农或是从事手工业劳动,唯有农闲之时,才相约庙会展示才艺。
此类表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而更有助于他们提升演技水平。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庆祝类的花鼓灯表演从此销声匿迹,唯有少数花鼓灯艺人组成半职业团社,以此乞讨求生。
还有部分解放区艺人,整合当地革命实际,创新发展了花鼓灯艺术,大批杰出艺人脱颖而出,比如拥有“小金莲”“小白鞋”等称呼的冯国佩、郑九如等诸多知名艺人。
与此同时,大量的优秀花鼓灯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以《抢板凳》等作品最为经典。
到了建国时期,民众彻底摆脱了身上的三座大山,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淮河区域玩灯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大批量歌颂党的功绩、庆祝中国真正解放的作品应运而生,这对党政策的拓展宣传,劳苦大众工作热情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我国一五计划正式实施那年,首次举行了全国性的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活动,使花鼓灯表演走进了全国民众的视线,且很快得到了国内各地舞蹈爱好者的青睐,有关研究人员也从各地先后涌入安徽境内,搜索整合花鼓灯的资料,还专门聘请专业人士实施现场教学,推动了花鼓灯表演在国内传承发展的进程。
它那爽朗洒脱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强烈的感染力,博得了大众的青睐。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也繁荣起来,使花鼓灯表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在此次演出活动中,由怀远农民推出的《花鼓灯锣鼓》,荣获此次比赛的大奖。
此后,当地艺术团又推出了《欢腾的故乡》,开始国内重要场合的巡回展演历程,还获得了出访欧洲六国的大好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花鼓灯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目标,尤其是在物质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我国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使得花鼓灯拥有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机会,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非遗,使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在此大背景下,大批优质花鼓灯作品应运而生,以《俏兰花》和《安徽花鼓灯精品课堂组合》等作品最为经典,并在国内文艺院校舞蹈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这也是国内各高校将民间舞蹈列入选修课程的主要原因。
自此,花鼓灯获得了良好传承发展机遇,作为花鼓灯传承艺人,理应更新理念,树立与时俱进发展目标,创新花鼓灯作品,迎合日益增长的民众审美需求,实现花鼓灯更高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谢克林.中国花鼓灯学术论文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王姝晨(1995.4-),女,汉族,籍贯:安徽阜阳,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