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本节课主要通过描述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描绘自然景象的课文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学会从细节中感受和描绘景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式,学会从细节中感受和描绘景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课文的细节和特点,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
2.生词卡片:准备生词卡片,用于课堂操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利用生词卡片,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和阅读的操练,确保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还能想到其他大自然景象吗?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
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观潮。
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观潮》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 观潮》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1.1 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通过作者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很好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以及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生字词的学习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生字词和复杂的句子,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钱塘江大潮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会写“潮、涛”等10个生字,能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并正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兴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卡片、课文原文等。
3.背景知识介绍: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介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潮的壮丽景象。
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技巧。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0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
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
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
要求:(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五、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
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平静人山人海)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
(期待)“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形式:歌曲、音频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B.检查反馈字词关:(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内容关:(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初步交流: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潮来前(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02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5篇)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也是我国著名风景之一,你看过潮涌么?文章作者逼真地写出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感受潮水的浩大。
下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观潮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观:观看。
潮:指钱塘江大潮”。
: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
隐: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说明文。
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地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江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说明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描绘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可能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会生字词,会用“观潮”一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欣赏大自然的壮观景象,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江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描绘课文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用“观潮”一词造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情感。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学习生字词。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观潮”一词,从而引入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用“观潮”一词造句,并选出优秀句子进行展示。
教师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恰当运用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把握课文。
知识连接:
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 日在海宁县所见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形成的大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的景象令人难忘。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
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的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4、课文2-5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那些时段的景象?
闯关练习:
1、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薄号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2)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3)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3、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朝来之前,江面上,潮来之时,只见,浪潮越来越近,那声音
,潮过之后,江面上,看看堤下,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我们为之,为之。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江潮的名诗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做着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2、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
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预习任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3、4自然段。
2、课文评价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
潮是奇观的句子。
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说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使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读一读。
3、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
闯关练习:
1、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大地好像都被震的颤动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造句:犹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是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延伸:小练笔,仿照作者描写潮来时的写作顺序,写一些有关雷雨的小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