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合集下载

上海市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8草案)

上海市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8草案)

利用。 历史建筑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进行合理利用,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
府另行制定。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具体办法,通过政策引
导、资金扶助等方式,促进各类保护对象的活化利用。 第十条 任何人都有保护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义务,对危害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
的行为向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房屋管理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举报,还可以通过 市民热线来投诉举报。
接到投诉举报的管理部门对危害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的行为,应当及时调 查处理。
第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 的保护意识。 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历史风貌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听取公众 意见。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赠、成立公益性组织、提供技术、展览宣传或者志 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依法参与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居住类的历史建筑,其所在地的街镇和居民(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立群众 性保护组织,共同参与相关保护管理工作。区房管部门应当对群众性保护组织 的活动予以指导和支持。
(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 (二)反映上海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 (三)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四)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五)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优秀历史建筑。 保留历史建筑是指建成三十年以上,尚未公布为优秀历史建筑,具有一定 建成历史,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对整体历史风貌特征形成具有价值 和意义的建(构)筑物。 第十三条 市历保办应当统筹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和房屋等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普查, 形成保护对象的初步名单。 建筑的产权人和使用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市规划土地管理部 门或者市房屋管理部门推荐保护对象。 第十四条 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将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 路和风貌保护河道的初步名单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三 十天,并征求市房屋管理部门、市文物管理部门和所在区人民政府的意见,经 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确定。 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和市房屋管理部门应当将优秀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单予

浅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以“诺邓”模式为例

浅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以“诺邓”模式为例

个城市 的个 性。在我 国 , 、 、 坊 街 巷路 网格 局从 古 延续 至今 , 且不 同地区 有着 不 同的特征 ,街 巷 的形 式和 空间 布局是 当
地 地 域 文 化 和 历 史 生 活 场 景 的 一 种 再 现 。 在 保 护 历 史 街 区 的过程 中 , 巷 的整理 和复 原至关 重要 。 街
化特 色 ,保 护历 史街 区在社 会 方面和 实 用方 面都 有 普遍 的
价 值 。 历 史 街 区 的保 护 模 式 有 “ 物 馆 ” 保 护 和 “ 贴 式 ” 博 式 拼
保护 。
真正 的 内在活 力。这 里可 以概 括 为立面保 存和 结构保 存两
种 方式。
博物 馆式 保 护也 称作 冻 结保 存 , 指将 街 区的 建筑 进 是 行复 原与修 复之 后 , 将从 前的 生活也 一 起保存 起来 , 为供 作
3 0
图 4诺 邓 千 古 盐 井
图 1 真 古董 ” ” 的过 度 开发
图 2 假 古董 ” 大行 其 道 ” 的
图 5诺 邓 老屋 子 门 檐
位 于 成都 西 部原 老 皇城 片 区 内的宽 窄 巷子 由宽
窄 巷 子 和 井 巷 子 3条 平 行 排 列 的 老 式 街 道 及 四合 院 i
的。
此 外 , 旧 建筑 采 用部 分 或 局部 复 原 的 方式 , 对 即局 部
保 存 也 是 保 护 的 一 种 有 效 方 式 。 在 旧 建 筑 不 能 再 适 应 新 的 现 代 生 活 需 求 , 立 面 保 存 或 结 构 变 更 又 给 家 庭 和 社 会 生 活
二 、 则 与 方 法 原 19 9 7年 建 设 部 在 《 发 黄 山 市 屯 溪 老 街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转 区 保 护 管 理 暂 行 办 法 的 通 知 》 , 出 了 历 史 街 区 的 保 护 原 中 提 则 与方法 : 关 于 保 护 原 则 : 首 先 它 和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不 同 , 里 的 “ 这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

上海旧里保护改造模式与产权处置路径何芳;胡文瑛;张磊【摘要】保护性改造里弄,维护建筑历史和城市文脉是当前城市更新思潮的主流,但改造过程将面临土地制度的诸多约束。

本文以静安别墅、田子坊、建业里、179街坊、思南公馆等五个较具代表性的改造案例分析入手,结合产权变动与建筑改造解构与组合,提出里弄的保护改造四种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下土地产权处置差别化方式、路径和土地利益分配形式,为城市旧居住保护改造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Sensitively reconstructing neighborhoods to protect their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urban culture are currently the main trends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faces considerable restrictions caused by land policy. Based on ifve typical cases fromJing’an Vil a, Tianzifang, Jianyeli, 179 Neighborhoods, and Si’nan Mansions, this thesis presents four models of protective neighborhood reconstruction through changes to property rights, as well as building demolition and redesign. The thesis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ted approaches to dealing with land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odes of beneift distribution under the four proposed models, and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dv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old neighborhoods during reconstruction.【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土地经济;里弄住宅;改造模式;产权处置;案例剖析【作者】何芳;胡文瑛;张磊【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3里弄是指房屋毗连组合,总弄与支弄串通,有集中的弄口,沿街多设置店铺,有的间以绿化,生活居住环境较安静的城市型居住组织形式[1]。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

历史街区环境改造模式研究——以上海新天地、苏州桐芳巷为例

its development main body together,and formed the complex plan theory system.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the renewal research took the humanity cultural
country the historical block,these blocks took the important city evolution development the
testimony,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value.At present accelerates
Second part:Historical block related concept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theory.Mainly is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definition,our country the erroneous zone and the question which faces in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nd the renewal aspect.As well a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history block some theory basis(including:In 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charter laws and regulations,landscape plan,heart study and sustainable

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9修正)

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9修正)

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17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12月22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9年9月26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风貌保护河道(以下统称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等保护对象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

优秀历史建筑被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其保护管理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规划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

区规划资源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历史风貌区保护的规划管理。

市房屋管理部门负责本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区房屋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本市其他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四条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负有保护责任,应当对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市、区人民政府设立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协调解决本市、各区所辖范围内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使用、维护和修缮优秀历史建筑,并配合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优秀历史建筑实施的网格化管理。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2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

优秀历史建筑被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其保护管理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市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

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的规划管理。

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

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本辖区优秀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

本市其他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四条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

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负有保护责任,应当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

优秀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承担保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义务,对危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可以向规划管理部门或者房屋土地管理部门举报。

规划管理部门或者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对危害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行为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六条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应当多渠道筹集。

市和区、县设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其来源是:(一)市和区、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二)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捐赠;(三)公有优秀历史建筑转让、出租的收益;(四)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

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分别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记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居民的情感寄托。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许多城乡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遗忘甚至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一、保护原则1、整体性保护原则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其物质环境(建筑、街道、空间格局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社会网络等),进行全面保护。

2、原真性保护原则尽可能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征,不随意篡改或拆除原有建筑和设施,保留其历史的真实性。

3、可持续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街区的功能更新和活力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保护的合力。

二、现状调研与评估1、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2、物质空间现状对街区的建筑、街巷、空间布局等进行详细测绘和调查,分析其保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了解街区内的人口结构、居民生活状况、经济活动类型等,评估其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4、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街区内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其传承现状和保护需求。

三、保护内容与措施1、物质环境保护(1)建筑保护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修缮和维护,对于一般性建筑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其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同时,加强对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街巷空间保护保持街巷的原有格局和尺度,修复破损的路面和排水设施,改善交通条件,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

(3)景观环境整治加强对街区内绿化、小品、标识等景观元素的设计和管理,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模式及其启示——上海、苏州、扬州、杭州考察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模式及其启示——上海、苏州、扬州、杭州考察
虽 【 城 市 管 理 】
刘 重
城 市化进程 中的文 物保 护模 式及 其启示
上海 、苏州 、扬 州 、杭州 考察
每个 时代都 在城市建设 中 留下 自己的痕
迹 。 保 存 城 市 的 记 忆 ,保 护 历 史 的 延 续 性 , 保 留人 类 文 明发 展 的 脉 络 ,是 人 类 现 代展 中 的一 个 重要 课 题 。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文 物 保 护 问题 上 ,各 方 面 的 目标 是 一 致 的 。 然 而 在 事 实 上 ,城 市 化 进 程 与 文 物 保 护 确 实 存 在难 以调 和 的矛 盾 。在 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受 利 益 与 政 绩 的驱 动 ,文 物 保 护 会 出现 这 样 那 样 的偏 差 。带 着 上 述 问题 和 疑难 ,天津 市 政 协 文史 委员 会 成员 对 上 海 、 苏 州 、扬 州 、杭 州 等 地 进 行 了城 市 化 进 程 中
富义仓 文化 创 意产业 园是 杭州 工业 遗产 再 利用 的一个 新模 式 。富 义仓 ,始建 于 清代光 绪 年间 ,是 清代 国家 战略粮 食储 备仓 库 ,是 当年 南 粮 北 运 的 中转站 ,杭 州各 地 粮 食 的集 中地 ,
房 、联 排 式 建 筑 、外 廊 式 建 筑 、新 式 里 弄 、 花 园里 弄 、现 代 公 寓 等 多 种 历 史 文 化 建 筑 类 型 ,上 海 近 代 曾 出 现 的 1 0 种 居住 建筑类 型 , 这 里 囊括 了8 种 。改 造前 的思 南 公 馆 区域 是 沪 上典 型 的 “ 7 2 家 房客 ” 。 各 栋 楼 内 的 住 户 众 多 ,拥 挤 不 堪 ,楼 梯 间 全 都 是 煤 气 灶 ,庭 院
它与北京的南新仓被并誉为 “ 天下粮仓 ” 。有 “ 北有 南 新 仓 ,南 有 富 义仓 ”之 说 。 随着 时 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古董还是情景剧?——上海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博弈2010-10-10当外国游客询问街头的上海路人,“到哪里寻找老上海”,答案是田子坊或新天地的概率基本一样。

在世博会这个大秀场上,两者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东道主馆上海馆以“永远的新天地”命名,而8月初,109位世博会外国馆馆长和工作人员则冒着近40摄氏度高温参观了田子坊。

1998年12月,田子坊艺术街在泰康路揭开序幕;1999年2月,天平桥地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上海新天地”工程开工。

两者差不多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的,间距只有约3公里;两者在上海城市更新模式上“都具有由拆到留转折点的意义,新的改造模式从此登堂入室,并成为可选项,更怂恿了上海的怀旧风潮”。

田子坊发起人郑荣发说。

“田子坊模式”、“新天地模式”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两个样板,在上海之外被复制,前者如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后者在天津、重庆、南京等地被开发商如法炮制。

但它们是同表异里的两种模式,田子坊保留了一部分石库门的居住特性,新天地将原生态的生活连根剜除,又在这个空花瓶里植入了商业范式。

“新天地是地产开发模式,不是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古城卫士”、同济博导阮仪三说。

他曾在《新民晚报》连撰16篇文章,批评所谓“新天地模式”。

5月17日,在首场世博上海区县公众论坛上,新天地开发商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说的第一句话是:“专家把新天地放在商业化的模式里面,我理解这是对新天地的表扬,不是一种批评,因为新天地是把石库门的文化拿来经营。

”闻香识城市“老人们安顿了怀旧之情,年轻人发现了时尚和潮流。

老外看她是地道中国的,中国人看到的却是洋文化。

”这段话是新天地石库门博物馆里的。

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告诉本刊记者,“我认为田子坊项目更配得起这个评价。

”这道填空题引发人们去思考新天地和田子坊的区别,它们的卖点都是老上海带回来的怀旧,在视觉上,看到的是大同小异的石库门。

从嗅觉上来区分更容易,一名游客在参观了新天地和田子坊后写道:“城市与人一样,是有体味的。

法兰克福的空气中飘荡着烤肠的香气,巴黎是现烤法式长棍的麦香,广州散发着卤水拼盘的味道,路过上海的弄堂,经常闻到一种…糟‟的味道,就是糟溜鱼片的…糟‟,还有泡饭,泡出家常味儿。

这种生活的气息只有在田子坊闻得到,新天地的空气中是老外熟悉的奶油和咖啡气息。

”文化学者杨东平在游览田子坊之后,对那里“弄堂里不加修饰地呈现着日常生活杂乱、粗粝的面貌”感到惊喜,“露天酒吧、店铺的上方,二楼的窗口挂着短裤、咸肉,拖把滴着水,与商业和艺术并存,构成了一幅原生态上海民居的后现代图景。

”没有“人家”,正是阮仪三给新天地差评的理由。

“小桥、流水、人家,没有…人家‟,再好的景致也诗意顿失。

”另一位同济教授、中科院院士郑时龄的批评也不含糊:“泰康路(田子坊即泰康路210弄)还是市民的泰康路,而不是故作姿态的旅游区。

如果上海的里弄住宅都按照新天地的模式改造,普通老百姓住哪里?他们有那么高的消费能力吗?”新天地对石库门原建筑脱胎换骨式的改建也是受指摘处之一,同济大学教授常青介绍,被保留的只是空间格局和外墙体,从屋架、地面到内部空间,都经过了改头换面的二次设计。

每一栋建筑下面都挖了3到9米深的地下空间,作为消防水库。

这不符合阮仪三告诉本刊的古建筑保护四原则:原材料、原结构、原样式、原工艺。

由此,台湾视觉艺术家登琨艳称新天地是“假古董”。

领跑一个时代气味不投的深层次是理念不同。

“新天地和田子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却代表了两个时代。

”阮仪三说,“思想的转变是田子坊模式带给人们最大的收获,推倒重来不是最好的办法。

”新华网的一篇述评可以作为注脚:摩天楼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第一波浪潮的标志;新天地是第二波改造的代表,以继承旧貌、推倒重来为特征;田子坊是第三波发展浪潮的代表,特征就是保留原迹。

社会学者于海、建筑学者常青,不约而同地将石库门的命运与上世纪90年代初肇兴的上海国际化联系起来。

常青表示,1990年5月《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出台是一个标志性转折点,并受开发浦东和“南巡讲话”的激励,上海的真正腾飞从此开始,城市建筑的面貌也随之发生巨变——快速的巨构化和高层化。

于海认为,这个“条例”影响深远,将城市空间作为商品、最大限度获取土地级差地租的开发模式合法化并大行于上海,“这正是上海近二十年城市空间生产及日益全球化的制胜之道。

”这个条例几乎“覆盖”掉了更早的保护历史街区文件。

自80年代初专家提议,198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指出保护单体文物、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完整体系。

“上海的全球化进程是迅猛和成功的。

”于海表示,“但在造就上海空前规模的全球主义景观的同时,最具上海本地特色的石库门民居和里弄街市成片消失。

”常青也提出质疑:“是否大都会的历史空间将在城市的巨型膨胀中被边缘化、碎片化?”建于1934年高24层、83.8米的国际饭店,是当时上海乃至远东第一高楼,这个第一高度保持了48年,1982年才被高91.5米的上海宾馆超过。

如今上海24米以上的高层逾万栋,百米以上的超高层约占4%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90年代以来兴建的。

“上海中心城区具备巨构化和高层化特征的至少还有六大CBD中心。

”常青表示,“上海在国际上被称为…爆‟开来的曼哈顿。

”“90 年代是上海空间变化最大也是破坏最大的10年,正是在如此巨大的空间改变过程中,孕育了城市建筑、街区保护的社会意向和思潮。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上海过去三十年中心城区开发与改造过程的专题研究”团队告诉本刊,“最早接受保护理念的是有国际背景的关键行动者,学者、官员和商人等。

”精英与草根的联盟“关键行动者”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叫郑荣发。

经历了纽约“苏荷”的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郑荣发,与旅美画家陈逸飞,面对泰康路“街巷经济”时代的老厂房,把这里想象成了“苏荷”,并采取了一致的行动力。

但不久,区里就在泰康路上贴出了拆迁令。

这片区域,原本属于旧城改造项目,台商将在这里起4幢商品房。

为了守护已见雏形的文化街,郑荣发四处奔走,提出“软改造”方案,即在尽可能维持城市街坊原貌原性质的情况下完成旧城面貌改造,可不必去伤筋动骨。

艺术家们自行和居民谈置换,他们支付租金,足够居民在近处租一套像样的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并有盈余,老房则被修缮一新,用于创意产业,居民十几户、十几户地搬出,新店十几家十几家地开出。

在拆迁拉锯战中,一大半石库门住宅“居改非”,即由居住用途改为非居的商业用途,这一既成事实逼退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

于海评论:“有着文化自觉的地方官员,与有着商业自觉的市场精英,违反官场规则…煽动‟居民通过自行出租自有住房将旧民居改造为创意或时尚消费场所,创造出地方精英与草根市民合作的发展模式,是田子坊项目最有政治的亮点。

而在通常影响城市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4种力量(政府、开发商、专家、普通居民)中,专家是…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普通居民的力量十分微弱。

”目前,泰康路210、248、274弄671户居民,已有340户开出租店,占居民总数的50.7%,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群。

区里决定泰康路210弄旧厂房区不拆迁之后,在区里领导的支持下,郑荣发“得寸进尺”外扩胜利圈。

田子坊发展到现在的格局,郑荣发回过头来想想,“市民的参与、专家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基础,但政府的包容更值得一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

”阮仪三高度评价田子坊“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的文化社区”。

他认为,小区是封闭的,使得城市的空间和阶层分明。

而田子坊这样的文化社区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将人们的生活、劳动联系起来。

但他也指出,城市改造需要这样的模式,也不能全部走田子坊的路,毕竟城市空间有限。

可申请自家住房为古董新天地的拆迁遭到诟病,但田子坊的保留原住民模式也被部分专家质疑。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姚远说:“现在历史保护的一个偏向是,居民开始保留了,但是保留居民,是情景剧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这片土地属于他们,居民是表演的道具。

”即使在原住民中,也有分歧。

一些住房难以商业化的居民呼吁“还我宁静生活”,坚决要求拆迁,甚至因为田子坊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希望中的拆迁而迁怒于政府。

据调查,90%的石库门居民都希望搬进新公房。

原石库门居民阮仪三告诉本刊记者:“石库门房子楼上楼下各5间房,本来是按照功能划分的,由于历史原因,最多住10人的房子如今住着二三十人。

”他曾见过“步高里”(上海著名历史保护街区)原来住一家人的房子里现在居然装有24只电表!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给阮仪三的一封回信中写道:“上海某些居住区条件之恶劣,是我没有想到的,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在其中居住的老人还能生活几年!),但这不意味着上海要实行…旧城改造‟,我来沪后,似也无人有此提法。

”俞正声同时在信中表示,上海的里弄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而且这些不应该是“建几个花瓶”。

常青表示:“生活质量低下的里弄石库门又该如何在保存的前提下获得新生,是个…鱼和熊掌‟的问题。

”姚远建议:“居民过度密集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如果私房产权没有退的,政府就该退;而公房居民则要靠建保障住房来疏散。

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很复杂,居民不愿意去远郊,全国各地的城市都遇到了类似问题,但对策总是有的,走和留给个选项,走一部分,留一部分是可行的。

”阮仪三说:“我们需要的是先修正理念,先要明白好的东西要留下来,再留十年,就有钱了。

”在协助郑荣发保全了田子坊后,阮仪三呼吁市政府在上海建立大规模的石库门保护区。

2007年7月,《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意味着上海人可申请自家住房为古董。

“上海的历史建筑记录在册的有632处,已经是中国最多的,但是和伦敦的1万多处、日本的100万处仍然是没法比。

”阮仪三说。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公开表示:非常反对“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这两个词。

他认为,这是把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定位于改造的对象,而没有强调它需要保护和有机更新的一面。

“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表明,保护从来不是发展、民生、现代化的反义词”。

姚远说。

《掺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耿、林歆| 上海报道方周刊》记者刘耿、林歆| 上海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