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读后感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悟10篇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悟10篇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悟(10篇)通过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深知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悟(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悟(篇1)《红色经典传奇》这本书中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创建、发展、壮大、卓越这一漫长而又坎坷的经历过程。
无数共产党员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壮烈、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使我感动,让我深受启发……《四颗门牙拯救十万中央红军》这篇写到项与年不怕危险去送情报。
他把衣衫磨得破破烂烂,把头发搞得乱七八糟,用一块石头敲掉了四颗门牙,就这样一路风尘,一路饥寒,一路与敌人斗智斗勇,项与年及时赶到了中央苏区。
项与年这样信念坚定,忠贞不屈的好战士真使我敬佩。
想想自己,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会知难而退,不与困难作斗争,是多么的渺小和脆弱。
我们要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念,正如温塞特说过:“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集中生智毁名单》写了在危难当头,宋任穷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组织和同志的安全,个人的`生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党,是革命事业。
从青年宋任穷的身上体现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无私无畏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我读到《向天射出“神力箭”》《戈壁滩上的“蘑菇云”》时,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和自豪,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和原子弹。
“蘑菇云”记录了我国核技术的发展历史,也证实了那鲜为人知的光辉岁月,粉碎了美国的核讹诈和核威胁,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从书中让我了解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同时,我们也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刻苦的钻研,因为,迎接我们的必将是光辉的未来。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悟(篇2)5月16日,武宣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全院干警观看纪录片《红色传奇》,通过重温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推进“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
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10篇)

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10篇)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精选篇1)暑假里,我在书架上随意翻看书集,突然一本厚厚的名叫《红岩》的长篇小说映入我的眼帘。
翻看了几页,便爱不释手了。
就这样,我花了整整一天,终于流着泪读完了。
这本书里有许多英雄人物,如机智勇敢的成瑶,如老当益壮的双枪老太婆,还有临危不惧的江姐……其中,我最佩服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许云峰。
他在可怖的敌人面前沉着冷静,在白公馆集中营潮湿、阴暗的地牢里,顽强地用手指和一副断掉的手铐硬生生打通了墙壁,发现这条通道可以脱离敌人的魔爪。
在这生死关头,他首先想到牢里其它的同志,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种精神怎能不让人佩服呢?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发出感慨,激昂的语言,感人的情节,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品到这里,看到这里,我已是泪流满面。
在和平年代中,也有和许云峰恰恰相反的人。
曾经有新闻报道说:一名出租车司机阻止了一名正在行窃的小偷,小偷恼羞成怒,用水果刀去扎司机。
虽然最后被警察制服了,这位司机也受了重伤,但他的心灵伤受的更重,更悲痛。
在记者采访他时,他哽咽着说:“当我和歹徒搏斗时,竟然全是袖手旁观指手画脚的,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和我并肩作战,唯恐引火上身,真是世态炎凉啊!”是呀,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是还有不少坏人。
我们要像许云峰那样与他们斗争到底,绝对不能让坏人为非作歹,不贪生怕死,要见义勇为,不苟且偷生,要铮铮铁骨。
在遇到困难时,要努力去面对,一道坎一道坎的去迈,一座险峰又一座险峰的去攀登,决不轻易言放弃。
失败了,可以重头再来,跌倒了,可以重新爬起,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相信风雨过后必定是彩虹,就像那位伟大的英雄——许云峰。
红色革命书籍读后感(精选篇2)夏天的正午,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同学们都纷纷有气无力地来到操场上。
蒋老师笔挺地站在阳光下,铿锵有力的说:“今天我们来跑八百米,测试成绩的,只跑一次,不能补考。
”听到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我就如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迈着沉重的步伐,慢吞吞地来到800米的起跑线后,赶紧插进队伍中。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篇1翻开《风展红旗如画》这本书,里面每个故事都是讲先烈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让我惊叹不已。
那个年代老百姓们的生活真是苦,没饭吃没地种,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上课,周未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们去逛公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当红军来到洪田镇,他们在墙上写标语时,村民们从不理解到帮助红军一起写标语,通过红军的宣传,知道只有和红军一起才能打土豪分田地。
当白狗子进村时,村民们尽全力守护标语,有的在墙上涂泥巴,有的在墙外堆木柴,有的在墙上挂年画。
在村民们的努力下,现在这个地方被列为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一幅幅标语像一颗颗火种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
张腾辉和罗端珍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兄弟俩希望老百姓也像苏区人民一样有地种有粮分。
1934年,红军来到了安砂镇,兄弟俩的愿望实现了,白天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晚上走家窜户号如大家起来闹革命,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土豪吴汝祝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趁着张腾辉一个人值班时,偷袭乡政府把他反绑在一棵大树上,用钢刀剖开他的肚子,用刀钩出他的肠子,坚贞不屈的张腾辉英勇牺牲。
穷凶恶极的吴汝祝把他年迈的母亲和毫无还手之力的妻子也残忍的杀害了,就这样张腾辉一家三口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革命先烈们用生命铸起了现在的幸福的生活,我们要以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伟大的革命先烈而感到骄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将来让更多人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篇2伟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
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里,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面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红色革命的文章,心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烧得滚烫滚烫的。
那些文字里描述的革命岁月,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坚定前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激昂的呐喊声。
这可不是我在夸张,真的就是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叫小李。
小李出身贫寒,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心中却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当时的战斗环境极其恶劣,敌人的炮火猛烈得让人胆战心惊。
小李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夺取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
战斗打响后,子弹像雨点一样飞射,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
可小李没有丝毫退缩,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
在冲锋的过程中,小李的腿部中了一枪,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裤腿。
但他咬着牙,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往前冲。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任务,为了胜利,为了人民!当他们终于接近敌人的据点时,敌人疯狂地扫射,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
小李灵机一动,趁着敌人换弹夹的瞬间,猛地冲了上去,扔出了一颗手榴弹。
“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火力点被炸毁了,战友们趁机一拥而上,成功夺取了据点。
战斗结束后,小李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脸上满是硝烟和尘土,伤口的疼痛让他眉头紧皱,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胜利的喜悦。
这个小小的故事,只是红色革命中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无数像小李这样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每天可以吃饱穿暖,安心地学习和工作。
出门有便捷的交通,回家有舒适的房子。
这一切,不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奋斗的结果吗?可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抱怨,因为一点小困难就退缩。
和那些革命先辈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应该感到羞愧。
读了这些红色革命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一切的英雄们。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红色经典读后感篇1《吕梁英雄传》是一本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
让我看了受益匪浅。
在吕梁山中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康家寨,那里住着几百户人家,是个好地方,还与东南桃花庄、东北望春崖恰好成为了一个三角形。
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闹的康家寨人心惶惶,日夜不安。
后来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村民们渐渐明白应该保卫自己的村庄,绝不能让日寇侵略了自己的家园,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顽强的斗争。
成立了以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刘石头、张有义、李有红、武二娃等人为骨干的民兵队伍。
康家寨老财主康锡雪为了夺回自己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失去的钱粮,重塑自己在村里的威势,不惜勾结日本鬼子,充当汉奸。
民兵们不仅打鬼子,还同村里的土豪劣绅、汉奸走狗作斗争。
他们拿起大刀、火枪进行战斗,还制造了“石雷”、手榴弹等各种自制武器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三光政策”、“蚕食政策”、“怀柔政策”,挫败了日寇的一次次进攻。
在艰难的战争下,最终赶走了日寇,揪出了汉奸,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吕梁英雄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三万多吕梁英雄儿女血染沙场。
谱写了一曲中国农民英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史诗。
同时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颂扬了吕梁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民族精神。
我们要向吕梁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红色经典读后感篇2“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革命歌曲,也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
书中主要讲的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后,潘冬子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红军抗击敌军去了,只剩下母亲与冬子相依为命。
母亲也是抗敌的积极分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冬子虽然只有11岁,也立下了决心长大参加红军对抗日军。
一天,反动地主胡汗三前来捉拿东子的母亲,眼看形势危急,冬子妈决定留下来掩护其他群众撤退。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红色革命的文章,感触颇深。
在这些文字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故事让我心潮澎湃。
其中有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
那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一位年轻的战士,他的名字叫小李。
小李看起来还很稚嫩,脸上带着未脱的稚气,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勇敢。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人的炮火像雨点一样密集。
小李所在的部队被敌人的火力压制,前进十分困难。
然而,小李没有丝毫退缩。
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不断寻找着突破的机会。
就在这时,一颗炮弹在他们附近爆炸,飞起的尘土和碎石让视线变得模糊不清。
小李的战友们有的受伤倒下,有的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震得不知所措。
可小李迅速站起身来,大声喊道:“同志们,别怕!我们一定能冲过去!”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他冲在前面,灵活地躲避着敌人的子弹。
他的衣服被划破,身上也有多处擦伤,但他仿佛感觉不到疼痛。
在冲锋的过程中,小李看到一位受伤的战友倒在地上,他毫不犹豫地跑过去,背起战友继续前进。
他的脚步沉重却坚定,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但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前方,那是胜利的方向。
终于,他们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小李放下战友,又立刻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他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如同一个永不疲倦的勇士。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看到了红色革命时期,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他们不是不知生死,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将生死置之度外。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想想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美好的时代。
没有战火纷飞,没有硝烟弥漫。
我们可以安心地学习、工作,享受着生活的种种美好。
可我们有时还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抱怨,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退缩。
与那些革命战士相比,我们真的应该感到惭愧。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读后感

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读后感一、引言在阅读《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深远影响。
这本书以清晰的历史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革命的背景、发展和影响,使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内容概述1.革命的背景: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背景。
2.革命的发展:作者详细描述了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等,以及这些斗争如何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3.革命的影响:作者分析了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个人观点和感想1.革命的必然性:我认为中国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必然结果。
2.革命的艰辛:通过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的艰辛和牺牲。
无数先烈为了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革命的意义:我认为中国革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翻了封建统治,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提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详细信息,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发展。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革命的历史不仅仅是政治斗争和暴力冲突,更是人民争取自由、平等、民主的伟大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先烈为了中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将永载史册。
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的借鉴意义。
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保持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始终保持对腐败和不公正的打击,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富强的社会。
河池红色革命历史读后感

河池红色革命历史读后感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培养我们与红军的感情,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高思想政治素质,公司团委组织我们二十几位团员进行了一场红色之旅,到河池革命老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我们怀着对革命老区无限崇敬之情,开始了这次红色之旅。
我们一路穿过繁华的城区,来到了极具南方特色的骑楼小巷里,当年河池起义指挥部,就坐落在这里。
1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河池成立。
走进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住过的小阁楼,小阁楼简陋朴实,两条板凳几块板就搭成了“床”,仅有的物品就是一双破烂不堪的草鞋和一顶蓑笠,家具也只是两张书桌而已。
正是在这座建筑里,他们指挥发动了著名的河池起义,也正是在这里,他们度过了领导河池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他们和其他指站员穿一样的衣服,盖一样的铺盖,吃一样的饭菜,为全军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风范。
那一样样简朴的工具,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位团员的心灵,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革命先辈们如何在这简陋的办公室里指挥着那场惊心动魄的起义。
忆苦思甜,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随后我们来到了迎龙山上的河池起义纪念馆。
在纪念馆里,看到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导游为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当时年仅25岁的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来到广西河池,以非凡的胆略,力排“左”的干扰,毅然地作出与俞作柏、李明瑞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决策,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面组织广西工农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共产党在桂系军队中掌握到约4000多人的队伍,广西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俞、李反蒋失败后,邓小平同志在短短的50天时间里就成功地组织和发动了河池起义,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听了烈士们的事迹,所有团员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无限的感慨。
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蝎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历史读后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重视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和传承,使革命精神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以下是XX 为大家收集到的革命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革命历史读后感一: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著有《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权利的转移》、《财富的革命》等书,其中,《第三次浪潮》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
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这个时期名曰“第三次浪潮文明”。
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即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历时300年,它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
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顶峰。
在第二次浪潮时期,以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
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
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
潮时期的社会结构。
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
这个时代,鼓励个人人性发展,但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
在第三次浪潮条件下发展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吓人的观念。
“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对未来社会设计的一种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重要观点。
每一次新浪潮的出现,都是以旧的浪潮为基础。
在浪潮不断更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文明也伴随而产生。
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转变的过程,结果会怎样,现在尚无定论。
但可以说的是,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泥沙,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洪流也是不可阻挡,我们只有好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不至于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笑傲明天。
革命历史读后感二:他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以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他用轻松
幽默的笔调,以满腔沸腾的热血,写下了这部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刻于心的民族记忆。
他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
这部伟大的著作,叫《四世同堂》。
这是一部灵魂的屈辱史。
日军侵华了,北平沦陷了,人民遭殃了,生活在一夜之间被打乱了,民族一百年来蒙受的屈辱达到顶点了,形形色色的灵魂也趋势上演了……北平城被日本铁蹄践踏的背后,是卢沟桥燃起的熊熊烈焰;小羊圈胡同里各色人物荣辱沉浮与生死存亡的形象写照下,透露出的是战火对一个民族灵魂的侮辱。
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其他人物的起伏变化,以小见大,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
一夜之间,梦魇出现,各色灵魂争相着淋漓上演……
这是一部灵魂的展现史。
这里有如瑞宣般爱家爱国人士被逼无奈的心理斗争,有如冠晓荷和大赤包以及瑞丰那位时髦太太般家贼汉奸们丑恶嘴脸,也有如瑞全和仲石一样不甘苟活于世,对侵略者的屠刀奋起挥舞的反抗者。
祈老人和祈天佑是保守的,小崔、孙七、金三爷,以及桐芳、招弟、高第、白巡长是有善良本性的。
李四爷夫妇的“老好人”形象在彻头彻尾地淋漓尽现,妞妞至死不肯吃“共和面”的执拗,辛酸了一代北平人……这些都在老舍的笔下一一上演,无所事事中透露着愤慨,轻松幽默中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灵魂的觉醒史。
战争激怒了人,也改变了灵魂。
虽然招弟从一个纯洁的姑娘变成了日伪的特务,让人心寒,然而钱默吟却被战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旧式知识分子激怒成投笔从戎的革命者,也让矛盾的高第与瑞全并肩作战,让祈老爷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账,让小崔和李四爷等人不乏悲壮地为革命而牺牲……这足以让人喟叹,让人震撼!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
这里,我们借先生的笔看到了一部旧中国的抗战史,了解到了在枪炮的雷鸣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质的性格,它让我们不断地理解与反思。
而透过这部国民史,我们又读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他轻松幽默的笔调里有的是满腔的愤慨,嘲笑讽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颗对家国拳拳之爱的心,是对国民蒙昧强有力的呼唤,是对胜利最急切的渴望与坚信。
这位先生,叫老舍;这部书,叫《四世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