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读后感

合集下载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

革命年代读后感《革命年代》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小说以自由主义者李自成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李自成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以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作者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奋斗,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

在读完《革命年代》之后,我深受感动。

小说中所描绘的革命年代,充满了激情和血与泪的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和鲜活的情感。

他们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李自成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他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奋斗,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和信仰的坚守,这种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在革命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种变革的力量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革命年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以及中国人民在革命年代的艰辛和奋斗。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血与泪的故事,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追求。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能够继承和发扬革命年代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关红色革命的读后感

有关红色革命的读后感

有关红色革命的读后感红色革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初期,经过长期的斗争与努力,最终取得政权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党内外的人士,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斗争,都展现出了伟大的毅力和勇气。

读完有关红色革命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和奋斗精神,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历程产生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红色革命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的。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思潮起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新思潮中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它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

红色革命的过程并不平坦和简单。

从湖南、广州到江西、延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曾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他们都坚持下来,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和英勇精神。

他们不仅要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还要对抗国内的反动势力。

红军的长征就是红色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一个伟大胜利。

红色革命的胜利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无论是土地革命还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一个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

他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把党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之源。

红色革命的胜利并非易得,也并非一蹴即至。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红色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牺牲到勇气,从舍己为人到艰苦奋斗,无数的先烈不畏艰难,不惧困苦,用生命和血汗书写了中国的革命史。

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红色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广泛的组织,实现了人民政权的转变。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中国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独立、自由、民主的道路。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

革命的年代读后感在革命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这部小说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充满激情和磨难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一切地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但始终坚定地走在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同时,他也遇到了许多敌人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

在革命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和艰辛。

但正是这些磨难和艰辛,让人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勇气和毅力的人,他在革命的年代里,不仅坚定地走在了自己的道路上,而且还带领着许多人一起前行。

他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革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革命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而这部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展开的。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明白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样子。

这些都让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革命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而这部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展开的。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明白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样子。

这些都让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对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革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努力。

但正是这种努力和奋斗,让我们的社会得以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革命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期,而这部小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里展开的。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和意义,让我明白了革命所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看到了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努力的样子。

红色经典读后感(9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9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9篇)红色经典读后感(精选9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经典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色经典读后感1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队伍在艰难的路程上因断粮,被饿得受不了这个队伍的老班长想了一个办法。

他用一根针做成一个简易的鱼钩。

每天都去河边钓鱼,因为钓的鱼实在太少,老班长他就连一口鱼肉一勺鱼汤都不碰一下。

这个老班长只有在饿的迫不得己的时候,才会悄悄地吃战士吐下的鱼骨头。

有一次他在厨房里“头”吃鱼骨头正巧被一名战士看到了:“你咋了?”战士疑惑的问。

“我饿了,来厨房看看有啥子吃的。

”他僵硬地说。

我一边看着这本书一边好像身临其境有时我感动得快哭了我这才知道,中国竟有这么勇敢,这么无私的人的战士,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打出来的。

有时一天都钓不到鱼的话老班长就深夜偷偷跑出去掉,而且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挺高背有点驼,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都白了,这支队伍就属他最大,但他仍不惜代价。

虽然最后老班长因营养不良地骨如柴,一天深夜在河边昏倒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我想应该把她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我们的子子孙XXX来暂养他。

在这个长满里红锈的鱼钩上闪索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红色经典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大义灭亲斗土豪》的故事,里面写了一个敢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人物。

故事中写的是XXX,他的亲舅舅在村里为非作歹,还有他的儿子XXX,是仗着自己父亲的权位高,就欺压劳苦百姓。

还把村里的小组搞乱了,把村里刚贴的标语斯了。

人们都很狠他。

可是又不敢出声。

XXX跟村民开了一个会议,他首先就说要把XXX抓起来,他说完后整个会场没有一点声音,XXX 早就料到了大家的顾虑,说,是不是因为他是我的舅舅?他家的钱都是剥削来的,我们要把穷苦农友组织起来,消灭剥削才能翻身解放,听了他的话,大伙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10篇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篇1翻开《风展红旗如画》这本书,里面每个故事都是讲先烈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让我惊叹不已。

那个年代老百姓们的生活真是苦,没饭吃没地种,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上课,周未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们去逛公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当红军来到洪田镇,他们在墙上写标语时,村民们从不理解到帮助红军一起写标语,通过红军的宣传,知道只有和红军一起才能打土豪分田地。

当白狗子进村时,村民们尽全力守护标语,有的在墙上涂泥巴,有的在墙外堆木柴,有的在墙上挂年画。

在村民们的努力下,现在这个地方被列为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一幅幅标语像一颗颗火种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

张腾辉和罗端珍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兄弟俩希望老百姓也像苏区人民一样有地种有粮分。

1934年,红军来到了安砂镇,兄弟俩的愿望实现了,白天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晚上走家窜户号如大家起来闹革命,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土豪吴汝祝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了,趁着张腾辉一个人值班时,偷袭乡政府把他反绑在一棵大树上,用钢刀剖开他的肚子,用刀钩出他的肠子,坚贞不屈的张腾辉英勇牺牲。

穷凶恶极的吴汝祝把他年迈的母亲和毫无还手之力的妻子也残忍的杀害了,就这样张腾辉一家三口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革命先烈们用生命铸起了现在的幸福的生活,我们要以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伟大的革命先烈而感到骄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将来让更多人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精选篇2伟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

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里,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天我终于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面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

红色革命作文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红色革命的文章,心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烧得滚烫滚烫的。

那些文字里描述的革命岁月,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战火纷飞中坚定前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激昂的呐喊声。

这可不是我在夸张,真的就是有这么强烈的感受。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一位年轻的战士,他叫小李。

小李出身贫寒,家里穷得叮当响,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心中却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当时的战斗环境极其恶劣,敌人的炮火猛烈得让人胆战心惊。

小李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夺取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

战斗打响后,子弹像雨点一样飞射,身边不断有战友倒下。

可小李没有丝毫退缩,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

在冲锋的过程中,小李的腿部中了一枪,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裤腿。

但他咬着牙,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往前冲。

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任务,为了胜利,为了人民!当他们终于接近敌人的据点时,敌人疯狂地扫射,形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

小李灵机一动,趁着敌人换弹夹的瞬间,猛地冲了上去,扔出了一颗手榴弹。

“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火力点被炸毁了,战友们趁机一拥而上,成功夺取了据点。

战斗结束后,小李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他脸上满是硝烟和尘土,伤口的疼痛让他眉头紧皱,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胜利的喜悦。

这个小小的故事,只是红色革命中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无数像小李这样的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每天可以吃饱穿暖,安心地学习和工作。

出门有便捷的交通,回家有舒适的房子。

这一切,不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奋斗的结果吗?可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抱怨,因为一点小困难就退缩。

和那些革命先辈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应该感到羞愧。

读了这些红色革命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一切的英雄们。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

红色经典读后感15篇红色经典读后感篇1《吕梁英雄传》是一本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

让我看了受益匪浅。

在吕梁山中有一个普通的村落――康家寨,那里住着几百户人家,是个好地方,还与东南桃花庄、东北望春崖恰好成为了一个三角形。

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闹的康家寨人心惶惶,日夜不安。

后来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村民们渐渐明白应该保卫自己的村庄,绝不能让日寇侵略了自己的家园,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顽强的斗争。

成立了以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刘石头、张有义、李有红、武二娃等人为骨干的民兵队伍。

康家寨老财主康锡雪为了夺回自己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失去的钱粮,重塑自己在村里的威势,不惜勾结日本鬼子,充当汉奸。

民兵们不仅打鬼子,还同村里的土豪劣绅、汉奸走狗作斗争。

他们拿起大刀、火枪进行战斗,还制造了“石雷”、手榴弹等各种自制武器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三光政策”、“蚕食政策”、“怀柔政策”,挫败了日寇的一次次进攻。

在艰难的战争下,最终赶走了日寇,揪出了汉奸,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吕梁英雄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三万多吕梁英雄儿女血染沙场。

谱写了一曲中国农民英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史诗。

同时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颂扬了吕梁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弯腰、在强敌面前不低头的民族精神。

我们要向吕梁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

红色经典读后感篇2“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是我最喜欢听的一首革命歌曲,也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

书中主要讲的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后,潘冬子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红军抗击敌军去了,只剩下母亲与冬子相依为命。

母亲也是抗敌的积极分子,从小耳濡目染的冬子虽然只有11岁,也立下了决心长大参加红军对抗日军。

一天,反动地主胡汗三前来捉拿东子的母亲,眼看形势危急,冬子妈决定留下来掩护其他群众撤退。

红色革命的读后感

红色革命的读后感

红色革命的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关于红色革命的书籍和资料,内心被深深触动。

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

列强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一群有着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或许出身平凡,但却有着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长征。

那是一段多么艰苦卓绝的历程啊!红军战士们穿着破旧的军装,脚踩草鞋,背着沉重的装备,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艰难前行。

一路上,粮食极度匮乏,有时候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充饥。

那草根和树皮,哪有什么味道啊,又苦又涩,可战士们为了生存,为了革命的胜利,硬是咬着牙咽了下去。

天气也极其恶劣,时而烈日炎炎,把大地烤得滚烫;时而暴雨倾盆,让人无处藏身。

有很多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了路上,再也没有起来。

但其他人没有退缩,他们相互扶持,继续前进。

记得有一位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五六岁的样子,瘦瘦弱弱的。

他的脚在行军中磨破了,鲜血染红了草鞋,但他一声不吭,咬着牙紧跟队伍。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这点伤算什么,只要能走到目的地,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我这点苦不算苦!”就这样,他一瘸一拐地坚持着,直到累倒在路边。

当战友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可他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和对未来的希望。

还有那些女战士们,她们同样英勇无畏。

她们和男战士一样,承受着艰苦的条件和巨大的压力。

有的女战士在怀孕期间依然坚持行军,生完孩子后,为了不拖累队伍,甚至忍痛把孩子送给当地的老乡。

这得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啊!过雪山的时候,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稍有不慎就会滑下悬崖。

但战士们没有畏惧,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征服了雪山。

有一位老班长,为了给战士们保暖,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了年轻的战士,而自己却被冻成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湘江战役中,红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退缩。

枪炮声震耳欲聋,鲜血染红了江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革命年代》有感
———尊重真实的历史读了高华的《革命年代》,对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忽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

历史,有人认为它厚重,记录了一个乃至几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也有人认为它趣味十足,可以当做故事把玩。

而我则对历史报以敬仰的态度,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样,历史是一面镜子,不过与普通的镜子不一样的是,我们既可以通过它看见过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对照现在的点点滴滴。

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敬仰它,尊重它。

《革命年代》的作者高华老师,生在历史氛围厚重的城市南京,从小在革命年代的风雨里激荡。

“文革”“反派”“黑五类”等政治的历史名词,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高华老师,自幼喜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的图书。

他在“文革”期间做过工人,后来考入南京大学,学习历史,因此他对历史既有现实的认识,也有专业的认识。

所以他的作品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最初由学生发动,后来工人成为主力军。

在这次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此中国的革命的性质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面貌也开始新鲜起来,虽然革命的道路依然很长,但是革命的前景却比以前更加明朗。

“五四”时期,也是思想的大变革时期。

青年学子们开始高举“德
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同时也学习道德思想。

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激进主义的催促下,全面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论良莠,一律批判。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民族文化的缺失,民族自豪的缺乏,进而导致民族精神的丢失和民族传统道德的缺少。

这样来说,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五四时期的激进主义的负面影响。

然而借古看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愈强烈。

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文化充斥了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更有甚者少年儿童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的文化异常熟悉。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

缺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以五四激进主义为鉴,在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人们主动去吸取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不会空虚,我们的才能拥有健全的心智。

革命,是破旧立新,是向前发展之意。

革命时代,是历史演化,是文明进步的时代。

它就像一台冲锋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飞速向前进,无人能挡。

他充满力量,也充满了希望。

在革命年代,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国民党创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宣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本初是好的,但是在北伐革命的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野心家发动反革命政变,残杀共产党人,也残害无辜民众,这就与他们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了。

从清朝灭亡到北伐运动,历史一次次的验证了,只有以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为老百姓做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相反如果
搞独裁反动统治,则势必被历史的巨浪所拍倒。

而国民党的种种作为则显然表示他们没有认清这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越来越腐败,虽然依然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大权,但是他的民心渐渐丧失殆尽。

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被人民解放军所占领,国民党也就结束了他在中国的统治,这是历史的大势之趋。

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随时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人民不可能会信任一个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政治集团。

二是国民党搬用西方国家的表面的民主政治体制,而实际上仍是独裁和封建,对广大的人民依然是压迫。

尽管换了不同的形式,但对人民的压迫依然没有减少,这就导致最终民心的丧失。

通过如此,也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高华老师在著作中还突出强调了“长征”。

其实,长征是一种文化,更是当时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长征保持着高度的追忆和崇敬之情,而长征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甚为重要的一部分了。

长征不是只有在中国出现过,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过,但惟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胜利了。

这在国际上是一种威望的代表,也是代表中国革命年代的一个重要代表。

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消灭红军”计划,而且也为人民军队锻炼出一批中坚力量。

经过长征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能够更加英勇,更加顽强。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过知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会议挽救了红
军,挽救了党,确定了毛泽东军事理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基本确定了从此以后的党内的领导人。

因此,这次会议让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也进一步地走向强大。

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当时中国的国情,认清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

所以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而包括遵义会议在内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代表的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则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场“有名的”的“大跃进”运动。

总的说来就是党和人民希望迅速的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发动了一场“生产的革命”。

“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是这一运动的代名词。

这一运动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有独特的时代背景。

在成立新中国不久,党和人民借着胜利的喜悦,本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思想要大干一场,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赶美超英”不仅是对共产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肯定,也是对资本主义的蔑视。

但是由于党没有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盲目地在全国上下搭起缸炉,大炼钢铁。

这一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只能以失败来告终。

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耽误了农村的农业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犯下的历史错误。

在当代,我们则要以批判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它,来评判他,来借鉴它。

在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今天,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
趋复杂。

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客观情况,保持充足的民族和国家自信,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以史为鉴,立足当下,才能真正的在实现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在向前滚动,我们的今天也终将成为后人阅读的历史。

其实,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也必定处在历史革命的时代。

只有认真阅读历史,尊重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革命年代,也才能适应新的革命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