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答题。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人教版新课程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

人教版新课程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人教版新课程高二语文期末试卷题第Ⅰ卷(选择题 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蜷(quaacute;n)缩给(gěi)予葳蕤(ruiacute;) 繁芜(wǔ)丛杂B.卓(zhuoacute;)越訾(zǐ)詈挫(cuograve;)折载(zagrave;i)笑载言C.潜(qiǎn)蛟愀(qiǎo)然舳(zhuacute;)舻冯(ping)虚御风D.管弦(xiaacute;n) 顷(qīng)刻鲑(xieacute;)珍敷衍塞(segrave;)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漪郁旋律大笔如椽没精打采B.渺茫沉偭责无旁贷妖童媛女C.箜篌消弥义愤填膺急不暇择D.兑现嬉游坚忍不拔直截了当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退变为暴力行动。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因为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最近一段时间,在叙利亚发生的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再次给这个饱受社会动乱之苦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D.汉朝著名的官吏杨震面对下属深夜送来的贿赂金毫不动心,一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让贿赂者无地自容,其危言危行也让他成为了后世慎独的典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法分子打着假记者的幌子,四处寻找问题单位,以曝光相威胁,强拉广告,敲诈勒索,聚敛钱财,令人痛恨。
对这些假记者施以重拳,严惩不贷,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B.从《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C.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深邃,思想之丰富,不是我们轻易能够领会的。
D.在今年自主招生的面试选拔中,对于沪浙苏以外地区的考生,同济大学主要依据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二下语文人教版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二下语文期末试卷考试总分:14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1.(11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肯定,乐观自信,不把金钱放在心上。
(2)《登岳阳楼》诗人描绘洞庭湖分裂吴楚,浮动天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百姓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4)《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1分)C.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D.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太宗、文忠。
C.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柳公绰受赠官职,可见朝廷对他的肯定。
D.神策,作为禁卫军,是唐朝重要的军事支柱,负责守护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精忠无私,临终惦念国事。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二下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二下语文期末试卷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考试总分:141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I(非选择题)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3分)1.(13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3分)D.男是爵位名,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牛徽极尽孝道,抬着父亲逃难。
他抬着生病的父亲行走在危险狭窄的栈道上,盗贼到处横行,他的言行感动了盗贼,盗贼称赞他是孝子。
B.牛徽考虑深远,推辞朝廷授官。
朝廷征召他入朝为官,他认为国家处于艰难时期,而图谋霸业的做法不可取,便以年老多疾为由不赴任。
C.牛徽爱护百姓,反对滥杀无辜。
李茂贞讨伐杨复恭,杀伤的人很多,他认为应授给李茂贞诏讨使的名义,明令约束,从而保护老百姓。
D.牛徽关心国事,敢提不同意见。
他认为李茂贞有功于国,不宜贸然讨伐,否则挫伤国家的威严,不如慢慢制服。
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后来官军果然遭到失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诗品、词话、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
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
文人因本身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要强化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自信的底气何在。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
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現世而非来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
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
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
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
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
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要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庇,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
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节选)李向阳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它既有适应当时客观条件的一面,也有不完善、不合理、不适应新形势的一面: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力量此消彼长以及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的难题日益凸显。
全球治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公共属性。
贸易投资自由化、移民问题、环境保护、互联网治理、反恐等问题事关所有国家的利益,但全球治理的提供者通常并不能独享全球治理所带来的收益,因而缺乏供给的积极性。
这就会引发全球治理中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全球治理供给不足。
这种失衡被称为“全球治理赤字”。
消除这种赤字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
全球治理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规则的非中性。
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构件,国际规则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以温室气体减排为例,倘若要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发展中国家将难以承受。
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污染严重的初级产品加工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执行同样的减排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
全球治理又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因而,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是全球治理面临的又一难题。
全球治理还存在一个“发展缺位”问题。
全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然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保证所有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群体获得同等的受益机会。
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根源。
而这种浪潮又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
其一,逆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全球治理的基础。
当各国都奉行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时,全球治理就失去了意义。
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②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③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④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⑤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重点中学10-1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说明:①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或写在答题纸开头的“第Ⅰ卷答题表”中);第Ⅱ卷为各类题型,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卡和答题纸。
②本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曝.(bào)晒咯.(kǎ)血屏.(bǐng)气凝神胁.(xié)肩谄笑B.强.(qiǎng)迫契.(qiè)约谄.(chǎn)媚逢迎生杀予.(yǔ)夺C.炽.(chì)烈脚踝.(huái)头晕目眩.(xuàn)追本溯.(sù)源D.狡谲.(jué)卑.(bēi)俗鸢.(yì)飞鱼跃无稽.(jī)之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嬉戏百叶窗损失殆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潜质满州里销声匿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鬼崇座右铭世事沧桑骨鲠在喉,不吐不快D.俯瞰戈壁滩唇枪舌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旧西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歌中唱到“农奴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这是旧西藏经济和广大农奴生活窘境的真实写照。
B.泡菜里有着色剂,果冻里有防腐剂,一支雪糕含16种食品添加剂,一袋方便面中含14种……近九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剂,而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
C.央企怎么了?为什么会陷入赚钱越多挨骂越多的怪圈?央企或者国企的未来之路在何方?在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丑闻”缠身的央企也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D.根据行业内测算方法,2010年我国发电产能利用率为93.71%(发电产能利用率=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发电量),其闲置能力仅为6.29%。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的第一品牌,在全国拥A.经过十多年的奋斗,“谭木匠”已成为中国制梳业无可争辩....有1000余家连锁店,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以及港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B.在被欧美运动员把持的国际网球赛场上,亚洲人从来没有能够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填补了大满贯奖杯上没有亚洲人名字的空白。
绩。
但是李娜的横空出世....,形似而C.连锁专卖是由国外传入国内的,很多企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照猫画虎....神不似,不能给加盟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和营销方案。
D.在以“绿色唱响”为主题的公益演出活动中,壮观的场面、强大的阵容和超凡的歌声引来大量观众驻足围观;选手们带来的精彩表演赢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不绝如...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
”这句话虽是貌似夸张的调侃,但也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食品不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公众的无奈。
B.鉴于近年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尤其是新兴国家地位的崛起,国际上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欧洲人把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一职的历史应该改写一下了。
C.4月17日,东京电力公司公布了首份事故处理日程表,表示将在6至9个月内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并使反应堆和乏燃料池处于稳定的冷却状态。
D.针对近日在欧洲国家不断升级的“毒蔬果”致人死亡事件,欧盟委员会要求尽快查明感染源,并表示无法认同部分欧盟成员国禁止从西班牙、荷兰等国进口蔬菜和水果。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古代的“驻京办事处”——进奏院李永进奏院是唐后期地方藩镇设置在当时京城长安的驻京办事机构,最早出现于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
进奏院之前,早在战国秦汉时代,其实就已经有了“驻京办事处”的影子——邸。
但邸仅仅是地方官员进京时的起居之地,还没有固定的驻京代表来主持这些邸的日常工作,尚不具备联系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因此它还只能算作是“驻京办事处”的雏形。
进奏院和邸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设置之初就有地方指派的进奏官主持日常工作。
进奏官常驻京城,作为藩镇的代表同朝廷进行沟通、交流,处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各种事务。
驻京机构——进奏院,驻京代表——进奏官,两者的结合以及进奏院在信息的上传下达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使其具备了现代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基本性质。
唐代进奏院集中分布在长安东市周边的几个坊内,其中尤以最为繁华的崇仁坊和平康坊为多。
而且现今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以东市为中心,朱雀街东形成了贵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区。
这就使以东市为中心的一片区域,成为唐后期长安城各种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的集散地。
所以,进奏院选址于此,不仅便于进奏官的日常生活,而且便于他们搜集情报,结交权贵,开展日常工作。
进奏院不仅可以为来京的地方官员提供住宿之处等各种方便,而且由于唐后期中央式微,地方藩镇势力崛起,进奏官在京城也会狐假虎威,代表地方政府同中央斡旋,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尤其是势力较强的藩镇,其进奏官会更加有恃无恐。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载: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卢龙节度使杨志诚为检校吏部尚书,杨志诚的进奏官徐迪便用略带威胁的口吻向朝廷抗议:“军中不识朝廷之制,唯知尚书改仆射为迁,不知工部改吏部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
”这是卢龙镇的进奏官公然地和朝廷谈条件、邀利益。
在当时藩镇势力强大的背景下,进奏官“作为藩帅的心腹,主要还是作为藩镇对付朝廷的工具”而存在,唐王朝对进奏官进行有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
当然,若遇地方发动叛乱或拒命不遵,唐王朝也会拿这些地方政府代表——进奏官开刀,并加强对其进奏院的监管。
文宗太和元年,横海节度副使李同捷擅据沧、景,拒命不遵,朝廷便下诏:“(其)进奏官皇测等七人,并锢身分配羊、阆等州。
”进奏院除了作为地方政府同中央博弈的工具存在而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两者之间信息交流、往复的渠道而存在。
安史之乱后,在唐前期中央与地方交流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朝集制度废止,当时社会迫切需要一个沟通上下的新渠道。
进奏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
当时的进奏官通过进奏院状报向藩镇长官传达其在京城搜集到的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内容广泛,包括官员任免、朝廷及他镇的政治军事动向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些通过非常规手段刺探而来的信息情报。
因为进奏院向地方传达信息的速度较快,所以朝廷也会通过进奏院向藩镇长官下达相关文书、传达政令。
地方奏章、上贡、进奉等也以进奏院为中转站上传中央。
中央与地方之间以进奏院为媒介,形成一个信息往来的通道,发挥了联系上下、沟通中央与地方的重要作用。
(选自2010年5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6.下列关于“进奏院”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奏院是地方藩镇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基本职能是代表地方藩镇与朝廷进行沟通,同时也相机与中央政府斡旋,为藩镇谋取利益。
B.唐代后期的长安,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修建,东市成为政治信息的集散地,进奏院也应运而生。
C.唐朝地方潘镇设驻京代表来主持进奏院的日常工作,进奏院多分布在京城繁华地带,他们代表地方,搜集情报,结交权贵,开展日常工作。
D.进奏院是联结地方与朝廷的渠道和中介,唐代前期中央与地方之间交流的朝集制度废止是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7.下列对进奏院与朝廷的关系及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进奏院设置以后,安排专门的进奏官来主持进奏院的工作,进奏官代表朝廷与藩镇进行沟通、交流并处理两者间的各种事物。
B.两者属于上下级关系,可是地方敢于同中央叫板,除了中央式微的原因外,也有一些不便启齿的原因。
C.地方藩镇势力崛起,势力强大的藩镇威胁朝廷,甚至拒命不尊,朝廷拿进奏官开刀,“锢身分配”,两者成为对等的政治实体。
D.两者间沟通交流,频繁来往;地方给中央上贡,中央也施予地方恩惠。
“礼尚往来”的规则在主导着双方的来往。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战国秦汉时代出现的“邸”,还没有固定的地方驻京代表主持工作,仅仅是地方官员进京时的起居之地,“邸”是进奏院的雏形。
B.进奏院大多分布在东市的崇仁坊和平康坊,主要因为此处是贵族和官僚的集中居住地,能够搜集到各种有效信息,便于开展工作。
C.进奏官张扬跋扈,有恃无恐,通过各种渠道,为地方藩镇谋取利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地方藩镇势力强大。
D.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很多来往,如官员任免、中央的军事动向、地方奏章、上贡、进奉等等,都可以通过进奏院来完成。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韦粲,字长蒨。
好学仗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太清二年,征为散骑常侍。
闻侯景作逆,便简.阅部下,得精卒五千,马百匹,倍道赴援。
至豫章,奉命报云“贼已出横江”,粲即就内史刘孝仪共谋之。
孝仪曰:“必期如此,当有别敕。
岂可轻信单使,妄相惊动,或恐不然。
”时孝仪置酒,粲怒,以杯抵地曰:“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假令无敕,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即驰马出,率部即发。
至南州,粲外弟司州刺史柳仲礼亦帅步骑万余人至横江,粲即送粮仗赡给之,并散私金帛以赏其战士。
先是,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率江西之众赴京师,屯于张公洲,待上流诸军至。
粲建议推仲礼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
裴之高自以年位,耻居其下,累日不决。
粲乃抗言于.众曰:“今者同赴国难,义在除贼,所以推柳司州者,政以久捍边疆,先为侯景所惮;且士马精锐,无出其前。
若论位次,柳在粲下;语其年齿,亦少于粲,直以.社稷之计,不得复论。
今日形势,贵在将和;若人心不同,大事去矣。
裴公朝之旧齿,年德已隆,岂应复挟私情,以沮.大计。
”之高垂泣曰:“吾荷国恩荣,自应帅先士卒,顾恨衰老,不能效命,企望柳使君共平凶逆,谓众议已从,无俟老夫耳。
若必有疑,当剖心相示。
”于是诸将定议,仲礼方得进军。
次新亭,贼列阵于中兴寺,相持至晚,各解归。
是夜,仲礼入粲营,部分众军,旦日将战,诸将各有据守,令粲顿.青塘。
青塘当京师中路,粲虑栅垒未立,贼必争之,颇以为惮,谓仲礼曰:“下官才非御侮,直欲以身殉国。
节下善量其.宜,不可致有亏丧。
”仲礼曰:“青塘立栅,迫近淮渚,欲以粮储船乘尽就泊之,此是大事,非兄不可。
若疑兵少,当更差军相助。
”乃.使直阁将军刘叔胤师助粲,帅所部水陆俱进。
时值昏雾,军人迷失道,比及青塘,夜已过半,垒栅至晓未合。
景登禅灵寺门阁,望粲营未立,便率锐卒来攻。
军副王长茂劝据栅待之,粲不从,令军主郑逸逆.击之,命刘叔胤以水军截其后。
叔胤畏懦不敢进,逸遂败。
贼乘胜入营。
左右牵粲避贼,粲不动,犹叱子弟力战,兵死略尽,遂见害。
贼传粲首阙下,以示城内,太宗闻之流涕曰:“社稷所寄,惟在韦公,如何不幸,先死行阵。
”诏赠护军将军。
世祖平侯景,追谥曰忠贞。
(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七》)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便简.阅部下简: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