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22课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22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本节课通过讲述少年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表达了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周恩来这位伟人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解周恩来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准备关于周恩来的事迹短视频,用于情感教育。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及反思

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
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
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
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三、自学生字词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
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
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五、作业1.抄写生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感悟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少年周恩来立下宏愿——为之不懈奋斗3. 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4. 教学难点:感悟周恩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本解读本课所在的这组教材以“人间真情”为专题,本文用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大陆青年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会心感悟,通过人物的行为,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深深地为台湾同胞无私的大爱所感动,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都是平时甚少涉足的领域,因关注不够,积累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就文本而文本,不能真正“发乎于情”。
因此,教学时应设置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使学生真正为人物的行为所感动,做到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让读写与情感相携共生。
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读写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领悟、表达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融,以读激情,以情促写,以写抒情,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五、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资料,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李政道博士、小钱、台湾青年、台湾花莲慈济医院、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情况。
阅读《生命20小时》以及《爱的教育》书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海峡在哪里吗?(课件出示——台湾海峡)师介绍:台湾海峡连接祖国大陆和台湾岛,平均距离300多千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22课语文四年级上册

22课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大自然的四季变化,通过生动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大自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季的美景。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四季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生字词卡片教学PPT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用PPT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每个季节都有哪些特点呢?(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于四季的感受和理解。
(3)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四季的美》。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季的美妙和神奇。
2、讲授新课(30分钟)(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
(2)教师播放PPT,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强调重点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夏天为什么是多彩的季节?秋天为什么是收获的季节?冬天为什么是宁静的季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5)教师总结:四季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美妙之处。
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美好。
3、巩固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地图、生字词语卡片学生:预习课文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一)巧解课题,板书课题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
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环节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明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再补充两组组词语:第一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第二组:耀武扬威衣衫褴褛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
(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5.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6.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学内容:本课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学习内容为课文第二、三自然段,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1. 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2. 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立志经历。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投影。
2. 周恩来总理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3. 课堂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事迹。
2. 提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深入学习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立志经历。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3.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周恩来总理的立志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2.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讨论成果。
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1. 家庭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悟文章。
2. 课后阅读:阅读周恩来总理的其他事迹,了解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周恩来总理的立志经历二、周恩来总理的崇高精神三、周恩来总理给我们的启示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悟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22课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语文上册22课,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为大家分享了四年级语文上册22课的教学教案,欢迎借鉴!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师讲述身边白血病患者的故事。
这些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有一位杭州青年小钱他也患了同样的病,可他是幸运的,那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幸运呢?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文,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
2、分节读课文。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
李博士
杭州小钱台湾青年
捐献骨髓
余震
是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当中你感动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真是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就是课文的3至5自然段。
对于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究竟是什么,你会透过一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默读课文,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打动你的心,请你把这些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1、研读描写李博士的句子: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也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李博士的什么行为让你感动?是的,他是利用大地震的间隔在为台湾青年做手术的。
同学们情况如此危险,但是
李博士仍然坚持手术台。
他面对的是怎样的危险呢?请你读读这段话,找一找。
(理解突如其来、体会李博士的沉着。
)
⑴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⑵是啊,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多么另人感动!李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学生进行想象。
师小结: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他们却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
并且不顾亲人的安危来为小钱捐骨髓,多么另人感动呀!
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画线句子:
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
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
他们的家人是否平安还不知道……
小结: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是呀,是李博士崇高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驱使着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一直坚守在手术台。
多么另人感动的李博士呀,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读第五自然段。
2、研读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他还这么有爱心?
⑵他心里想着的是素不相识的台湾青年,自己的家人的安全却不太清楚,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边想着自己的家人,想到更多的是在海峡另一边的小钱。
但台湾青年会带给小钱带来怎样的希望和期待呢?
⑶师神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面临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凋零是什么意思?
②这句话里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
还有一个词也是形容花的,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还是形容花吗?再读一读。
⑷听老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⑸小钱找到的这位台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也想着他呢?再读这句话。
⑹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怎样的奇迹呢?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心读出来。
3、联系博士的爱心,看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
师深情朗诵:“骨髓保质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⑴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小时啊!
⑵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来形容?
(紧张、漫长、心弦扣人……)
⑶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个词?(奔波)读这个词,读出紧张、漫长艰辛的感觉。
⑷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2时整,手术才顺
完成。
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到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
⑸师引读:
骨髓的保质期……
这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隔不断血脉亲情,让我们面对祖国的版图,深情地读读这一段。
1、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小钱会对那位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
2、跨越海峡的骨髓给了小钱生命的希望,他从中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出院后,小钱满怀感慨提笔写下了感谢信他会感激谁?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特别的时间,特别的环境,特别的人物,你能结合自己的感悟就此写一段感言吗?
同学们,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
可见,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神圣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课,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
通过反复研读描写台湾青年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句子,使
学生体会到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抓住描写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的词句,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引导学生写心语,大胆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理解生命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