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遥感作业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章:1、遥感得基本概念就是什么?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得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得特征性质及其变化得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个部分?被侧⽬标得信息特征、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与记录、信息得处理与信息得应⽤、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段相⽐有什么特点?①⼤⾯积同步观测:传统地⾯调查实施困难,⼯作量⼤,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地区进⾏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得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量⼈⼒物⼒,⽤⼏年甚⾄⼏⼗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范围地区动态变化得数据。
因此,遥感⼤⼤提⾼了观测得时效性。
这对天⽓预报、⽕灾、⽔灾等得灾情监测,以及军事⾏动等都⾮常重要。
(⽐较多,⼤家理解性得删除⾃⼰不需要得)③数据得综合性与可⽐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由于遥感得探测波段、成像⽅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得数据具有同⼀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得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性。
与传统地⾯调查与考察相⽐较,遥感数据可以较⼤程度地排除⼈为⼲扰。
④经济性遥感得费⽤投⼊与所获得得效益,与传统得⽅法相⽐,可以⼤⼤得节省⼈⼒、物⼒、财⼒与时间、具有很⾼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得电磁波有限,有待进⼀步开发,需要更⾼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得其她⼿段相配合,特别就是地⾯调查与验证。
第⼆章:6、⼤⽓得散射现象有⼏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得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得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中粒⼦得直径⽐波长⼩得多时发⽣得散射)、②⽶⽒散射(当⼤⽓中粒⼦得直径与辐射得波长相当时发⽣得散射)③⽆选择性散射 (当⼤⽓中粒⼦得直径⽐波长⼤得多时发⽣得散射)、⼤⽓散射类型就是根据⼤⽓中分⼦或其她微粒得直径⼩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高二地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遥感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根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A、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B、地上遥感、地面遥感和地下遥感C、近地面遥感、空中遥感和地下遥感D、地球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2、装载传感器的平台叫A、遥感平台B、传感平台C、工作台D、开发基地3、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是A、传感器B、平台C、数据库D、电流测量仪4、遥感的关键装置是A、航空器B、传感器C、胶片质量D、磁带质量5、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水为A、灰色和蓝色B、灰白色C、浅蓝色D、红色6、在黑白遥感图片中,一般建筑物为A、白色B、黑色C、浅灰色D、灰白色7、为获取所需的不同信息,完成不同的目的和任务,遥感技术可用A、不同的传感器B、不同的运载工具C、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D、不同的电磁波8、遥感的特点不包括A.探测范围大B.获取资料快C.受地面条件限制少D.对地物的分辨率低9、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①资源普查②灾害监测③环境监测④工程建设及规划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应用的哪一领域A.资源普查B.灾害监测C.环境监测D.工程建设及规划11、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是A、不同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不同B、不同地物的颜色不同C、不同地物的体积不同D、不同地物的位置不同12、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河流与公路相比通常①宽度不发生变化②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③相对比较平直㈣弯曲多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有关遥感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探测的范围大,能动态反映事物的变化B、用途广,可广泛有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军事等许多领域C、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D、它需要运用24颗人造卫星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二、综合题14.回答遥感技术的有关问题。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涉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说: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四周惹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流传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流传的波长或频次递加或递减次序摆列,就能获取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关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所有汲取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假如本质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含所有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经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汲取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本质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同样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因为系统自己有必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拥有必定的导热能力,因此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涨或降落常常需要经过必定的时间,这类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 P 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 λ ( 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征曲线依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次由高到低摆列主要由γ 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示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 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挪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μm选择题: ( 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 1 ②反射率等于 0 ③发射率等于 1 ④发射率等于 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8章 遥感作业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8章遥感作业遥感原理与应用第8章遥感作业第八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名词解释:遥感技术图像自动分类光谱特征向量特征空间特征转换特征选择kl转换哈达玛转换kt转换判别函数辨别规则错分概率最小似然法分类最轻距离法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k均值聚类混为一谈矩阵用户精度制图精度1、遥感图像自动分类:采用决策理论或统计方法,按照决策理论方法,需要从被识别的模式中提取一组反映模式属性的量测值,称之为特征,并把模式特征定义在一个特征空间中,进而利用决策的原理对特征空间进行划分。
2、光谱特征向量:同名地物点在不同波段图像中亮度的观测量构成一个多维的随机向量x,称为光谱特征向量。
3、特征空间:传感器接收器输入的就是一组n个测量值,这一组几个测量值可以看作就是n维空间,称作特征空间。
4、特征变换:是将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并通过某种变换,产生n个(n<=m)新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特征变换。
5、特征选择:从旧有的m个测量值子集中,按某一准则挑选出来n个特征。
6、kl转换:就是一种线性变换,就是就均方误差最轻来说的最佳正交变换。
能将原来多个波段中的有价值信息尽量分散至数目尽可能少的特征图像组中去,达至数据压缩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并使代莱特征图像之间互不有关,并使代莱特征图像涵盖的信息内容不重合减少类别的可分性。
7、哈达玛变换:利用哈达玛矩阵作为变换矩阵新实施的遥感多光谱域变换。
8、kt变换:又称穗帽变换,是一种线性特征变换。
将mss影像通过k-t变换得到不同地物类别的分量值,形成的图形像一个穗帽。
9、判别函数:各个类别的辨别区域确认后,某个特征矢量属哪个类别可以用一些函数去则表示和辨别,这些函数就称作判别函数。
10、判别规则:当计算完某个矢量在不同类别判别函数中的值后,我们要确定该矢量属某类就必须得出一个推论的依据。
如若获得函数值最小则该矢量属最大值对应的类别,这种推论的依据我们称作辨别规则。
11、错分概率:是类别判别分界两侧做出不正确判别的概率之和。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删)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加绝对温度)二、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 为常数2897.8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
遥感作业——精选推荐

遥感作业第⼀章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1、本章内容概述(1)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基本概念、遥感信息的特征(2)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3)地⾯特征的遥感信息分析:地学光谱特征分析、地物空间特征分析2、本章内容●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
在⼀定距离以外感测⽬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种以物理⼿段、数学⽅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技术:●物理⼿段——传感器、平台及信息传输●数学⽅法——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理统、建模●地学分析——以地学规律为基础的地学处理过程(Geo-Processing)●遥感地学分析是建⽴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结合物理⼿段、数学⽅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法(陈述彭,1990)。
2.1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1)基本概念●讲到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是把遥感作为地学信息源来考虑的。
众所周知,地学信息源除遥感之外还有许多,如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统计数据。
这就是说,遥感仅仅是采集地学信息源的⼀部分。
因⽽就提出了两个问题:⼀是遥感究竟能为地学提供哪些信息,今后是否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是从地学⾓度应如何更充分地利⽤遥感信源,这就是地学评价遥感信息的两个出发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讨论⼀下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光或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映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
对⼀个连续、开放、完整、复杂的地球系统⽽⾔,遥感信息是地⾯⽬标离散化、特征化的信息,是通过遥感系统对地表的成像过程获得的反映地⾯物理、化学、⼏何、⽣物及相关地学特征等属性的信息。
●遥感信息中最基本的⼏何单元是像元(pixel),每⼀个像元所载的信息是灰度(gray)。
遥感作业

作业:一、名词解释:1、电磁波2、电磁波谱3、绝对黑体4、光谱辐射通量密度5、大气窗口6、发射率7、光谱反射率8、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____ 、 ____ 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 ____ 和 ____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 ____ 和 ____ 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 ____ 乘 ____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 ____ 方向移动。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二、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 遥感考研总结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2、遥感技术系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空间部分(空基系统)、地面部分(地基系统)。
从功能的角度:观测系统、数据传输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系统。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并排列成谱。
4、瑞利散射:由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λ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5、米氏散射:由尺寸与波长λ相当的微粒(水滴、烟尘、花粉、气溶胶)引起的散射。
6、大气层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
7、镜面反射:电磁波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反射。
8、漫反射:电磁波照射到一定粗糙程度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并且从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反射亮度是相同的的一种反射。
(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的一种反射)9、方向反射:由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的复杂性,电磁波往往在某些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1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单位时间内的反射能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E。
11、波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12、波谱反射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13、遥感平台: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备)的工具。
14、卫星轨道根数:用于确定轨道形状及卫星在某时刻的位置需要的参数。
(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特征的参数)15、近极轨道:环绕地球两极并且轨道倾角约为90度附近的卫星轨道。
16、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
(太阳高度角不发生变化的卫星轨道)二、问答题1、遥感中为什么要讲电磁波知识?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姓名:黄林周学号:20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一个模式识别系统对被识别的模式作一系列的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模式字典”中一组“典型的”测量值相比较,若和字典中某一“词目”的比较结果是吻合或者比较吻合,则我们就可以得出所需要的分类结果,这一过程称为模式识别。
2、遥感图像自动分类:采用决策理论或统计方法,按照决策理论方法,需要从被识别的模式中提取一组反映模式属性的量测值,称之为特征,并把模式特征定义在一个特征空间中,进而利用决策的原理对特征空间进行划分。
3、统计模式识别:对模式的统计分类方法,把模式类看成是用某个随机向量实现的集合。
又称决策理论识别方法。
4、结构模式识别:结构模式识别是用模式的基本组成元素(基元)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模式进行描述和识别的方法。
5、光谱特征向量:同名地物点在不同波段图像中亮度的观测量将构成一个多维的随机向量X,称为光谱特征向量。
6、特征空间:为了度量图像中地物的光谱特征,建立一个以各波段图像的亮度分布为子空间的多维光谱特征空间。
7、特征变换:将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并通过某种变换,产生n (n<=m)个新的特征,这种处理方法称为特征变换。
8、特征选择:从原来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准则选出n个特
征,这种方法称为特征选择。
9、主分量变换:即K-L 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是就均方差最小来说的最佳正交变换,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线性变换。
10、哈达玛变换:是利用哈达玛矩阵作为变换矩阵新实施的遥感多光谱域变换。
11、穗帽变换:即K-T 变换,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壤在特征空间的集群随亮度的变化趋势沿从坐标原点出发的同一根辐射线方向上出现,二是若把土壤和植被的混合集群投影到MSS-5和MSS-6波段图像所组成的特征子空间中,形成一个近似的帽状三角形。
12、生物量指标变换:以两图像间相应亮度差与其亮度和之比作为处理后的图像亮度值的图像处理方法,公式为
5757x x x x I bio +-=。
13、标准化距离:公式为2121σσμμ+-=norm d 。
14、类间离散度:表示一类模式在空间的散布情况。
16、类内离散度:各样本点围绕均值的散布情况。
17、判别函数:各个类别的判断区域确定后,某个特征矢量属于哪个类别可以用一些函数来表示和鉴别这些函数就是判别函数。
18、判别边界:当计算完某个矢量在不同类别判别函数的中的值后,我们要确定该矢量属于某类就必须给出一个判断依据,如若得到函数值最大则该矢量属于最大值对应的类别。
19、条件概率:某件事在另一件事已发生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
20、先验概率: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
21、后验概率:指在得到“结果”的信息后重新修正的概率。
22、贝叶斯判别规则:把某特征矢量X落入某类集群i w的条件概率P 当成分类判别函数,把X落入某集群的条件概率最大的类作为X的类别,这种判别规则就是贝叶斯判别规则。
23、马氏距离:几何意义是特征矢量X到某类集群i w类中心i M之间的加权距离。
24、欧氏距离:是马氏距离用于分类集群的形状都相同下的特例。
25、错分概率:类别判别分界两侧做出不确定判别的概率之和。
26、训练样区:指的是图像上那些已知其类别属性,可以用来统计类别参数的区域。
27、最小距离法分类:设法计算未知矢量X到有关类别集群之间的距离,哪类离它最近,该未知矢量就属于哪类。
28、ISODATA法分类:也称为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它与K-均值算法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每调整一个样本的类别就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而是在每次把所有样本都调整完毕之后才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前者称为逐个样本修正法,后者称为批样本修正法;第二,ISODATA算法不仅可以通过调整样本所属类别完成样本的聚类分析,而且可以自动的进行类别的“合并”和“分裂”,从而得到类数比较合理的聚类结果。
29、混淆矩阵:统计分类图中的类别与实际类别之间的混淆程度。
二、问答题:
1、地物在特征空间聚类有哪些特性
答:1、不同地物由于光谱特征不同,将分布在特征空间的不同位置;
2、同类地物的各取样点在光谱各种空间中的特征点将不可能只表现为同一点,而是形成一个相对聚集的点集群,不同类地物的点集群在特征空间内一般是相互分离的;
3、地物在特征空间的聚类通常用特征点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2、作图并说明遥感影像主分量变换的原理和它在遥感中的主要作用。
答:
原理:由原始图像数据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建立起来的变换核,将光谱特征空间原始数据向量投影到平行于地物集群椭球体各结构轴的主成分方向。
作用:突出和保留主要地物类别信息,用来进行图像增强、特征选择和图像压缩的处理方法。
3、叙述生物量指标变换的原理及其作用。
答:原理:MSS-5和MSS-7的比值广泛用于调查植物的稠密度,它与地面生物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公式为575
7x x x x I bio +-=。
作用:可以很好地把植物从水和土壤中分离出来。
4、为什么要进行特征选择列举几种特征选择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答:一方面减少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使得用尽可能少的特征来最大限度地包含所有原始数据的信息;另一方面使得待分类别之间的差异在变换后的特征中更明显,从而改善分类效果。
1、主分量变换
即K-L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是就均方差最小来说的最佳正交变换,是在统计特征基础上的线性变换。
2、哈达玛变换
是利用哈达玛矩阵作为变换矩阵新实施的遥感多光谱域变换。
3、穗帽变换
即K-T变换,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壤在特征空间的集群随亮度的变化趋势沿从坐标原点出发的同一根辐射线方向上出现,二是若把土壤和植被的混合集群投影到MSS-5和MSS-6波段图像所组成的特征子空间中,形成一个近似的帽状三角形。
5、叙述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答:监督分类精确度高准确性好与实际类别吻合较好,但是工作量大,有先验知识时使用该方法;
非监督分类工作量小易于实现,分类结果与实际类别相差较大,准确性差,在没有类别先验知识时使用该方法。
6、叙述最大似然法分类原理及存在的缺点。
答:最大似然法分类是经常使用的监督分类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求出
每个像素对于各类别归属概率,把该像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
最大似然比分类法在多类别分类时,常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起一个判别函数集,然后根据这个判别函数集计算各待分像元的归属概率。
7、叙述最小距离法分类的原理和步骤。
答:原理:聚类准则使得每一个聚类中,多模式点到该类别的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基本思想是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直到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
步骤如下:
1、输入基因表达矩阵作为对象集X,输入指定聚类类数N,并在X 中随机选取N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设定迭代中止条件,比如最大循环次数或者聚类中心收敛误差容限;
3、进行迭代,根据相似度准则将数据对象分配到最接近的聚类中心,从而形成一类;
4、初始化隶属度矩阵;更新聚类中心;
5、然后以每一类的平均向量作为新的聚类中心,重新分配数据对象;
6、反复执行第二步和第三步直至满足条件。
8、叙述ISODATA法非监督分类的原理和步骤。
答:原理:它不是每调整一个样本的类别就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而是在每次把所有样本都调整完毕之后才重新计算一次各类样本的均值。
步骤:1、将N个模式样本读入;
2、将N个模式样本分给最近的聚类S j;
3、如果S j中的样本N j<θN,取消该样本子集,这时N c减去1;
4、修正各聚类中心的值;
5、计算各聚类域S j中诸聚类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6、计算全部模式样本对其相应聚类中心的总平均距离;
7、判别分裂、合并及迭代运算等步骤;
8、计算每类聚类中样本距离的标准差向量;
9、求每一标准差向量中的最大分量;
10、在任一最大分量集中,如有σjmax>θS,同时又满足条件,则完成分裂运算;
11、计算全部聚类中心的距离;
12、比较D ij与θc值,将D ij<θc的值按最小距离次序递增排列;
13、如将距离为D ij的两个聚类中心z i1和z j1合并,得新中心;
14、如果是最后一次迭代运算,算法结束。
9、叙述改善仅用光谱特征的统计模式识别自动分类的主要方法和基本原理。
答:如平行管聚类分析法。
以地物的光谱特征曲线为基础,假定同类地物的光谱特性曲线相似作为判别的标准。
10、根据以下的混淆矩阵,计算每一类的用户精度、生产者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
总体精度p=(33245+101128+22061+172967+20745)/406501= Kappa系数:406501*(33245+101128+22061+172967+20745)-(46464*37107+113646*107436+28354*25309+179612*206313+3842 5*30336)/(406501)2-
(46464*37107+113646*107436+28354*25309+179612*206313+3842 5*3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