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气病案

合集下载

我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案例

我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案例

我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案例去年5月6日,我接诊了一名患者。

女,52岁,其自述如下:很明显,这是一位处于更年期的奔豚病患者。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后经询问患者,在发病两个月之前却曾受过一次重度惊吓。

刻诊又补充如下:患者感觉鼻腔总有一股气顶着,动则气喘吁吁,没有饥饿感,寐差,便不成形,胸闷,怕冷,心神不宁,口臭。

四年来,多方求医,先后看过十几个医生而无果。

由于频频发病,心情抑郁,加之口臭严重,近一年来已经很少与人交往,反过来也更加深了病情。

舌象如下:舌黯,苔白腻,前端凹陷,此为肺气虚及心肾阳不足之相。

该患者奔豚病由气郁而引发,平日又喜肥甘厚腻,且迁延日久,未得正治,由最初的气机阻滞,到病久致虚,再到阳耗阴损。

处方:附子30、熟地30、山茱萸30、山药30、干姜20、茯苓20、丹皮20、丹参20、泽泻15、五味子15、肉桂10、甘草10。

共六付,水煎早晚分服。

患者2021年5月19日反馈:从舌象看:肺气虚、心肾阳不足已明显改善二诊再方:附子30、桂枝25、柴胡20、芍药20、麦冬20、沙参20、生姜15、黄芩15、半夏15、苏子15、厚朴10、藿香10、炙甘草10,大枣10。

共六付,水煎早晚分服。

患者2021年6月1日反馈:右边上冲的气不冲了,喉咙也舒畅了许多,现在能睡4-5个钟头,也有了胃口,大便成形,口臭好了许多,只是胃还有时会泛酸。

至此,困扰患者达4年之久的奔豚病及口臭基本得到控制。

再进六剂巩固:附子15、桂枝20、柴胡15、芍药15、麦冬15、沙参、生姜10、半夏10、苏子10、厚朴10、藿香10、炙甘草10、大枣6。

随访,诸症基本消失。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颜某女 50岁郴州宜章县人
初诊(2010—10—8):病人自诉自觉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半年,加重1周,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薄黄苔。

主诉:奔豚气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

辩证:奔豚气(肝胃不和)
治法:平冲降逆,疏肝和胃
主方: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
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桑白皮10克 3剂,散剂。

病人自诉药后奔豚气初为减轻,一个星期后发作频率降低,将散剂服完后至今未再发。

对于奔豚气,在《金匮》中的奔豚气原文第二条曾说:“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多为肝木乘脾,胃乃脾之腑,脾脏受损,胃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临床上多表现为呃逆,嗳气,有一股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难受,有时甚至出现头晕等表现。

这个患者的症状基本符合《金匮》原文,“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正应对了“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

”在这里,患者属于气机不利之症,故我用了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调畅气机,气机畅则气逆之症止。

当然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病案,在临床上药证对应方是我们看病所要拿捏准确,疗效卓著的关键。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名案评析八、奔豚气案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名案评析八、奔豚气案

名老中医王琦经验集名案评析八、奔豚气案
孙某,女,71岁。

1991年起出现腹部动悸,似有气在脘腹部窜动不止,发作时需用木棍顶在腹部方可缓解,每次发作短则2小时,长则可达5小时,受恐吓、刺激后症状加重。

每月可发作6次左右,每次发作在吐涎后,全身发热自行缓解,浑身乏力,精疲力尽,可自睡数小时,尿频、尿量多,手足冷,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曾在多家医院诊治,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腹部B超检查无异常,仅提示胆结石。

外院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对症治疗。

经人介绍从山西来京,求治于王氏处。

王氏以仲景桂枝加桂汤和柴胡疏肝散加减: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红枣10枚、柴胡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水煎服,10剂。

10天后二诊,诉腹部动悸明显好转,仅发作一次,且时间短暂,尿频、乏力、手足冷等症状亦明显好转。

原方加减:桂枝15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乌药6克、川芎10克、水煎服14剂。

1月后家属来诉,病人诸症悉消,如常人。

[评析]奔豚气之症,临床较为少见,病人发作时痛苦不堪,多数病人历经很多医院治疗、检查,但往往不能取得好的疗效,这其中与很多医生不识此病有关,多以胃肠神经官能症治之。

王氏言此疾在其30余年临证中亦仅见数例。

奔豚气以脐下筑筑跳动,亦称“脐下悸”为主要症状,多因平素有水气停聚下焦,水气乘机欲逆。

所以治宜助阳行水,用桂枝温中降逆;生姜散水结以开气郁;甘草、大枣健补中州以行津上液,枳壳、香附疏肝理气;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行气散结,二诊时仍步原法以巩固疗效,疾蠲而愈。

“奔豚气”治法

“奔豚气”治法

“奔豚气”治法(1)奔豚气案(刘渡舟经验)李某,男,60岁,自述每因气恼或精神紧张时,自觉有一股气从脐下或左或右向上冲逆,至心则悸动烦乱不安,至胸则憋闷呼吸不畅,此时须打开门窗、脱去上衣,能暂缓一时,甚时则满头大汗。

有濒于死亡感,移时好转。

中西屡治未愈,缠绵数年。

刻诊:面色晦暗,鼻头微黑,大解尚调,小便短少,时有排不尽感,舌质淡胖,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此乃心肾阳虚,水寒之气上冲之奔豚证,治宜利水降冲。

方药:茯苓3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15教(蒙)7剂,日!剂。

嘱用“甘澜水”煎服。

药尽而愈。

奔豚病当用桂枝加桂为正治之方,刘老竟用欲作奔豚之苓桂甘枣而病霍然,诸生迷茫,求教于师。

老师笑答:“其问甚善,猫子可教也。

仲景之文,一定要读懂、读透,知常才能达变,掌握病机是关键所在,是患乃心肾阳虚,下焦水寒之气妄动,气水搏击、小便不利而致脐下悸动,水气上冲所经过的部位,必影响气机之有序运行,故而憨闷、悸动、烦乱等诸症生焉。

故方中重用茯苓、桂枝,其量超过其他经方,使利水、平冲之力更大,但又虑其伤津,故用大枣15枚与甘草共补牌胃、生津液,寓防于治。

”又目:“戳作或已作奔豚皆可用苓桂甘枣汤治疗,但临证用苓桂甘枣必具脐下悸动上冲、小便不利、舌菩水滑、脉弦是着眼处,而桂枝加桂仅有平冲降逆之力,而无化气行水之功。

"(2)岳美中经验“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将一壮,桂枝加桂汤主之,更加桂二两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主之。

”上二证基本都是奔豚症,一欲发,一已发。

已发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桂枝加桂汤主之。

我于前年曾诊治一妇女奔豚症,气从少腹上冲心,则心下鼓起一拳大之气核。

在乡村延医治疗三年余,讫未治愈,来京央余治之,其症起因非缘烧针起核而发,余即直接用桂枝汤更加桂二两,成五钱之量(《伤寒论》之一两作一次服,可折作一钱)予服。

服三剂后,即感觉上冲之势已杀,又服数剂而痊愈,其后追访,未复发。

奔豚气病辨治验案3则

奔豚气病辨治验案3则
1 肝 郁 化 热 上 逆 证
患 者诉 间断 性 少 腹 胀 满 且伴 气上 冲胸 7年 余 . 发作 时 冷 汗淋 漓 , 躁 欲 死 , 腹 部 胀 满 , 烦 少 自觉 有 气
上 冲胸 部 , 作 约 半 小 时余 , 中嗳气 数 次 , 作 停 发 口 发 止 , 日数 行 或 多 日一 行 , 一 曾多 次 检 查 内脏 彩 超 、 钡 血 均 0 患 者 诉 “ 作 性 气 上 冲 胸 . 伴 有 慢 性 腹 泻 ” 餐 、 常规 等 , 未 发 现 明显 异 常 既 往 已失 明 1 发 且 数 年 . 经 治 疗 病 情 时 好 时 坏 大 便 细 菌 培 养 无 余 年 , 常 卧床 。刻 诊 : 人 处 于 缓解 期 , 腹 略 有 屡 经 病 小 异常 , 胃肠 全 消 化 道 x 线 检 查 , 示 肠 蠕 动 加 快 , 胀 气 且 恶寒 , 色淡 白 , 膝 疫 软 , 便 频 数 , 苔 提 面 腰 小 舌
遂 以奔豚 汤清 肝热 , 逆气 。正如 《 匮要 略》 :奔 中 西 药 控 制 症 状 , 1年 来 发 作 性 气 喘 、 闷气 短 泄 金 云 “ 近 胸 豚 气上 冲胸 , 痛 , 来寒 热 , 腹 往 奔豚 汤 主之 。 ” 笔者 在 加 重 ,时 常感 觉 脐 下部 有 气 上 冲心 胸 .最 近 1 0天 奔豚 汤 基础 上进 行 了加 味 : 防风 可人 肝 脾二 经 . 风 病 症 加 重 而前 来 就诊 。刻诊 : 悸 胸 闷 , 疏 心 咳嗽 气 喘 .
剂 水 分 加重 与情 绪 紧张 有关 , 烦 、 躁 、 怒 , 心 急 易 口干 欲 1 , 煎 . 2次 服 。 饮 水 , 有 腹 痛 , 质 偏 红 、 薄 白 , 略 弦 。辨 为 时 舌 苔 脉 服 完 上药 后 . 患者 少 腹胀 满减 轻 . 上 冲胸 的 发 气 肝 郁 化 热 上 逆 证 治 当清 肝 降 逆 方 选 奔 豚 汤 加 作 次数 减 少 。又进 前 方 6剂 后 , 上述 症状 基 本 消 前 来 就 诊 刻 诊 : 中 有 气 近 腹 桂 枝 1g 白芍 9 , 甘草 6 , 姜 lg 大枣 1 2, g炙 g生 O, 2 上 冲心 胸 , 气 冲 出 于 口则 舒 , 泻 时 发 . 作 或 枚 , 浊 腹 发 附子 ( 煎 )0 , 先 2 g 小茴 香 lg 沉 香 3 。 O, g 6剂 。每 日

奔豚气治验3例

奔豚气治验3例

1 2 月 6日二诊 : 6剂尽 , 症状减半 , 效不更方 , 随症 加减
微发作 , 息 后缓 解 故 未求 医。刻 诊 : 休 口苦 咽 干 , 心烦 五
热, 便于 , 失眠多梦 , 纳可 , 舌红有裂 纹、 苔薄黄 , 弦紧 。诊 脉
1 , 2剂 随访半年未复发 。 按 :诸 病源侯 论 》 : 夫 奔 豚气 者 , 《 日 “ 肾之 积气 , 于 起 惊、 、 恐 忧思所生 。……忧思则 伤志也 。神 志伤 动 , 积于 气
饮, 心烦 易怒 , 鼻孔 内糜烂疼痛 , 口唇 干裂 , 纳呆 , 便干 , 溲清 长, 四肢凉 , 舌淡红 、 薄白 , 苔 脉沉细。诊为奔豚气。证属外 邪侵袭 , 心阳不足 , 湿久 化火 , 阳亏虚而致 。治 宜温 阳散 肾
中 图分 类 号 : 2 63 ,2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 16 2 1 )8— 0 4— 2 R 5.9R 4 B 10 7 5 (0 2 0 0 3 0
笔者临床应用《 匮要 略》 金 方奔豚 汤 , 辨证 加减治愈奔 豚气 3例 , 现介 绍如下 , 同道参考。 供
生姜 、 夏降逆 ; 半 肉桂引 火归 原 , 纳气 固本 , “ 补 阴者 , 取 善 必于 阳中求 阴” 旨。综 观全方 , 证准 确 , 之 辨 遣方 巧妙 , 先 后二诊服药 6剂 , 顽疾 告愈 。
2 神 志伤 动 之忧 思奔 豚 李 某 某 , ,7岁 ,05年 1 1 日初 诊 。 男 4 20 月 0
肾而上下游走 , 豚之奔 , 日奔豚” 如 故 。该 患者为神 志伤动 之忧思奔豚 , 思则 伤心 而心悸 , 气短 , 失眠 , 当归 、 以 枣仁 、 柏
为奔豚气 。证属 肝气郁 结 , 肾阴亏 虚。治 宜舒 肝解 郁 , 滋

奔豚气验案一则

奔豚气验案一则

奔豚气验案一则曹某,男,65岁,2018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气从小腹上冲至咽喉半月余,烦躁、眠差、梦多,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数。

处方:奔豚汤加减。

甘草20葛根20g 陈皮15g苍术10g柴胡10g当归20 川芎20g清半夏白芍1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7剂。

2018年4月24日服药后复诊诉:腹气上冲症状减半,目前上冲至胸部,睡眠改善,便溏好转,大便成形略粘腻。

效不更方,原方加入奔豚汤之主药李根皮15g(初诊处方因门诊无药未用)7剂,一周后随访患者家人接电话诉:病情康复,腹气上冲已消失,大便正常,睡眠好转。

奔豚汤证由惊恐恼怒所致,对于本例患者是因为家庭琐事而恼怒,导致肝气郁结化热内扰,引下焦冲气上逆。

是以冲气上逆,下焦无所制,达胸中则觉气上冲胸;肝郁化热,热扰心神所致入睡难,多梦,肝气乘脾,脾失健运出现大便溏泄。

奔豚汤是由甘李根白皮、葛根、黄芩、川芎、当归、芍药、生姜、半夏、甘草组成。

方中主药甘李根白皮为治奔豚气要药;黄芩清少阳肝胆之火;芍药泄肝热又合甘草缓急止痛;葛根入脾胃调其枢机;生姜、半夏和胃降逆。

肝藏血,用当归、川芎养血行血以调肝。

本例患者原方加用柴胡、陈皮乃舒肝健脾理气之品,用以改善患者肝气乘脾所致便溏症状;酸枣仁、龙眼肉补养安神、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用以治疗失眠。

按语:奔豚气古已有明确记载,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本病典型症状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例患者确属于典型临床表现,与金匮描述几乎完全相符,故使用奔豚汤原方略为加减,治疗两周后患者主症兼症完全好转,通过本例患者笔者体会到,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结合确实很有道理,患者在服药后,常有有排气增多反应,表現為上逆之气降而排出,因此也提示医者可从“逆”象思考用方思路。

版权个人所有。

奔豚气从肝论治

奔豚气从肝论治

奔豚气从肝论治(1)肝经郁热案患者雷某,女性,60岁,长沙人。

因腹下有气上冲于头反复发作2年而于2007年4月18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经常感到腹下有气上冲于头,发作时头倾欲倒,多次去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癔症,经多种治疗仍经常发作。

现每日发作2~3次,无明显诱因和规律,发作时感到有热气从小腹上冲于头,当即头面发热,四肢无力,头倾欲倒,行走不稳,持续10多分钟才缓解,平时口干欲饮,易上火,大便干结,小便黄,胸部冷,舌质暗红,苔黄厚,脉细滑数。

血压130/70mmHg。

中医诊断:奔豚气病,肝经郁热证。

西医:癔症。

治宜疏肝解郁,清热降逆,调和阴阳。

方用柴胡龙骨牡蛎汤合二仙汤加减。

药用柴胡10g,白芍15g,法半夏10g,生龙骨30g(布包先煎),生牡蛎30g(布包先煎),黄柏10g,知母10g,生石膏30g(布包先煎),龙胆草5g,白薇30g,旱莲草30g,大青根30g,仙茅15g,淫羊藿15g,陈皮10g,甘草5g。

7剂。

4月25日复诊,气上冲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有2天未发作,口干减轻。

效不更方,仍守原法。

仍用首诊方加沉香粉1.5g(分冲),续服7剂。

5月9日三诊,上周只发作1~2次,口干已不明显,纳食可,大便已软,睡眠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滑。

考虑郁热已减,在原法的基础上稍减清热之品。

用首诊方去黄柏、知母、石膏、龙胆草、陈皮,加郁金、蝉蜕、地骨皮。

续服7剂。

5月23日四诊,气上冲感完全消失,但入夏已来稍感全身困重,纳食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滑。

考虑暑湿季节,在原法的基础上加用散寒祛湿之药。

用三诊方去仙茅,加羌活5g,续服7剂。

8月8日五诊,本来气上冲感已完全缓解,但近1周又出现,不过只上冲至肩部,仅稍感心烦,有明显气下坠感,大便稀溏,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考虑郁热已少,但脾虚气陷明显,拟改用健脾升阳之法。

用补中益气加减,药用黄芪30g,党参10g,土白术10g,升麻5g,柴胡5g,当归10g,陈皮10g,黄柏10g,知母10g,白薇30g,旱莲草30g,车前草15g,甘草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 参考文献
[1] [2] 张仲景(汉).金匮要略.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窦桂芳(元).黄帝明堂灸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王执中(宋).针灸资生经.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收稿日期:2013.02.03)
冷,眠差,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紧。曾自行服用逍遥
丸、理中丸等效果不佳。中医诊断:。肾阳不足,下焦之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wyx-zyzyfc201306042.aspx
寒引动冲气上逆之奔豚气。治疗原则:温阳散寒、理气 降逆。取穴:中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操作方法: ①针刺:中脘、天枢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气海、关元得 气后行补法;②继以艾箱施灸:将8段长3.5 cm的艾 条一端点燃后,均匀放入艾灸箱(专利号: ZL200720092865.0)内,将艾灸箱平稳放在腹部施灸, 用3~5块布覆盖灸箱顶部及箱体四周,防止烟雾溢出 污染环境及热量散失。每次施灸40 min,温度控制在 43"C左右维持20 min,使艾灸的温热感向深部组织渗 透,期间不行针,1次/d。每次针灸过程中,患者均感
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至心”…22。
本例患者由于外感风寒,寒邪沉伏日久,又大汗出, 损伤心阴,阴损及阳,心阳虚则心火不能下蛰于肾,1肾 水无以蒸化,下焦阴寒乘虚上凌心位,故气上冲胸。取
腑之会穴中脘,协调肝、脾、胃之转输功能,通理中焦,
健脾化湿。大肠之募穴天枢,为阳明脉气所发,故针灸 天枢穴能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改善肠腑功能。《黄帝 明堂灸经・卷上・正人形第十九》载:“天枢……灸五 壮。主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幢¨1。气海为 诸气之海,具有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关元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二穴同用能总调下焦气机。 《针灸资生经・卷四》云:“奔豚,灸气海百壮。或期 门、或关元百壮”b¨5。《黄帝明堂灸经・卷上・正人形 第十七》亦载:“气海……灸七壮。主冷病,面黑,肌 体赢瘦,四肢力弱,小腹气积聚,奔豚腹坚“2n9《黄 帝明堂灸经・卷上・正人形第十六》载“关元……灸五 壮。主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乜n7。重用灸法, 借其温热的物理作用,激发经气,温经散寒,行气和血, 从而调整脏腑功能,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
・576・
国医生医生荭盘查2Q13生§且簋35鲞复§期I堂』墅鲤£h垫丛£亟!坚§2Q13。№!:3』,丛Q:§
・临证一心得・
奔豚气病案
高希言徐翠香薛洋
患者,男,46岁,于2012年12月17日就诊。主 诉:腹部胀满半年,加重一周。患者于2012年2月坐 火车受凉后腹胀,未引起注意。5月因健身后汗出过多, 加上大量饮酒,次日晨起即发热、咳嗽,连续输液治疗 一周,烧退,但咳嗽一直未愈。一个月后始觉腹胀,因 工作忙,饮食不规律,常饮牛奶后腹胀更甚,伴呃逆、 嗳气。遂到某医院就诊,经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 胃镜等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 经治疗未获效。又经多处多次治疗,腹胀仍未减轻。遂 来诊。现症见:腹胀满、攻撑作痛,自觉有气从少腹向
腹部气机运行加快,腹中漉鸣,治疗3周后,症状消失, 临床痊愈。 按:奔豚气病是指患者自觉有气或气挟水,从少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冲心胸的一种发作性病证。据《金匮要略》第1条记
DOI: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3.06.042 作者单位:450008郑州,河南中医学院针灸学科(高希言),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徐翠香、薛洋)
上冲至心下,两胁饱满,伴周身乏力,咳嗽痰多,咽喉 不适,小便调,大便秘、无便意。平素畏寒怕冷,小腹
载,以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气从少腹上至心“¨22 等为特征。病因与情志相关,“奔豚病……皆从惊恐得
之”…22;或由下焦素有寒水,复因发汗不当,汗出过 多,汗后阳虚,下焦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所致,“发汗
[3]
(本文编辑:高荣慧)
万方数据
奔豚气病案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高希言, 徐翠香, 薛洋 高希言(河南中医学院针灸学科,郑州,450008), 徐翠香,薛洋(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450008)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