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

合集下载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词鉴赏方法一.世界观与方法论【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诗

哲理诗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
翁)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 、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 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 、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 人生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人生的哲理思考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杜甫) 望岳 (杜甫 杜甫 岱宗夫如何,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 泰山是如此雄伟, 色望不到边际。 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 灵神秀, 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 割为黄昏与白昼。 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 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 着我的心灵, 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俯瞰那众山, 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 得极为渺小。 得极为渺小。

论哲理诗的鉴赏

论哲理诗的鉴赏
有 一 座 约 达 七 八 尺 的高 塔 , 天 清 晨 鸡 叫 的 时候 , 以看 到 红 每 可
楼上看你 ”不言而喻 , , 此时“ 的美成为一道风景竞引发楼上 你”
的人 忘 了看 风 景 而 只贪 恋地 看 你 。你 的美 之 如何 , 读者 去 意 凭
会 、 想 和想 象 吧 。 联
你站 在桥 上看 风 景 ,

感 受动 人形 象
诗 歌 以鲜 明的形 象 性为 特 点 。 歌 中 的艺 术形 象 无 不 给人 诗 强 烈 的 艺术 感染 力 , 果哲 理 诗 离开 形 象去 作 抽 象 的 描绘 或 训 如 诫 式 的说 教 , 就成 了哲学 或 伦 理学 的讲 义 。好 的哲 理诗 对 于 那 宇 宙人 生 的 哲 理思 考 和触发 诗 人 思 考 的形 象交 织 在 一 起 , 生 是
趣 和 思 索 , 的哲 理 诗 是 生 活 形 象 的 概 括 和 升 华 , 诗 人 感 情 和 哲 理 的 统 一 , 篇 幅 短 小 , 言 简 意 赅 , 远 深 好 是 虽 但 幽 刻 , 往 在 短 短 的几 句 里 包 含 着 丰 富 的理 趣 。 往
【 键 词 】哲 理 诗 ; 赏 ; 受 ; 立 ; 会 ; 悟 关 鉴 感 建 体 领
其 人 其景 。写 出神 户 的 真实 原 形 , 以想 到 “ ” 很 有 审美 情 可 你 是 趣 的人 , 赏 自然 美景 的时 候 想必 是 心 旷 神怡 。看 风 景 的人 在 欣 “
不 畏 浮 云遮 望 眼 , 只缘 身在 最高层 。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有关飞来峰 的传说故事 , 传说 飞来峰上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时间转到夜晚 , , 虚写其人其景。 当 皎沽月光映人“ 闺房” 时更增加了一种神秘的朦胧 的诗意。“ 你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

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1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

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

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

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

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

《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3.慈湖夹阻风宋代:苏轼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

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

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

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

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

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

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

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苏东坡的经典哲理诗诗词鉴赏2读完这本爱的教育之后给我的感受很深,而全文的故事组成一个人字就是爱。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一、哲理诗的概念哲理诗: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二、表达哲理的形式1、借景说理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

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2、即事说理诫子弟 [清] 何绍基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哲理】全诗以诗人劝解家人不要因为三尺之地破坏邻里关系类比喻理警世:人生百年,转眼即逝,何必为小利,“三尺”之地,败坏品德。

在短暂的人生中,要目光长远,不因小利而损害人间情义。

3、托物说理画眉鸟 [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用笼中鸟与林中鸟,诗人朝中受排挤与纵情山水作对比,揭示了万物贵在自由,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三、理趣赏析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古代哲理诗的赏析

古代哲理诗的赏析

艺术形象 原意 隐含理趣 新意
由此及彼
由浅及深
古代哲理诗赏析
《泛舟》
《泾溪》 《题西林壁》 《春江晚景》
《蜂》
《琴师》 《过沙头》 《游山西村》
《三赠刘员外》
《登飞来峰》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 战舰。 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 才能移行。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 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趣赏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 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 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 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 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 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 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第五讲朱熹哲理诗鉴赏教案

第五讲朱熹哲理诗鉴赏教案

第五讲朱熹哲理诗鉴赏主讲教师黄美芳目标设置知识目标:积累朱熹七言诗数首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朱熹的七言哲理诗,提高鉴赏哲理诗的能力情感目标:学习朱熹从山水中感受自然感悟人生的品质,让学生在对家乡名人的认识中增添对家乡的了解,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朱熹七言诗哲理诗的鉴赏教学方法:讲授为主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朱熹哲理诗鉴赏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唐诗宋词中,有不少哲理意味浓厚的诗作,请同学回顾并举例。

(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二、哲理诗简介“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述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景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

本节课拟从朱熹的几首哲理诗入手,提高学生对事理的认识,增进对朱熹的了解。

三、诗歌例举观书有感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1 鉴:镜子。

2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荡漾。

3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鉴赏提示]《观书有感二首》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l162)前后,写读书治学的体会。

朱熹的三传弟子王柏说:“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

”有感(一)分析半亩方塘一鉴开没当我们拿到书时,总是眼前一亮,但从此读此书时就以局限在这个范围内天光云影共徘徊书中许多思想已使你疑惑不清问渠哪得清如许你怎么样才能找到你需要的思想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多读书多看些思想自然心中清清如也小结: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