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感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论美、美感与美的本质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人类内心最为向往的情感之一。
在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美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是,美的本质是什么?美感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索和思考的焦点。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美、美感与美的本质。
一、美的概念与内涵美,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感觉和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
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感受,但是它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自然、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到美。
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象,听到美妙的音乐,欣赏美丽的艺术品,品尝美味的食物,感受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
美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美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超验的理念,是一种完美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认知,是一种对自身本质的反映。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对于自由的感知和体验。
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美的内涵十分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美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二、美感的概念与内涵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于美的直觉感受。
人们在欣赏艺术品、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时,会产生美感。
美感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它不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只需要直接感受和体验。
美感的内涵也是十分复杂的。
美感包含了对于色彩、形状、音乐、文字、情感等方面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多元化的体验,不同的人对于美的感受也会因为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性格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美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三、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美的本质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客观性、美的主观性和美的功能性。
1、美的客观性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https://img.taocdn.com/s3/m/40805fa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2.png)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论美感的散逸》读后感

《论美感的散逸》读后感《论美感的散逸》是一本探讨美学与心理学交汇的深度读物,作者通过对美感的散逸现象进行剖析,引领读者深入探讨人类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美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作者对美感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美感并非简单的审美观念,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涉及感知、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美感的多维度特征,使我对美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感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共同体验,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导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作者对美感的散逸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美感的散逸是指美感在传播和体验过程中的变化和消失,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
作者认为,美感的散逸源于人们对美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物质过剩等因素导致人们对美感的散逸现象愈发显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美感的本质和意义,以保持对美的敏感和热爱。
最后,作者提出了如何重拾美感的建议。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培养美感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审美教育、文化熏陶等方式,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作者还呼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发现,让美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重新感知美的存在,重拾对美的热情,使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
在读完《论美感的散逸》之后,我对美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美感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体验。
通过对美感的散逸现象的探讨,我意识到美感的珍贵和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珍惜。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感知美的力量,让美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愿我们能够重拾对美的热情,让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论美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论美感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摘要】每个人都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并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我们留心美,用心去感知它,你会发现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因为现实生活是美感的源泉和基础。
【关键词】美感美感特点现实生活什么是美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回答是:美即生活。
他又强调:“生活必须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活。
”他理解说:“任何东西,凡是我们在其中看见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我们喜欢的那种生活,便是美。
”可以看出美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美感呢?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及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般感觉的特点。
一是,美感由客观的美的刺激与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缺一不可。
二是,美感离开不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如,光、色、形、声、味、气息、接触等等。
三是,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那就是主观对美的反映。
四是,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五是,艺术家运用经过特别训练的感官来感受和描写世界的美。
对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赠汪伦》的诗来解释。
“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仑送我情。
”第一,正是岸上的踏歌声,唤起乘舟欲行的诗人的美感,进一步引起了他对汪仑友情的深切感受,可见美感依赖于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
第二,踏歌声通过空气的振动传入诗人的耳中,表明美感离不开形式因素的刺激。
第三,诗人积极的感受踏歌声,主动联想到友人的深情,从岸上的踏歌声想到了汪仑的友情,体现了美感中的主动性。
第四,诗人运用听觉、视觉感受踏歌声,表明生理刺激是美感的起点。
第五,诗人李白善于捕捉日常生活里的美感,从而凝聚为诗的创造。
以上表明美感具有感觉的一般特点,即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一般特点。
论美感体验与意识活动规律

( 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威 海分校 中文 系, 山 山东 威 海 2 4 0 ) 6 2 9
摘要 : 美感体验 来 自外部世界 的形 象 , 更是 心灵 的产 物 , 是人 类 大脑 高级 神经 系统 活动 的 结果 , 以 所
美感 与意识 活动规律 关 系密切 。人 类 意识活动规 律 有适应 性 、 自由性 和 多样统 一 性 。这 些规律 表 现在 美感 中, 定 美感 的过 程 和形式 , 决 影响 审美体验境 界 的不 同。
、
意识活 动的适应 性与 美感 的新 奇性
人类 意识 活 动具 有 适 应性 。我 们 感 受 、 注 关
收稿 日期 :0 0 1一2 21—1 O
基金 项 目 : 山东大学威 海分校教研 基金 资助 项 目( 2 1 1 ) B 0 0 9 作者 简介 : 丙泉( 9 0) 男 , 许 1 7 一 , 山东泰 安人 , 讲师 , 士 。 博
第 2 卷第 1 4 期 2 1 年 2月 01
青鸟 取甚技术净 学报
J u n lo n d oTe h ia l g o r a fQig a c n c l Col e e
Vo . 4 No 1 12 .
Fe . 2 1 b 0 1
论 美 感 体 验 与 意 识 活 动 规 律
来, 精神 振奋 , 人 到一 种充 满 活力 的状 态 中 , 进 由 此可 能会进 一步 引发 更 多 的意 识 活 动 , 获得 更 新 鲜 的审美体 验 。如人 们 喜 欢春 天 的景色 , 美 春 赞 天, 因为 有绿 叶绽放 、 花盛 开 , 鲜 但更 因为灰 暗单 调 的冬 天刚 刚过 去 , 春天是 万象更新 , 且不 断变 而 化, 随时随地 都会有 新鲜 的刺激 , 简直让 人 目不 暇 接, 意识 也 就能 始终 处 于 兴奋 状 态 。再 如农 村 的
论美感中的情感体验

论美感中的情感体验摘要: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生理快感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生理快感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
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是一种情感,但却与普通的日常情感有着显著的不同,美感中的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但它其中蕴涵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它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美感情感快感体验区别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察、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1] 。
情感反应的对象与认识不同,它不仅反映对象本身,而且反应对象对人的一种关系,及对象是否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及理想的一种主观态度[2]。
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以不加思索地判断对象美或不美。
听一首歌曲,也许并没有听清楚歌词,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读一首诗,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音乐般的语言,早已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也就是说人们看到没的事物必然会产生美感。
康德认为:“美感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3]”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的心中所唤气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4]”美感的非概念的个人直觉性,只是美感的外貌和呈现形式,如同概念和推理,是逻辑认识的外貌和呈现形式一样,美感的对象是富于感染力的感性形象。
当欣赏者感知它的时候,不但会立即产生相应的表象,而且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活动,将表象改造为饱和着欣赏者主观情绪色彩的、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读书笔记在读了康德的这本美学著作后,我对“美”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在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
在浅尝此书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部分去理解:一,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感在人性中的一般表现及其特征:美感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可以改善、可以提高的(在此,作者把本性难移变成了本性可移)。
当然康德也充分认识到人性中的丑恶面,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真正做到高度德行与美的统一的只是少数人。
多样性本身就是美,而不涉及多样性的统一与否。
优美和崇高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在于优美使人欢愉,崇高使人敬畏。
但两者的关系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相反相成的。
崇高如果没有优美来补充,就不可能持久,它会使人感到可敬而不可亲,从而让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近之;优美感如不能升华为崇高,换句话说,如未能提高,就有陷入低级趣味的可能,虽则可爱但又不可敬了。
一切真正的美,它本身就必须是既崇高又优美的,二者兼而有之,即这两者的结合不但有其审美特征,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有道德的含义。
二,两性之美是不同的:女性是优美的、美丽的性别;而男性是则是崇高的、高贵的性别。
在两种性别中并不存在“优越性”这一问题,因为他们是没有可比性的。
三,论不同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心灵特征,从一切对他们已成为了道德性的`那些事物中是最能够识别出来的。
所以,康德就以这个为出发点,来探究各个民族对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感情:西班牙人是恳挚,沉默和真诚的;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感情;意大利人有着西班牙人的某些东西和法兰西人的某些东西的一种混合的感情等等。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中谈纯哲学的地方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谈与其自身专业仿佛无关却又有关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大师吧!使人从他的漫不经心,海阔天空的闲谈中得到思想的启发……。
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

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作者:过琪瑜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3期摘要:美感与道德感是个体感觉体验中很重要的部分,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情绪,引导个体产生特殊的行为。
本文以对美感与道德感提出定义为基础,讨论美感与道德感的一致性与分离性,在区分二者关系的方面力求创新。
关键词:美感道德感体验美感与道德感都属于个体感觉体验中的高阶体验,道德感之中可以包含美感,美感里也可以包含道德感。
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的区别?区别在哪里?究竟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带着这几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本文试图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找到探讨美感与道德感关系的新的突破口。
一、美感的定义在讨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对美的界定与道德的界定。
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两者可以相互包含,存在“重叠”的时刻,但是美的事物不一定都具有道德性,具有道德性的事物也不一定都是美的。
美与道德的定义本就模糊,本文从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对美感提出论述的普罗提诺的论述中寻找切入点。
普罗提诺提出人靠一种内在眼睛感受来自上帝的真美。
当人“虚壹而静”真正地进入目视上帝之美的境界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是狂喜与震撼。
暂且不谈这个结论是否有合理依据,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普罗提诺提到的,当我们感受到美时会产生的愉悦是狂喜与震撼,这与我们这次讨论美感与道德感的关系是契合的[1]。
美是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美感,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一种体验,一切让我们获得审美体验及具备审美功能的事物,都可以被称为具有美感。
为什么说美感是一种体验呢?伽达默尔的回答是:“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他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存在着一种“意义丰满”,这种意义“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
他说:“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
”[2]这对我们这很有启发。
正因为美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美感是从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感觉,所以美感都是有对象的,也带有主观判断,无法给予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感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美的客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我们所非常熟悉的相对称、有序、和谐等客体形式就具有公理化、程序化的特点。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也容易判断出来,对称,有序,和谐是美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些美的客体形式,一旦它们内涵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时,不同的人对它们的感受能力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美到底是什么?有人觉得未经开发的山野风景比较美,有的人却认为人工雕砌的楼台华夏才是美:宁静、淡远是一种美,活力、鲜明是另一种美:古典音乐很美,摇滚,重金属乐也美……,即使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维护者,“美”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感受,我们对美的欣赏与表现,是一种自我看外在世界时所产生的协调程度,这种协调会让人感觉到舒服。
美的本质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
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
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美的特征 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论。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程度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础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型和感性。
自近代以来,美学作为感性学一直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
感觉有快感和不快感之分,而在快感之内又有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快感之别。
美学研究人的精神的快感,它主要是对于美和艺术的感觉。
但感性自身除了感觉之外,它还包括了感性对象,亦即可感觉之物。
最后感性还表现为感性活动,也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本身。
于是美学作为感性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科学,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
因此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了美的理论、美感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但在美学中,艺术哲学具有独特的位置,以致人们用它来替代美学。
作为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主要兴起于德意志唯心主义时期。
此时的哲学作为主体性哲学的典型形态,设定了主客体的二元思维模式,并因此成为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
艺术被理解为人所创造的感性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经常给人以审美感受。
例如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
这些审美物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了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使之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审美对象的多种多样,促使人们探索它们的共同根源和一般本质。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柏拉图《大希底阿斯篇》,朱光潜泽《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
这就使得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被放在首要位置上。
然而对此问题的解决亦不是轻易之事,到底是应该把美归结为精神的产物(或者是主观的愉快,或者是绝对精神的外在等)还是肯定它的客观性,认为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莫衷一是。
争论不休。
那么在这里,我认为,美是应该包含内容与形式即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二者达到完全的融合和和谐的统一。
美是客观社会性的。
不管人们在近代如何理解美学,它都始终置于理性哲学的框架内并被理性所规定。
对此我们看到了几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设定。
康德的批判哲学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的
批判。
其中,包括了美学的判断力批判是其哲学的拱心石,是自然与自由的过渡。
美在此被描述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无利害的快感。
谢林则认为美和艺术是哲学的最高官能。
因为艺术是一种理智直观,所以它能达到主客观的同一。
与此不同,黑格尔主张美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与作为表像的宗教和作为概念的哲学相比,作为直观的艺术处于绝对理念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要被宗教和哲学所克服。
在这些理论体系之中,美和艺术被理解为感性的,并相关于理性。
在这种感性被理性所规定的意义上,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和一切近代美学一样是理性主义的美学。
它们当然是没有身体和身体性的美学。
美的事物的形式有着特殊的规定性,这是自美的观念产生后找到了应该说是附着的形式就一直存在着的。
而且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识改变而改变的。
首先,美的事物经常是以其鲜明生动的形式——色彩、声音、形体等诉诸人们的情感感受的。
各种形式美更以突出的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例如均衡、比例、节奏、韵律)成为美的对象。
它们不是天生就具有美的,它们的存在只所以成为美,还是因为它们经由劳动,实践的漫长协和,为人们所熟悉和掌握它们具有社会生活的内容,身上蕴含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才可能成为美的。
如红花,本身并不具有美,只有当它与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愉悦的快感联系在一起,审美主体的“红花美”的观念使得我们看见红的美产生美的愉快感受。
而这一点往往没有被人们自觉意识到。
其次,美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特定的统一,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多样性,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这种统一也产生了多样性。
如表现祖国状丽山河的美,使可从丰富多样的感性具体形象中呈现出来,李白的诗、刘海粟的画、苏东坡的词、闵惠芬的二胡表现的庐山、黄山、赤壁古迹、江河水等一条列光释夺目而又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
身体美学当然主张身体成为美学的主题之一。
人们对于美的范围有许多分类。
传统美学将它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现代美学则将自身的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世界和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生活美和科技美。
但身体不仅与它们相关,而且就是它们的聚集点。
基于身体美的这种特性,身体美学不仅要求身体作为美学的主题之一,而且重申从身体的本性出发探讨身体和与之相关的审美现象。
这首先要让身体成为身体自身。
它不能再被分割,变为不同的美的领域中的一个碎片,而是要独立出来,显示为完整的有机的身体。
其次要从身体自身出发来理解身体。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身体,而是要从身体的角度来透视身体自身。
最后以此为基础去观看身体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相应的审美表现。
结尾
综上所述,美是人们创造生活、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客观社会性,
活的本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