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论 美 感 的 特 征
美学考试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嘉登维柯亚里士多德孟子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A、审美意识的形成B、审美观念的形成C、美感的出现D、联想的形成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A、坚持了美的客观属性B、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C、科学地把握住了美来自于人的主观心意这个特点D、符合了人们的审美实际经验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A、普列汉诺夫B、毕达哥拉斯学派C、别林斯基D、狄德罗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A、王国维B、毛泽东C、蔡元培D、贺拉斯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A、亚里士多德B、孔子C、席勒D、但丁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A、《论语》B、《尚书·尧典》C、《左传》D、《礼记·乐记》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A、爱迪生《论想象的快乐》B、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C、康德《判断力批判》D、朗吉弩斯《论崇高》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A、化丑为美B、以丑衬美C、再现生活丑D、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A、“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
”B、“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的看法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A、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理智B、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C、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行为D、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情感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A、载道功能B、实用功能C、伦理功能D、审美功能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A、前者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后者体现“天人对立”的意境B、前者说明的是完全自然而然的意境,后者说明的是艺术家创造的意境C、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D、前者指自然美中的意境,后者指艺术美中的意境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A、穷人没有审美能力B、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C、自然美景与人无关D、自然的美来自于人的主观臆想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康德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在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324)《美学原理》复习思考题(本复习思考题仅供题型参考,不是模拟题,期末考试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准,与这里的复习思考题不是对等关系。
期末考试卷面70分,平时作业20分,出勤10分。
中期直播与课件上均有期末考试复习的重点难点指导。
请不要完全按照这个复习思考题来准备期末考试)一、单项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美感和快感简论

作者: 秦忠翼;王非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城市学刊
页码: 30-36页
摘要:关于美感和快感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美学史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感就是快感.美国近代著名的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心理分析学派始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认为,美感就是人的原始的性冲动的升华.他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补偿的手段,艺术家就是去寻找那种能满足他内在欲望的代替物,把那些不现实的要求,转换为似乎能现实地感觉到的目的中去,在幻想的世界中满足自己.。
美学02-12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案

2002年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2.D3.C4.B5.A6.D7.C8.A9.D 10.B11.B 12.D 13.A 14.B 15.B16.B 17.B 18.B 19.B 20.A21.A 22.C 23.B 24.B 25.A26.A 27.C 28.D 29.C 30.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CDE 32.ABCE 33.ABD 34.CE 35.BE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36. 寓教于乐(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
(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8. 生命的机械化(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
(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
(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 集体无意识说(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4)这是一种从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 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盾。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美学简答题——精选推荐

美学简答题第三章美感论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和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二、为什么说美感产生的前提是人类的诞生?1、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人源于动物,人的美感也是从动物快感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他又超越了动物,从兽性发展到人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通过制造工具,人对内具有了自我意识,确立了主体的世界,对外发现了客观规律,确立了客体的世界,与此同时,人也通过使用工具的劳动实践创造了美。
3、美感是在劳动实践中把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而产生的。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同时,人从观照和欣赏对象到自我的创造,都感到了自我不同于动物并超越于动物的本质力量,获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三、美感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1、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2、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以模仿动物为美,二是有“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三是有模糊性、朦胧性特征,包含着超自然的神秘观念。
3、原始人的美感是初级美感,受到各种束缚,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人从自然的必然中解放出来,美感才走向成熟。
四、从逻辑上来说美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五、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的特征是什么?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它的基本特点是: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第一篇简答题一、美与美的事物的区别1.前者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内容,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后者只能说明自身。
2.前者是永恒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态度的影响,后者去是相对的、暂时的。
3.前者是内在、完满的,处于和谐状态,后者趋势自相矛盾,漫无边际。
二、柏拉图-美是理式的四个特征1.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
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至于那些美的对象,如美的人、马、衣服等,却不是永恒不变的。
2.美的理式具有绝对性。
它不是在此点、此面、此方面美。
而在另一点、另一时、另一面丑,它也不随人而已。
3.美的理式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美的理式先于美得事物而存在,和美的事物分离,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中,只自存自在。
4.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各种美的理式却不因此而有增损,与美的理式相比,各种美的事物总是不完满的。
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1.美产生于大小与秩序。
2.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3.“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的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无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
”——亚里士多德《诗学》四、四因说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产生了尺度理论。
2.亚认为,不管任何事物,不管人造物还是自然物,其形成原因有四钟:质料因,形成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比如书橱,木材是质料因,图纸是形成因,木工是动力因,书橱的用途是目的因。
四因可完满的体现在事物中,从而创造出美和合目的性的有机整体。
3.如果他们在事物中的体现缺少某种尺度,过分或不及,那么整体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失去美、意识形态、效用和合目的性。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取决于四因不同的相互关系。
五、美感的特征社会性是其本质,但其本身也有独特的特征。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美感的特征摘要:研究美学,除了研究客观的审美对象及其形态外,还必须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必须研究美感,研究人的审美心理。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美感是一种人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心理活动,就其主客体关系来说,它和科学意识、道德意识一样,归根结蒂是实践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
但它又是对对象世界的一种直接观照,这又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即:个人直觉性、社会功利性和美感愉悦性。
关键词:美感特征直觉性功利性愉悦性一、引言研究人的审美感受在整个美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号称“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1年出版了他的《实验美学》一书,提出要把“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区别开来。
他把对美学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
他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
他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
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的主流。
这一发展趋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取消人们对美的本质哲学探讨,但却证实了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美感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并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朱光潜先生说:“美感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一个指审美的能力,其用法和‘道德感’、‘正义感’相类似。
另一个指审美的情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
”①这种区分是必要的。
将这种说法展开来,可以说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完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审美系统。
审美心理学要研究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其各种表现形式,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
基于本文的有限篇幅和笔者的才疏学浅,这篇拙作针对狭义的美感作一番探讨,把它跟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相比较,归纳出狭义美感的一系列特征。
二、美感的特征在美学史的诸多论述中,只有康德较为深刻地论及了美感的特征问题。
他准确地抓住了审美心理既矛盾又统一的各个方面,对美感的特征规律作了哲学的概括。
可以说,他的思想是后来人认识美感特征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按照形式逻辑的“质——量——关系——模态”,从四个方面对美感心理进行了分析,称为“审美四契机”②: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的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
这是康德哲学对美感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但是,康德美学的缺陷在于:它没有把审美心理的矛盾特殊性和社会劳动实践的历史联系起来,比如,康德把审美判断主观而普遍有效的特征,归为“先验原理”的审美。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美感的矛盾运动并不难解释。
因为人类的心理结构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感性中积淀着理性,无意识中积淀着集体的潜意识,个体性中积淀着社会性。
康德的不足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把美感的特征,用美的方式表达出来,相反,它是比较深奥晦涩难以理解的。
下面,笔者就试图科学地解释并概括康德所揭示的美感活动的特殊性,并结合具体的例证,把审美心理的特征明确地归纳出来:(一)美感的表现形式具有个人直觉性所谓个人直觉,包含两层意思。
它首先是指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就是说,审美过程始终要在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
人们掌握某一数学方程式、物理学定理、逻辑学推理原则,或是掌握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等观念,虽然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但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来实现,而不一定非有感受的直接性不可。
审美感受就不同了,人们要欣赏一朵花的美,一部小说的美,光听旁人介绍和议论是不行的,非得亲自去感受、去品味才成。
审美感受的个人直觉性,其次还指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以不加思索地判断对象美或不美。
听一首歌曲,也许并没有听清楚歌词,但悦耳的旋律却早已令人心醉;读一首诗,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但那充满激情的音乐般的语言,早已把人带进特定的意境,欣赏者不自觉地被唤起了美感,获得了美的享受。
俄国普列汉诺夫说过:“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因此,当我们看见一件艺术品,我们身上只产生了是否有益于社会的考虑,这样的作品就不会有审美的快感。
”③普列汉诺夫的说法,是完全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的。
美感的个人直觉性,不但存在于美的欣赏过程,也存在于美的创造,特别是艺术创造的过程。
《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而造极,或精思愈疏。
”这就是说,艺术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虽然客观事物有它的特定形态,但人的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范围,因而在反映之时,不经意间也许浑然天成,达到美的极致,正如李白诗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殚思竭虑,倒可能失之粗疏,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到美感和抽象思考的区别。
俄国杜勃罗留波夫说过“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把一些普遍观念加以接受、发展并且表现,是和寻常的理论家完全不同的。
艺术家们所处理的,不是抽象的观念与一般的原则,而是活的形象,思想就在其中而显现。
在这些形象中,诗人可以把它们的内在意义——这对于自己甚至是不自觉的,远在他理智把它们阐明以前,就加以捕捉,加以表现。
有时候,艺术家可能根本没有想到,他自己在描写着什么。
”④正因为如此,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才可能超出作家自觉的主观意图。
然而有时候,批评家从作品本身得出的思想,可以得到读者大众的公认,却难以得到作家本人的赞同。
美感具有非概念的直觉性,是不是就不包含理性认识因素呢?这个问题美学史上历来颇多争议。
笔者个人认为,美感的非概念的个人直觉性,只是美感的外貌和呈现形式,如同概念和推理,是逻辑认识的外貌和呈现形式一样,美感的对象是富于感染力的感性形象。
当欣赏者感知它的时候,不但会立即产生相应的表象,而且会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活动,将表象改造为饱和着欣赏者主观情绪色彩的、朦胧多义的审美意象。
意象不等于概念,但却包含着一定意义,能把人引向某种非确定的概念,这便是渗透在美感中的认识因素。
尽管这种认识是在直觉的形式下发生的,对欣赏者个人来说,可以是不自觉的,但同样可以把握对象的本质性东西。
因此,夸大美感的直觉性,宣称它与理论认识决无关系的观点,同抹煞美感直觉性,把它与理论思维等同起来的观点一样,都是从各自的片面陷入了极端。
美感为什么能在个人直觉的形式中实现理性认识的功能呢?康德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美感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⑤审美的普遍性是一种主观普遍性。
就是说,每个人在审美时总假定自己的判断能得到别人的赞同,而且总期待着别人的赞同。
在康德看来,这是一种来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同“心意状态”,所以审美判断便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康德的这种认识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但他承认美感不凭借概念而具有普遍性无疑又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美感的个人直觉性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普遍的社会性内容。
长期的审美实践,使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文明成果融汇在审美形式之中,当人们在直观美的形式时,便能体会到其中丰富的观念情感意义,形成形式感;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又可以把人类审美的历史成果转化为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等。
所以,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个人直觉的审美感受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不论美感直觉的具体形态有多么复杂,它所包含的意蕴还是能够通过分析加以认识的,美感的直觉性并不神秘。
(二)美感在无功利性中潜藏着社会功利性美感作为个人直觉感受不仅是非概念的,也是无功利的。
美感的个人非功利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审美时,我们不作实用考虑便可以产生愉快,我们并不为实用目的而去审美;审美时我们尽管可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却并不立即作实用的现实的行动反应;我们获得了美感,便急欲与他人分享。
这都表明美感无关于个人利害,它不是自私的享乐,而是一种无私的、社会性的愉快。
但就社会而言,在个人的无功利之中,却正好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只是这种功利性经过历史的长期积累和演变,常常不为审美的个人所察觉罢了。
鲁迅在评述普列汉诺夫的审美观时这样说过:“……社会人之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
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
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
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的分析而被发现。
所以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的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⑥这段话,把美感的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关系,表述得相当精确到位。
美感的社会功利性表现在美的各个领域范畴。
原始人萌芽状态的美感比较明显地体现着社会功利内容。
如他们喜爱用某些动物的皮、爪、牙装饰自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佩戴这些有力的兽类身上的东西,是战胜这些兽类的标志,可以显示自己的勇敢、力量和灵巧,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就是勇士。
这里的社会功利性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人由于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原始人那种狭隘的功利观念的束缚,初看上去他们的美感内容似乎失去了社会功利色彩,实际上这种社会功利内容还是以更加曲折、隐晦、复杂的形式,潜藏在美感深处。
比如流行于当今西方的荒诞派剧作,就其表面看,他们所塑造的舞台形象充满了故意不根据前提的推理,有的只是怪异的变形,甚至还在舞台上出现乱糟糟的无生命或陈腐的物体,并且任凭它们逐渐扩展,以致排挤了残存的人。
这似乎无法探究它的社会功利实质。
但一经仔细研究,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贯串于荒诞派剧作的一个很重要主题,是表现物对人的压迫,物质力量对精神力量的胜利。
而这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物质充裕、精神空虚的现实的曲折反映。
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个人的审美感受总得体现一定的社会政治观点、道德观点或宗教观点相联系。
因而,个人审美感受通过层层中介,总会这样那样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我们就不难从中发现其特定的社会功利内容,这便是我们通过科学分析,可以从非功利的个人审美感受发现社会功利内容的根本原因。
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样最为鲜明地表现着美感的个人非功利性。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它的社会性内容即它的观念和情感意义朦胧多义,很不确定,人们欣赏自然美,似乎在欣赏纯形式,与社会功利全然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