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合集下载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品文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就拿对花的欣赏来说,法国人喜欢百合,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杞,中国则以牡丹作为花中之王。

又如装饰,印度妇女喜欢在额头上点一个彩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族妇女在自己的嘴唇上钻一个孔,孔里穿上一个叫“呸来来”的金属或竹的大环子,以显其美。

审美经验论之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PPT课件

审美经验论之三:美感的个性与共性PPT课件
美感的个性与共性
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普遍性
2020/10/13
1
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民族差异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2020/10/13
2
美感差异性的其他个人因素
不同的个人心境、情绪 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的实践
2020/10/13
3
美感的普遍性
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表现于美感的 时代性之中,没有差异性也就没有普 遍性;
美感的民族差异性包含着美感的共同 性;
美感的阶级差异性中包含了普遍性。
2020/10/13
4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பைடு நூலகம்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5

美学—美感

美学—美感
李美与丑1897?内摹仿说谷鲁斯审美欣赏1902内摹仿说闵斯特堡审美教育原理1905?抽离说布洛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空间美学与几何学1897论移情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移情达尔文通过对许多飞禽走兽的观察得出了禽兽以及昆虫都有审美活动的结论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美与美感

美与美感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4、个人差异性 (三)重点掌握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的统一,是 在想像中实现的。
• 4、美感中的社会功利
➢来源: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 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陶冶情 操,丰富感情,使人看不见、摸不着,在 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教育。
四、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美感为什么有共性和个性 (二)掌握美感的差异性
他还认为:“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需的光线所激动, 人却为更为遥远的星晨的无关紧要的光线所激动。”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 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
“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是美 感认识毕竟与感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
“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 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凡是我们发 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的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 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 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
③ 美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
首先,美感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它的性 质和发展也是由人类实践所决定。
其次,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其反映形 式的各种特征,也是由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语 言和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与人类想再度 体验到创造劳动的自由的喜悦,特别是原 始艺术的发展,发展了人类的审美需要和 审美能力。
➢ 美感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因素,存在于对美的感性 形象的品评与体验之中。

美学概论__美感

美学概论__美感
由创造的可贵,从而在精神上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快感 和舒畅的喜悦。
第八章
小 结:


美感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是在对象中直观到 人的本质力量,而感到一种快慰与自由的喜悦。这 种认识必然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 所以,美感作为一种特殊认识的反映形式,其 特点是认识与情感的结合。它不仅使人认识到生活 的本质、真理,而且能给人精神上的审美享受。 美感认识的本质在于:它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 上产生的,由美的对象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 式。是情感与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所以,审美标准既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又具有 客观性和绝对性。


五、美感判断的客观标准

美感判断标准的客观性表现为: 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感则是欣赏者从 中实现自我观照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对象是否体现人对客 观规律的把握(真),就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 2、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又是人类合目的性的 社会实践的被肯定。对象是否符合功利目的、有利于社会 发展(善),成为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准。 3、美是以感性形式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感是人们 通过感性形式实现自我关照的精神愉悦。对象的内容和形 式是否达到和谐统一,也是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 总之,审美判断的标准,都来自社会实践的内容。所 以,审美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社会实践。
二、美感的社会根源 柏拉图:


美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美的理念 的回忆。 这是柏拉图对美感所作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第八章
二、美感的社会根源
普洛丁(罗马):


感官所感受到的是事物的美,而最高的美只 有心灵才能见出。 “观照这种美(最高的美),所产生的情绪 是心醉神迷,是惊喜,是渴念,是爱慕和喜惧交 集”,这就是美感。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论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和共同性的。

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一.造成美感差异的原因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一寸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理、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同意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1]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1)美感的差异性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_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_浅论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及其培养

_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_浅论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及其培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浅论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及其培养严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江苏常熟215500)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

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的,同时又是有某些一致性的。

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关键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儿时还未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就已听说了这句话,但却一直不能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才明白:这句西谚讲的就是文学审美感受中的差异性。

1.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同样是《蒙娜丽莎》,不同的人去看,体验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读陶渊明的诗,小时候读,诗中很多东西我们是体会不到的,到了自己人生经历比较丰富了,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后,我们再去读,感受就会深了。

“最优美的音乐对非音乐的耳朵没有意义,不是对象。

”即生动地说明了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全部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教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制造活动中和看到表达人的自由制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制造。

自由制造是人类宝贵的特性自由制造是指人们在熟悉客观必定性、规律性的根底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制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由于人能在他所制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气、才智和才能以及目的和抱负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制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有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意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有用价值的熟悉先于对审美价值的熟悉,审美价值是在有用价值的根底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有用价值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有用价值直接联系才渐渐进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有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有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制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摘要:自鲍姆加登建立了他的“美学”后,人类能力中的“感性”便越来越为研究所重视,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也随之而不断提高,然而这种感受是有差异性和共同性的。

该文主要从时代、民族、阶级及个体因素等几个方面浅析了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并初步提出了自己对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感受;差异性;共同性;培养
一.造成美感差异的原因
人是审美的主体,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审美又属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较为直接的联系。

它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印记。

同时由于个人的内在因素,如素质、经历、修养等等的影响而产生的个体审美差异也很大。

就美感的共性来看,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阶级里的人,往往受同样的外部条件,如地理环境的一致、风俗习惯、语言气质,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又是生活在一个互相一寸的共同体中,思想感情上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是必然的,因而在美感上也容易产生共同性。

就美感的个性来看,由于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生活的环境、道理、命运和遭遇,以及心境、兴趣爱好又往往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同意形成各不相同的美感。

[1]
二.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1)美感的差异性
审美感受具有时代差异,它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的。

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当时的绘画、雕刻的圣母像,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得戴上大大小小的灵光圈,而且面部严肃、呆板、无表情,以显示神的威严与至高无上。

与之相对立的文艺复兴时代、启蒙时代,神权动摇了,人们的审美观改变了,正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审美理想肯定了人生和自然。

在威尼斯画派中,画家所描绘的圣母和天使,从不作禁欲的容态,她们都带有美丽的目光色的头发,穿着华丽的衣服,好像是时髦的少女。

应该说,这些相信人的力量的时代之音,正是受时代影响。

审美感受具有民族差异。

这种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历史形成的民族共同性,是各个民族中共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反映。

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传统、民族情感和心理特征,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

审美的民族差异,又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

如元杂剧《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英国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个性明显不同。

同是追求婚姻自由的贵族女子,但她们在向自己的意中人表达爱情时,采用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朱丽叶大胆真挚,感情像火焰般炽热:我就把一切都交给你,随着你,我的主人,要到哪里,就到哪里。

而莺莺却是含蓄蕴藉,表达方式隐晦曲折。

她要约会张生,却写下: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并将诗句佯怒扔给红娘,要她去“斥责”张生。

月夜,张生如约前来,欣喜的莺莺却正色训斥他一顿。

从朱丽叶与崔莺莺二者表达爱情的方式中,我们不难见出审美的民族差异。

[2]
审美感受具有阶级差异则是更显而易见。

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有不同的审美标准。

鲁迅先生说“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

’然而穷人绝无开车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
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大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这说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心理和需要等制约着人的趣味和爱好。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一个阶级的趣味和美感也必然表现出具体的历史的内容。

处于上升时期的阶级趣味和美感是先进的世界观、特别是先进的审美指导下形成的。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能表现社会发展的趋向和要求。

处于没落时期的反动阶级,由于它们的世界观、特别是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是腐朽的、反动的,不仅不能反映出客观世界的美的食物,而且扭曲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质。

个人差异性所产生美感的差异。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艺术修养与心境等等,是各不相同。

每个人的生理素质与社会素质就好像树的叶子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

这种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特殊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的体验,形成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美感。

例如有人喜欢杜甫的诗,有人喜欢李白的诗;即使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欣赏着的经历和环境的不同,所引起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

同是明月,既有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种飞进神话世界里的浪漫主义幻想,也有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种明月引起悱恻眷恋的乡愁和情怀的,以及冯延巳在《三台令》中的“明月,明月,照的离人愁”的悲凉情感。

这种个性的差异表现在诗中最为明显。

[3]
(二)美感的共同性
我们看到审美确有诸种差异性,然而,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评价也是有一个共同的审美标准的。

凡是体现了人类自由创造力,表现出人类对理想事物、理想社会、自由王国的向往与追求的,显示出人类历史进步趋向,并有助于人类走向进步的便是美的。

这一客观的、统一的审美标准可称之为历史的尺度。

但是一种标准的出现总有它产生的理由和根据,在审美标准的相对性中同样包含着绝对性的因素。

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时代具有共同的美。

[4] 不同时代具有共同性生活在相同时代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时代人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如哥特式建筑是从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改变了罗马式建筑的那种厚重、阴暗、圆顶拱门的样式,在盛行时期内,不仅宗教的建筑是这种风格,甚至服饰、家具和盔甲都带有哥特式建筑的影子。

这种哥特式建筑风格当然与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有时代差异,但就哥特式建筑风格盛行的那个时代来说,具有普遍性与共同性。

不同民族的审美具有共性。

李白、普希金、雪莱这些伟大作家的诗篇的美,早已超越了本民族的地域,而成为全世界的艺术瑰宝。

艺术美范畴有共同性,自然美也有共同性,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均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社会美也有共同性,我国历史上人民一直喜欢像包公、海瑞这样的“清官”,同样,世界上其它民族对官吏的“美德”、“美政”也有着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要求。

可见人类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审美意识。

[5]
不同阶级间也有共同美。

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非常热爱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资产阶级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异常喜爱《热情奏鸣曲》。

他们两人在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美感是无疑的。

故宫、颐和园是封建帝王按自己的审美趣味修建起来的,当年王臣嫔妃在这里寻欢作乐。

时至今日,作为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它们早已被人民所珍爱。

显然,超越阶级的共同美是存在的。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之圣人就已提出要以诗教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于圣贤”,这段话从人生哲学的高度讲美感的培养,讲诗教、乐教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要培养审美能力,亲身的感性体验是基础。

审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境。

不论是何人,追求美的意向没有区别。

但是,什么样的现象才是美的?怎样去追求美?人的一生怎样才能成为美的?我们只有以崇高的审美理想作指导,才能有美的创造和美的生活。

[6]
首先,我们应学习哲学,哲学是美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也是人生的最高学问。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习美学,必须先培养自己哲学的思考力和思维方式。

其次,应较系统地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美育学的基础知识,这是通向审美能力培养的理性向导。

要培养审美能力,还要注重艺术的熏陶。

如果说哲学是美学的理论基础,那么,艺术则是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因此,培养审美能力,必须大量地熟悉和懂得艺术。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养成爱好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和兴趣,应当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画家、音乐家以及他们的作品。

对于一些美的自然景物也应多观光、多领略,有意识地培养对艺术的爱好。

叶朗先生认为:“审美能力是对无限丰富的感性世界和它的丰富的意蕴的一种感受能力。

”可见美感的培养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广阔的心胸,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所以艺术作品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人生中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懂得珍惜。

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去自省、去引以为戒。

[7] “人不应当像走兽一般地活着,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

”数个世纪前伟,大诗人但丁就这样告诉了我们。

如今审美恰恰赋予了我们人类这样一个机会,从美中获得教益、启迪和知识,扩展我们的心胸,丰富我们的人生,在审美观照下共同创造出真、善、美的人生画卷。

参阅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2.
[2]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1.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
[5]严妍.《浅谈审美感受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及其培养
[6]张跃生.《创造之幽——文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
[7]叶朗.《美学的意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