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课堂笔记
美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学科的成立✧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鲍姆嘉登对美学的设定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把审美活动这个完全感性的世界纳入到理性认识的范围正是鲍姆嘉通提出美学这门学问的重要贡献。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借助苏格拉底的口,提出这个问题。
“美是理念”说。
康德(1724-1804):“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黑格尔(1770-1831)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是生活”。
3.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儒家美学儒家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成就应首推儒家。
其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孔子把文学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道家美学道家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思想。
道家美学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求“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美和善是“真”的派生物。
4.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5.美学研究的方法1.审美发生理论审美发生理论,就是研究审美活动在人类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问题。
审美主体并不是单纯的人,而人的产生也并不意味着审美个体的同时产生。
美学学习笔记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和综合的。
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科学的成果。
美学的研究方法有主次之分。核心方法:哲学方法。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是内在的。
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强力。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被动地成型。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冯友兰曾从低到高概括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学习笔记

名词解释题目录1.1.原型理论1.2.艺术美1.3.美学1.4.审美意识1.5.美学思想1.6.美学学科1.7.审美关系1.8.美1.9.美感1.10.审美形态2.1.审美需要2.2.审美理想2.3.审美趣味2.4.审美活动无功利2.5.自律性2.6.审美体验2.7.游戏说2.8.审美意识3.1.审美形态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3.3.优美3.4.崇高3.5.《论崇高》3.6.利奥塔德3.7.悲剧3.8.《悲剧的诞生》3.9.罪孽说3.10.焦虑说3.11.狂欢化4.1.人本主义美学4.2.审美经验4.3.本质直观4.4.超验世界4.5.感知4.6.同化——调节律4.7.审美态度4.8.先验想象力4.9.审美距离4.10.反思判断力4.11.准主体5.1.游戏说5.2.集体无意识说5.3.模仿说5.4.表现说5.5.有意味的形式说5.6.符号说5.7.载道说5.8.娱乐说5.9.意象世界层5.10.兴象5.11.喻象5.12.意象的物态化5.13.艺术的审美功能6.1.他律性6.2.形式符号性6.3.开放性6.4.艺术敏感6.5.艺术想象力6.6.灵感6.7.期待视界6.8.艺术鉴赏中的“观”7.1.美育7.2.消融查滓7.3.《美育书简》7.4.审美教育7.5.完美的人7.6.审美的人名词解释题答案1.1、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十五讲》课堂笔记整理八九两章

《画山水序》宗炳,南朝宋画家。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主张“畅神” 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 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澄怀”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一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
它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意义: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美的欣赏主要是满足两种契合: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第八讲《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
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
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1崇高的特征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
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笔记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多选)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美学是什么1、美学的学科定位人类的三种最基本的心理功能:认识意志情感文化的三种最基本的表征形态:真善美就理论而言,专门研究“真”的为逻辑学,“善“的为伦理学,”美”的就是美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定义就以此为理论建构的出发点。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学史研究感性认识完善的科学”·1750年《美学》Aesthetik意即“感性学”。
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鲍姆嘉通还提出哲学是由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大部分组成(这一格局最终由康德三大批判完善)。
这就是鲍姆嘉通的两大贡献:命名和对哲学格局的划分。
2、美学的研究对象四大块:本质论美感论范畴艺术美学其实是一个多种学科的碰撞体我们不妨称“美学”为“美的知识”、“关于美的系统话语”(彭富春)3、美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分为两大块:经验研究(注重量)、批判研究(注重质)学好美学就学好了传播学的一半二、学之何益1、学会享受生命(海德格尔的“诗”)2、学会真正地思考(海德格尔的“思”)3、现实意义美学的精神就是超越的精神/让快乐永恒,让痛苦远逝/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演员流泪,泪水的质量不一样/第一章美论在对美进行追问中,美和美的东西容易混淆。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希庇阿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美与美的东西的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美的东西是个别的,而美则具有普遍性。
2、美的东西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
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能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美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味、色、声等,但美它不在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常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
但是,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本质的三种追问模式形式论·美虽异于美的东西,但欲明了“美是什么”,离不开对于美的东西的思考。
这样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该理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形式。
·核心内涵:把美看成是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黄金分割、最美的平面图形、最美的立体图形、比例、对称)*亚里士多德(有机统一)*文艺复兴:如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贺加斯(曲线比直线美,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转,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康德:排除美与利害、概念、目的等内容因素的关系,只剩下形式。
康德虽不是形式主义者,其理论却为形式主义开辟了道路。
*费希纳实验美学:自下而上,最后确认黄金分割是最美的。
*贝尔《艺术》:有意味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与新批评:内部研究【评价】&合理性: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1、审美关系通过感官建立,感官所接触到的首先是事物的物质材料与物质形式。
2、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艺术与形式密不可分。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3、美的形式是和人的自由的想象和创造力分不开的。
4、艺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反映时代内容,又反映时代形式。
内容随着时间逐渐淡漠、退隐,但形式却随着时间愈显其魅力。
&片面性:1、形式与内容二者本为一体,形式是内容的形式,没有离开内容单独存在的纯形式。
2、同样的形式也可能构成不美或丑。
3、形式论常常忽略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
4、“得意忘言”,在欣赏中,我们常常超越外在形式,而沉醉于美的对象本身。
二、理念论·思考不局限于事物本身,而是从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中上升到一个更为普遍、更为本源的关于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索,此即形而上思索。
·该理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一种超越现象而又决定现象的理念。
关于理念的看法又有:哲学式的概念——理念、理式如柏拉图的“理念说”神学式的概念——上帝如普罗汀“流溢说”,继承了P lato理论,将理念归之于神,赋予其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开启中世纪美学。
静止的理念——理式如Plato 学说运动的理念——绝对理念如Hegel的学说“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共同点在于把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作为美的最后根源。
·核心内涵: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客观的精神世界/超自然/形而上中探讨美,把美等同于真。
·美非个别事物的美,而是不同事物中所共有的东西。
【评价】1、唯心,本末倒置。
2、深刻三、快感论·文化发展的一个规律,同时也是人类知识探索的一条规律:一般从客观到主观,从客体到主体。
·该理论认为美是一种心理快乐的感受、感觉,即愉快、愉悦。
·核心内涵: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状态。
【评价】&合理性:1、美与愉快有本然联系,见到美之物,则愉快;见到丑之物,则不快。
2、着重于审美经验的分析。
3、拿审美欣赏来说,审美快感无处不在。
&片面性;1、愉快的不一定都美;不愉快的(如悲惨与丑)不一定就不美。
2、易导致庸俗化研究,如伊壁鸠鲁学派、快乐说。
四、总结1、可以把这三种追求美本质的模式视为三大定点,历史上对于美是什么的探讨主要锁定在这三个纬度上。
·三种模式:形式论、理念论、快感论追求美的本质理念(形而上根据)形式(客观事物)快感(主体心理)第二节美在距离说一、距离的含义和作用1、“距离”的含义A时间距离(如童年、古董、佳话)B空间距离(如对岸、倒影、月下观美人)C重要的是二者都需要转换为心理距离,以此来实现人与世间审美关系的构建。
·心理距离:一种与日常实践关系的距离,一种与日常实用眼光相区别的观看问题的视角,一种非功利的态度,一种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此即审美距离。
·或者说,心理距离意味着换一种心态生活。
·超越性正是美学的精神。
2、“距离”的作用(距离可以产生美)①“否定性、抑制性”作用,即超脱实际利害。
②“肯定性”作用。
在摒弃实际利害之后,我们客观地观察对象,对象就会对我们显现出新的美学意义。
美在心理距离说基本知识点法夏多布里昂:神秘即美英博克:无知即美俄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布什洛夫斯基:陌生化·明确提出者:(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心理距离》(1912年)心理距离说的内容1、在艺术的欣赏和创造中,艺术家虽然有“我”,但却要表现出一种“无我”的态度。
“无我的态度”就是不要有太多的利害计较,也即要超出实际利害。
·(“我”即功利性)仅仅是“有我”,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利害计较方面。
“无我”既是否定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既成方式/观看世界的既成方式。
所以审美情感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无我”就是否定主观,让情感客观化。
2、没有距离不可能有美,但距离要适度。
对该理论的评价&合理性:1、从欣赏来看,距离确实可以增加审美的魅力。
2、从创作来看,作家之所以是作家,不仅在于其生活体验和写作技巧本身,而且还在于其对生活要保持一定的态度。
&局限性:1、根本错误在于没有从事物本身的形式和性质上探讨美,仅从人对美所采取的态度来探讨,易忽视美产生的客观原因。
2、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根本上说不是距离,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此说易把创作引向逃避生活,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
三、“距离”对于人生的启示1、旁观者清,旁观获取现实智慧。
2、心态方面:旁观者乐,旁观则美。
叔本华:世界旁观之则美,身处之则苦/“世界对于爱动感情的人来说是个悲剧,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是个喜剧”/心动则苦,无欲则刚3、人生价值思索: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4、具体生活中:灵魂游戏与社会游戏的结合第三节美在移情移情的含义和特点(一)何谓“移情”·人与人、人与物的沟通,通常会“推己及人”、“以己度人”。
认识世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到物身上,并以之为物的属性,这种心理活动就是移情。
即同情。
(二)移情的特点1、移情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只有移情,才能与世界沟通。
我们与世界接触,常把自己的感觉外射到物身上,而误认为那是物具有的属性。
2、移情是一个让世界显出生气的途径,也是美感生成的重要机制。
如百花争艳、鸟语花香,都是把无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的东西。
移情是情感的对话,生命力的交流和沟通。
朱光潜:移情是宇宙的人情化,有移情活动,无情之物可以有情,无生气之物可以有生气。
3、移情的结果: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泪眼问花花不语一花一世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我把自己的意蕴、情趣移于物,物才呈现出我所见到的形象。
故各人的世界都是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所以观赏中都含有创造性)。
世界一个样,观世界的眼睛不一样。
所以我们看世界实则是在看自己,读作品实则是在读自己。
4、移情的过程:由物及我与由我及物,从而消除了物我之间的隔阂,达到物我同一。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不知不觉中摹仿物的形象,故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此功效。
二、美在移情说(一)美在移情说·代表人物:立普斯、谷鲁斯、伏尔盖特、浮龙·李、巴希……·内容:“移情”,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物身上,使外物生命化,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觉美。
·感情的投射是移情的核心。
(投射与反馈的统一)(二)评价&合理性1、在19世纪以后,浪漫主义兴起,强调感情和想象,强调自我的解放和人格,因此,移情说成了很多有优势的一种美学理论。
(时代语境支持)2、美感经验常含有移情作用。
(如创作、演戏、欣赏)&片面性1、该学说过分强调感情。
其实人的审美活动决不仅仅限于情感,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此说只看到感情的外射,而没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是根本缺点)2、此说把人与现实在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化为静态的审美关系。
3、此说忽略了产生美的客观因素。
只强调主观的移情而没看到离开客观对象的性质与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4、就感情讲,感情各种各样,有高下、高雅等差异。
此说忽略了对感情经验的具体分析,忽略了美与真、美与善的联系。
5、事实上,移情活动的感情经验不一定都是美感经验。
(三)移情说与距离说的关系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前者即移情。
移情本身是拉近距离;距离又规范了移情的尺度。
三、移情说对于人生的启示1、由于自我空间小,于是需要移情,以开阔生命的空间(这是人从有限达到无限的一种方式。
痛苦、堕落的原因往往在个体囿于自我的狭隘之中,失去了追求无限的冲动。
)所以,移情是获得生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克服烦恼突破狭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