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感的超功利性

合集下载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
审美直觉虽然区别于概念的逻辑思维,但是它仍然可以把 握对象的内在意蕴。审美直觉在形式上是感性的,但是在 内蕴中仍然渗透着理性的理解和把握。
3、审美直觉的意义
只有在审美直觉中,感性世界(包括人的情感世界)才能 保持它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充分显是它的诗意的 光辉。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获得马尔库塞所说的“诗意的解 放”。
2、对于宗教超越并不占优势的中国文化来讲,审美超越构 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对此 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3、哲学超越与审美超越的比较
哲学超越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是人对自身的理性力量 的确证,从而获得超越。哲学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 而审美是建立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是体会万物,与道 同游,甚至化身于道,获得根本的超越和自由。
第三节 审美感性的定性分析
审美感兴的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无功利性、直觉性、 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
一、审美感兴的无功利性
1、观察事物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理论的态度和审美的
态度。其中只有审美的态度才是无功利的。
2、
审美无功利性的主客观状况
A、客观:客观事物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是虚幻的、非实用的
和伪陈述的
莫 奈 《 伦 敦 雾 》
画上伦敦的雾是紫红色的,这是 莫奈的发现,在这之前生活在伦敦的 成千上万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这种紫红 色的雾。
四、审美感性的超越性
1、人的具有超越愿望的。人处在必然性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中。这样的悲剧性使得人希望获得超越。这种超越包含了三 种主要的精神形态:宗教、哲学和审美
宗教超越和审美超越的比较
三、审美感兴的创造性
1、这种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 感性世界的发现上。审美发 现就是一种创造。以海德格 尔的观点看,发现就是从 “大地”让“世界”呈现, 为之赋予意义。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美感产生的原因_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

美感产生的原因_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Ap r .2010Vol .13 No .2收稿日期:2010-01-10作者简介:惠 斌(1981—),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哲学硕士;张 璋(1980—),男,河南新县人,河南新县高中教师,哲学硕士。

美感产生的原因———关于功利和非功利两种形态惠 斌,张 璋(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西安 710124)摘 要:美感产生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即功利原因和非功利原因。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美的事物是如何单凭形式而引起人的美感的。

关键词:美感;功利;非功利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 (2010)02-0037-02 西方传统美学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当时的美学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美与善统一,事物能引起人的美感是因为事物对人有用,即事物中的功利因素使人产生了美感。

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这一思维模式产生了质疑。

18世纪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了美只与形式有关,而与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无关,即与功利无关。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主流的解释美感产生的原因。

但这两种解释方式都没从人自身的心理、生理结构入手去分析,即使稍有涉及也不过一笔带过。

例如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说”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一种共同人性,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结果”。

他把美感产生的原因归根于社会生活在人心理上的积累沉淀,这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

但这一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即事物的内容如何积淀到形式中?仍然未得到有力地解释。

在20世纪以前,对于被称为“精神”的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

“美”与“善”并存——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中的功利性思考

“美”与“善”并存——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中的功利性思考

107文章编号:1008-8717(2020)02-0107-04“美”与“善”并存——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中的功利性思考吴迪迪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摘 要: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审美的功利性与否问题,各家一直争论不休。

审美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确实是无功利的“美”,但是审美活动作为主体“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又必然有主体的功利性在其中,即审美又是有功利的“善”。

在“美”与“善”中该如何平衡,又将如何妥协?其实这不仅是在美学上的问题与思考,在当下审美泛化和商业化等的时代背景下,对正确处理精神、政治、以及物质之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审美;功利性;无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Beauty and Goodness Coexist——Thinking about Utilitarianism without Utilitarianism in AestheticsWU Di-di(College of Cultural Media,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Henan 463000)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people have been arguing endlessly about the utilitarian nature of aesthetics. As far as its essence is concerned, aesthetic activity is indeed "beauty" without utility. However, as a practical activity in which the subject "human" participates, aesthetic activity inevitably has the utility of the subject, that is to say, aesthetic activity also has utilitarian "goodness". How to balance "beauty" and "goodness", and how to compromise? In fact, this is not only an aesthetic problem and thinking, but also has certai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spiritual, political and material relations in the current era of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Key words: aesthetics; utilitarianism; no utilitarian第29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9 No.22020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20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9-18吴迪迪(1987-),女,安徽宿州人,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及美学。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将美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功能和效益相关的美,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目的而产生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如何让建筑物更加实用和高效,同时还要创造出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美不仅是为了展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更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再比如,在商业广告领域,广告设计师会考虑如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美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目的。

其次,非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有关的美。

这种美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标而存在,而是纯粹为了欣赏和体验美的感受而存在。

例如,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某种特定信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为了感受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又例如,在自然风光欣赏中,人们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时,也是为了体验自然美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虽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划分得那么明确和绝对。

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结合性。

例如,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既享受美的感受,又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再例如,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广告不能只追求创意性和美感,必须要与营销目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目标。

总体来说,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都是多种文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的交汇和融合的产物。

虽然这两种美在某些方面的目标和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内涵和体验。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人类的审美经验是广泛而复杂的,它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塑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审美与功利性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在某些时候,审美被视为一种纯粹的享受,与功利无关;在另一些时候,人们认为审美是一种工具,可以被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然而,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被视为二元对立,而应该被视为动态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在某些文化中,视觉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但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奢侈品。

同样,在不同社会中,审美的价值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在一个更加理性和内敛的社会中,观众可能对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审美体验感兴趣。

其次,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审美可以被用来服务于功利目标,而功利方面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审美的发展。

例如,广告和宣传是一种将审美与功利相结合的方式。

在宣传中,针对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往往会被考虑在内,从而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同时,商业的需求也会促进设计和创意的发展,从而增强审美的质量和深度。

第三,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当审美被过度关注功利性时,审美就可能被降格为一种表达利益的手段。

这种情况下,审美的纯粹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完全忽视。

此外,过多地追求功利性也可能导致审美的教育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平衡,不仅要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还要注重审美价值本身。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

审美的价值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纯粹的享受,也不应该被过度关注身份和利益的表达。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的结合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需要保持对审美的尊重和热爱,同时把它作为塑造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

论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

本文从王国维的美学观念入手,探讨了他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以及他认为美学不应被功利目的所束缚的观点。

文章也分析了王国维的美学观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影响,探讨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文章总结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独特的贡献,指出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王国维的美学观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本质和价值,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王国维,超功利美学观,美学观念,当代艺术,实践意义,个人生活,独特贡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王国维(1881-1927)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宗师”。

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学的桥梁。

王国维在其美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学观,强调艺术的内在境界和灵性追求,与当代功利主义浮躁的社会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王国维的美学观念注重审美的高尚情操和内心的触动,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交融。

他主张艺术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引发思考和启发。

王国维批评功利主义对艺术的极端功利化,强调艺术应该超越物质利益和功利心态,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把艺术视为一种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启迪。

王国维的美学观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快速的成功和物质享受,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层面的成长。

王国维的美学理念提醒人们,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回归内心、感受灵魂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观对个人生活也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功利主义和物质欲望所困扰,迷失了内心的方向和情感的纯粹。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平静,通过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启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