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著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梗概一、《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

小说以清朝中期为背景,以主人公冯梦龙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况、儒学的兴衰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被视为描写清代士人风貌的重要作品。

二、《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1. 主人公冯梦龙的出身冯梦龙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但他聪明才智过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刻苦,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中进士的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儒林学院深造。

2. 冯梦龙的学院生活冯梦龙在儒林学院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切磋学问,互相鼓励。

在学院中,冯梦龙积极参加各种辩论会、考试等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3. 冯梦龙的政治生涯冯梦龙考中进士后,进入了官场。

他历任地方官员,努力改善民生,整顿官场作风。

他以严谨、廉洁的作风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但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打压。

4. 士人风貌的描写《儒林外史》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和其他士人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士人的特点和风貌。

士人们在儒学的指导下生活,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但也不乏争斗和勾心斗角。

作者通过冯梦龙的成长和经历,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局限性和士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

5. 儒学的兴衰《儒林外史》中详细描写了清代儒学的兴盛和衰落。

在清朝中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科举考试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新思潮的出现,儒学在某些领域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许多士人开始思考和探索其他的知识和思想。

三、《儒林外史》给我们的启示《儒林外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深入了解了清代士人的生活和儒学的兴衰。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对我们当代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冯梦龙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具备才华和毅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小说中对士人风貌的描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儒林外史的内容

儒林外史的内容

儒林外史的内容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之一。

该小说于清乾隆年间完成,描述了乡村秀才方鸿渐的一生经历和遭遇,以及封建社会的官场风云和人情冷暖。

小说以方鸿渐的成长和经历为主线,通过对他的塑造,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士人阶层的封建束缚和官场险恶。

方鸿渐作为一个秀才,身世低微,一直渴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他在官场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迷茫,不断感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和官场的黑暗。

《儒林外史》通过对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奢靡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作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批判,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丑陋一面。

在情节上,《儒林外史》以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他通过官场生涯与各种的人际关系、恩怨纠葛、爱情婚姻的纠结。

他与朱自清、染心堂、范嘉石等人有着不同的交往经历和
亲友关系。

整部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与机智的语言手法,描绘了民间的风俗习惯、官场的权谋斗争、人性的善恶矛盾等内容,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以方鸿渐作为主线,以尖锐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当时的文化、社会和伦理道德的困境,为读者提供了对封建社会的独特洞察和思考。

儒林外史重要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重要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重要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主要围绕着两个家族之间的斗争和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展开,展现了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的生动画面。

小说的重要内容包括:
1. 家族斗争:小说中的两个家族——白家和黄家之间的斗争贯穿全书。

白家以读书为家族信条,黄家则以经商为主要手段发家致富。

两家因为利益的矛盾和人物之间的恩怨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最终以白家胜利而告终。

2. 官场生涯:小说中的主人公白玉京是一个半读书半无赖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缘巧合,最终成为了一名官员。

在官场上,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阅历和体验。

小说通过白玉京的官场生涯,揭示了清代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3. 社会风貌:小说以儒林为背景,生动刻画了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的风貌。

小说中描绘的人物形象丰满,且涵盖了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物,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

综上所述,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家族斗争、官场生涯和社会风貌等多个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清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深刻的现
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儒林外史 全书概括

儒林外史 全书概括

儒林外史全书概括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巨著。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全书的简要概括: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写于清代康熙年间,小说背景设定在明朝末年,讲述了以儒士为主体的社会风尚和政治风云。

小说以讽刺、揭露社会弊病为主线,通过对各种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困境和社会的种种弊端。

主要情节:
小说以主人公聂豹为中心,通过他的身世、成长、仕途和人生遭遇展开叙述。

聂豹在剑南书院求学时因为一次不慎揭露了教授们的弊端,导致他在儒林内失业,不得已走上了儒林外史的道路。

在外史的路上,聂豹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懒散、奸诈、愚昧、虚伪的儒士,以及一些真诚、仁爱、宽厚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小说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小说情节曲折,情感丰富,融入了许多寓言故事,通过这些寓言和聂豹的遭遇,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儒学内外弊病的批判态度,以及对社会风气的深刻观察。

主题和意义:
《儒林外史》以儒学为背景,但通过对儒学内外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对士人阶层的腐败、虚伪进行了犀利的批评。

小说对社会、政治、伦理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形成了一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深刻社会启示的作品。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以清代儒士社会生活为背景,揭示了世俗化的文化生活和官场斗争等社会现象,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危机的鲜活写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读书人家的儿子咸鱼,他一直以读书为荣,希望成为一名儒士。

但是,在他的努力下,他却在考场上失利了。

他的父亲非常失望而且生气,让他离开家乡。

他跑到了城市,寻找机会发展自己,然而,他在城市里并没有受到尊重。

他经历了许多事情,尝试了许多不同的职业,但是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位书店老板。

在书店里,他遇到了许多不同的人。

有些人是读书人,有些人是商人,还有一些是官员。

他与这些人建立了关系,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景象。

他也经常听到城市里的扯淡和阴谋。

他逐渐成为一个观察者,并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生活被人性掌控了。

许多人都为了钱或权利而丢失了生命的意义。

许多人都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一点最清楚的就是主人公的好友王书生,他原本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逐渐被城市中的诱惑所吸引,最终也陷入了泥淖。

在这个故事中,吴敬梓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危机。

中国的儒家文化注重孝道、世间德行和人伦关系的规范,但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却深陷于世俗的威压和物质的追求。

这揭示了一个愈来愈广泛的社会问题:道德危机和幸福缺陷。

吴敬梓指出,在这个社会当中,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失了平衡,很多人都在探求奉行个人利益的道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中,渐渐地失去了尊重和荣誉。

《儒林外史》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小说,探索了道德和人性在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中的情节既有悲剧,又有喜剧,是吴敬梓卓越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经典之一。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文化思想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例如来自西方的科技和思想的影响,还有自由思想和变革的呼声。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领先其他国家,同时它也向中国传播了一些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理念。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每章概括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每章概括

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每章概括《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描写了明末清初儒林风气的衰败和社会的黑暗现象,以及一些有思想、有理想的人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现状和心理困境。

全书共分为五十六回,下面是每章的简要概括:1.章:作者介绍了书的背景,任世魁被设计陷害,迫害孤儿。

2.章:任世魁和傻子背井离乡,开始流浪生活。

3.章:任世魁在店铺当小夜男,在店主和妓女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

4.章:任世魁进京应试,被捉弄。

5.章:任世魁被李木川接进家中,开始做家庭教师。

6.章:任世魁才情出众,得到了家人的欣赏和友谊。

7.章:任世魁回程,遇到了贪婪的官员和奸商。

8.章:任世魁回到老家,想要恢复家门声誉。

9.章:任世魁遇到了官员韩聘,得到了帮助。

10.章:任世魁被选为举人,进凤州府参加科考。

11.章:任世魁在科考中遇到阻碍和诬陷。

12.章:任世魁考中进士,回到家乡。

13.章:任世魁在家乡学官中辅佐韩聘治理庙堂。

14.章:任世魁推台案,使庙堂更加清廉。

15.章:任世魁担心自己的才学过于高出,引起儒者的嫉妒。

16.章:任世魁受到重用,但是依旧不能逃避儒者的攻击。

17.章:任世魁受到折磨,贵人的帮助让他重新挺直腰杆。

18.章:任世魁在仕途上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但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

19.章:任世魁面对朝廷的虚伪和腐败,再次感到绝望。

20.章:任世魁离开仕途,去山村隐居,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21.章:任世魁在山村过上了安逸的生活,遇到了仁人志士。

22.章:任世魁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痛心社会的堕落和黑暗。

23.章:任世魁遇到了骗局,为了保护小女孩,执意要处理贼寇。

24.章:任世魁为了保护小女孩,不惜一切代价。

25.章:任世魁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将小女孩送回家。

26.章:任世魁回到山村,继续平静的生活。

27.章:任世魁受到邀请,回到京城参加考试。

28.章:任世魁在考试中再遇阻碍,英勇作答。

29.章:任世魁名列榜首,但仍受到儒者诬陷。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以儒林为背景,描写了一幅丰富
多彩的社会画卷。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的虚伪、势利和腐败,以及官场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程朱理学派的学生邱岳和他的朋友们展开。

邱岳
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但他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考取功名,只好在儒林中混迹。

他的朋友们也各有各的命运,有的因为功名心切而步步高升,有的则因为不愿妥协而落得悲惨下场。

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没有明显的主线,但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的塑造,展现
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比如,书中描写了邱岳的师傅袁十郎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在眼里;还有邱岳的朋友刘兰芝因为功名心切,最终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成为了一个无耻的投机者。

除了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小说还通过对邱岳和他的朋友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
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邱岳深爱着师傅袁十郎的女儿袁瑾,但因为自己的贫穷和无法实现对她的承诺,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刘兰芝则因为对邱岳的嫉妒和仇恨,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整个故事情节虽然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但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
析和对社会现象的尖锐批判,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关怀。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的一部代表作,由吴敬梓所著,全书共五十六回,从乾隆年间一直写到明朝万历年间。

这部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思想和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学术腐败和功名利禄的追求。

故事从出生于富贵人家的王冕开始,他从小聪明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对母亲和妹妹的生活无能为力。

尽管他学问高深,但他不愿意追逐功名利禄,而是选择了隐居在乡村,过着清贫自在的生活。

这反映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即淡泊名利,返璞归真。

接下来,小说转向了官宦世家的范进。

范进虽然出身于底层,但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进入官场。

然而,在追逐功名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打击和挫折,甚至因为科举制度的腐败而沦为笑柄。

尽管如此,他仍然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这种对功名的狂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功名崇拜。

然后是小说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一心想要成为官场中的一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然而,在他终于成为官员之后,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挣扎之中。

最后是小说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妙玉。

妙玉出身于贫苦之家,但她从小就有志于修行。

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她终于在寺庙中修行成功,成为了一位得道高僧。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认为修行不仅仅是个人得失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于是,她开始用自己的修行来感化周围的人,引导他们走向善良和正义。

《儒林外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但是,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吴敬梓展示了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堕落和变异,以及功名利禄对人的腐蚀和毒害。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学术腐败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儒林外史》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吴敬梓巧妙地运用了讽刺、夸张、白描等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名著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朝名著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清朝名著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清朝名著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要内容】《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

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

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

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

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

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

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

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本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又好像旅行,作者竟有如此妙笔,那个时代竟然如此精彩。

【创作背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

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文章特点】讽刺艺术《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

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

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

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

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故事梗概元朝末年浙江诸暨农家子弟王冕自学成才后,因不愿相与知县时仁和乡绅危素,避走山东济南卖画为生。

半年后,黄河决堤,百姓流离,王冕乃回到故乡。

不久,母亲病死。

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乱。

吴王平方国珍,特去访问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

数年后,吴王建国大明,礼部议定用四书、五经、八股文取士。

由此,王冕预知“一代文人有厄”,乃及时避居会稽山中。

到了成化末年,山东兖州汶上县薛家集观音庵中办学堂,夏总甲推荐周进来教馆。

周进为一老童生,先后受到秀才梅玖的嘲弄和举人王惠的白眼,感到无限屈辱。

一年后又失却馆地,更是满腹怨嗟。

随姊丈金有余去省城为商人记帐时去贡院游览[23],见到号板,怨愤至极,一头攮去,不省人事。

后得商人资助捐监应试,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做了御史,点了广东学道。

他在主试南海、番禺两县童生时,识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入学。

不久,范进又考取举人,但却喜极而疯,为丈人胡屠户一个嘴巴打醒。

范母也因喜极而亡。

在乡绅张静斋劝说之下,范进乃与他去房师、高要知县汤奉处打秋风。

二人正在候见汤知县时,当地乡绅贡生严大位又前来识。

严贡生因横行乡里,被告到县里。

不料汤知县居然准了状,严贡生不得不避走省城。

县里差人找到他的老弟监生严大育。

严监生胆小怕事,找两位舅爷虞生王德、王仁来了结乃兄官司。

不久,严监生妻王氏病重,又花了大量银子打点两位舅爷才将妾赵氏扶正,接着王氏病故。

婚丧两事一共花了四五千两银子,严监生十分肉痛,气恼交加,宿疾发作,以致一病不起。

此后,赵姨娘唯一的儿子又夭折,严贡生乃乘机谋夺乃弟家产,大兴讼事。

此时,周进已升任国子监司业,他识拔的弟子范进也被钦点山东学道。

范进赴任之日,周进乃以当年在薛家集教馆时的学生荀玫相托。

荀玫与王惠同榜中了进士。

不料荀玫母死,正值朝廷考选科、道,王惠劝他谋求夺情,被驳回后返乡守制。

王惠赴南昌知府任,与前任太守蘧佑之子蘧景玉办理交接。

后又升任南赣道,正遇宁王谋反,王惠降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