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现代建筑体系摘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外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目前的新型建筑有着很多感悟,结合很多著名建筑进行了部分新型结构体系的介绍,总结了不同结构的特点。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张拉结构、膜结构、玻璃结构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交、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商业和军事等方面的需求,建筑形式随之发生变化,其造型千变万化。

当今建筑结构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和需要,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是大体型、大空间、大跨度。

如体育比赛场馆、会展中心、飞机场的机库与候机楼、文化艺术以及商业建筑等规模都很庞大,跨度也大。

现代空间结构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结构中得到知识、启发和借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传统的和现在的彼此融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结构体系。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成千上万采用各类空间结构建筑的大型体育馆、飞机库、会议中心和展厅等,这些建筑的恢弘气势、优美造型。

许多厂房、仓库等也采用了空间结构,实现了经济、合理的完美统一。

1 张拉整体结构体系张拉整体结构可定义为一组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拉单元组成的白支承、白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

它通过拉索和压杆的不同布置形成各种形态,索的拉力经过一系列受压杆而改变方向,使拉索与压杆相互交织实现平衡。

这种结构的刚度依靠对拉索与压杆施加预应力来实现,且预应力值的大小对于结构的外形和结构的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拉整体体系在拓扑学和形态学上是复杂的结构型式,所以用一种有效的几何方式来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张拉整体体系可应用于城市雕塑、大跨度平面或曲面屋盖结构。

张拉索网结构或张拉索壳结构的型式可为球壳、扁球壳、筒壳、旋转双曲面等。

张拉整体体系由于其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可充分利用拉索及压杆的单元强度,提供极大的刚度,适用于作为超大跨度建筑的屋盖结构。

目前张拉整体体系主要是以索穹顶的结构形式应用于大型体育场的屋盖结构,在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均有建成的工程实例。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 陈毅塑像 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山东一路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金茂大厦 浦东的建筑群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位于浦西, 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 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 群”筑
一、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二、苏州博物馆
三、国家大剧院
四、国家游泳中心
上海外滩
亚西亚大楼
上海总会 有利大楼 日清大楼
海关大楼正门入口
四方形的钟楼 交通银行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
正金银行大楼 扬子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
俄罗斯领事馆
俄罗斯领事馆 法邮大楼 礼查饭店
元芳大楼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指的中国现代建筑是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至目前这段时 间的建筑活动,分为五个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3.“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设计革命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时期、 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轮船招商总局(又名旗昌洋行),
中山东一路9号 大楼建于1901年,系英商玛孔逊洋
行设计,是一幢高三层砖木结构的
建筑。外貌为新文艺复兴式,各层 间都有明显的腰线。底层是石砌的 外墙,门窗为拱形木结构,第二、
三层正面原有古典柱式外廊,后被
改为房间。外墙采用红色花岗岩石 料,门斗上设凸出的阳台,内部楼 梯曲折,木扶手和栏杆雕花显得十 分精致。这里原来属美商旗昌洋 行,解放后大楼交上海港务监督局 等单位使用。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轮船招商总局 汇丰大楼 汇丰大楼建筑风格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伊(分行) 汇丰银行伊(分行) 海关大楼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

THANKS
感谢观看
的浪费。
人文关怀建筑
文化传承
人文关怀建筑强调对地域 文化和历史传承的尊重与 保护,将现代技术与传统 文化相结合。
人性化空间
注重创造舒适、安全和便 捷的建筑环境,满足人们 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公共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设计和建设 过程,体现对使用者意愿 和利益的关注。
03
外国古代建筑
古希腊建筑
柱式
古希腊建筑崇尚完美与和谐,最 著名的是其柱式,包括三种基本 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
场和戴克里先浴场。
竞技场
古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文化的重 要象征,著名的竞技场包括罗马
斗兽场和庞贝古城竞技场。
哥特式建筑
尖拱
哥特式建筑师使用尖拱代替了罗马式的圆拱,使 建筑更高、更轻盈。
飞梁
哥特式建筑使用了飞梁结构,使建筑更加稳固和 轻盈。
彩色玻璃窗
哥特式建筑的彩色玻璃窗是其特色之一,如巴黎 圣母院的彩色玻璃窗。
多元化与包容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对不 同文化、风格和背景的包 容与融合。
绿色建筑
节能与环保
01
绿色建筑强调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通过采用各绿色技术
来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自然通风与采光
02
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是绿色建筑的显著特点,旨在减少对人工
照明和机械通风的依赖。
水资源管理与循环利用
03
绿色建筑强调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以减少水资源
详细描述
高科技建筑主要使用高科技材料,如玻璃、钢铁、混凝土等 ,设计结构复杂,具有强烈的未来感。代表作品有美国的自 由塔和日本的东京天空树。
人文关怀建筑
总结词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记忆,同时也展示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技术水平。

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千差万别,每一种都饱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简要介绍几种典型的古今中外建筑风格。

一、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传统中国建筑注重对自然的融合,根据地理、气候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包括故宫、长城和苏州园林等。

故宫作为中国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美;长城是一道东方古老的烽火长卷,它的雄伟壮丽和伟大历史价值为全世界所称道;苏州园林则以其精心设计的庭院和精致的园林景观,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有魅力。

二、古希腊罗马建筑古希腊罗马建筑代表了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古希腊建筑以柱式建筑为特点,注重对称和比例,建筑体量轻盈、线条流畅。

而古罗马建筑则更加注重宏伟与实用性,巴斯利卡和圆形剧场等建筑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代表,同时也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以其宏伟的尖顶、高耸的尖拱和精美的窗户玫瑰花窗而闻名。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巴黎圣母院以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雕塑让人印象深刻,而威斯敏斯特教堂被誉为英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英国皇室加冕仪式的举行地。

四、摩洛哥摩尔式建筑摩尔式建筑是阿拉伯建筑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北非摩洛哥地区。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艺术与摩洛哥本土文化,以其独特的装饰图案、色彩丰富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细节而闻名于世。

代表性建筑有卡萨布兰卡大清真寺和摩洛哥马拉喀什的穆罕默德五世清真寺等。

五、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体现了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不断创新与思考。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也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和表现。

现代建筑师尝试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了许多壮观的建筑作品,如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和迪拜的哈利法塔等。

中外建筑风格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分析

04
悉尼歌剧院:融合了澳大利亚和欧洲建筑风格,展现了现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创新设计理念
01
融合中外建 筑风格,形 成独特的设 计风格
02
借鉴传统建 筑元素,融 入现代设计 理念
03
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实 现建筑功能 的创新
04
注重环保和 可持续发展, 实现绿色建 筑设计
未来发展趋势
01 融合创新:中外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流 趋势。
中外建筑风格分析
演讲人
目录
01. 中国建筑风格
02. 外国建筑风格
03. 中外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
1 中国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特点
木结构为主:以木 1 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具有较强的抗震性

院落式布局:以院 2 落为核心,形成封 闭式的空间格局
屋顶形式多样:包 3 括歇山顶、悬山顶、
硬山顶等,具有较
彩和宗教元素
Hale Waihona Puke 中东建筑风格:以石结04
构为主,注重几何图案、
穹顶和装饰艺术
3 中外建筑风格的融合 与创新
融合案例分析
01
故宫:融合了汉族和满族建筑风格,体现了皇家威严和民族特色
02
布达拉宫:融合了藏族和汉族建筑风格,展现了藏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03
埃菲尔铁塔:融合了法国和英国建筑风格,成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02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理念将更加普及,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建筑 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
03 智能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重要 方向,智能化、自动化的建筑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
04 人性化设计: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以满足人们对 舒适、便捷、安全的需求。

中外建筑师与近现代建筑设计

中外建筑师与近现代建筑设计

理简单 , 部和檐 部集中了大量的浮雕花饰。 腰
英 商 业 广 地 产 公 司 建 筑 部 设 计 的百 老 汇大 厦 (9 0年 ~13 13 9 4年 ) 2 层 ,钢 框 架 结 构 , ,1 建
养默 、 锡霖合组的东南建筑公司 , 黄 吕彦 直 开
设 的彦 记 建 筑事 务 所 等 等 。 后 , 津 、 京 、 之 天 南 汉 口也 纷 纷 涌 现 建 筑 师事 务 所 或 工 程 司 等设
海外 国 洋 行 所 做 的 设 计 工 程 。 1 2 9年 建 成 , 9
种 是 “ 宫殿 ” 。这 类 建 筑 保 持 中国 古 典 仿 式
建 筑的基 本体 形 , 台基 、 身 、 顶 的 “ 如 屋 屋 三
分 ”构 成 。典 型 作 品是 南 京 的 中 山 陵藏 经 楼 和 上 海 市 政 府 大 楼 。 中 山 陵藏 经 楼 ,外 观 上
务 设 计 所 或 建 筑 公 司 ,开 始 登 上建 筑 设 计 舞 台 , 束 了 外 国 人 在 建 筑 设 计 方 面 的 垄 断 局 结 面 , 庄俊 的庄俊建 筑师事务 所 , 如 吕彦 直 、 过
公和洋行设计的沙逊大厦就是一座具有 “ 装 饰 派 艺 术 ” 特 点 的 现 代 高 层 建 筑 。顶 部 有 高
3 1 式 建 筑 的 集 仿 性 设 计 .洋 回 国 初 期 ,留 学 生 建 筑 师基 本 沿 袭 1 9 世 纪 下半叶到 2 0世 纪 初 流 行 欧 洲 的 折 衷 主 义 建 筑 风 格 。 9 年 杨 斯 盛 承 造 的 上 海 江 海 1 1 8 关 大 楼 ( 5 就 是 多 种 形 式 的 集 仿 , 型 的 图 ) 典 希 腊 多 立 克 柱 式 ,顶 部 的 钟 楼 具 有 装 饰 艺术 的 特 点 ,巍 峨 巩 固 , 为 西 人 叹 赏 ” ② “ 大 。 由庄 俊 设 计 ,9 9年 建 成 的 上 海 金 城 银 行 大 楼 、 12 范 文 照 设 计 的南 京 大 戏 院 、 吕彦 直 设 计 的 燕 京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粗野主义建筑设计特点

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粗野主义建筑设计特点

中外建筑史指导老师:杨莹班级:1206109学号:120610930学生:郭建华考试题目:分析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粗野主义建筑的设计特点以及代表人物和作品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点•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于全世界,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

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用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新的建筑学原则。

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风格特征。

在20世纪20~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平屋顶、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造型和线条。

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社区表情。

•立面和建材。

通过高耸的建筑外立面和带有强烈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堆积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国际流行的色调和非对称性的手法,彰显都市感和现代感。

色彩。

竖线条的色彩分割和纯粹抽象的集合风格,凝练硬朗,营造挺拔的社区形象。

•布局。

波浪形态的建筑布局高低跌宕,简单轻松,舒适自然。

强调时代感是它最大的特点。

现代建筑的影响•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

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

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因工业化革命造就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新的里程碑,使用新材料、新工法制造出许多令人惊艳的作品;在建筑论点上也让建筑界在艺术风格上及建筑设计理论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近现代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如外国建筑史中古希腊、古罗马有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古时代有哥特建筑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后期有运用矫揉奇异手法的巴洛克和纤巧烦琐的洛可可等建筑风格。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其平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砖墙木梁架结构,飞檐、斗栱、藻井和雕梁画栋等形成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
(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它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

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

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

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

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按建筑方式来分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12世纪~15世纪,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3)洛可可建筑风格。

1750-1790,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4)木条式建筑风格。

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

(5)园林风格。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这种风格在深圳场当作概念炒作,其特点是通过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栽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化,并围绕建筑营造园林景观。

(6)概念式风格。

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于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再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当今中国建筑风格分类解析
欧陆风格
“粉红色外墙,白色线条,通花栏杆,外飘窗台,绿色玻璃窗”,这种所谓欧陆风格的建筑类型,主要以粘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符号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较多的出现山花尖顶、饰花柱式、宝瓶或通花栏杆、石膏线脚饰窗等处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闷的暗粉色及灰色线脚相结合,另外,这一类建筑继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结合裙楼、标准层及顶层、女儿墙加以不同的装饰处理。

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线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

目前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

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异域风格
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同时又带有其种种异域情调空间。

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他们的出现大概与商品房开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或开发商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开发实力有关。

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亦无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

主题风格
主题型楼盘是房地产策划的产物,2000年流行一时。

这种楼盘以策划为主导,构造楼盘的开发主题和营销主题,规划设计依此为依据展开。

中国建筑风格元素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

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

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

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

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

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

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

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

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哥特式建筑风格元素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
扶壁。

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

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

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

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十字平面
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
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