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判断的特征

合集下载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文学审美的特征

文学审美的特征

文学审美是指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

文学审美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描绘,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场景等都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创造力塑造而成的。

2.美感和情感: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情感,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和情感。

作品中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音韵韵律等都能产生美感和引起读者的共鸣。

3.语言的艺术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富有艺术性,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的比喻等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4.主题和思想深度: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思想,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作者对人生、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5.结构和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艺术形式也是文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学体裁有不同的结构和形式,如小说的情节推进、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等,它们通过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6.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对于读者来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对于拓宽视野和增进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以上是文学审美的一些典型特征,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偏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也会有个体差异。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音乐是否具有审美判断标准
首先,我们可以从音乐的内在特点来分析。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
独特的音调、节奏、旋律和和声等元素。

这些元素构成了音乐的基本结构,也是人们进行审美判断的依据。

例如,一个音乐作品是否和谐、是否有层次感、是否有情感表达等,都可以成为审美判断的标准。

因此,从音乐的内在特点来看,音乐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的。

其次,我们可以从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来分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
化背景都会对音乐的审美标准产生影响。

比如,在古典音乐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更注重于和谐、对位法则等;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人们更注重于节奏、情感表达等。

因此,音乐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改变的。

再者,我们可以从人们的审美体验来分析。

每个人对于音乐的喜好和偏好都是
不同的,这是由个体的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因素所决定的。

然而,即使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也可以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特点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客观评判。

比如,一个音乐作品是否能够引起人们共鸣、是否能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等,都可以成为客观的审美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音乐是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标准的。

这些标准
既包括了音乐的内在特点,也包括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更包括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因此,对于音乐的审美判断,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分析和主观的体验相结合,来形成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判。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断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

审美思想的概念和特征

审美思想的概念和特征

审美思想的概念和特征
审美思想是指对于美的理解、认识和评价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观点。

它包括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以下是审美思想的几个关键特征:
1. 个体差异:审美思想是个体对美感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因此每个人的审美思想可能会有所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个人偏好等都会对审美思想产生影响。

2. 多元性:审美思想是多样化的,它可以包含不同的审美标准、观点和趋势。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以及不同的时代都可能呈现出多样的审美思想。

3. 反思性:审美思想需要对美的本质和存在进行反思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还需要逻辑和理性的思考。

审美思想可以涉及对美的起源、意义和影响的深入思考。

4. 价值判断:审美思想通常包含对美的价值进行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个体可以根据他们的审美思想对不同的艺术作品或文化现象进行喜好和评价,从而形成对美的个人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思想的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它是一个个体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受到传统和约定俗成的观点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独特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影响。

解释康德审美判断

解释康德审美判断

解释康德审美判断
康德的审美判断是指审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而审美判断是一种普遍性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有别于一般快感、功利以及道德的活动,不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涉及概念,有别于逻辑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是通往道德的阶梯,一个对美有着赏鉴和追求的人很难不同时是有德行的。

善于发现美的心灵虽然不必定是道德上高尚的,但一定不是粗鄙不堪的。

审美判断没有利害性,但它会导向一种道德兴趣,而这种道德兴趣在趋向道德律以后,又会反过来激发我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引导我们对美的鉴赏进入更高层次。

康德对美学思想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对天才、审美意象和艺术创作的讨论,这部分的结论与“美的分析”背道而驰,但突出了崇高的分析。

崇高并不在于对象,而在于心灵,比起美来它更是主观的,美感始终是单纯的快感,所以观赏者的心灵处在平静安息状态,崇高感却由压抑转到振奋,所以观赏者的心灵处在动荡状态。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美学概论之审美的研究康德

艺术创作与欣赏
艺术创作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的技巧性
康德强调艺术创作是自由的,艺术家在 创作过程中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观念,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限制。
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艺 术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 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艺术欣赏的主观性
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活动, 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都是不同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和答案。
康德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 认识物自体。在审美中,我们关注的是现象的形式而非物 自体的实质。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认为道德法则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审美中,这种道德法则表现为对美的普遍追求和认同。
自由意志
康德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在审 美中,自由意志表现为对美的自由选择和创造。
道德美学
康德提出了道德美学的概念,认为美与道德之间存在内在 联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应该符合道德的要求,能够激发 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因此,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在 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补充的。
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
康德强调审美教育的道德意义。他认为,通过审美教育可 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崇高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 品德水平。因此,审美教育在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观感受、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03
美学与审美密切相关,前者提供理论支持,后者为实
践应用。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他 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了审美判断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现代美学 和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感来自 于人的内心感受,而非客观事物 的属性。

第七章 审美判断

第七章 审美判断

• 首先,审美判断的愉悦性与审美感受的本质 相关。 • 第二,审美判断的愉悦性,包括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面。 • 第三,审美判断的愉悦是生理愉悦与精神愉 悦的复合体,并且主要是一种精神愉悦。
第三节 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与审美个性
• 一、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 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是指审美判断所具有 的历史具体的和普遍的内容。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体体现为审美判断 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
第七章 审美类型
• 审美经验突出了历时性的形成与积累,它 更多地体现出审美活动作为系统的意识属 性在群体心理方面的积累。审美判断则突 出当下性与现实性,更多地体现了审美活 动作为一种趣味评价在审美主体心理方面 的反应。
第一节 什么是审美判断
• 一、审美判断的含义及其规定性 • 审美判断是指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具 有的特定心理感受与评判过程。
• 而审美判断的人类共同性,则根源于人类共 同的人性要求和共同的审美追求,其中没有 绝对的或突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也没 有十分明显的社会内容。
• 二、审美个性 • 审美判断的客观性,或者说,客观的审美标 准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审美感受过程中,以 审美个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 所谓审美个性,是由社会群体的审美意识渗 透到个体审美心理结构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 特性与经验性的审美意识,它是社会审美意 识在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折射和落实。
• 审美经验虽然以个人爱好和趣味为出发点, 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但是, 它又有一定的人类共通性。 • 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理解,审美判断必然 会呈现出某种相对性和绝对性。
• 一、审美判断的相对性 • 审美经验不是绝对不变的,它会随着特定的 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 我们把审美判断随着特定的时间、空间的发 展,在主体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性或有限 性,称为审美判断的相对性。它既有主体自 身属性方面的表现,也有客体条件变化所带 来的影响。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

先验演绎基础:审美判断的特性及主观原则——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四王朝元【摘要】纯粹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但其存在情感的主观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对这种普遍性要求进行演绎.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的演绎,既要探寻其主观的根据,又要阐明其客观上的表现及其可能性条件.鉴赏判断的特性为普遍性与个别性:鉴赏判断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一般判断力的主观原则就是鉴赏的原则,即必须以鉴赏判断在逻辑上的形式特征为指导来进行,而不能从经验中去寻找,因此,这种原则只能是主观原则.【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0)002【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康德;审美判断;主观原则;先验演绎【作者】王朝元【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曾写有专节:“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为什么要对纯粹知性概念进行先验的演绎?即是为了分析和说明纯粹知性概念为什么具有客观性——能够进行客观运用的先天根据,对概念能够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加以解释。

在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中,康德最终追溯到了知性的先验自我意识,即“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

纯粹知性凭借的是概念,所以有一个概念的客观运用的先天根据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概念进行演绎。

但纯粹审美判断并不存在概念,也就没有其客观有效性的问题。

不过康德认为,纯粹审美判断虽然没有概念的客观有效性,但其存在情感的主观普遍性问题,有必要对这种普遍性要求进行演绎以审定其权利如何。

因此,纯粹审美判断也需要进行演绎。

对纯粹审美判断进行的演绎,既要探寻其主观的根据,又要阐明其客观上的表现及其可能性条件。

于此,康德对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主要分为两大内容,即先验的演绎和经验性的演绎。

本文主要阐述其先验的演绎问题。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关于自然对象的审美判断的演绎不可针对我们在自然中称为崇高的东西,而只能针对美”为题开始对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判断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下面是审美判断的几个主要特征:
1. 主观性:审美判断具有主观性,即个体或群体的审美观点和评价可能因为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而存在差异。

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物品或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评价和反应。

2. 多样性:审美评价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可能对于同一物品或作品有不同的审美喜好和评价标准。

由于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审美评价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特征。

3. 文化背景影响:文化背景对审美评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会塑造人们的审美倾向和偏好,从而影响审美评价的形成。

4. 综合性:审美评价涉及到对于物体或作品的整体感知和综合评判,既包括对外在形式、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观察,也包括对内在情感、思想、内涵等的体验和把握。

5. 可变性:审美评价是可以变化的,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情境和心境下可能会对同一物品或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评价,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积累,审美观点和品味也会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审美判断是一种个体或群体对美的感知和评价的主观行为,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受文化背景影响、综合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审美评价成为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和文化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