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利主义的得与失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最近读了功利主义相关的一些内容,感触还挺多。
功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主张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但真要细琢磨,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
我想起了之前的一次经历,那可真是让我对功利主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那是一次社区组织的活动,目的是改善小区的环境。
大家决定一起把小区里一个长期荒废的小花园重新整理出来,种上花草树木,让它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一开始,参与的人那叫一个积极踊跃。
有人搬来工具,有人带来种子和树苗,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这时候,功利主义的想法似乎占了上风。
每个人都想着,等花园弄好了,大家能有个漂亮舒适的地方散步、聊天,这多好啊!这就是追求大多数人的幸福嘛。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来了。
有些人开始抱怨干活太累,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的却只是一个大家共用的花园,好像不太“划算”。
有个大叔就嘟囔着:“我这天天累得腰酸背痛的,也没见着对我有啥特别的好处,还不如在家歇着。
” 这时候,那种纯粹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的热情好像就被浇了盆冷水。
还有呢,在规划花园布局的时候,也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想多种些花,觉得漂亮,能让人心情好;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要多种些能结果子的树,说这样能有实际的用处。
这争来争去的,其实不就是在衡量哪种选择带来的“功利”更大嘛。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就琢磨开了。
这功利主义说要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这“幸福”到底该怎么衡量呢?是眼前的舒适美观重要,还是未来的实用价值重要?而且,每个人心里对于“幸福”的定义和期待都不一样,要达成一致可太难了。
在干活的过程中,还有个小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个小朋友也兴冲冲地来帮忙,拿着个小铲子这儿挖挖,那儿刨刨,弄得浑身是土。
他妈妈看见了,就着急地喊:“别弄了,弄得这么脏,有啥用!” 这一句“有啥用”,让我心里一震。
对于这位妈妈来说,孩子保持干净、不浪费时间做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事,可能就是她眼中的“功利”。
可对于孩子来说,参与其中的快乐,亲手挖土的新奇体验,那就是他的幸福啊。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强调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
当我深入研究功利主义理论后,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功利主义强调的是结果导向。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应该被量化为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幸福程度。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将道德化简为对于社会幸福的追求?如果我们仅仅基于对他人的幸福作出决策,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伦理考虑?此外,功利主义在动机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与其他伦理学理论相比,功利主义更加注重行为的后果而非动机。
这使得我产生了一些疑问:是否应该将动机考虑在内,以评估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如果两个行为在结果上相同,但其动机完全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两者的道德性?然而,功利主义的优势在于其注重社会整体的利益。
通过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功利主义试图为整个社会创造最大的福利。
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指导原则,以确保社会的整体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例如公共卫生政策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功利主义的原则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外,功利主义还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应该考虑并关注全体成员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个人或少数群体的利益。
这一观点提醒着我们,在作出决策时,我们应该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私利,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功利主义也有一些局限性。
尽管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的原则理论上看起来很理想,但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如何准确地衡量和评估幸福?幸福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这使得确定如何最大化幸福变得复杂而困难。
此外,功利主义也被指责为一种“算计”的伦理观。
由于其结果导向的特性,功利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它在道德决策中忽视了道德的固有价值和原则。
他们认为,道德决策应该基于伦理的基本规则和原则,而不是仅仅追求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
总的来说,功利主义提供了一种富有吸引力的伦理学理论,强调追求最大化幸福的原则。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在我读完《功利主义》这本书后,我对功利主义这一伦理学派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其应用和限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应用领域以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这种以实际结果为导向的伦理观念,强调以最大化整体幸福为目标。
它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其本身的性质。
这使得功利主义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伦理观念。
功利主义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个人道德决策、政策制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
在个人道德决策中,功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权衡不同行为的后果,选择最能带来幸福的行为。
在政策制定中,功利主义可以作为一个指导原则,帮助政府制定最符合整体利益的政策。
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功利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社会福利,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功利主义可能忽视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由于其追求整体幸福最大化的原则,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可能被牺牲或忽视。
其次,功利主义可能导致少数人的牺牲。
由于追求整体幸福最大化,少数人的利益可能被忽视,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最后,功利主义的计算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如何准确地计算不同人的幸福程度,以及如何权衡不同人的利益,都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它强调实际结果的重要性,使人们更加关注行为的后果。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功利主义存在的局限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考虑和调整。
在个人道德决策中,我们可以考虑功利主义原则,但也要兼顾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政策制定中,我们可以借鉴功利主义的思想,但也要考虑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我们可以追求整体福祉的最大化,但也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总之,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对于我们思考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的准则,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以实现更全面和平衡的判断。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最大化的幸福为目标。
在阅读了一系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献之后,我深感这一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功利主义强调以实现最大的幸福为根本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的行为更加理性和有效。
以幸福为导向的行为可以让人们更加注重结果和效益,避免盲目的、无效的行动。
在个人生活中,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真正能够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事物,而不是过度追求短暂的享乐或者无意义的追求。
在社会层面上,功利主义的原则要求各种机构和机制都应该以实现整体幸福为导向,从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思考到了行为的后果和伦理道德的关系。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的行为往往关乎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功利主义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应当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并让我们思考选择行动的后果。
我们在做决策时,应考虑到他人的幸福与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选择。
这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功利主义的读后感也让我意识到其局限性和潜在的争议。
尽管功利主义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化的幸福,但如何衡量和评估幸福却成为一个复杂而主观的问题。
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功利主义无法在实践中完全实现公正和客观。
此外,功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可能带来副作用的果实。
有时候,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幸福,可能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群的利益,这引发了伦理和公正的争议。
综上所述,功利主义的读后感让我深思和反思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如何追求最大化的幸福。
尽管功利主义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但其强调幸福作为行为的导向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幸福。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强调行为的好坏应该根据其对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影响程度来判断。
在阅读了有关功利主义的相关文献后,我对这一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感悟。
首先,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与其他道德理论相比,功利主义在伦理判断中更加考虑整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抉择,而功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即选择对多数人产生最大益处的行动。
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更多地考虑社会整体的福祉,从而塑造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其次,功利主义鼓励人们追求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好坏应取决于行为所带来的幸福程度。
因此,追求个人和他人的幸福成为了这一理论的核心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需要牺牲自己利益的情境,这时功利主义可能给予我们一种决策的指引,我们可以通过权衡不同人的利益和幸福来做出合理的选择。
这种追求最大幸福的精神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个人行为,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
然而,功利主义也可能面临一些困境和限制。
首先,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但如何衡量幸福的程度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人们对幸福的感受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
因此,在实践中如何准确衡量幸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功利主义的关注点在于结果,而忽略了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对于有些行为来说,即使结果是有益的,但如果动机不纯正,可能也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的后果。
功利主义在处理这类情境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最后,功利主义往往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追求直接、实际的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道德原则。
在一些需要权衡的抉择中,功利主义可能不考虑一些更加基本的道德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公平或不正义的决策。
综上所述,功利主义是一种有着一定优势和限制的伦理学理论。
其强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幸福,对于塑造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引导个人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功利主义,这个词儿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但当我真正深入去了解它,去思考它,还真有了不少有意思的想法。
功利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主张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一开始,我觉得这好像挺有道理的呀,大家都能幸福,多好!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就拿我前段时间经历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家附近有个小公园,每到傍晚,就热闹非凡。
有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有玩轮滑的小朋友,还有遛弯儿的大爷大妈们。
有一天,公园管理处决定要对公园进行改造,说是为了让大家能有更好的休闲体验。
这听起来是件好事儿,对吧?但问题来了,他们计划把原来小朋友们玩轮滑的那块空地改成一个花坛,说是能美化环境,让更多人欣赏到美丽的花朵,从而获得幸福感。
可对于那些喜欢玩轮滑的小朋友们来说,这可就不那么美好了。
他们失去了自己玩耍的地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块空地被围起来施工。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也许建花坛能让更多的人感到愉悦,因为路过的人都能看到漂亮的花。
但是,对于那些小朋友们来说,他们的快乐却被忽视了。
这让我想到,功利主义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时,是不是有时候会过于简单粗暴地计算幸福的总量,而忽略了个体的独特需求和感受呢?再比如说,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城市发展的决策。
为了建高楼大厦、商业中心,可能会拆掉一些老旧的小区。
从整体上看,新的建筑可能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给更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好像是增加了幸福的总量。
但对于那些在老旧小区里生活了几十年,有着深厚感情和回忆的居民来说,他们被迫离开熟悉的环境,那种失落和不舍又该怎么计算呢?还有啊,学校里的考试排名。
老师和家长们可能觉得通过排名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整体的学习成绩,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幸福。
但对于那些成绩不太好,每次看到排名都备受打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可能会因此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难道也是功利主义所追求的最大幸福吗?我越想越觉得,功利主义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要让大多数人幸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容易出现偏差。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

功利主义的读后感读完这本《功利主义》,我对于这个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即追求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
阅读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功利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还对其优缺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首先,功利主义强调以幸福为中心。
这种思想理念引人入胜,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幸福,都希望过上快乐而充实的生活。
功利主义让我明白,追求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并不矛盾。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幸福,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发展和进步。
阅读本书,我感受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也感受到了对社会的责任和关注。
其次,功利主义提倡效益分析。
这种方法在管理和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抉择和权衡利弊的情况。
阅读本书,我学到了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决策原则。
它教会我们通过分析不同方案的利弊得失,权衡各种可能性,选择对多数人最有利的方案。
这种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决策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
首先,它对于价值观和伦理标准的确定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幸福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存在主观性和相对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幸福感受和评判标准。
其次,功利主义的强调最大化幸福的原则可能会忽视个体的权利和尊严。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追求整体的最大利益,个别个体的利益可能被牺牲或忽视,这引发了公平和正义的争议。
总的来说,阅读《功利主义》给了我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功利主义的优势在于强调以幸福为中心,追求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
它也提供了一种实际有效的决策思维和方法。
然而,功利主义也存在一些困扰和局限性,需要我们思考和反思。
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我们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维护个体权利和社会公平,以实现更加平衡和健康的发展。
阅读本书,我对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并通过思考和讨论加强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收获将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促使我更加关注和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之得失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之得失发布时间:2023-02-15T09:10:43.7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9期作者:赵晓[导读] 边沁受其所处时代现实的影响首次提出功利主义学说,在其论著《道德和立法原则导论》中他将“功利主义”的概念发展为具体的哲学立场,全面地阐述了功利主义的思想。
本文论述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三个主要内容,即苦乐原则、功利原则、唯效果论,赵晓(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000)摘要:边沁受其所处时代现实的影响首次提出功利主义学说,在其论著《道德和立法原则导论》中他将“功利主义”的概念发展为具体的哲学立场,全面地阐述了功利主义的思想。
本文论述了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三个主要内容,即苦乐原则、功利原则、唯效果论,通过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分析,试图对其功利主义思想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人的幸福发展和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其忽略少数人的利益、违反人的道德直觉和在社会政策方面滥用等的弊端进行一番辩证的考查,以更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我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得与失一、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苦乐原则:人的自然本性是趋乐避苦。
边泌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指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
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该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
是非标准,因果联系,具由其定夺”[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7页.]。
避免痛苦和寻求快乐是人的自然本性,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或环境,在进行各类活动时,总是竭力寻找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的行为,避免给自己带来痛苦的行为。
快乐和痛苦是决定人们行为选择的标准,人类所有的行为动机和理由都植根于快乐和痛苦,因此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是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和最终目标。
(二)功利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泌指出,人们一切行为的选择,这种行为不仅是社会中个人的行为,而且包括政府所采取的措施,都取决于增进幸福或是减少幸福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功利主义的得与失
摘要:功利主义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基本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
人的最大幸福”。
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经过穆勒、边沁的发展功利主义的思想才得以形成。
功利主义的产生有着社会历史意义,但功利主义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和自身无法克
服的困难,当前如何看待功利主义的得与失,以及辨析“义”与“利”的正确关系,对建设当代社会主义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功利主义;公平正义;“义”与“利”
当我们考察道德的起源时,可以发现一切道德都是根据行为事实的某种效用
制定出来的。
哈逊湾原始部落有一条匪夷所思的道德规定,要求“应该勒死年老
体衰的父母”。
当父母年老体衰时,儿女们为父母挖好坟墓,在一顿饱餐以后用
腰带勒死父母,然后掩埋入土。
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残忍的道德规范呢?原来,哈逊湾原始部落,生产力落后粮食不足,即是平均分配食物也难以支撑所
有人口的生命。
因此年轻人只有勒死自己的父母,才能保证下一代甚至是整个部
落的传承延续。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道德的目的是增加每个人的利益总量,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而如何区分道德规范的优劣之分,功利主义学家们给出了最
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答案,作为衡量一切行为之善恶和一切道德之优劣的道德
终极标准。
功利是与最大幸福原理相等同的概念,穆勒在《功利主义》中说道:“把功利或最大幸福原理当作道德基础的信条主张,行为的对错,与它们增进幸
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
所谓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所谓不幸,是指
痛苦和丧失快乐。
要清楚地揭示这个理论所建立的道德标准,还有很多东西要说,特别是要说明,痛苦和快乐的观念究竟包含了那些东西,在多大程度上这是个未
决的问题。
不过,这些补充说明并不影响到这种道德理论所根据的人生理论——
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东西(它们在功利主理
论中与在其他任何理论中一样为数众多)之所以值得欲求,或者是因为内在于它
们之中的快乐,或者是因为它们是增进快乐避免痛苦的手段。
”
但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真的是万能的吗?考察这条原则的可取
之处,首先在于它是以人类自身的幸福为一切价值选择的最终依据,而功利主义
目的论在某种意义上就象征着人类的根本利益。
其次“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的道德选择的基本原则,不是单个人的幸福,是所有也就是说是作为整体的社会
的最大幸福和快乐,因而才能说是“最大”的。
密尔曾对此作过具体明确的解释“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
有关的人的幸福。
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对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像一个与本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
从拿撒勒德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
见到功用主义伦理学的全部精神。
待人像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做到这两点,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伦理的完备了。
”功利主义的优越性,在于超越了个人快乐幸福,将个人快乐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
再次,功利
主义原则与当下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活力和自由。
功利主义注重
行为的实际效果,在它指导下的市场市场经济追求利益高效和最大化,激发参与
者积极竞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尽管功利主义的原则有许多积极意义,但是同样存在着困境和局限。
第一,
功利主义存在着以趋乐避苦的感觉经验论为根本出发点,以趋乐避苦的人性作为
绝对预设,将人性看得过于简单,并未完整阐明人类本性何以生出利他主义精神。
第二,功利主义忽视了人类美德精神,正如杜维明所说的那样:“那种清教徒精
神或新教伦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己经导致了诸如极端个
人主义和极端权利意识之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三,功利主义的原则如何实
现公平正义,这是功利主义素来被诘难攻击的最大矛盾点。
功利主义代表者穆勒
就已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一切思辨时代,阻碍人们接受‘功利’或‘幸福’
是检验行为对错的标准这一学说的最大障碍之一,始终来自正义的观念。
”在个
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上,虽然功利主义试图寻找两者统一,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试图用社会幸福来取代个人幸福以调合两
者矛盾。
把为社会谋幸福作为个人实现幸福的条件,在这里就会有一个大前提就
是这个社会的体制是公平正义的,否则就无法保证为社会谋幸福就是在给自己谋
幸福这一结论。
保证社会是公平正义的前提如何实现非常困难,当相对公平代替
绝对公平时,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幸福原则虽然强调了幸福总量的增加和多数
人的幸福,但是它却忽视了社会上那部分少数人的利益。
对于功利主义这一点的
批判,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来自道义论伦理学家罗尔斯的批判。
罗尔斯认为,功利
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不关心“满足的总量怎样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根据功利主义的原则可以发现,“原则上没有理由否认可用一些人的较大
得益补偿另一些人的较少损失,或更严重些,可以为了使很多人分享较大利益而
剥夺少数人的自由”。
[1]有一个例子刚好能说明这种批判,则是所谓“电车难题”的思想实验,其大致内容是:一个疯子把无辜的五个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
控得到电车朝他们驶过来将要碾压他们,但是,你可以拉一根杆,让电车开到另
一条只绑着一个人的轨道上。
考虑以上情况,到底是不是应该拉杆?根据功利主
义的原则来看,明显的选择就是拯救五个人杀死一个人。
虽然拉杆拯救了五个人
符合了功利主义原则,但是这样谋杀另一个人的做法违背了我们的道德直觉。
功
利主义的原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效率原则,注重效率的最大化自然会产生对公
正的忽视,因此公平正义问题是功利主义难以逃脱的魔咒。
从上述功利主义理论的优势和缺失两个方面来看,功利主义伦理学有着系统
丰满的理论和方法,是后来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轻易忽视的思想高峰。
客观的来说,功利主义对于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很大的益处,但是如果将
功利主义引向纯粹的个人利己主义,势必会带来社会道德秩序的混乱和市场经济
的健康良性运行。
在当前我们队功利主义的态度应该理性辩证的看待,强调义利
并重,而决不能重利轻义。
参考文献:
1.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密尔:《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3.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三联书店,1989年版。
4.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