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为例

t lz to n ov s Ch n s d c lc lu e,me c ld c a ia in i v l e i e e me ia u t r dia o ume t ,d gt e h i u n s iia t c n q e,a d newo k t c n q e. I i l n t r e h i u ts as h ne s cin o i s d cn u t r nd o h rc l r swh c a e a d d a o g-em y t mi lo t e i tre to fChne e me ii e c lu e a t e ut e ih c n be r g r e sa ln tr s se c u
的重要措施之一 , 数字化过程 中涉及到 中医药文化 、 医史文 献 、 数字化技术 、 网络技术 等多个方 面, 中医 药文化与其他 文化 是
创意交叉融合的表现 , 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医药古籍数字化 主要从 中医药古籍的书 目元数据 、 原
文图像 、 全文文本 、 究支持功能等多个 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文章结合广东 中医药博物馆在探索 与实践 中所取得 的成绩及遇 研
Ex l r to n h iiaia in o n in o k fCh n s e ii e p o a i n a d t e d gt l t fa ce tb o s o i e e m d cn z o
— —
T k h a g o g C i e e Me i i e Mu e m s a x mp e a e te Gu n d n h n s d cn s u a n e a l
古籍整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数字化的古籍整理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阐述了古籍资源的特点,对古籍整理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对几种数字化技术作了介绍,包括文本挖掘技术、GIS 技术、文本可视化技术及语料库技术等,最后针对古籍整理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古籍整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分类号]G250.73古籍整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践与展望杨贤林(平湖市图书馆,浙江平湖314200)1古籍资源整理现状及特点古籍文献是我国历代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它既反映了我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等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
古籍资源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存古籍中原稿数量非常有限,只有少量明朝著作、清朝著作还存有原稿,而明朝以前的所有古籍原稿均不复所见,所以大多数古籍无法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排印、校对,只能通过专业的古籍整理技术按照既定的工序进行整理、出版;其次,古籍资源存在诸多错漏问题,得以流传至今的古籍多为刻本或传抄本,所谓刻本即采用雕版印刷而成的书籍,还有一些为活字印刷的版本,但不管是刻本还是活字本,其文字上均有诸多错漏,而抄本中的错误则更多;最后,流传至今的古籍多数均不只一种版本,不同版本的内容可能存在出入。
2古籍整理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可行性尽管古籍整理所属的历史学和应用计算机所需的计算机专业分属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但其实二者的深层思维方式有着诸多共同点。
比如历史学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归纳能力,同样这也是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思维模式;而且研究方法与计算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
因此现阶段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应用比较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已经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是电子录入,即利用某种方法或工具把古籍内容输入计算机中,现阶段出版界传统的铅字排版技术已经完全被电子录入所取代,而电子录入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图像、图文混合等。
古籍资源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开发利用

古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保护现状
目前,古籍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和地方图书 馆、博物馆等机构加强了对古籍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利用现状
虽然古籍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得到了加强,但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数字化程度低、开发利用不足等。
02
古籍资源的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高学者对古籍的理解和认知。
数据挖掘发现新知识
03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新的知识点和研究趋势,
为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05
古籍资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开发 利用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与升级
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古籍资源数 字化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例如 ,将采用更高级的图像处理、文字识别和 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古籍数字化的准确 性和效率。
数字化技术定义
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以便进行存储、 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分类
按照处理方式可分为扫描、OCR(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等,按照载体可分 为纸质文献数字化、甲骨文数字化等。
古籍资源数字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介绍了国内外的古籍资源数字化技术的研 究进展,包括技术手段、应用领域和成果 等。
04
古籍资源数字化与智能化开发 利用的应用案例
基于数字化的古籍修复与保护案例
数字化技术助力古籍修复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技术,将古籍文献转化为数字 图像,便于存储、备份和传输,为古籍修复提供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促进古籍保护
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备份和复制,减少古籍的损坏和遗 失风险,同时为古籍保护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中国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中国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中国古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这些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古籍面临着被破坏、流失和易损毁的危险。
为此,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成为了古籍传承和研究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是指将古籍转换成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保存和传输,以保护其原貌和价值。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古籍,使其不再遭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威胁。
数字化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保存原版文件的绝大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像、书籍文件等,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分享。
数字化保护为古籍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保障。
中国古籍数字化保护的工作重心在于实现数字化文件的高保真还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对古籍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解析,同时结合各种影像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化。
数字化保护非常注重古籍的原貌和保真度,必须尽可能地还原原人手抄写的风格、笔画、色彩等要素。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校对、比对和校验,以保证数字文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字化利用数字化古籍还原后,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字化利用。
数字化古籍能够为各类文化研究者、学生和普通民众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古籍查阅和学习途径。
利用数字化古籍,可以远程查阅、学习、研究各种古籍,更好地挖掘中国文化精髓,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数字化利用也能使人们对古籍研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数字化古籍还原后,还可以开发出各种数字化产品,如软件、APP、数字化评注等,这些产品为古籍的普及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会与突破。
数字化产品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古籍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古籍和现代科技相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古籍文化。
三、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虽然给中国古籍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数字化保护所需的成本很高,涉及到大量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还需要人力、时间和金钱方面的支出。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实践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实践一、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
这些古籍承载着历史、文化、学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古籍面临着诸多保存和利用的挑战,如纸张老化、字迹褪色、易受损坏等问题,使得其长期保存和广泛传播受到限制。
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够为古籍提供更安全、稳定的存储方式,减少因物理环境变化和人为翻阅造成的损坏风险,实现古籍的永久保存。
另一方面,数字化后的古籍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访问和研究这些珍贵文献,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使古籍所蕴含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二、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实施步骤(一)古籍资源评估与筛选在开展数字化工作之前,需要对图书馆的古籍馆藏进行全面评估和筛选。
评估内容包括古籍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保存状况等。
确定优先数字化的古籍类别和具体书目,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善本、孤本,以及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特色古籍等。
同时,考虑到部分古籍可能存在破损等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修复计划,确保在数字化之前古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保证数字化图像的质量。
(二)数字化技术与设备选择根据古籍的特点和保护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至关重要。
常见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扫描技术、图像拍摄技术等。
扫描技术适用于书页平整、字迹清晰的古籍,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图像。
对于一些特殊装帧或质地脆弱的古籍,可能需要采用高分辨率的拍摄技术,以避免对古籍造成进一步损害。
在设备选择方面,要确保设备具备高分辨率、色彩还原准确、稳定性好等性能。
例如,专业的古籍扫描仪应能适应不同尺寸的古籍,对古籍的装订方式有较好的兼容性,并且能够实现自动分页、图像校正等功能。
(三)数字化标准制定为了保证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通用性,必须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标准。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陈力(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中国古籍数字化之现状1、简单的历史回顾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但对文献内容本身进行数字化,仅仅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从计算机事业最发达的国外开始的。
七十年代末期,国外的OCLC和RLIN首先建立了《朱熹大学章句索引》、《朱熹中庸章句索引》、《王阳明大学问索引》、《王阳明传习录索引》、《戴震原善索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索引》等数据库,用计算机对中国古籍进行处理。
国内何时用计算机进行古籍整理,现在没有十分确切的资料,比较早是八十年代初彭昆仑先生完成的“《红楼梦》检索系统”(1983年11月初步建成,但发布是在1987年)。
1984年8月20日第127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刊登了《微电脑与古文献研究》,提出了关于古籍数字化的设想:随着微型机数量的增加、功能发展以及分布的扩大,其信息的贮存量会愈来愈多,并在一定范围,从一个地区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组成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所有信息资源便可共享。
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几千年来汗牛充栋而又星罗棋布的古文典籍,可尽行收入方寸之地,召之即来。
使用微型机对这些古籍进行版本研究、文句校勘、文字订正、字义诠释、篇章会注、作品编年、古语今译,乃至标点、分段等等都将成为现实。
二十多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道路基本上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利用计算机对古籍进行揭示,建立古籍的书目型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使用;二是利用计算机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使读者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阅读古籍,并且能够通过磁盘、光盘和网络进行传播。
2、古籍书目数字化古籍书目数字化即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从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它经历了自主开发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联合开发的历程。
目前,中国古籍书目的计算机机读目录格式已有通用标准,在大陆地区主要采用CNMARC,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则主要采用CMARC,并且著录规则也有一些差异,一般而言,大陆的著录规则要详细一些,而台湾则稍微简单。
基层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实践与思考

第 19期 2016年 7月
江 苏科技 信 息
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o.19 July.2016
基层 图书馆 古籍数 字化工作实践与思考
王 德 朋
(苏州市 吴江 区 图书馆 ,江 苏 苏 州 215200)
摘要 :目前 ,在 全国古籍普 查工作进入尾 声之 际,古籍数字化工作应该成为今后 古籍整理、开发 的重 点 。吴 江 图书馆 作 为一 个基层 古籍收 藏机 构 ,多年 来一直 积极进 行 古 籍数 字化 工作 的 实践 ,已经 先后 建 立 了馆 藏 古籍 书 目数据库 及馆 藏地 方 志全文数 据库 ,在进 行 古籍数 字化 实践 的过程 中获得 了一 定的 经验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文章对此提 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 词 :古籍 ;数 字化 ;基层 图书馆
我 馆从 我 们 的馆 藏 特 色 以及 历 年 来读 者 需求 出 发 ,决定制作本馆馆藏吴江地方志数据库 ,为 了避免 重 复建 设 ,以及 拓展 受 众 的范 围 ,我 馆 与 苏州 图 书馆 展 开 了积 极合 作 。我馆 对 吴 江地 区的 历代 县 志及 乡 镇志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处理 ,苏州图书馆对馆藏苏州 府志进行 了全文数字化处理 ,二者全部整合于同一个
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古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因此而崛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对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二、古籍数字化技术的概念古籍数字化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古籍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对古籍内容、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数字化存储、研究、展示等。
三、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数字化时代,古籍数字化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具。
古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数字化图像技术数字化图像技术是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对古籍书籍的版面、文字进行非接触式的高清晰度数字化摄影,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数字化图像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对古籍书籍进行快速准确的数字化处理,保留了原始信息和原貌,使得古籍文化的价值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
2.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主要是将数字化图像进行处理,将数字化图像转化为可供人类阅读的格式或对其进行加密、压缩等处理。
同时,数字化处理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文字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处理,将古籍的文字内容进行全自动识别转录,进而便于人们进行迅速的查找等操作。
3.数字化保护技术数字化保护技术是对已经数字化的古籍文化进行保障的技术。
数字化保护技术采用分布式维护和容错机制,对数字化文本进行备份和转移,并采用各种安全机制实现对数字化文本的权限控制与访问控制,确保了古籍文化的安全性。
四、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随着古籍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日渐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展示是指将数字化的古籍文化进行展示,使公众能够通过网络等介质进行浏览和学习。
数字化展示主要具有易于操作、迅速高效、具备全球性的特点,为古籍的普及和传承提供了便利。
2.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是指把数字化的古籍文化进行出版,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赵莉华【摘要】古籍在千百年的传承难免产生错、漏、衍、乱、漫漶、虫噬、坏缺等等问题,为了保护祖先留给我们庞大的精神遗产,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
本课题试图就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建设【作者简介】赵莉华(1979 ),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馆员我国的古代典籍,源远流长,负载着厚重的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庞大的精神遗产。
千百年的传承,使一些古籍在这过程中难免产生错、漏、衍、乱、漫漶、虫噬、坏缺等等问题。
古籍数字化就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
这也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
本课题试图就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古籍数字化建设现状、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古籍数字化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能有效地降低纸质古籍的流通量,减少人为的使用性损伤机率;古籍数字化改变了读者的查阅方式,可以利用移动硬盘或网络随时随地查阅那些封藏于高阁之中的古籍文献资料;古籍数字化还可以帮助读者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扰,借助便捷的检索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因此,古籍文献数字是古籍整理发展的方向,它能极大地提高了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从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古籍数字化建设的现状目前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已经完成和正在数字化的大型项目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词典》等。
“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是北京大学的重点科研项目,收录先秦至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基本可以满足文史和其他方面研究者的需求。
该数据库适用于中、英、日、韩多语种操作平台,还提供多重检索功能,用户只需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就可利用该数据库查阅资料,实现了我国大陆地区古籍文献服务从计算机书目走向全文服务的全数字化过程。
我国港台的中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984年,台湾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开始了“史籍自动化计划”,意在选择对中国传统人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文献,建立《廿五史》全文资料库,作为学术研究的辅助工具。
依据“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员的专长与兴趣,首先输入和建立的是《食货志》全文数据库,其后《廿五史》全部资料也陆续建立。
经过数年的积累和发展,现在全球因特网上,由台湾地区研发的中国古典文献资料已有数亿字,而且检索功能齐全,媒体资料多样。
“汉籍全文资料库”的建立,为中国文、史、哲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便利。
香港的古籍数字化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竹简帛书出土文献电脑资料库、甲骨文全文电脑化资料库、金文全文电脑化资料库等。
三、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数字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古籍文献数字化文件格式繁多。
古籍的数字化文件的格式不统一,除了常见的txt,doc以外,还有pdf,exe,wdl,pdg,ebk,edb等,不利于用户使用。
如北京天安亿友公司开发的《廿五史》采用的是exe格式,山西省图书馆的“地方志”采用的是pdf格式,他们都需要专用的浏览器。
古籍数字化格式不统一,极不利于古籍数字化建设,也不利于古籍数字资源共享。
2.古籍数字化文献重复严重。
例如《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等,从满足用户的需求方面看,其选题是成功的。
但在今天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中,选题内容重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一些大型电子图书的制作上,而且存在于大型数据库建设中。
如几乎现在的古籍数字化产品中都部分或者全部包含了《廿五史》。
3.古籍文献数字化质量参差不齐。
古籍数字化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数字化技术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版本知识、古籍知识等。
另外,研发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古籍数字化产品的质量。
如果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古籍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古籍数字化的生产过程中,就会投入足够的技术力量、资金和时间,以保证产品质量。
事实上,在目前的古籍数字化市场中,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或出版商,他们竭力以最少成本,甚至偷工减料来牟取最大利润,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是粗制滥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注重版本的选择。
由于版本识别能力不够,或者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一些研发机构所选版本并不是最优的,必然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第二,不注重著录用字的识别和检索。
古籍汉字识别需要高水平的专家对文字把关。
但是,有·602·上海郊区城镇的社区管理方法探讨□宣燕【摘要】上海郊区的社区管理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
深入研究现阶段郊区社区的特点和管理现状,有利于我们总结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宝贵经验,找出差距,创新思维,努力完善有关政策,促进社区管理更加科学,以不断完善社区建设为基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作者简介】宣燕(1978.5 ),女,上海南汇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持续推进的社会转型期,社区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建设好社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中心城区的社区管理相对成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而郊区的乡村目前正处于向城市形态演化的发展期,社区管理呈现出更多的复杂性。
如何做好郊区城镇的社区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完善的过程。
一、郊区乡镇社区的特点(一)社区周边环境复杂。
在城市化演进过程中,条件成熟的区域或者政策倾斜的区域优先实行社区管理,而条件暂时不成熟的区域发展较慢。
在面积较大的村落往往结合行政改革的需要,先划出条件成熟的区域设立一个甚至几个社区,并逐步形成社区与村落并存共生的现实景象。
称为“社区”的区域经过管理的转型和工作重心的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呈现较大的变化,而其周边整体环境因为管理机制的原因却相对滞后和复杂。
(二)社区成员结构有特殊性、素质差异大。
上海的工业化程度较高,第二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吸纳了大量城市化过程中富裕出来的劳动力。
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基本都进城工作,实际居住在社区中的人员以老人和孩子为主。
加上原有的乡村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混和其中,社区构成比较复杂。
每个群体的道德约束、政治觉悟、文化水平、个人需求、群体意识和日常行为等各不相同,对于社区管理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都有明显差异。
(三)社区功能薄弱。
从目前社区管理的组织架构、运作方法、资源协调、全员参与的现状来看,社区管理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功能还很薄弱。
加上郊区社区正处于分化整合的新时期,实现社区内利益整合、文化约束、责任意识、共同建设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二、上海郊区城镇社区管理的现状(一)居委会规模过小,协调能力不强。
1989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在100 700户之间,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居委会管辖范围显得过小,协调辖区单位的能力不强,远远跟不上目前社区发些操作人员水平有限,不能识别古籍中的异体(形)字、俗字,只能“依样画葫芦”,影响了古籍数字化的质量。
(二)对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复合型人才。
古籍文献数字化是一项融计算机知识、古籍版本知识与古汉语知识等于一体的工程。
在目前情况下,同时具备这几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少。
因此,培养一支既具有古籍版本与古汉语知识,又具有计算机技术和团体精神的专业技术队伍,是目前我国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关部门或单位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古籍文献的分类、编目和版本知识,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等现代技术,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热情和责任感的队伍,加快我国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发展。
2.建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
目前我国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各研发机构基本上是独立开发,如国家科研部门或文化出版单位立项开发制作、民营公司和出版机构合作立项开发等。
不管采用那一种方式立项开发,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因此重复制作现象严重。
由于这些项目设计思路不同,相互之间不能兼容,已经影响到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
3.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保证古籍数字化产品的质量。
古籍数字化产品离不开资金、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支持。
数字化古籍市场上的产品之所以质量参差不齐,名优产品少,主要原因就是支持力度不够。
保证古籍数字化产品质量,首先要端正资金投入者的动机,精心策划、认真制作,保证古籍数字化产品的质量。
其次,应鼓励数字化技术人才和古籍专业人才的共同参与,使数字化出版物市场走向规范化,使凌乱的选题结构整体化,产品品牌化。
最后,应对古籍数字研发单位进行整合,建立项目研发联合体,将各家的资金、技术和专业人员有机地联合起来,以品牌效应打开市场。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