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方案

合集下载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传承。

下面是一些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案例:
1. 故宫数字化保护: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故宫进行保护,包括数字化文物档案、数字化文物修复、数字化展览等方面。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故宫文物的高精度扫描和复原,以及与公众分享。

2. 韦庄古建筑数字化复原:韦庄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韦庄的故居,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

通过对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和模型重建,实现对韦庄故居室内外环境的数字复原,还原了过去的历史景象。

3. 洪武皇陵数字化保护:洪武皇陵是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的陵墓,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

通过对洪武皇陵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建模,可以实现对陵墓内部结构和壁画的数字化保存和修复,从而延长其寿命。

4. 角山古建筑数字化展示:角山古建筑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处历史遗址,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展示和保护。

通过对古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和建模,可以实现对其全景展示和虚拟游览,让公众可以远程体验古建筑的魅力。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古建筑的文化遗产,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古建筑的美。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学术界和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本文将探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方案设计与实施,重点关注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创新以及数字化能力建设等方面。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将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转化为数字化格式,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案设计应包括具体的数字化内容和技术手段。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内容,如出版物、特藏、古籍文献、学术期刊等。

同时,应根据用户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优先级和领域。

其次,高校图书馆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

这包括扫描仪、图像处理技术、光学字符识别(OCR)等。

通过高质量的数字化处理,确保数字化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可持续性。

二、数字化服务创新数字化服务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随着教学和研究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数字化服务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便捷的服务。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门户网站,提供在线检索、预约图书馆资源、远程访问等服务。

此外,还可以开展数字出版物的推广和数字资源的分享。

其次,高校图书馆可以探索图书馆数字化学术社交平台的建设。

通过社交平台,读者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讨论学术问题等。

这种方式有助于促进学术合作和信息共享。

另外,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强数字化读者培训和引导。

通过培训,使读者熟练掌握数字化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技巧。

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定期举办数字化资源的推广活动,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使用率。

三、数字化能力建设数字化能力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只有拥有一支专业的数字化团队和完善的数字化设施,才能够顺利实施数字化建设。

首先,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数字化建设的专职团队。

该团队应包括数字化技术专家、数字资源管理专家和数字图书馆管理专家等。

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国际敦煌项目(IDP)谈起

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国际敦煌项目(IDP)谈起
从 国 际 敦 煌 项 目 (D ) 谈 起 IP
喻 雯虹
( 德 图 书 馆 ,广 东 顺 德 5 8 0 ) 顺 2 3 0
[ 摘 要 ] 介 绍 国 际敦 煌 项 目 (D ) 的 源起 和 目标 , 架 构 与发 展 , 以 及 开 展 的 主 要 资 源 合 作 项 目,认 为 I IP DP是 国际 同 类 项 目中 最 大 、 最 成 功 的 一 个 ,分 析 该 项 目取 得 巨大成 功 的 五 点 原 因 。 [ 键 词 ]古 籍数 字 化 ;信 息 资 源共 享 ;敦 煌 ; 国 际敦 煌 项 目 关 [ 图 分 类 号 ]G2 5 1 ( 献 标 识 码] A 中 5. 文 [ 章 编 号] 1 0 — 1 6 ( 0 1 3 0 7 3 文 0 2 1 7 2 1 )0 —0 8 —0
( ) 该项 目的 目标 被 阐 述 如 下 :( ) 全 貌 式 反 映 和 著 I DP 。 1
是 由大 英 图书 馆 发 起 ,众 多 国 际 敦 煌 文 献 收 藏 机 构 共 同 参
加 的 一 个 敦 煌 文 献 保 存 和数 字 化 项 目。 自 1 9 94年 正 式 运 行 之 日起 ,就 致 力 于 通 过 合 作 与 交 流 寻 求 最 佳 途 径 , 实 现 敦 煌 文 献 的共 建 共 享 ,进 而 推 动 研 究 与 教 育 项 目 ,鼓 励 普 通 民众 利 用 有 关 资 源 。经 过 1 6年 的 努 力 ,I P在 敦 煌 文 献 的 D 保 存 与 修 复 、数 字 化建 设 、教 育 开 发 以 及 资 源 共 享 方 面 取
得 了突 出 的成 就 ,被业 界认 为 是 同类 项 目中最 成 功 的典 范 。
录 敦 煌 及 中 亚 遗 址 所 有 出 土 文 物 、文 献 ,通 过 国 际 数 据 库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
1.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保护方案: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故宫的建筑、文物进行全面保护和记录,包括建筑结构的三维扫描和建模、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拍摄与存储等。

这些数字化数据可以用于修复破损建筑、研究文物历史、进行虚拟游览等多种用途。

2. 法门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佛教名刹法门寺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寺庙的建筑、佛像等进行精细记录和保护。

项目团队使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三维测绘,将寺庙的建筑结构和细节保存为数字模型,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可以在电脑或VR设备上体验寺庙的环境。

3.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数字化保护:该博物馆通过数字化保护项目,对陕西省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

项目团队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摄影,对古建筑进行高清影像获取,同时还使用影像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标记和管理,实现了数字化记录和保护。

4. 乐山大佛数字化保护项目: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大佛进行三维测绘,记录下大佛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

通过数字模型,可以进行建筑结构的分析和保护方案的制定,同时还可以进行虚拟游览,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乐山大佛。

这些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案例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模型、高精度数字化拍摄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古建筑进行
全面的保护和记录。

这不仅有助于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物理结构,还为后续研究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方式。

文物数字化与三维展示方案

文物数字化与三维展示方案

文物数字化与三维展示方案一、方案综述根据数据获取方式不同,文物项目可分为古建街区、洞窟佛像、器皿、遗址现场发掘等技术方案。

古建街区包含古街区内的建筑、牌坊、古道古街等相关,属于文物史迹,以各种类型建筑为主,一般占地区域较大,街道较窄,房屋间距小,与周边环境联系较为紧密。

图表1 昆明古街区洞窟佛像包括寺庙、石窟、石刻、大型佛像等,也属于文物史迹,一般体积较大,不能或者不宜整体移动,通常藏于山水之间,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尤其石窟大多数都在山腹中,实地场景光照来源杂驳,对获取高精度佛像及壁画纹理信息影响很大。

图表 2 黄岩石窟器皿等高精细文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铜器、玉石、绘画等,属于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特点是,体量小,种类多,尺寸、形状、釉色、雕花图案、历史划痕等信息十分重要,是判断文物的产生时期、珍贵程度、收藏价值、修复方式等方面的首要依据。

图表3 麦积山石窟壁画遗址发掘现场多数分布于各种地貌地形条件下,对挖掘土层深度、出土文物确切位置等发掘现场真实现状方面资料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对文物考古现场保护、文物信息的提取等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4金沙遗址发掘现场二、数据获取设备2.1 三维数据采集根据文物项目的不同,在数据采集方面,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以满足项目的需求。

(1)地面固定式扫描仪扫描仪需要架设固定站进行扫描,根据厂家品牌型号的不同,扫描距离一般在几十米至一百米之间,在测量距离10米处,精度可以达到mm(毫米)级别。

仪器特点:扫描范围广,主动测量,不受光源因素影响,多用于古建街区、洞窟、遗址现场发掘等大场景类型的数据采集。

图表5 地面固定式激光扫描仪(2)高精度扫描仪该扫描仪采用不同的测距原理,将扫描精度提高至亚毫米级,甚至微米级别,数据采集精度非常高,多用于佛像、瓷器、陶器、石器、绘画等对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文物。

图表6 高精度激光扫描仪2.2 纹理数据采集文物纹理信息在文物复原保护、展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复杂光场环境下采集完成完整、真实的纹理信息。

浅述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和操作规范

浅述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和操作规范

浅述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和操作规范郭静古籍数字化是我国悠远璀璨的传统文化与文明传播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古籍数字化的实施主要是利用缩微摄影、拍照或扫描技术采集图像,建立影像数据库或进行影印出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字自动识别(OCR)或人工录入等进行元数据著录,生成文本数据库或进行文字出版。

影印出版能相对更好地反映古籍原貌、更接近于原作的“存真”处理方式。

这种方式保存了文献典籍的真实形态,未经转写,故而避免一些文字和内容上的误读误解,可靠性较高,满足了相关学术研究的需要。

一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出版项目主体古籍的数字出版不仅是简单地复制古籍,也属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范畴。

从整体来看,出版项目的选题、书单确定、版本确定到最终的制作、发行,均由出版社完成。

目前很多专业的古籍出版社都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古籍出版项目流程和营销体系,一些高校研究单位或个人科研项目也进行了相关数字化研发。

但由于最重要的善本古籍原书资源保存于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需由出版社、图书馆双方主体合作解决(见图1)。

如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古籍在装帧、版式、墨色、纸张、字体上,甚至内容上都有不同,因而在具体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版本的考订和选择,并及时与出版方编辑沟通。

图1 古籍出版项目主体合作流程二古籍出版项目数字化标准古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对其进行数字化也有相应特殊的处理要求,而并非简单的复制。

不同于现代书籍,古籍由于存在线装、蝴蝶装、经折装等不同装帧,在页面划分上也存在筒子叶、半叶和双半叶等不同的技术方式。

数字化时根据古籍的装帧、版面情况,选定如何扫描书叶。

古籍纸张由于年代久远,有的纸质已变得酥脆,有的书叶粘连,这些破损情况都需特别注意,不适宜扫描的应即刻中止。

目前在缩微摄影、拍照和扫描三种图像采集方式中,以扫描最为常用。

扫描是使用不同幅面专业书刊扫描仪对古籍文献逐叶扫描,存储为计算机图像文件。

特点是图像质量高且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适合影印出版。

文化传承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实施计划

文化传承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实施计划

文化传承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实施计划第一章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概述 (3)2.1 数字化技术简介 (3)2.2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 (4)第三章现状分析 (4)3.1 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现状 (4)3.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第四章项目实施策略 (5)4.1 实施原则 (5)4.2 实施步骤 (6)第五章非遗资源调查与整理 (7)5.1 非遗资源调查 (7)5.1.1 调查对象 (7)5.1.2 调查内容 (7)5.1.3 调查方法 (8)5.2 非遗资源整理 (8)5.2.1 资料整理 (8)5.2.2 数据库建设 (8)5.2.3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8)第六章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 (9)6.1 平台架构 (9)6.1.1 总体架构 (9)6.1.2 技术架构 (9)6.2 平台功能 (9)6.2.1 数据采集与整理 (9)6.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10)6.2.3 数据展示与检索 (10)6.2.4 教育与研究 (10)6.2.5 传播与推广 (10)7.1 项目实施流程 (10)7.1.1 前期准备 (10)7.1.2 资源采集 (11)7.1.3 数据处理 (11)7.1.4 平台建设 (11)7.1.5 项目推广 (11)7.2 项目管理体系 (11)7.2.1 组织架构 (11)7.2.2 质量控制 (11)7.2.3 财务管理 (11)7.2.4 合同管理 (11)7.2.5 风险管理 (12)7.2.6 持续改进 (12)第八章人才培养与培训 (12)8.1 人才培养策略 (12)8.1.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2)8.1.2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2)8.1.3 实施分类人才培养计划 (12)8.1.4 加强人才激励机制 (12)8.2 培训方案 (13)8.2.1 培训对象 (13)8.2.2 培训内容 (13)8.2.3 培训方式 (13)8.2.4 培训时间 (13)8.2.5 培训评估与反馈 (13)第九章社会推广与应用 (13)9.1 社会推广策略 (13)9.1.1 强化政策宣传 (14)9.1.2 建立多渠道推广平台 (14)9.1.3 社会力量参与 (14)9.1.4 举办特色活动 (14)9.2 应用场景 (14)9.2.1 教育场景 (14)9.2.2 旅游场景 (14)9.2.3 商业场景 (14)9.2.4 社区场景 (14)9.2.5 媒体场景 (14)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持续发展 (15)10.1 项目评估体系 (15)10.2 持续发展策略 (15)第一章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

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策略研究摘要根据我国彝文古籍的特点及其保存现状,论文设计了适合于我国彝文古籍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的具体步骤,详细研究了每个工作环节的实施策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导彝文古籍的数字化工程,在进行其他民族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时也可以借鉴。

关键词彝文古籍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与利用分类号G255.1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in China and their preservation situation,this paper designs specific steps of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hich are suitable for our country’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expound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each work link. Its research results can not only guide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igital protection work of other ethnic ancient books.Keywords Yi language ancient books. Ancient books digitiz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ooks.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已成为古籍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手段和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Si拓展应用方案古籍数字化方案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古籍数字化的源泉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

而古籍正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文化底蕴的汉语文古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代文明的象征,维系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各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一项对国内22个公共图书馆和38个学术图书馆的调查表明:这些图书馆中藏有1400多万册古籍。

专家估计全国古籍藏量应当在5千万册上下。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古籍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财富。

正由于其弥足珍贵,普通的读者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稀世珍品,据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张志清副主任介绍,一部古籍每翻阅一次都会使它“折寿”60年。

另一方面,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极易风化粉碎、残破、变形、霉变,形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许多典籍早已荡然无存。

明代叶盛说:“夫天地间物,以余观之,难聚而易散者,莫书若也。

”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如何使之走下神坛,让这些“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一般人能领略其博大精深;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华人、汉学家方便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军事和哲学;如何使文史研究工作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是图书馆界和IT界的共同的心声和梦想,也是每一个关注民族文化的国人的梦想。

高科技手段被认为是目前保护古籍的最佳选择。

中国从1985年起,开始用缩微照相方式复制古籍,到目前已抢救了两万多种古代文书。

缩微胶卷或平片有经济、耐用等优点,一直是保存档案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

但缩微胶片的使用需要专用设备,伴随而来的是难以管理和不易使用的缺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保护和利用的办法。

国际图联文献保护中心主任M·T·G瓦拉莫夫女士认为:“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缩微技术和光盘、数字化技术之间不是谁会取代谁的问题,至少缩微技术还在发展,世界上不少图书馆仍在进行大规模的文献缩微计划,以美国报纸拍摄计划(USNewspaperProgram)为例,这项以国会图书馆为主体的计划,要求将美国及其托管领地出版的所有报纸实现缩微化”。

从技术的角度,缩微胶卷也为古籍的数字化提供方便、简捷的资料的来源。

古籍的数字化和上网,是中华优秀文明由纸张等媒质流传方式转为数字信息等现代方式传播的重要步骤,是对传统的中华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

古籍的数字化和上网,是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完整性的重要保障,对确立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地位和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传统古籍的数字化和上网还具有现实的价值,可以有效地解决古籍保存与使用之间的矛盾。

古籍通常是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包括民国时期出版的古人所著的线装图书,往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很高的文化价值。

许多古籍保存单位严格限制古籍的使用,以达到古籍保护的目的,但同时也使古籍的研究利用受到影响。

古籍的数字化和网上发布,使研究者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浏览古籍,还能避免直接接触对古籍造成的损坏,能有效地解决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为中外学者方便地研究古籍提供便利,对古籍研究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1.2目前国内古籍数字化的现状2002年4月16-20日,来自中、日、韩、英、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图书机构和研究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参加了在北京嘉苑饭店举行的为期五天的“《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

会上,中外学者回顾了600年间尤其是20世纪以来收藏、保护、研究《永乐大典》的状况,会议期间《永乐大典》的数字化问题成为与会专家最为关注、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这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国际上中文古籍的数字化的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的前景。

目前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有关古籍数字化的项目主要分为全文本方式和图像方式两大类:全文本方式数字化电子版《四库全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公司、北京书同文公司合作开发,选用国际标准ISO/IEC10646(GB13000/Unicode)作为数字化的字符集,采用XML语言作为文献内容的标识语言,使用OCR技术实现图文数码转换,使用数据库加知识工具库多种信息关联的全文检索引擎。

书同文公司是大陆最大的致力于古籍数字化的公司,现拥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的电子版。

目前在制作《永乐大典》和《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的全文检索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全唐诗》网上电子检索系统,由211工程资助、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铎博士主持开发,历时一年完成。

该项目主体部分由《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组成,辅助项由《乐府诗集》、《玉台新咏》、《文选》等组成。

参考类则由重要唐代史料《新唐书》、《旧唐书》、《唐才子传》、《历代诗话》、《唐诗纪事》等资料组成,共1700万字。

全部文献错误率控制在三万分之一以下(共五校),《全唐诗》文本控制在五万分之一以下(共六校)。

所有文献均使用Unicode内码,在Windows2000平台上,不需要任何转码工具,全球任何语言的操作系统均可在网上直接检索《全唐诗》及相关资料,并且兼容Windows9x,WindowsNT,Unix,Linux等平台。

检索系统由两个版面组成,一是浏览界面,它提供以原书为序浏览,浏览内容只限于《全唐诗》。

另一界面是检索界面,此界面是本系统的核心,可以检索全部资料。

主体部分除全文检索功能外,另有诗题检索、作者检索、体裁检索、音韵检索等功能,检索结果显示诗歌全文(以首为单位)、作者小传、诗文校注、诗歌体裁、原书页码、册、卷等。

“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由北京大学刘俊文先生主持,是北京大学的重点项目,1998年经全国高校古委会的批准立项,正式启动。

著名学者季羡林、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两院院士罗霈霖、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由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

全套光盘库共500张,根据中国古籍自身的特点,参照国际通行的图书分类法分为哲科、史地、艺文、综合4个子库,20个大类,近百个细目。

范围涉及先秦至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每种典籍有1个通行版本的全文信息,另附1-2个珍贵版本的图像数据,预计全文20亿字,版本图像2千万页。

基本可以满足文史和其他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需求。

适用于中、英、日、韩多语种操作平台,并提供多重检索功能。

用户只需懂得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方法,就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查找所需的资料,每次检索均可在5秒内完成。

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始于1984年7月,前身是为开发二十五史全文数据库而成立的“史籍自动化计划”,现已完成的数据库,共约一亿两千万字,其中较大型的是二十五史、医药文献、明实录、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和十三经,这些数据库已包括中国唐代以前的大部份重要文献(道教资料除外);正在建设中的数据库多达一亿八千万字,准备逐步将宋代以下的重要文献数字化。

所有文献通过人工与机器共进行3次校对。

在制作技术上得到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的支持。

使用者可以在一秒之内,查到二十五史数据库中四千万字的任何字词。

“国际敦煌学项目”(The International Dun huang Project,简称IDP),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促进敦煌写卷的研究与保护。

由英国图书馆开发,开始于1993年。

项目计划逐步将全世界各国各收藏单位的敦煌文献数字化。

目前可在线查看英国图书馆收藏的3万余件中亚写本和印本文件,以及15000余件残卷的高质量彩色图片。

2001年3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签署五年合作项目,加入此项目。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学项目的数字化内容主要包括:1、馆藏敦煌文献数字化。

使用扫描图像展示写卷的全部内容——正面、背面,甚至没有文字的地方,图像的清晰度与看原卷没有区别。

同时使用国际敦煌学项目提供的专门设计的4D数据库详细描述写卷的物理性质。

2、研究论著目录数据。

包含四个专题书目数据库:敦煌吐鲁番学日文论著目录数据库;敦煌吐鲁番学西文论著目录数据库;敦煌文献研究论著目录数据库和敦煌吐鲁番学学者档案数据库。

3、中国国内散藏敦煌文献联合目录。

扫描方式数字化国内图书馆界在古籍数字化方面也先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山图书馆1998年,中山图书馆借助缩微胶片扫描仪开始了缩微制品的数字化的建设。

扫描方法与纸质文献类似,在性能指标上要求缩微胶片扫描仪可以处理16mm,35mm 卷片、平片等缩微品,扫描和数字化处理的速度应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性能要求。

选择了日本MINOL YA公司的microDAX3000电子影像系统(ugbrid imaging system)。

包括Ms3000缩微胶片扫描仪和Powerfilm电子影像处理软件,软件平台Powerfilm提供了简单易用的中文图像界面,将缩微胶卷转换成数码格式、以TIFF文件格式储存并自动生成有序的文件名,符合公共图书馆提供给读者检索的要求。

截止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约50万拍缩微文献(包括古籍和报纸)的转换。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古籍文献170余万册,其中包括古籍图书、碑帖拓片、名人手札、专人档案资料等,不乏许多稀世珍品。

1997年,上海图书馆启动了古籍数字化项目,1998年市政府对数字图书馆进行了专项投入,主要进行历史文献和特色馆藏的抢救性整理和数字化工作。

上海图书馆最早启动的项目是3223种馆藏善本的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总量为130万页。

1999年是上海图书馆进行大规模数字化的一年,这一年一共进行了7个数字化项目,包括“上海图典”、“上海文典”、“点曲台”、“民国图书”、“古籍善本”、“中国报刊”、“科技百花园”等,总数据量将近200GB。

这些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形成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馆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