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古籍数字化概说-中国国家图书馆

合集下载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是指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并认定为国家珍贵文化遗产的一批古籍文献。

这批古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我将以简体中文为您介绍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籍。

其中一本古籍是《天工开物》。

它是明代沈括的著作,全书分为18卷,涵盖了天文、地理、水利、轮机、冶金等多个学科领域。

书中记载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科技水平和工艺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本古籍是《四库全书》。

这是清代文字学家石玉昆等人主编的大型文集,共纂成36部,收录了中国五千多年的古籍文献。

《四库全书》成为了中国古代图书馆中最重要的藏书之一,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集大成者。

还有一本重要的古籍是《红楼梦》。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满族家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描写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资治通鉴》、《史记》、《诗经》等一系列古籍也是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中的代表之一。

这些古籍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的变迁和演变。

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的收藏和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籍不仅具有历史记载的价值,更是我们了解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窗口。

通过研究和阅读这些古籍,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从中受到启迪和启发。

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发展下,国家对于这些古籍珍品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保存环境、数字化转化和出版传播等问题。

然而,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都要以珍视国家珍贵古籍为出发点,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些古籍能够永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照亮道路。

总的来说,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代表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图书馆旧馆(25张) 1999年2月,在中国国内图书馆界率先采用先进的千兆位以太网络技术,开通了拥有 3000个信息节点的馆域网,将各个应用子系统连接起来。在互联网建设方面,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中国国家图书馆 站点;分别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M速率的专线联接;与中国计算机公用网、中国 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及北京有线电视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网通等实现了高速互联, 使国家图书馆初步建成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机构部门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编员工1529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6%;其中,正高级职称65人,副高 级职称398人,中级职称717人,初级职称235人。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业务管理处、党群 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处、审计处、离退休干部处、国际交流处(台港澳交流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法律事务 处、保卫处、基建工程办公室、研究院、中文采编部、外文采编部、典藏阅览部、立法决策服务部、参考咨询部、 数字资源部、信息技术部、缩微文献部、社会教育部、展览部、古籍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民国时期文 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办公室、国图艺术中心、出版部、后勤服务管理中心、 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处33个机构部门。
1、本馆开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3周岁读者开放,13至15周岁读者入内须凭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其他读者凭国 家图书馆读者卡或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入内。
2、本馆闭架借阅区面向年满16周岁并持有国家图书馆读者卡的读者开放
3、少年儿童馆接待15周岁及以下少年儿童,凭读者卡入内。学龄前儿童须有监护人陪同,陪同监护人(限 一位)凭有效证件入内。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

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群楼地上5层底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

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

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

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

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

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

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

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

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

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

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

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

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中国国家图书馆简史国家图书馆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宫的藏书可视为古代国家图书馆的雏形。

图书馆的古籍与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古籍与文化遗产

古籍的艺术鉴赏价值
01
古籍作为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其装帧、 版式、书法、绘画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艺术的高度成就。
02
通过对古籍的鉴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的特点和风格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古籍的收藏和鉴赏也有助于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促进文化
03
产业的繁荣。
古籍的历史研究价值
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数字化图书馆具有便捷性、可检索性、可复制性和可分享性等优势,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下 载和打印古籍文献。
挑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确保数字化图书馆的数据安全、版权保护以及长期保存成为亟待解 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平衡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防止过度商业化也是数字化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03
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与数 字化图书馆
古籍数字化技术
扫描与OCR识别
数字化存储与备份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将古籍转化为数字 图像,并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 技术识别文字,实现全文检索。
将数字化的古籍数据存储在服务器或 云端,并定期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 全可靠。
数字化修复
针对古籍的破损和老化现象,采用数 字化技术进行修复,如数字拼接、去 污、增色等,以恢复古籍原貌。
图书馆的古籍与文 化遗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 录
• 图书馆古籍的概述 • 图书馆古籍的类型 • 图书馆古籍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图书馆 • 图书馆古籍的文化遗产价值 • 图书馆古籍的保护与利用 • 图书馆古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图书馆古籍的概述
古籍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籍是指古代的文献资料,包括 手抄本、印刷本、石刻本等,具 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 价值。

古籍数字化实践与探讨——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字化为例

古籍数字化实践与探讨——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字化为例

古籍数字化实践与探讨——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字化为例计思诚【摘要】古籍数字化是古籍保存、整理和利用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字化工作,从古籍数字化设备甄选、元数据著录、图像采集、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对古籍数字化实践进行探讨,指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期刊名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00)007【总页数】5页(P100-103,109)【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古籍保护;古籍数据库发布平台;国家珍贵古籍【作者】计思诚【作者单位】云南省图书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5.12017年2月28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4家单位在国家图书馆首次联合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本次发布的古籍资源均为各馆所藏特色资源,加上此前已发布资源,总量达到2.4万部,读者实名注册后便可免费查阅使用。

本文在前人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数字化实践中的体会,对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总结。

1 云南省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概况从2008年3月1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开始公布,到2016年3月27日公布的第五批,我国已公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

国家珍贵古籍包括甲骨文、简帛古籍、敦煌遗书、宋至清汉文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碑帖拓本、舆图和外国文字古籍等,是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民族典籍文化遗产。

云南省内共14家古籍存藏单位及个人共235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包括汉文珍贵古籍174部,少数民族珍贵古籍61部。

在汉文珍贵古籍里,有现存云南最早的写本——大理保安八年(1052)大理国写经《护国司南抄》;有存世不多的、装祯形式为旋风装的大理保天八年(1136)写本《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有云南大理國刻本《佛說長壽命經》,元延佑五年(1318)中庆路清凉山报国禅寺刻《大华严方广普贤灭罪称赞佛名宝忏》;约在元代至顺三年到至元二年(1332-1336)前后,徽政院主持,在大都弘法寺刻《官刻大藏经》和明万历十七年至清康熙十五年刻的一万二千六百余卷《嘉兴藏》等大藏经典;有北宋哲宗二年绍圣二年(1095)刻本《春秋经传集解》;有宋刻递修本《南齐书》《北齐书》《周书》;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佑刻《鄂国金佗粹编》;有代表性的稿本《东塾着稿》;有顾炎武纂辑的钞本《肇域志》。

古籍数字化方案

古籍数字化方案

DESi拓展应用方案古籍数字化方案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古籍数字化的源泉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

而古籍正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文化底蕴的汉语文古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代文明的象征,维系中华传统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各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一项对国内22个公共图书馆和38个学术图书馆的调查表明:这些图书馆中藏有1400多万册古籍。

专家估计全国古籍藏量应当在5千万册上下。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古籍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财富。

正由于其弥足珍贵,普通的读者是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稀世珍品,据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张志清副主任介绍,一部古籍每翻阅一次都会使它“折寿”60年。

另一方面,古籍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极易风化粉碎、残破、变形、霉变,形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许多典籍早已荡然无存。

明代叶盛说:“夫天地间物,以余观之,难聚而易散者,莫书若也。

”如何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如何使之走下神坛,让这些“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一般人能领略其博大精深;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华人、汉学家方便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军事和哲学;如何使文史研究工作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是图书馆界和IT界的共同的心声和梦想,也是每一个关注民族文化的国人的梦想。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世界顶尖的图书馆之一。

它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报纸等,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北洋政府创立了京师图书馆,创始人是梁启超。

在此基础上,1931年成立了民国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国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时成为新中国成立後中央重要的文化机构。

195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始大规模建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在建馆初期,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内外搜集书籍的运动,其中包括了中外各类出版物、地方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图书、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民间出版物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7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始建新址,2019年,新馆舍竣工后,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归于位,恢复了它的地位和荣誉。

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与藏书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现代化建筑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这座图书馆被誉为“世纪之馆”,展现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就。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它的藏书已经超过了4224万册,其中珍贵古籍就有300多万册,主要涵盖古代汉、藏、满、蒙、维吾尔等民族文字文献和各胡同流变等珍贵专著以及海内外各类专业书籍,几乎涵盖了中外所有的学科门类。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科研成果中国国家图书馆也是中国图书情报界的重要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攻克了一批关键领域技术难题,打造出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其中著名的科研项目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化运动书目整理工程”、“中国现代文献研究与整理工程”、“中国古籍善本数字化技术研究与资源构建”等。

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d v l p e t o ii z t n o e a ce t b o s a d gv e k y o t e p o lms e eo m n d g t ai t n i n o k n ie t e s t r b e . f i o f h s h h Ke r s i rr o s y wo d :L b ay Bo k ;Di iz t n g t ai i o
会议 ,古籍数 字化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参会期 间及 会
后 ,笔 者 对各 公共 、高 校 图 书 馆 古 籍 数 字 化 情 况作 了 深 入
了解 ,掌握 了大量第一手 资料 ,现将这 些内容介绍 如下 ,
仅供图书馆界同仁参考。

提供服务 ;敦煌遗书 、西夏文献和石刻拓片资源库正在建 设之中 ,古籍影像资源库 目前 已开始建立 。上 海图书馆 已
维普资讯
Co t mpo a yLi r r ne rr b ay
Vo18 No 1, a c 20 6 . 5, . M r h, 0
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 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刘 安 琴
陕 西省 图 书馆 ,西安 7 0 6 10 1
【 摘 要】通过参加全国古籍工作会议 ,对公共 、高校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最新发展动 态有 了全面 了解 ,并提 出了公共 图
Li q n u An i
S a d Pr v n l Li r r ,Xi n 7 0 6 h mu o ida b a y ' 10 1 a Ab t a t Th p p r d sr e t e t t d v l p n f dg t ai n o e a ce t b o s on s u e p o l ms i e sr c : e a e e ci s h h e e eo me t o ii z t b s i o f t n in o k ,p i t h o t t r b e h n t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贵古籍数字化概说——以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典文化推广组数字化实践为中心赵大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经典文化推广组(以下简称推广组)于2011年3月成立。

有员工15人,年龄段是1979至1989年,可以说是全员80后。

与古籍馆其他以藏品立组不同,经典文化推广组是以功能立组。

目的是在古籍馆多年来以古籍特藏为中心的大众文化服务基础上,通过专门的业务科组来继续拓展渠道,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和相关文化产品,从而使古籍馆成为传统文化保存、发布、推广的重要文化单位。

因此推广组的工作宗旨是提供经典文化普及的高端服务,以文化出版物、学术讲座、专题展览、古籍在线资源等为实现形式。

在工作中,建设熟悉掌握经典文化精髓,具备经典文化整理、研究、再阐释能力、富有文化推广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其基本业务工作可以分为两类:文献数字化和文化推广活动。

国内外对于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从古籍数字化的国际合作管理、古籍字库、元数据、数据库结构、知识挖掘等技术方面,皆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对古籍文献扫描中的色彩管理等问题,也开始引起工作者的注意1。

随着全国图书馆界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开展,古籍数字化的图像采集作业规范化操作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承担数字化工作的单位的重视。

对专门从事扫描的工作人员、对藏品管理人员、修复人员等直接参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实践中的细节,能够帮助他们较为快速的上手操作,少走弯路。

因此,本文即以推广组成立五年以来的工作实践为主,简要概述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

1兹举数例:关于中华古籍的数字化国际合作研究,如龙伟、朱云《中华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及实践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32—35页。

李荣艳、李云龙、梁蕙玮《国际中华古籍数字资源整合研究及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14年第6期,50—53,34页。

张文亮、党梦娇《古籍数字化国际合作问题探析》,《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3期,1—4页。

对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的进展分析,有常继红、魏晓峰《国内古籍数字化研究进展与启示》,《河北科技图苑》2014年第3期,82—85页。

古籍数字化标准问题的研究,如葛怀东《论古籍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1期,47—49页。

王海花、王睿《西北地区古籍数字化现状及标准化建设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年第1期,33—36页。

古籍知识挖掘方面,如史睿《古籍文献索引与知识发现》,《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2—9页。

色彩管理方面,如肖禹、王昭《论色彩管理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9期,20—22页。

文津流觞第52期一、古籍数字化的主要内容现存中文古籍数量巨大,保存分散,读者利用困难,因此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古籍的内容转移到其他载体,可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目的。

这被称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也是目前我们文献数字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工作涉及加工对象、工具、著录标准和操作者,以及协调管理的机构。

古籍的数字化加工过程具体可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古籍影像数据采集。

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以抄本、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等方式呈现的古代文献,转化为影像数据的形式。

根据数据格式的不同,还可以分成图像、文本以及图像加文本三类;根据内容的完整程度,可以分成部分数据和全文数据两类。

第二步,古籍书目和影像的数字化加工。

即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 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的内容信息,实现便捷准确的检索,满足知识发现的需要。

图1 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基于古籍馆所保存的资源类型,珍贵古籍数字化可以制作多种类型的数据库。

古籍数字化推广国家图书馆已经建成的特色数据库,包括:甲骨、敦煌遗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西夏文文献)、老照片、汉文古籍(含方志)、金石拓片、年画、舆图等(参见图1)。

其中,“甲骨世界”数据库内,既包括甲骨实物和甲骨拓片的图像,也有对应释文。

该库收录甲骨目录2964条,影像5932幅;甲骨拓片目录2975条,影像3177幅。

数据库资源的著录包括出土地点、时期、原骨属性、原骨尺寸、来源、释文情况、著录情况、旧藏编号、卜辞内容类别等,用户可依据著录设置的检索途径进行全文检索。

该数据库还具有工具库链接功能,如《甲骨文合集》来源表及释文部分、《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等,以便读者参考1。

可以说,想要把如此丰富、好用的数据资源提供给读者,需要大量后台工作。

包括数据的组织与管理,如书目数据库的规范,需要统一的机读目录格式,国家图书馆用的是CNMARC;统一的古籍著录原则,国家图书馆现在使用的是国家标准1987年国家标准的《古籍著录规则》,并参考2008年的修订版;统一的古籍分类法标准,国家图书馆目前正在整合善本和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善本的目录著录分类采用四部分类法,而普通古籍则采用《中国古籍总目》中的经史子集丛的五类分法;统一的主题标引依据,国家图书馆主要使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统一的字库标准,例如在多种异体字存在下,选用哪个作为正字,可以对应那些异体字,等等。

这些工作,非一组之力能够完成,通常需要几个科组乃至与馆外机构合作,才能继续开展。

不仅如此,数字化工作还包括藏品资源衍生品,包括各种整理出版的成果和研究专著、论文等的转化。

例如“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影印出版的古籍,古籍馆学人论著(包括《文津学志》、《文津流觞》)、文献整理成果(如《西夏文献中的汉文文献释录》)、文献保护会议论文集、善本书目等。

经授权,这些资源可以整合在相关的数据库中,对文献著录、索引编制、知识拓展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

这方面,国际敦煌项目(IDP)已经有所实践,其数据库不仅是敦煌遗书的全部影像,对某号敦煌遗书的著录目录(如王重民《敦煌劫余录》)、研究成果皆做关联,因此在浏览某一文书图像时,可以同时了解其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古籍数字化的规范作业1对该数据库的设计和介绍,可以参见贾双喜《甲骨及甲骨拓片影像数据库的设计和实验》,《文津流觞》第8期。

文津流觞第52期无论是文献出版、高仿复制、专题展览、数据库建设,其来源都是数字化的藏品图像。

目前,推广组主要负责古籍馆的珍贵古籍数字化的采集加工管理,以及部分专题数据库的策划。

尤其是一线采集,经过五年多的具体实践,也逐步摸索出适应工作需要的一些业务规范。

对于古籍影像的采集,值得一提的是傅斯年图书馆制作的详细的数字化流程,包括作业步骤、内容、具体规范等。

这为我们制定相关工作规范提供了重要参考。

结合古籍馆的实际情况和数字化对象涉及的范围,推广组的规范作业要求人人了解库房管理制度,同时对数字化作业区进行安全管理,并在工作中细化和完善相关作业规范。

1.协作范围以古籍影印出版为例,从项目成立之日开始,数字化工作一般涉及五个科组,包括部门办公室、推广组、典阅组、修复组和立项科组(藏品所在科组)。

部门办公室为总协调,一般负责立项与合同管理,提交成品,并协调藏品流动。

立项科组负责提供藏品目录、配合修复组,给出藏品修复意见等。

典阅组、修复组和推广组主要在加工流程中分工合作。

其中典阅组负责藏品数字化前整理,包括书籍状况稽核、统计拍数、藏品出入库管理;修复组负责透字文献的衬纸或残损藏品的初步修整;余下的工作由推广组完成。

图2 古籍数字化作业一般流程从图2可以看到,接到藏品立项合同(附项目用书清单)、藏品出库清单后,古籍数字化推广推广组负责提归藏品、安排扫描或拍照。

这时要确认加工的需求,包括工期、数据参数、成品形态,在执行扫描和拍照过程中,要监护藏品安全,在完成扫描或拍照后,要进行图像质量检查,再根据要求转换格式、制作目录,刻盘或存盘,最后提交成品数据。

这些流程内的关键环节,如合同所附藏品清单的索书号、版本情况的核对,藏品出库清单整理,扫描、质检等分类登记表制作,文献提交清单等,都要有相关文本存档,以备查询。

2. 扫描作业2011年以来,推广组数字化加工的主要形式是古籍扫描。

使用的扫描仪有四种品牌:(1)意大利Metis扫描仪:有两种型号,其一为DRS 5070,适合扫描幅面比较大的文献,如地图等。

但是超过双A0幅面的文献,则需要拼图。

另一为DRS 750,为书刊扫描仪,适合A3以内文献。

(2)台湾虹光书刊扫描仪:Avision fb6080E,适合扫描A3幅面以内的文献。

(3)法国CopiBook(I2S)书刊扫描:主要适合A3以内的文献。

(4)德国赛数Zeutschel书刊扫描仪:适合扫描A3以内的文献。

从工作效率来看,每台扫描仪7小时可采集600ppi有效影像数据500—1200拍1,效率受图像分辨率高低要求、扫描对象保存状况及操作员熟练程度影响。

虽然速度上扫描仪远低于拍照,但图像质量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小,为目前主要的加工方式。

2011年,推广组还使用过照相机翻拍的方式。

其工作速度快,每分钟可拍照5—8张,一台相机7小时可加工2000拍。

其不足在于受光线、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大,相机本身的自动对焦功能不甚完善,对摄影师的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拍照生成的数据质量相对扫描较低;不同品牌相机的数据传输、软件兼容有时会出现问题。

因此除非极易碎、难以翻动却急需加工的文献,邀请专业摄影师进行拍照外,其余基本以扫描方式进行加工。

扫描加工的作业规范,主要包括电源管理、机器保洁、色卡与标尺的摆放、扫描区域的设定、文件命名、存储路径、图像质检、扫描登记、藏品管理等内容。

1按:在图像采集过程中,常用PPI作为描述图像分辨率的单位(pixels per inch),来表示输入设备的输入精度,如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意即每英寸长度上有多少个像素。

图像ppi值越高,画面的细节就越丰富。

DPI指输出分辨率,是每英寸长度上有多少个打印点(dot per inch),是针对于输出设备而言的,一般的激光打印机的输出分辨率是300—600dpi,常见的冲印一般在150到300 dpi之间。

文津流觞第52期其中,色卡与标尺,对书籍而言,一般放在左侧或右侧(同一种书或同一项目用书最好统一位置),与书籍边缘保留1厘米左右间距。

如果是长轴手卷,则置于藏品上方,同样距离边缘1厘米左右。

灰度卡与彩色卡可以并列摆放,开本稍大者,可将灰度卡压在彩色卡的长度尺上。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是柯达色卡。

扫描区域一般指线装书籍的一个筒子叶(个别项目要求半个筒子叶或双半叶),大尺寸藏品则需要划分扫描区域(如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以便于数字化图像质量检查、拼图及数据存储管理。

图片文件命名一般采用藏品号+题名+册序+图像流水号的方式。

多册古籍,最好分级建立存储文件夹,按册序存储,以便未来查找数据。

图像质检,指对照古籍原件,逐个检查图像数据,包括是否缺叶(漏扫),图像清晰度、完整度、是否歪斜变形、色彩还原情况,是否有杂物(碎屑、毛发等杂质),文件命名是否规范等,质检情况要认证登记在《质检工作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