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医体质保健知识
儿童中医药保健指导知识

0-36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知识培训
————儿童保健常用的穴位按揉方法
小儿具有生机旺盛而有稚嫩柔软的生理特点,一方面生机蓬勃,发育旺盛,另一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迎香、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四神聪穴的方法。
1
2
3
4
1
2
3
段。
放、
捏拿4-6
4
1)时间:在儿童18、24月龄
2)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3)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
4)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四、按揉迎香穴
1)时间:在儿童18、24月龄
2)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3)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4)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五、按揉四神聪穴
1)时间:在儿童30、36月龄
2)位置: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
3)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4)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讲座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讲座目录一、儿童中医保健概述 (2)1.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2)1.1 生理发育 (3)1.2 心理发展 (5)2. 中医儿童保健理念 (6)2.1 预防为主 (7)2.2 调理身体平衡 (8)二、儿童常见疾病预防与调理 (9)1. 感冒与预防 (11)1.1 感冒原因及症状 (12)1.2 预防措施与家庭护理 (13)2. 消化不良与调理 (14)2.1 消化不良表现及原因 (15)2.2 饮食调理与按摩方法 (16)三、儿童中医保健方法与技术 (18)1. 穴位按摩与推拿 (19)1.1 常见穴位功能介绍 (20)1.2 按摩与推拿技巧 (20)2. 饮食调养与营养搭配 (21)2.1 儿童营养需求特点 (23)2.2 饮食调养原则及食谱推荐 (24)四、儿童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 (25)1. 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6)2. 儿童情绪表现及特点 (27)3.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情绪管理 (28)五、家庭中医保健实践指导 (29)1. 家庭环境优化建议 (30)2. 日常观察与记录方法 (31)3. 家长参与儿童中医保健培训 (32)一、儿童中医保健概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儿童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传统中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需求,进行科学的保健管理,有助于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儿童中医保健主要围绕饮食调养、起居作息、情志调护等方面展开。
在饮食方面,主张“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及四季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起居作息方面,强调“养生之道,形神兼备”,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自然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情志调护也是儿童中医保健的重要内容,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一、饮食调养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食物宜细、软、烂,而且应品种多样。
4、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当。
二、起居调摄1、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渐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当,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儿童中医保健技法6-12月龄1、摩腹(1)位置:腹部(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2)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
施术从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将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任督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
如此循环,根据体重可捏拿4-6遍。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18-24月龄穴位按揉(1)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
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2)迎香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_中医小儿保健方法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_中医小儿保健方法随着人们对中医保健方法的认可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中医保健知识。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的内在平衡,帮助儿童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小儿保健方法,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健康。
一、饮食保健中医认为食物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儿童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摄入新鲜蔬果,适量的红枣、花生、核桃等干果,有益于增强体质。
同时,注意烹调方法,尽量少使用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以免伤害儿童的消化系统。
喜欢吃蔬菜的孩子可以考虑食疗,比如,根据中医理论,红枣、姜汤能够温暖脾胃,提高消化能力。
二、适度锻炼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
中医推荐让孩子参加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体育活动,如游泳、太极拳、跆拳道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发展,培养孩子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同时,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提高免疫力。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并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安全。
三、中药保健中药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也可以用于儿童的保健。
但是,使用中药要慎重,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认为,儿童的体质尚不稳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药材的耐受能力有差异,因此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
一些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等,都有提高免疫力、调节体质的作用。
但是,在使用中药时,家长应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良好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季节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
比如,在夏季炎热的天气里,应提前安排孩子的午休时间,尽量避免暴晒,防止中暑。
另外,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儿童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五、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玩耍、谈心等方式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幼儿园中医药小常识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中医药小常识:
1. 认识中药材:让孩子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枸杞、菊花、红枣等,可以通过观察、闻味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它们的外形和气味。
2. 饮食养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等。
还可以介绍一些中医药膳食,如枸杞炖鸡、山药粥等,让孩子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3. 中医保健方法:教孩子一些简单的中医保健方法,如按摩、艾灸等。
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按摩手法,如揉揉太阳穴、捏捏足三里等。
4. 认识经络穴位:向孩子介绍一些经络穴位的知识,如太阳穴、足三里穴等,可以通过图片、模型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它们的位置和作用。
5. 中药茶饮:给孩子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饮用的中药茶饮,如菊花茶、柠檬水等,可以让孩子了解中药茶饮的制作方法和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向孩子介绍中医药知识时,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孩子误食中药材或使用不当的中医保健方法。
小学中医知识点归纳

小学中医知识点归纳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触世界和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了解一些中医知识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健康意识和养生习惯非常有益。
本文将对小学中医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医知识。
一、中医养生理念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节身体平衡。
中医养生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理: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饮食禁忌。
例如,小朋友在生长发育期应该多吃谷类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食物。
2. 起居调摄:中医讲究合理的作息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提倡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 运动保健: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都很有好处。
不同的季节和体质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例如夏天可以游泳降温,冬天可以打雪仗增加活动量。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等方式来了解病情。
小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面色、舌苔等来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例如,面色红润通常表示体质好,面色苍白可能存在贫血情况。
2. 闻诊:通过听声音来判断身体是否有异常。
例如,咳嗽声音中带有稀疏的响声可能是感染引起的。
3. 问诊:医生会问病人一些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等问题,以更好地了解病情。
小学生也可以学会通过询问别人的感觉和体验来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
4. 切诊: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是否平衡。
小学生可以开始学习如何正确地触摸自己和家人的脉搏。
三、常见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小学生可以了解以下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对疾病进行治疗。
小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如枸杞、黄芪等,并了解它们对身体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_中医小儿保健方法

儿童中医保健知识_中医小儿保健方法提高儿童健康素质,增加中医保健知识是必需的,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儿童中医保健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儿童中医保健知识小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五脏六腑的功能不够完善,尤其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较成年人容易患病,因此应加强儿童日常保健。
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纵儿所好,乳食无度。
(二)起居调摄1、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
婴幼儿衣者应寒温适宜,避免过暖。
2、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注意逐步形成夜间以睡眠为主、白天以活动为主的作息习惯。
3、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一)饮食调养1、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2、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按时,相对定量,不多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
培养独立进餐的能力。
(二)起居调摄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
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遵循古训“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三)运动保健1、保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适当运动,如跳绳、拍球等。
三、儿童饮食宜忌1、大便干结:宜进食绿色蔬菜(芹菜、白菜、萝卜等)、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忌食香燥、煎炸、辛辣、油腻食品。
2、腹泻:宜进食薏苡仁、山药等;忌食生冷、油腻食品。
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饮食调养1、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营养均衡。
食物品种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牛奶、鱼、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注意荤素搭配。
儿童中医药保健的内容

儿童中医药保健:呵护下一代健康的珍贵财富引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与成长不仅是家庭的期盼,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中医药保健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在儿童健康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儿童中医药保健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以及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全面的了解,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到中医药保健在呵护下一代健康中的珍贵贡献。
第一部分:中医药保健的基本原理中医药的整体观中医药是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儿童中医药保健中,这一观点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阴阳五行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在儿童中医药保健中,了解儿童体质的阴阳五行属性对于调整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至关重要。
不同体质的儿童需要不同的保健方法。
第二部分:儿童中医药的应用方法食疗中医药强调“药食同源”,因此食疗在儿童保健中占据重要地位。
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儿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见的儿童健康问题,如腹泻、厌食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儿童中医药保健中,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但在使用中药时,必须谨慎,遵循医师的建议,确保药物的安全和合适。
推拿与针灸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生理不适,如哮喘、便秘等。
中医的推拿和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促进气血畅通,促使身体恢复平衡。
第三部分: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儿童感冒与发热感冒和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中医药提供了多种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包括中药汤剂、食疗和穴位按摩。
儿童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别容易影响儿童。
中医药的针灸和中药治疗可以帮助儿童减轻哮喘症状,同时改善肺部功能。
儿童过敏症过敏症在儿童中也十分常见,常表现为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中医体质保健知识
儿童常见中医体质分为以下7型:
(1)生机旺盛质;(2)脾虚质;(3)热滞质;(4)湿滞质;(5)积滞质;(6)心火偏旺质;(7)异禀质。
各型体质中医保健常用的方法:
1、生机旺盛质
定义:从小机体就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对自然环境适应力强,生长发育良好,智力发育正常,精神状态好,疾病少,恢复快。
表现:食欲正常,饮食量按期增加。
自我调节能力强,进食寒热食品,体内阴阳都能自行调和,不会出现明显不适。
毛发润泽,皮肤柔嫩,面色红润有光泽,唇色红润,精力充沛,活泼强健,语声清晰,哭声洪亮和顺,睡眠安静,无盗汗自汗,大便每天1次,成形不干燥,小便正常,舌体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或缓。
生长发育:发育正常,身体健壮、匀称、生机勃勃、生长旺盛。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好。
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脾胃旺盛。
2、脾虚质
定义: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一系列脾虚证状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对外界适应力差,较易引起各种的胃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
表现:经常出现食欲不佳,进食后消化不好,口气秽臭,进食量少,神疲懒言,哭声较低,身体虚胖,安静少动,面色苍白或萎黄,自汗乏力,动则汗多,大便溏烂,或夹不消化食物残渣,每日2-3次,小便量多或正常,舌色淡,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
生长发育:出现虚胖型的形体。
学习能力:容易引起学习能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成因:后天饮食不当与失调。
调理方法:健脾。
方药:四君子汤。
3、热滞质
定义:由于脾胃亏虚或饮食不节,积滞日久化热,导致的一种综合症状。
表现:平素恣食肥腻辛辣煎炒等食品,尤其进食“燥热”食品后,易出现不适。
唇红,面色偏红,或有低热,烦躁多啼,夜卧不安,或睡中头汗出,不耐热,口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生长发育:形体偏瘦。
学习能力:容易引起学习能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成因:饮食不知自节,恣食、偏食,宿食不消,气机郁滞,久蕴化热;或气郁、血郁、痰郁、湿郁、情志郁结等日久化热而成。
调理方法:清热消滞。
方药:小儿热滞汤。
4、湿滞质
定义:由于脾气亏虚,湿浊阻滞,以脾虚湿滞导致的一种综合症状。
表现:食欲差,食量不多,平素嗜食肥甘厚腻的食物。
自我调节能力差,尤其进食湿气重的食物后,感觉明显不适。
面色萎黄或晄白,精神疲倦,不爱活动,食欲不振,眼屎多,厌食油腻,有时呕吐痰涎,纳呆,有时浮肿,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或泄泻,小便浑浊、量少或正常,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
生长发育:形体虚胖。
学习能力:容易引起学习能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成因: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失常,体内水湿停聚。
或长期在多雨或潮湿的环境状态下生活。
调理方法:健脾化湿。
方药:小儿湿滞汤
5、积滞质
定义:由于饮食不当,调理不及时,内有积滞,而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导致的一种消化不良的综合症状。
表现:积滞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受阻,引起形体消瘦的一系列
积滞症状:食欲不振,饮食量较少,饮食不慎则觉明显不适。
面色苍白或萎黄,有时可见吐乳或酸馊食物残渣,腹部胀满,大便不调,酸臭或便秘,或夹有食物残渣,舌色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厚,脉细。
生长发育:形体偏瘦。
学习能力:容易引起学习能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成因:体质虚弱,饮食不当,乳食不节、饥饱失常,或过食肥甘生冷和难以消化之物,停聚不化,气滞不行。
调理方法:健脾消滞。
方药:小儿积滞汤。
6、心火偏旺质
定义:小儿心常有余,心火易亢,以心火亢盛导致的一种综合症状。
表现:平素恣食肥腻辛辣煎炒等食品。
易出现口腔溃疡、失眠、便秘等疾病。
面红,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易兴奋,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挑食,纳差,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入睡难,睡觉易惊醒,夜间啼哭,踢被子、掀衣服,嘴唇偏红,舌质红,苔黄干,脉滑数。
生长发育:形体消瘦。
学习能力:容易引起学习能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成因:先天禀赋偏颇,后天保健失调;嗜食肥腻厚味;有的因为过服温补药物,生火化热;或教育方法不当,情志失调,五志化火。
调理方法:清心降火。
方药:导赤散加减。
7、异禀质
定义: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特异性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
表现:遗传性疾病有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异常等;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过敏性疾病因过敏情况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饮食:自我调节能力差,因异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生长发育:小儿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因异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
可见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肢体缺陷。
学习能力:容易引起学习能力不足,记忆力下降,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影响智力发育。
成因:先天禀赋不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食物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因素,或母亲生产时意外因素等影响。
调理方法:健脾补肾,补养先天、后天为基础。
方药: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为基本方,根据临床症状不同进行加减。
脾虚质-四君子汤:太子参5g、白术5g、茯苓5g、甘草3g 热滞-小儿热滞方:太子参5g、白术5g、云苓5g、甘草3g、竹茹5g、葫芦茶5g、布渣叶5g、蒲公英5g、川朴3g
湿滞-小儿湿滞方:太子参5g、白术5g、云苓5g、甘草3g、绵茵陈5g、扁豆5g、火炭母5g、佩兰5g
积滞-小儿积滞方:太子参5g、白术5g、云苓5g、甘草3g、独脚金5g,象牙丝5g、白芍3g、鸡内金3g
心火偏旺-导赤散加减:生地5g,甘草3g,淡竹叶5g,麦冬5g、通草5g、灯心草5g
睡眠差烦躁:麦冬3g,茯苓10g,比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