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对比张爱玲与杜拉斯悲剧情感观

合集下载

析杜拉斯与张爱玲情爱观之异同——以《情人》和《金锁记》系列互文性小说为例

析杜拉斯与张爱玲情爱观之异同——以《情人》和《金锁记》系列互文性小说为例

析杜拉斯与张爱玲情爱观之异同——以《情人》和《金锁记》系列互文性小说为例[摘要] 杜拉斯与张爱玲的作品存在着让读者着迷的互文性。

对比分析二者互文性明显的作品以窥探两位女性作家的情爱观及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身体写作;杜拉斯;张爱玲;爱情;欲望1993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用以鼓励文坛新人的奖项——颁发给了年逾古稀的女性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

其出版于1984年的半自传体小说《情人》是她获此殊荣的最直接原因。

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学界也掀起了对这个传奇女子及其作品的研究高潮。

其为人行事的“不可归类”及其作品风格的独树一帜都让国人为之疯狂;其作品的互文性让读者在她织就的文学王国里兜转之时禁不住频频回顾。

她的影响已不止于学术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小资阶级”范围内的女子“言必称杜拉斯”。

杜拉斯俨然成为某些读者的精神领袖。

从这个角度而言,张爱玲——毕生笼罩着传奇色彩的华人女性作家——可谓是杜拉斯未曾谋面的姐妹。

两位女性隔着浩瀚的大洋,散发出同样耀眼的光芒,在女性文学史上各自涂抹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

《情人》让杜拉斯一夜成名,而张爱玲的《金锁记》被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这两部被各自的创作者喜爱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家不尽相同的爱情观念,在叙述上也折射了她们各自的风格:一个是在张扬之中凸显孤独,一个则是华丽而苍凉。

杜拉斯和张爱玲都是用生命来写作的女子,旁人无法复制的经历和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笔墨写就了她们各自的传奇。

作品中的情与爱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或喜或悲的故事,更是作家对人类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及理解。

一、杜拉斯之炙热张扬杜拉斯在《摧毁吧,她说》中宣称:“每次我有欲望,我就有爱情”,“欲望和爱情的等值在激情中怒放,激情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并使生存具有意义”。

[1]p72欲望与感情渴求是杜式爱情的最根本萌发之地;在她的作品中,欲望和爱情是相随相伴的,欲望折射了爱情,而爱情赋予了欲望寓意,形而上的爱情几乎不存在于杜拉斯的文字之中。

硝烟中的玫瑰--论杜拉斯和张爱玲之女性写作

硝烟中的玫瑰--论杜拉斯和张爱玲之女性写作

丧 和信 仰 危 机 . 这 种 全 球性 的恐 慌 折 射 在 多 数 文 学 作 存 在 意 义 在众多 “ 大手笔” 名著 中. 国家 、 民族 及英 雄 是叙 事 的 主旋 律 . 个 体 的 私人 情 感 湮 没 于 宏 伟 的爱 国 情 感里 . 在 强 大 的 民 族 情感 叙 事 话 语 中无 迹 可 寻 。 杜 拉斯 的 四部 作 品涉 及 战 争 . 她 的悲 愤 与 思 考 和 独 特 的个 人 体 验 相 互 交 织 . 最终 以爱 情 和情 爱 的 书 写 呈 现 出 来— — 相 对 于波 澜 壮 阔 的英 雄 史 诗 战 争 叙 事 . 凡 夫 俗 子 的小 情 小 爱 便 是 细 节 — — 女 性 作 家 的情 愫 化为了文字 . 字字如血 。
本文为2010广西教育科学课题杜拉斯与张爱玲比较研究201010lx488的阶段性成果杜拉斯和张爱玲两位女性作家从创作伊始便在作品中呈现出极大的女性自觉她们从女性视角下笔来书写女性用细腻的笔触描述女性的日常生活和琐碎情感即使是涉及严肃话题如战争她们的切入点也仍然是女性的私人情感立足女性的立场使得她们更能畅所欲言挥洒自如
玲 在中国的“ 大红大紫” . “ 女性书写” 这 一 说 法 也 受 到 了越 来 越 多读 者 的关 注 . 把 杜 拉斯 与张 爱 玲并 置 阅读 . 可更 为 有 效地 理 解 女性 书 写 及其 特 质 和力 量


杜拉斯之“ 肆意”
2 0世 纪 的 两 次 世 界 大 战导 致 了 全 球 性 的 理 性 沦 他 的 尸 骨横 陈在 布痕 瓦尔 德 集 中营 的 累 累 尸 骨 之 间
局 部 的身 躯 —— 头 部 以下 .腰 围 以 上— — 在 蠕 动 . 这

张爱玲与杜拉斯

张爱玲与杜拉斯
二粼 摄头 m u
我最喜欢的两个 女作家:张爱玲与杜
拉斯。
张爱
众生相, 洞察世俗男女之可怜 、 可 笑, 而她自己, 依然是 “ 误落尘世 的天外仙子” ,在这嘈杂的人世 中, 以孤傲的眼光脾脱众生。 杜拉斯与张爱玲 ,她们最相 似的地方是 : 真实。 她们都没有丝毫的造作, 都 在真实地展现 自己和生活,比起 一些女作家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 文字、 故作姿态的清高, 张爱玲与 杜拉斯是多么忠实于自己和自己 眼中的生活, 毫无顾忌地、 淋漓尽 致地呈现 自己和 自己眼中的生
知 为什 么 刚 才说 的
话会让我流出了眼泪。 尽管绝望, 还要写作。啊, 不, 是带着绝望心
情写作。 那是怎样的 绝望啊, 我说
不出它的名字……”
这是杜拉斯晚年留给人们的 最后的文字。她回顾了自己的人 生, 反思了自己的创作。写作, 对 杜拉斯来说 ,是对世界的一种独
特诊释, 对生命的一种特殊体验。 绝望与孤独, 是她生命的元素; 追 求与创造, 是她生命的火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了《 倾城之恋》 《 红玫瑰与白玫 瑰》 《 十八春》 ( 多少恨》 ( 封锁》 《 心经 》 《 花凋》 《 茉莉香片》
……欲罢不能 ,沉迷在张爱玲 的
小说世界中, 于是买了《 张爱玲文 集》 四本, 一篇不漏地读了下来, 对这个旷世才女的文字和睿智 、 真实和洞察世事的卓越能力深深
地佩服。 张爱玲 的睿智令人叹服 , 她 以过人的才华和敏感的心灵来展 示她的大雅和大俗,她看透芸芸
我迷恋她们, 倾慕她们。 最早读的是张爱玲的 《 金锁 记》 , 感叹于曹七巧的形象刻画得 活灵活现, 傅雷曾比喻《 金锁记》
是“ 文坛上最美的收获” 。 接下来

2012试论张爱玲小说作品悲剧美及成因(博客稿)

2012试论张爱玲小说作品悲剧美及成因(博客稿)

试论张爱玲小说悲剧美特征及成因东方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悲剧性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张爱玲小说悲剧性色彩的主要成因,进而分析其小说悲剧美的主要特征。

一是张爱玲作品悲剧色彩的成因,主要从残酷的创作背景与人生经历、古典文化积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对爱情的执着与决绝冷峻的个性等方面分析。

二是张爱玲作品悲剧色彩的主要特征,主要从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悲剧性人物、以婚恋遭遇为主的悲剧性线索、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以画境意象为主的悲剧性意境等方面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色彩人性意境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心灵震撼,并以触动人内心深处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

张爱玲凭借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超凡的文学天赋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

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冷峻、悲伤、苍凉的风格和悲剧美感。

她用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营造了一个阴森苍凉的人间世界。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以这种独特的悲剧美感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

在女性作家阵营里,她无疑是树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标杆而令人钦佩。

她在散文《自己的文章》中也承认,“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色彩的成因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固然有许多的主客观原因。

张爱玲、杜拉斯作品中的母爱异化与女性关怀

张爱玲、杜拉斯作品中的母爱异化与女性关怀

[ 文 章编号 3 1 o o i 一 6 5 9 7 ( 2 0 1 3 ) 0 5 — 0 1 2 8 — 0 5
钱, 起初是 亲切 有 味的事 , 因 为我一直是 用一 种 罗曼 蒂 克 的爱 来爱 着 我母 亲 的 ……后来 , 在她 的窘 境 中 三 天两天 伸手 问她 拿钱 , 为她 的脾气磨难 着 , 为 自己 的忘恩 负义磨难 着 , 那些 琐屑 的难 堪 , 一 点点 的毁 了
第4 9 卷 第5 期
2 0 1 3 年 1 0月
广西师 范大 学学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x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1 S e i e n c e s E d i t i 0 n
我 的爱 ” [ ] 盯。
到后来 往往 成为个 人艺 术创造 的动力 。个 人在生 活
中受 到 内外 阻碍 , 在 本能 及欲会通 过 艺术 或文 学创 作来升 华 , 将 内心 的价值转
移到 文 学作 品 中去 , 因此 文学 艺 术作 品是 人的 本 能 欲求 的代偿 品” [ 1 ] 1 。 。 张爱 玲 、 杜拉 斯两 位女性 作家通 过个 人生 活经 历 在作 品中的转写 来揭 示父权 制下 的 母爱异 化 , 体 现 出她 们对女 性群 体的深 切关 怀 。
V o 1 . 4 9 N 0 . 5
0 c t 0 b e r 。 2 0 1 3
张 爱玲 、 杜 拉 斯 作 品 中的母 爱异 化 与女 性关 怀
周仕益
( 广 西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广西 桂林 5 4 1 0 0 4 )

杜拉斯与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_周雳

杜拉斯与张爱玲作品中的母亲形象_周雳

摘要:法国作家杜拉斯(1914—1996)与中国作家张爱玲(1920—1995)生活于同一个时代,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她们的作品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通过比较两位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分析她们的相似之处,并探讨造成这些相似之处的原因。

关键词:杜拉斯张爱玲母亲形象“母性”是文学领域里永恒的主题,在众多文人的笔下,母亲形象一直被一系列漂亮的词汇修饰着,构成了一个千年纯洁的神话。

但是,杜拉斯(1914—1996)与张爱玲(1920—1995)这两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女作家却解构了这个神话,她们笔下的母亲是一群丧失了母性的女人,被男权社会彻底异化,走不出男人的阴影,始终处于一种没有归宿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一波伏娃说:“母爱不是直觉的、天生的,在任何情况下,天生这两个字均不适于人类。

母亲对小孩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母亲的处境及对此处境的反应。

”[1]杜拉斯在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溺爱儿子、对女儿漠不关心、贪恋财富的母亲形象。

她对女儿苏珊的冷漠无情让人发指:在朗镇的舞会上,为了让女儿讨好富有的诺先生,母亲要苏珊对诺先生表现得可爱些:“你为什么死人般哭丧着脸?你不能装得可爱些”[2]从第一次见面以后,诺先生就开始不断地送给苏珊一些礼物,母亲则急不可耐地催促诺先生向苏珊求婚,因为苏珊嫁给诺后,诺先生就会给她钱,而母亲认为只有财富才能带给人幸福。

当诺先生送给苏珊一枚钻戒后,母亲很快就把钻戒藏起来,却并不相信女儿的清白,她“扑向苏珊,用尽力气用拳头打她……这情景持续了两个小时……接着,她又站起来扑向苏珊”。

[2]这种疯狂的行为很难想象会是一个母亲的所为,这里的母亲视女儿为获取利益的一颗棋子,无形中剥夺了女儿的幸福。

《副领事》中疯姑娘的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恶魔的化身。

疯姑娘在十六七岁时失足怀孕,被她母亲赶出了家门。

她只能朝“险恶莫测的天边汇合而去”,因为母亲曾说:“如果你回来,我就在你的饭里放上毒药,把你毒死。

张爱玲与杜拉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张爱玲与杜拉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目录引言 (1)第一部分相似经历,形成了相近的创作风格 (3)1.1张爱玲与杜拉斯的相似童年 (3)1.2张爱玲与杜拉斯的创作内容 (4)1.3张爱玲和杜拉斯创作风格比较 (8)1.4张爱玲的政治叙事 (11)第二部分张爱玲与杜拉斯小说中的女性异化 (16)2.1相似的母亲形象之“异化” (16)2.1.1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 (16)2.1.2杜拉斯笔下的女性 (18)2.1.3张爱玲与杜拉斯笔下的母亲形形象之比较 (20)2.2命定式“荒诞”造成的原因 (21)2.3张爱玲从抗争到放弃抗争 (25)2.4张爱玲的处事原则 (29)结论 (32)参考文献 (33)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5)致谢 (36)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37)引言张爱玲与杜拉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引言1995年张爱玲去世,文坛又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日渐丰厚。

张爱玲研究既经历了非凡的寂寞,又曾有过非凡的热闹,这一切都与张爱玲自己所追求的“现世安稳”形成巨大的反差。

但是这些研究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张爱玲长期被漠视,也由于张爱玲作品中的确有值得称道之处,有些文章对张爱玲的评价过高,往往忽视其作品中的局限性和缺失,与此相反的,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重视的不够。

杜拉斯自1984年《情人》获奖后被介绍到中国,出版对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情人》中译本多达6种,但是文学界对她不可谓不冷淡,目前笔者还未发现国内有研究杜拉斯的专著和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也是寥寥。

相比于中国学术界对杜拉斯的“冷”,西方对杜拉斯的研究可谓是“热”极,从1950年《抵抗太平洋的堤坝》开始,法国各大报刊、杂志始终都有批评她的文章,后来更有专刊、专号特别奉献给这位卓越的作家。

我认为,中国文学界对杜拉斯的“冷”完全是一种误解与偏见,媒体对杜拉斯个人生活的炒作和电影《情人》对文本庸俗化的处理使得中国读者将杜拉斯定义成了擅长写情色故事、有着传奇感情经历的的通俗女作家,这对杜拉斯是及其不公平的。

杜拉斯和张爱玲对于爱情的体验之比较

杜拉斯和张爱玲对于爱情的体验之比较

断零的忧愁———杜拉斯和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浅析(陈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8298)【内容摘要】杜拉斯和张爱玲作为两个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女作家,身份经历的迥异所造成了那种以爱情为依托的人生观在她们的作品中以委婉曲折的形式被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并非纯粹的爱情体验的表达,也不纯然是一种对于爱情的理性关照,从她们的对于爱情的表达中所透视出来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对于人生的一种断零的体验,虽然这种无可接续的体验在她们的作品所体现的角度和方式是很不同的,但是一种落寞的心态清晰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当然这种落寞的程度是不同的。

从对于杜拉斯和张爱玲的对于爱情的体验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本土资源和异国资源在XXX的叙述中所起到的微妙作用。

关键词:断零体验漂泊感形象学怨恨杜拉斯以一种我们完全陌生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她的不对称式的叙述和那种过于炽烈的对于爱情的投入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末世感,“回忆的片段,欲望的火焰;痛苦时的迷失、愤怒、号叫、等待和沉默,在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都能成为一本本书的不容置疑的源泉和内容,作品和生活是一种奇遇的两张面孔。

”1杜拉斯不满于人机械地生活在现实的秩序内,残酷而又异化的生存环境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她曾经说过自己一直处在家庭的门外,是个被忽略的角色。

她的小说更多地展现了一种精神空间的惶惑,,自我认同结构在现实世界中被无情地摧毁,她在她的小说里不停的漂泊,她的归宿是一种可能性而非某种切实的生活。

她的无所归依的飘零感在她倾力想象的国度里找到了另一种回应,那就是张爱玲的写作,只不过张爱玲的作品是以中国古典美的韵味表达那种身世没落,相异的外在形式之下,潜藏的气势是那同气相求的对于人生的一种断零体验,也即无可接续有无可希望的孤立的心理状态,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观察角度给我们阐释了一种我们可能每每遇到却无心观之的寥落境界,也许她们的表述是消极甚至是变态的,可是这消极和变态不正是生命的一部分的真相吗?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对比张爱玲与杜拉斯悲剧情感观郎万芳内容摘要:本文以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从外视野角度解读及对比张爱玲及杜拉斯悲剧情感观的异同及成因。

同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较解读出张爱玲及杜拉斯的悲剧情感观在文本中的显现。

关键词:平行研究张爱玲杜拉斯悲剧情感观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她的作品中充满着苍凉的悲剧意味。

杜拉斯却是生长成名在另一国度的作家,在1984年她的作品《情人》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的主题便是杜拉斯在其他作品中也不断重复的“痛苦的爱情”①。

而张爱玲作品中苍凉的爱情更不能不说是以痛苦为代价。

杨燕翎,尹佳鑫两位研究者在《张爱玲与杜拉斯创作中悲剧意识产生原因探析》一文中从个体生命体验和社会环境影响两个方面,探讨两位女作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得出作家的个人创作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结论。

两位学者的研究从那个角度来说已经很到位。

本文以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从外视野角度解读及对比张爱玲及杜拉斯悲剧情感观的异同及成因。

同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较解读出张爱玲及杜拉斯的悲剧情感观在文本中的显现。

两位生长在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却有着如此相似的悲剧情感观。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论证。

一、童年生活相似的悲剧性张爱玲生于没落官宦人家。

父亲是一位遗少型的花花公子。

父母不和,最后父母离了婚。

母亲抛下幼小的张爱玲独自去法留学。

把张爱玲留在了荒淫的父亲及冷漠的继母身边。

可以想象,一位遗少的父亲给予孩子的是怎样的束缚性质的教育。

再加上继母的冷落,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于是,潜意思中,她生成了一种反叛心态。

这些,在她的作品里很有体现。

她在作品里塑造的一批形象猥琐,品格低下的男人便是证据。

在小说《金锁记》中,七巧便是在母爱缺失的环境中长大。

而七巧的女儿长白则有一个已经疯狂的变态的母亲。

①余杰:《杜拉斯:爱是不死的欲望》外国文学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s , 1997年03期这些,都跟张爱玲深深的体会到母爱的冷漠与脆弱有很大的关联。

杜拉斯童年丧父,母爱的缺失以及长期贫困的生活和令人窒息的绝望深深影响了杜拉斯今后的创作。

她整个童年时代和大部分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印度支那度过的, 18岁时才回法国定居巴黎。

一位流浪的国民,一个没有受到关注的少女,一个破碎贫困的家庭,这些成为促使杜拉斯悲剧情感观成型的重要动因。

在作品《情人》中,那个瘦弱的法国小女孩不用说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她与那位中国情人疯狂的性爱过程正是源自于杜拉斯的幼年缺位的性教育。

由此可观,两位作家都是因为童年的不幸福的家庭生活而塑造起自己的悲剧情感观。

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全是满目的创伤,伤害与苍凉。

总有那么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凉意味。

二、生活的颠沛动荡张爱玲在经历家庭动荡后,曾离家出走。

此后,她努力的学习,成绩优异。

可她上大学的经历却颇为不顺利。

本该到英国国念书的她却因为战争的缘故不得不到香港念书,可悲的是,战争却使得她没有念完大学。

书因为战争而没有念清净,且从小心中便埋下悲剧种子的张爱玲更加的显得悲观了。

而这些所有的动荡都在她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如《倾城之恋》中那对在战火之中仓促抓住对方的情侣便透着一股悲剧的苍凉。

杜拉斯的生活更不用说是不安定的,况且,从小在印度长大的她心里充满了不安全感。

生活的颠沛使人更容易感怀悲悯身世。

杜拉斯的作品几乎全部带有自传性质。

她的那种随处可见的“痛苦的爱情”的主题便证明了动荡的生活使她的心中更添了几种悲悯因素。

三、文本中的悲剧情感观爱情是杜拉斯作品中不变的主题。

她以一种执着的姿态想要去发见一种真正的绝对的爱。

而出现在作品中的爱却似乎已经变了形。

她以一种更加具有毁灭性的焚烧的姿态出现。

在《情人》里,爱情似乎完全被性爱、肉欲所取代。

她的焚烧的爱使得她认定“他应该知道,像这样的爱情,情深似海,今生今世不可能再有第二次。

”②这样的爱情观使得作者笔下的爱均带有这种具有毁灭性的特点。

不是毁灭自己,便是毁灭别人来成全自己的毁灭。

从而,这样的爱最终只能走向一个已经固定不变的结局。

这样决绝的爱,这样强势的爱结局只能是焚烧到尽头后的②Marguerite Duras,l’Amant de la Chine duNord,Gallimard, 1991, p.122.灰飞烟灭。

因此,杜拉斯追求的爱是纯净而纯粹的爱,这样的爱只能是悲剧的。

张爱玲的爱情观也有着深刻的悲剧性。

《金锁记》中的女主角曹七巧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女孩儿,她以为嫁到姜家会有幸福的希望,谁知道等待她的是一个身患重病而瘫痪在床的猥琐丈夫。

这样的丈夫与一个健康女孩的期望是完全不符合的。

然而七巧并没有马上绝望,她把可能的爱情寄托在小叔子季泽身上。

然而,直至分家她的爱情愿望仍然没有得到实现。

分家之后,七巧又亲手把自己的爱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现在的她,已经被黄金的枷锁牢牢套住,爱情对她来讲成了奢侈的东西,而她也因为害怕似乎已到手的自由(至少是支配金钱)被季泽一并骗走。

这样的爱情观是悲剧的,七巧像是一只怯于扑火的飞蛾,只得在离火焰一寸之处被冻死。

飞蛾扑火的毁灭是不幸的,可是,比起欲扑火而仅止于观望的飞蛾来说,被冻死无疑是更加悲剧的结局。

两种爱情的悲观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相似之处的。

首先,她们毫无疑问的是悲剧。

杜拉斯的《情人》两人相爱的结局是毁灭,《金锁记》里,两人相爱的结局却是苍凉的毁灭。

然而,两种悲剧的表现形式却又是各不相同的,在《情人》中,通往毁灭的道路是疯狂的性爱。

在《金锁记》中,通往悲剧的道路是无望的等待与忍耐。

悲剧道路的不同,是因为作者们身处的环境及所受的教育不同。

张爱玲从小受着旧礼教的严重束缚,而杜拉斯却从小缺失这性的教育。

就文化背景而言,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的小说界已经算很露骨,很大胆。

而对于杜拉斯来说,这只是真实的表现了她的爱情观,她并不需要对此负责,也不需要对此感到羞耻。

然而,两种悲剧的道路无疑是殊途同归的,最终都归依于爱情的毁灭及灵魂的无法救赎。

四、无可救赎的悲剧命运作为一名西方作家,杜拉斯的作品里极少提到上帝。

宗教对她的影响很小。

她作品中的主人公没有上帝来救赎。

假如她的作品中存在一个救赎的“上帝”,那么这个上帝只是性。

性完成了她作品中人物的暂时解脱之路,然而,在暂时的解脱之后又是更深的沉沦。

直到心破碎掉,而无法阻止的伤痛来袭。

杜拉斯不用神来压制自己笔下的人物,或者说她自己。

她傲视法国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们,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她给予她的作品最强的表现力。

因而那些悲剧也就被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张爱玲的作品中也几乎不出现具有神性的物或人。

假如,她的作品体现出一种神性,那么这个神便是她自己。

她用悲悯的目光去看待芸芸众生。

她给她们造出悲苦苍凉的路。

这也是更深一层的人性的揭示。

人的最初及最终都是痛苦的,愚昧的人们期待一种快乐的日子,于是造出了神。

其实神便是她们自己。

她们期待神的救赎,却自己引领自己走上一条悲剧的路。

宗教的缺失,使得两位作家的作品中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也更加真实。

没有假兮兮的你终会幸福的宣告,她们只是悲悯的看着那些人物在悲剧中翻滚浮沉。

五、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小说男女主人公在炮声隆隆中走到一起,这好像是一对爱侣在战争中相互扶持着要走下去。

其实这并不是这样的。

流苏并非爱柳原入骨。

柳原只是流苏逃离压抑家庭的庇护所,是流苏通往一种更加美好的桥梁。

在战争没来临之时,她尚且有权力离开,而当战争来临,她却没有了自由,只能和柳原走下去。

而对柳原来说,战争使得他出于道德等诸多因素而不得不回去陪着流苏,在他的心里,一直在寻找着一个更好的结局,一种更利于他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可以说,爱情在战争来临时并没有迸发出激动人心的火焰,而是在战争的催化下变成了两人走到一起共患难的催化剂。

因此,张爱玲是以一种漠然的局外人的态度来看待战争,战争所带来的这一切,也许仅仅只是因为巧合,而她又恨战争让她如此颠沛流离,于是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添上一个看似稳定圆满的结局。

战争对杜拉斯来说更是一种催化命运巧合发生的路径,对于她来说战争所造成的际遇更悲惨些。

在占领时代,关押在集中营里的犯人,替德国人卖命的法奸。

她的丈夫像一具真正的骸骨被放在担架上抬走,这些催化着杜拉斯心中爱的悲剧性。

她笔下的爱情总是与背叛联系在一起。

而背叛与忠诚,“都是同样的怜悯,同样的呼喊,同样的缺乏判断”。

她不是缺乏判断,只是用这种更加痛苦的表现来宣示她的悲悯。

战争四处扩张、渗透、抢劫,无孔不入,深人人的躯体,人的灵魂。

面对战争,爱是无能为力的。

面对这样无能为力的爱,杜拉斯心中的悲苦便倾泻于纸上,用一种更深刻的悲悯去揭示,去救赎。

从生活际遇上看,两位生活在不同的国家的作家际遇是很像的。

她们都曾经颠沛流离,张爱玲甚至客死他乡。

她们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爱她们入骨的男子,因而她们的心中始终保留着一股笔下角色的悲剧情怀。

她们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杜拉斯甚至在异地他乡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

而张爱玲晚年因客居他乡不熟悉当地风情而文思枯竭,杜拉斯却在晚年获得法国文学的最高荣誉。

她们很相像,但写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但她们写作的基调却是惊人的相似,她们都写了那么多,那么感人至深的悲剧。

以悲剧之力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来洗刷心灵上的尘埃。

从这一点上,她们无疑是相通的。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却有如此深刻的相似之处。

她们有着相似的悲悯情怀及悲剧情感观,而悲悯,正是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1】玛格丽特·杜拉斯王道乾译《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6月版【2】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选《倾城之恋》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3】余斌:张爱玲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朱智秀:西方文化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5】余杰:《杜拉斯:爱是不死的欲望》外国文学动态, Recent Developments , 1997年03期【6】M arguerite Duras,l’Amant de la Chine duNord,Gallimard, 1991. 【7】杨燕翎尹佳鑫《张爱玲与杜拉斯创作中悲剧意识产生原因探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2011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