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汇总

合集下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课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课件

2、位置——我国的南大门 位置 我国的南大门
分 析
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 从纬度位置看, 国的哪个温度带? 国的哪个温度带? 热带和亚热带 ②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 从图中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海陆位置。 (图片点击可放大) 想一想这种海陆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有何影响? 想一想这种海陆位置对珠三角交通有何影响? 交通便利 ③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 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相对位置,观察本地区与香港、 澳门特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思考为什么称珠三角 澳门特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 为中国的南大门? 为中国的南大门? 紧邻港澳, 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总结: 总结: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比: 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比: ①改革开放政策对两个三角洲经济 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②人力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 ③城市协调合作是决定长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④粤港的经济互动加速珠江三角洲 的经济发展。 的经济发展。
2、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推动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原 因是: 因是: (1)城市有较高的收人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城市有较高的收人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城市有较高的收人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 吸引人口、 吸引人口 科技、文化、 项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 项经济 思考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 在哪些方面 提示: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提示: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目前,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 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70% 城镇 目前 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比重高达 %,城镇 人口总数超过3000万。二是城镇数量多、分布 人口总数超过 万 二是城镇数量多、 密度大。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距离小于10千 密度大。珠江三角洲城镇间平均距离小于 千 三是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米。三是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广州综合经济 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圳、珠海等城市经 实力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圳、 济也相当发达。四是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 济也相当发达。四是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供电和 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制造业被迁往周边地区,从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化,
进而推动了周边地区在人口、用地方面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 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 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 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 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返回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
长图,读图回答1~3题。
返回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 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 )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返回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措施
返回
返回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
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
所示:
返回
返回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返回
(2)第二阶段:
返回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 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 进工业化。
返回
返回
由点 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 忆面 技术产业
由纲 忆知
1.列表比较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2.结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其 对策。
返回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必备知识落实】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
必然带来 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工业化 。二者是一个相
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结构 调整。 (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是 对外开放 的前沿,有许多优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呈现]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 题及解决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区域农业发 展条件、农业布局、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图 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工农业,合理发展城市,促进人地协调发 展。
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 以 特色经济作物 为主,实现由___原__料____ 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关键能力突破】 一、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法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措施。关 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1.图中的果树和农作物可能为( )
A.苹果树、棉花 B.桑树、水稻
C.梨树、甘蔗
D.柑橘树、小麦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进程。

在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的腾飞、城市的蓬勃、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变迁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经济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改革,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大量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企业涌现,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岗位。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中国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二、城市建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也不断增加。

许多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同时,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得到了巨大的重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不断展现。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商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些国际化城市如北京、上海成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三、社会变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

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传播。

同时,工业化与城市化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一些农村地区成为了工业园区和城市的后备劳动力基地。

四、环境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工业排放和城市废气、污水的排放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剧。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同时,城市的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土地荒漠化、水源枯竭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变迁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大起大落,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
停滞阶段:1966-1978年,城市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发展缓慢
加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 口迅速增加
稳定发展阶段:2001-至今,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劳动力转移: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经济效益: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经 济效益和产业附加值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 丰富劳动力。
技能需求提升:工业化对技能人才 的需求增加,促使劳动者提升自身 技能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机遇:绿色发展成为未来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应对气候变化 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强 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
保护
智慧城市:利 用信息技术提 升城市管理效 率和服务水平
城乡融合:促 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缩小城
乡差距
创新驱动:鼓 励科技创新, 提升城市核心
竞争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产业升级与转型 城市规划与建设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件

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_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件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典例剖析 奥运火炬传递到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这 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指出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明城 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区位优势:临海 (地处沿海);邻近港澳 台;优惠的政策,著名的侨乡,利于吸引境 外投资,引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城市作用: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 长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01:夯实两大基础点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2、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珠江三角洲 两广 B___丘陵 A_____平原 北 东 C___江 D___江 西 E_____江 珠海 G_____城市 深圳 I_____城市 广州 F_____城市 澳门 H_____城市 香港 J_____城市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 2、珠三角工业化问题 ①大量占用耕地; 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3、珠三角城市化问题 城镇分布以江河或公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路延伸方向排开 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耕地资源日趋紧张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 ③珠江水质恶化 珠江 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火电厂排放烟尘、二氧化硫 不少城市面临“垃圾围城” 问题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3、20世纪90年以后珠三角工业化第二阶段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①工业实力大大增强,②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利: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 丧失③地价也上涨④市场规模较小 4、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推动作用 (1)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2)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可用)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可用)

第一阶段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工业总产值 增长速度
第二阶段
原因
成果
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
第一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2矿产资源贫乏 问题
3劳动力资源丰富 4政策优势 优势 5侨乡优势 5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 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 6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 产业 厂等 7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特点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时间 Ⅰ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原因 Ⅱ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18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 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 成果 分布的景观19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20使珠江三角洲 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 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阅读理解: 三个问题:两个关系一个推进
一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三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
路。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例1 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 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 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 下降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 2、对策
对策 内容 实施原因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 2002年较1983年相比: 2002年较1983年相比 年较1983年相比 (1)城镇数量猛增。新增城市有高要、 四会、开平、恩平、台山、新会、惠阳、 增城、鹤山等,说明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 说明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 成城镇, 成城镇,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 观。 (2)城市规模扩大。1985年,100万以上 的特大城市仅有广州;深圳由原来不足20 万,到2002年突破100万;肇庆、惠州、珠 海由原来补足20万,迅速增加到50万。说 说 明珠三角的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 明珠三角的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增强,逐 步形成城市群体系。 步形成城市群体系。
一、珠三角发展条件分析: 珠三角发展条件分析: 疑问: 疑问:
为什么老人画的圈是在南海边(珠三角),而不是 为什么老人画的圈是在南海边(珠三角),而不是 ), 东海边(长三角),或是渤海边(京津唐)? ),或是渤海边 东海边(长三角),或是渤海边(京津唐)?
20世纪 年代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转移 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和转移 世纪 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以下材料和图片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材料一: 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 材料一:从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 年爆发 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 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民工荒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合同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 法的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法的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 展形态的反映。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 展形态的反映。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 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获利的企业, 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获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民工荒中 淘汰出局。 淘汰出局。 材料二:2004年统计,广东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 55亩 材料二:2004年统计,广东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 年统计 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 亩的警戒线。1997年以 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1997年以 全省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高达50万亩以上; 50万亩以上 来,全省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高达50万亩以上;同期广 GDP每增长 个百分点,消耗土地5 09万亩 每增长1 万亩; 东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消耗土地5.09万亩;不少地方 已面临有项目、无地可用的严重困境 的严重困境。 已面临有项目、无地可用的严重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劳动密 集型产 业不能 支撑该 地区工 业化的 进一步 迫 发展 使
发展 高新 技术 产业
产业 升级
图解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珠三角模式 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 小商品经营
大城市扩散
森林、矿产 资源开发

政策、侨乡优势
引 进
资金、 建 技术、 立 设备
生活消 费品加 工厂
珠江三角 洲地区工 业增加值 增长较慢
改革开放初期
外商投资 规模较小
吸引外资额 增长缓慢
(2)第二阶段:
1990
政策优势

已不明显


年 以 后
角 洲 地 区
经济发展、 劳动力工 资水平提 高
劳动力成 本低的优 势丧失
抓机 住遇
3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过程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处的条件不同大致分为两 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条件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可结合 下图逐一分析。
(1)第一阶段:
1979 1990
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主导 劳动密集 产业 型产业
附加值 相对较低
~ 劳动力丰富
外资企业建立 个体私营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
国有大中型企 业建立
工城பைடு நூலகம்业市 化化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